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侠武无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淡菊

    绝不能一步三晃、懒懒散散、要死不活、东偏西倒。

    “走相”训练,时间不长,但强度极大。

    这一走,就是连续三日。

    这一走,就是上百里。

    这一走,就是日常要求。

    切实做到“经常抓、抓经常。”

    所谓“行如风”,即是如此。

    ……

    “坐相”。要求在一动不动的基础上,还要上身挺拔、头正颈直、双膝并拢、双手置膝、双目平视。

    绝不允许摇头晃脑、弯腰驼背、双腿乱动、双手乱抓、双目乱瞟。

    这一坐,至少是一个时辰。

    而且,是与“走相”训练穿插进行。

    切实做到“持续抓、抓持续。”

    所谓“坐如钟”,即是如此。

    ……

    至于“站相”,其要求与第二训练科目“站姿”,并无二致。

    因此也就不再重训。

    只不过华枫特别要求:必须按训练之时的标准,时刻注意,抓好保持。

    切实做到“长远抓、抓长远”。

    所谓“站如松”,即是如此。

    ……

    “三相”训练结束后,华把总组织精兵营,召开了阶段性总结会议。

    会上,华枫先是郑重感谢。

    感谢众人的配合与支持。

    感谢大家的信任与理解。

    接着充分肯定了此阶段取得的成绩。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现在精兵营,已然具备了一点铁血军营的味道。

    ……

    最后,华把总提了几点要求。

    一是巡检、副巡检,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当好模范、做好先锋。要求属下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到。

    尤其在战时,更要身先士卒,变“给我上”为“跟我上”。

    二是要从点滴做起,从“三相”做起。

    在日后的训练、打仗和日常生活中,严格落实,做到“长抓不懈”。

    这点,精兵营任何人都绝对不允许搞特殊,必须与众人同等要求。

    包括他自己在内,希望大家互相监督。

    三是在接下来的训练、生活及作战中,严格要求自己,敢为天下先,叫响名号、打出名气,切实让精兵营实至名归。

    大会行半结束之时,华枫信心十足的说道:“众位兄弟放心,有我华某人在,精兵营的全体战友,定会走得更远,活得更久!”

    ……

    华枫的话,犹如一颗定心丸,让精兵营对战争的恐惧,大大减弱。

    因为他已明白无误的表明:作战之时,众将领将会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这就说明,精兵营并不存在炮灰之说。

    虽然众人心里也清楚,华把总不过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但至少他目前的表现,还是做到了表里如一。

    至于以后谁知道呢

    其实他们内心也清楚,在真正的战场上,作为精兵营的主将,精兵营的主心骨,断不可能一




第486章 权衡利弊
    当然,草药不过是掩人耳目之举。

    真正的药物,正是华枫与孟起自身,也就是那欢快流淌的“神农血液”。

    此举虽然不能让精兵营洗筋伐髓、百毒不侵,但至少能起到活络血脉、强身健体之效。

    因为按照常理判断,常人在吞服了“神农血液”之后,头脑反应及身体灵敏度,必然都会有所提高。

    这样一来,不但抗压能力大增,训练的进度,必然也会骤然加快。

    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肖云、风吹柳等高手。

    因为,功效并不大。

    ……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华枫所料,在他与孟起连续付出数日之后,精兵营的精气神有明显提高,身手也变得敏捷了许多。

    不问可知,训练进度也是加快了不少。

    这其中缘由,除了华枫七兄弟之外,再无他人知晓。

    其实,华枫这第三把火,更多的是“玩火”,还连带着将好兄弟孟起,也强拉入坑。

    ……

    罗战军虽然经验老道,同样也是毫不知情。

    他对精兵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精兵营的创新之举,极度赞赏,决定推广全军。

    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即便绞尽脑汁,百般辛苦,也是收效甚微。

    没有“灵丹妙药”,还想“一步登天”

    怕是想多了吧!

    ……

    精兵营在华枫七人的苦心经营之下,变化日新月异。

    尤其精神面貌和训练进度,可谓是质的飞跃。

    在半月后的兵器使用考核中,精兵营以优异的成绩,全部顺利过关。

    而其他新兵,考核成绩却极为惨淡,与精兵营简直有天壤之别。

    罗战军心有不甘,还想接着补训,奈何黄道周坚决不允。只得按其要求,整编两日后,准备正式踏上北伐征程。

    两日休整其间,黄道周、夏铁古一反常态,频频前来精兵营视察。

    到来之时,还不忘带上一些好茶及精品点心。到来之后,也未做其他,只是与华枫等十二名新晋武将,品茗聊天。

    很显然,他俩之目的,就是拉近关系。

    ……

    当然接近关系之目的,又各有不同。

    黄道周更多的是出于公心。

    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有一定战力的,除了上千名老兵之外,恐怕就只有精兵营了。

    北伐义军能否取得一定战果,这精兵营有很大干系。

    与老兵不同,这五百五十名新兵,与他黄道周之前素不相识,相互间也无甚关联瓜葛。

    如不加深感情,届时谁会替你玩命搏杀

    虽说入伍之时,都是怀着一腔热血,怀着保家卫国之志,但面对血肉横飞的战场,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临阵退缩

    人,大多贪生怕死。

    如果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宁可跪着生,不愿站着死”。

    而能真正操控精兵营的,无疑正是华枫等十二人。

    因此,交好这十二人,让他们“士为知己者死”,成为黄道周当前之首要任务。

    ……

    夏铁古则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毕竟军队即将开赴战场,就要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与考验。

    而他虽为武官,乃北伐义军之二号人物,但却从未上过前线作战,自己更是手无缚鸡之力。

    这让他怎能不害怕

    但此刻却已无退路可走,只得硬起头皮上战场。

    ……

    谁让他以前得罪了大权在握的郑龙芝呢

    明知人家这是借刀杀人,也只能闭着眼睛往刀口上撞。

    不然,就是抗命不从!

    乖乖认命,拼死往刀口上撞,运气好或许还能苟活于世。

    抗命不从那就是人头落地,立斩不赦!

    因为正值朝廷用人之际,胆敢抗命,那就是斩立决的下场,就连隆武帝也救他不得。

    如此一来,一心排除异己的郑龙芝,干脆连刀都无须借,可以直接来个杀鸡儆猴。

    不服

    这就是下场!

    ……

    在血雨腥风的战场,处于绝对弱势的一方,如何才能保全性命

    当然是武功。

    只要你



第487章 战前会议
    黄道周的两大弊病一说,罗战军、夏铁古立即哑口无言,辩无可辩。

    细思之下,他之考虑一为攻、一为守,极为周全。

    如果合兵一处,力量确实要大得多。

    ……

    但想要进攻

    恐怕连敌军的影子都摸不着。

    退一步说,不四处寻找敌军,只进攻被敌占据之城池。这样一来,敌军倒是见着了,可区区数万余人马,又如何能够攻克坚固之城池

    要知道,敌军不但势大,而且还有火炮支撑,更别说还有城池作支撑了。

    可以说,其防御力强得一匹!

    ……

    想要防守

    在无坚固工事可依托的情况之下,仅凭简易栅栏,恐怕既挡不住敌军的火炮狂轰,也挡不住其铁骑的残暴冲击。

    因此,合兵一处,看似强大,但却攻不了、防不住,委实极不科学。

    ……

    其次,黄道周充分阐述了兵分三路的理由。

    兵分三路,当然要灵活得多,灵敏得多。

    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指挥方便。

    消息的上传下达,要快捷得多。

    必要时可以直前指挥,无须中间转达。

    如此一来,既能做到明白无误,又可做到及时迅捷。

    ……

    其二,灵活机动。

    人马少,不但目标小,而且行动快。

    可以采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游击战术。

    你有火炮你有骑兵

    无所畏惧!

    因为我选择的作战地域,全是高山丛林附近,届时往林中分散隐蔽,你火炮也好、骑兵也罢,又能奈我何

    ……

    其三,利于生存。

    由于人数不多,兵力有限而战线极长的敌军,不会引起重视,也就不可能调集大军进行围剿。

    这样,也就减少了全军覆没的可能。

    而且,即便战败逃亡,散兵游勇也比大队人马利于生存。

    因为无论寻找食物,还是隐蔽躲避,都要方便得多。

    ……

    兵分三路虽然可取,但弱点却也不少。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不利于打攻坚战。

    北伐义军本来就不足五万人,一分为三之后,每路不过万余人。

    这点人马,打打迂回战、追击战、遭遇战、袭扰战、游击战还行,至于攻城拔寨、两军对垒等正面攻坚战,根本不做他想。

    当然,如果是城墙不高,守兵不多的小城,倒也可以出其不意的尽力一战。

    ……

    其二,很难形成合力。

    兵分三路之后,虽然两两相距并不算太远,最远的左右两军之间,也不过只有数百里之遥。但由于全是步兵,而且缺乏有效的通讯工具,就连信鸽也是一只皆无。因此,沟通甚难。

    只能是各自为战,既难做到相互支援,又难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当然,分头而进的三路人马,还是具备一定的牵扯作用。

    ……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

    未等北伐义军分兵,却在江山牛头岭与一股为数不少的清军,骤然相遇。

    直到仅相距两百余里之时,北伐义军方才探得此消息。

    而看清军模样,好像比北伐义军还要迟钝,尚不知有敌。

    也难怪他们如此,清军自入关以来,一路烧杀抢掠,势如秋风扫落叶,很少遇到像样的抵抗。
1...101102103104105...1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