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更让朱邪克勒敬重的是,李师这支残部明明已经安全了,却依旧敢以少击众,以一万余人打自己五万大军的伏击。
    虽然最后两败俱伤。
    但这种剽悍,朱邪克勒以为只有突厥人才有。
    因此朱邪克勒不仅有些怀疑,自己进攻大唐的正确性。
    神机卫,可不只是二万人。
    据准确的消息,当时在李沐登基前,神机卫兵员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十二万人。
    二万人能将自己拖累成这样,那剩下的呢
    朱邪克勒心中泛起一丝惧意。
    他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他看准了一点,那就是李沐已经死了。
    没有李沐的大唐,朱邪克勒,不惧。
    朱邪克勒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远方星星点点的火光大喊道:“唐人听着,三天后,我会兵临玉门关下,你们不要令我失望。”
    疯子。
    如果李沐听到,只会骂朱邪克勒这两个字。
    ……。
    收拾战场用了大半个晚上。
    结果似乎都预料的更好一些。
    神机卫将士有很多人昏死,而非真的死去。
    或许因为李师的坚持,这些错死的士兵,援军从尸体堆里扒拉出来。
    最后汇总的人数,出乎李师的意料。
    还有近三千人活着,但其中重伤者占了将近一半。
    神机卫很少有重伤者,因为神机卫的铠甲对于这个时代,就是神器。
    连朱邪克勒都对此头痛不已。
    所以,将士要么轻伤,如果重伤,就意味着残废。
    残肢断臂,哪怕活下来,也无法重回战场。
    无数的伤员在哭喊恳求着援军同袍,给自己补一刀。
    那种凄惨的声音,让李师恨不得抹了自己的脖子。
    第一次,李师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麾下士兵。
    不是不忍,而是愧疚。
    回玉门关的路上,李师一直沉默,他在反省,打这场伏击,自己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究竟值不值得
    敌军虽然折损五万人,听起来很大,可对于它整体的实力,却远未那么严重。
    突厥军队的成份与唐军不同,他们是真正来自是五湖四海。
    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不是突厥人。
    而是被朱邪克勒刚刚征服的西域各国降军。
    当然,朱邪克勒刚刚折损的五万中军,那绝对是突厥人,否则,也进不了中军。
    但李师觉得,他是对的。
    如果任凭着二十几万突厥大军扑向玉门关。
    李大亮的防御压力就会变大。
    虽然李沐定下了一个月的期限,但按李师的理解,这一个月是最低限度。
    原因很简单,被派往于阗穿插突厥后路的大军,最需要的是时间。
    穿越千里沙碛,变数极大,稍有不测,延误的约不是一天两天。
    所以,只要不将朱邪克勒打得回撤、打怕,那么这种强度的袭击,只会引得朱邪克勒更大的愤怒。
    高手与高手的对战,难道不应该是见猎心喜吗
    李师自认是高手。
    他一样认同朱邪克勒是高手。
    自己可以不顾一切打这场伏击,为何朱邪克勒不成
    只要朱邪克勒还在向东进发,那就不算坏了李沐的大计。
    相反,为凉州多争取一些备战的时间,这无疑是正确的。
    想到此,李师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或许这一场仗,算是砍断了朱邪克勒一支胳膊吧李师暗自言道。
    ……。
    李沐已经得到李大亮撤回玉门关的消息。
    他感到很满意。
    对于李大亮留下李师殿后,李沐确实不开心。
    但李沐能理解李大亮做这个决定。
    慈不掌兵的道理,李沐还是懂的。
    李大亮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不到万不得已,应该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所以,李沐并没有派人斥责李大亮,而仅仅是嘱咐李大亮,要时刻准备接应李师。
    同时,令李大亮以不逼退朱邪克勒为界限,尽可能地在玉门关拖延突厥大军继续向东南挺进。
    &nbs
第九百四十二章 我没错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一个人的自信会不断地自我强化。
    由此在心里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我真得很强大。
    自信有时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和抵抗挫折的勇气。
    但很多时候,就是迷失自我的毒药。
    人,贵在自知之明。
    朱邪克勒显然不自知。
    所以,李沐将计就计,下了征伐突厥的决心。
    虽然仓促,但李沐还是有所准备的,未战先虑败嘛。
    整个布局之中,西北军团和神机卫遭受的压力最大。
    但李沐绝不认为,朱邪克勒所率二十多万大军,再强大也不会使得西北军团和神机卫不敌而崩溃。
    这不是主观判断,而是以实力为依据。
    只要西北军团和神机卫不崩溃,那么局势依旧在李沐的掌握之中。
    损失无非是丢掉凉州以西的土地。
    这算不得什么,一年之内,大唐又可以征召数十万大军,继续西进,收复失地。
    但,这个局中,有一个人是意外。
    也是李沐心中最大的不安和内疚。
    这个人就是李沂,原本李沐没打算派李沂率两卫叛军穿越沙碛。
    但李沐不回京城,就无法抽调京城诸将。
    况且从周边诸藩国驻军抽调,时间上也来不及。
    英国公李勣毕竟已经年迈,打几场趁手的战,让他达成心愿,荣养归老也就罢了。
    真要将李勣派去率大军穿越沙碛,那就是将这个计划,陷入鸡肋之地了。
    李沂很适合,无论是心性还是能力,最关键的是李沂对自己的忠诚。
    率军穿越数千里的沙碛,这非常凶险。
    不仅与人斗,还须与天斗,与风沙斗。
    这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顺利穿越图伦碛,那么转头向北进攻碎叶城,就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朱邪克勒的大后方。
    到时,朱邪克勒带来的军队越多,死得就越快。
    从这一方面来说,其实李沐是很希望朱邪克勒从后方多征召大军东进的。
    西去大军,将面临的敌人,是施虐的风沙、缺水的干渴,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
    人到了绝境,往往会生出许多原本不会产生的古怪想法。
    同时也会让命令,变得不可靠。
    试想,在那种恶境中,命都无法保全,命令还有多少作用
    这是最不可控的,派别人去,李沐真的不放心。
    李沐无法预测,这样一支军队,能不能忠诚地执行李沂的命令,历尽艰险完成任务。
    他只知道,李沂此去的危险是不可估量的,他率领的不是他的嫡系神策卫,而是一支刚刚被平定的叛军。
    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死局。
    李沐不担心那支军队的结局,只担心李沂的生死。
    而事实上,李沐都已经做好了穿越图伦碛失败的准备,这就是一场以三万多人,数千里穿插、包抄以奇胜的大冒险。
    ……。
    “你错了。”
    这是李大亮见到李师时说的第一句话。
    李师的眼神很平静,脸色沉稳如水。
    他的回答是,“我没错。”
    李大亮轻叹道:“从龟兹直到伊州,你做得都很好!但这场伏击,本可不用打。近万将士喋血饮恨于伊州城外……你真的错了。”
    李师依旧平静道:“我没有错。”
    李大亮有些惊愕,“陛下的旨意是一个月,且战且退,令我等率军退至凉州会合。你原本应该率一万三千人撤至此与我会合,以玉门关之险要,阻挡突厥大军十天,并不困难。可你却生生将这万人葬送在伊州城外,他们……死
第九百四十三章 诚信友爱,坚韧敢死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李师说得没错。
    朱邪克勒已经陷入了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强化的循环。
    三十万大军,到玉门关时,除去伤兵,能战的只剩下十六万余人。
    这绝对是出乎朱邪克勒意料的。
    这种战损失,照理肯定需要撤退、休整,至少也该原地驻囤下来。
    但朱邪克勒不准备休整,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突厥大军的编制和构成与唐军有所区别。
    他们是许多部落或者被征服小国一支支小军队集合起来形成的。
    除了听从朱邪克勒由上至下的命令之外,相互间互不统属。
    仗打到现在,这剩下的十六万人,很多连一次战斗都没有参加过。
    前军的失利,除了在士气上有些影响,其它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二,前军和朱邪克勒所率五万中军的覆没,是在一个特定的,几乎没有与后军联系的区域,后军甚至还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朱邪克勒已经在大言不惭地宣扬他此战的胜利。
    他是这么宣扬的,从龟兹一路逃窜的大唐精锐神机卫近二万人,被自己追上之后,双方暴发了激烈的战斗,而后,唐军援兵至少有五万人,由玉门关方向而来。
    在经过殊死拼杀之后,自己全歼了敌军五万精锐,只有少部分援兵逃回玉门关。
    苍天为证,这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只要再打这么一场胜仗,玉门关就会洞开,凉州就在我军的兵锋之下。
    饮马黄河的日子就在眼前……!
    突厥大军被朱邪克勒煽乎地如痴如醉。
    完全忽略了被朱邪克勒收拢的残部和伤兵。
    大军在向玉门关进发之时,朱邪克勒向碎叶城派出了使者,勒令驻防碎叶城的五万大军,迅速赶往玉门关,与自己会合。
    这五万人,是朱邪克勒最后的家当。
    朱邪克勒这是打算孤注一掷了。
    ……。
    见到李师,李沐的眼睛一热。
    一脚踹出,生生将李师踹倒在地。
    “二万人,你就这么给丢在了伊州”
    “他们跟了我多少年,你不知道”
    “你就这么想得到军功伊州城外那一万条人命,什么样的军功能抵偿五万突厥人吗”
    李师被一脚脚地踹着,默不作声。
    他希望李沐踹得更重一些。
    心里对那些死去的人的愧疚,在他的心里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纵然不悔,但,痛!
    李沐终于累了,他狠狠地瞪着李师。
    上前去,拥抱着他,“能回来,就好!”
    是啊,能回来,就好!
    李师的泪终于落下,那上万条人命,却回不来了。
    虽说战争总会有人死,但如果真是从自己的手上送走,任凭再合理的理由,都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创痛。
    李师的哭声响起,渐渐声大,以至于侍卫纷纷探头,以为里面发生了不测之事。
    李沐看着李师嚎嚎大哭,没有阻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