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皇帝培养手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夏闰羊
    可是,现在金珏的做法却已经有些违背了他当初进入蜀地的初衷。

    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对于金珏而言很好找,但是,他并不想就此敷衍了事,随便给自己的手下说一番敷衍了事的话来,故此,他只能用把他自己的实话告诉所有看到告示的人,他大兴徭役的原因——

    要想富,先修路!

    金珏要想贯通益州刺史部全境的道路,要想贯通成都城到汉中郡的通道,就得趁着农闲时节征发徭役。

    当然,由金珏提出,杨沛具体执行的此次大规模征发蜀中百姓参与的徭役,与其他大汉境内诸军阀在其治下征发徭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谓徭役,就是官方性质强行要求部分百姓必须参与的无偿的、强度极高的劳动。

    在古代,不管任何一个王朝,征发徭役绝对是无偿的,甚至于,百姓累死累活参与工程的时候,都极有可能吃不饱饭。




第1126 孙乾西行记11
    任嘏自以为是的认为,金珏在大战之后,居然在益州境内还敢大规模征召百姓服徭役,此举完全可以将之当成是金珏和杨沛二人为政的污点,而且,金珏刚刚才征服益州不久,在地方上还为彻底稳定的时候,就如此大兴徭役之举,必然会让很多无辜的百姓在这项他自认为是‘劳民伤财’的工程会死伤很多人。

    故此,任嘏这才急匆匆问道,如果经过自己的一番查证,确有其事的话,他就可以拿着证据去说服自己的老师郑玄,让他返回青州,再不济可以去荆州或者关中。

    荆州刺史刘表的名望虽然远不及郑玄那么大,但是,他们二人同为党锢之乱中,被成为党人而被禁锢在乡里之人。

    刘表是时人称之为八顾之一。

    而关中三辅,那里有汉献帝,哪怕世人皆知汉献帝已经沦为了操控的傀儡,但是,大汉天子就是当今的皇帝,只要曹操一天没有像王莽或者袁术那样篡位或者直接称帝,那关中依然是天下士人最先会选择投奔的地方。

    实际上,因为两次党锢之乱,桓灵二帝已经把大汉皇帝与天下世家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被彻底激化了,而且,双方之间这种矛盾已经由一般矛盾变成了彻底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也是金珏敢在益州大开杀戒的原因。

    当初,刘璋命人打开成都城城门之间,因为以刘璋为首的投降派与以王商和王累父子为首的坚决地抵抗派之间的矛盾,再加上金珏早就暗中渗透进入到成都城中的暗探将城中大部分仓库里的粮食付之一炬,使得两者的矛盾被立即激化。

    在金珏接管成都城之前,城中就已经发生了一场大战。

    结果可想而知,蜀兵脆弱不是一两个人在污蔑蜀中的士兵,而是事实。

    刘璋手中控制的军队虽然不论在平原上,还是在防御战中,都打不过金珏军,但是,东州兵与蜀兵打起来,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费观的提前部属,使得当时成都城内,真正被王商和王累父子鼓动加入到叛乱之中的蜀兵只有不到万人。

    要知道,当时成都城内光是蜀兵就有十余万人,别说是全部,如果他们父子的威望真得很高的话,只鼓动一半的蜀兵,说不定还真就有可能成功阻止刘璋立即开城投降于金珏军的行动。会让金珏打下整个益州的时间放缓不短的时间。

    也是王家父子够硬气,兵败之后,刘璋虽然并没有杀他们,但是,他们一家人还是聚在一起,点燃了自家的宅院,全家人一起自fen了。

    至于王商或者王累又没有在暗中偷偷转移走子嗣或者在外面另有子嗣,金珏就不得而知了,这件事,他也没有让手下人去查。

    不过,勉强作为金珏在益州最大的、同时也是仇怨最大的敌人,金珏的手下可并没有像他那样安心,刘山和杨沛都在暗中派人查探过此事,不过,两个人前前后后都查了一年多的时间,到现在都没有能够查到什么结果,想必是他们想多了。

    可是,杨白和一旁一直准备偷听了他们说话的百姓,在听完任嘏问得问题之后,接下来,杨白和每一个插言的其他百姓却都给了任嘏当头一棒。

    “这位小先生,您若是不了解情况,可千万不要信口雌黄。若是其他州牧或者郡守大人征发徭役,的确是会引起民怨,甚至是民乱,但是,在公子州牧的治下,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杨白第一个站出来连连摆手反驳道。

    “是呀,是呀!公子州牧和杨別驾征发的徭役,是采取自愿,一切都有百姓们自愿参加,从未要求地方官府强制征发百姓参与。开始的时候,键为郡辖下有一个倒霉的县长,自认为那两位大人只是说说而已,因此,他一个人强制全县的壮丁参与徭役。

    结果,在那个县长擅自颁布修改过的公子州牧大人颁布的征召令的第三天一大早,他就被杨別驾派来的御史给抓走了。听说,那些御史从县长的宅子里搜出很多年轻女子和很多大箱子!”路人甲第二个站出来,将他所知的一些道听途说来的八卦当众讲了出来。

    “哦!这么说,号称人鉴之能天下无双的州牧大人,以及清廉治政的杨別驾治下还有这等贪财好色之辈吗”任嘏一听这些八卦,似乎是又找到了金珏和杨沛身上黑点似得,高兴地说道。

    孙乾一听任嘏说出来的这番话,看着一脸喜色的任嘏,心中第一次对这个被青州人赞誉为神童的小师弟产生了厌烦感。

    之前,孙乾还只是以为任嘏年纪小,经历的少,不通时事,才会对与他都未曾见过面的金珏和杨沛有此诸多恶感。但是,方才的那番话却暴露除了任嘏的内心。

    现在的任嘏就像后世的黑粉一般,只是纯粹为了黑金珏和杨沛,而不惜罔顾事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哪怕是孔圣人都自叹过这样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因为子羽的相貌,而轻视了对方,因为宰予的言语,而觉得对方是个人才,结果,最后,他才发现,自己也有因为外在的东西而识人不明的时候。

    孔圣人尚且如此,任嘏怎么就能因为底下一个贪赃枉法地小县长,而去则被金珏和杨沛呢

    只是,打脸这种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一次,那么,再发生第二次也实属正常现象。。

    孙乾都还没有来得及出言训斥任嘏,就有路人乙站了出来,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这个腐儒,自己没本事、不了解情况,还敢随便给公子州牧和杨別驾担任随便乱按罪名。

    腐儒,你知道吗那个被抓走的县长,就是以前蜀郡大名鼎鼎的儒生任安的其中一个弟子,因为这件事,另外一位名儒秦宓老先生亲自找上任安的山门,美美地把他骂了一顿呢!”



第1127 孙乾西行记12
    这一次,任嘏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便妄作评断,就是他的不对了。

    方才,那个路人乙提到的被杨沛抓捕起来,不但在自己任上随意更改金珏颁布的新政,而且,还在他自己的任上贪赃枉法、骄奢y欲那股劲头,一点都不比袁术差。而且,此人也同样是蜀中目前唯一一个在大汉天下有名的大儒任安的众多弟子其中一个。

    前文提到过,当初,王商为了对抗突然率军攻入益州的金珏,他诚邀已经退居到锦竹,在山中教授儒生的任安再次出山。

    以往,任安不但曾经担任过前任蜀郡太守的功曹和益州牧刘焉的治中从事,不过,这两个在益州都非常显赫的官职,他并没有当多长时间,便返回了老家锦竹。

    任安早就隐居了,再加上他那个时候既讨厌王商这个顶着儒学大家帽子的世家子弟在乡里鱼肉百姓,又讨厌刘璋放纵东州兵欺凌蜀中百姓,故此,他并没有及时站出来。

    任安的态度代表了当时蜀中很大一批儒生,尤其是寒士们对待金珏进军益州的态度,哪怕之后,金珏拿起屠刀在益州大肆劫掠三蜀境内的地方世家或者大中商人家中的财物和田地,而且,还杀了不少敢于反抗金珏军的世家人。

    一般而言,大中商人虽然惜财吝啬,但是,他们更加惜命,因此,在金珏派出的手下执行撒豆成兵分计划的时候,除了极个别舍不得让出自己全部田产给金珏军的吝啬鬼之外,三蜀境内的大中商人并未被杀多少,相反,真正被杀得多的就是东汉末年那些据地当土皇帝的地方世家。

    这些地方世家目光短浅,不肯放弃自家的土地,而且,他们手中有修建的较为坚固的庄园,其中自然就有不少强壮且经过训练的家丁,因此,这些地方世家就成了金珏军重点清理的对象。

    而这些地方世家当中,真正拜任安为师的人,其实并不多。

    任安,字定祖,益州绵竹人。东汉时期蜀郡学者、教育家,年少时,从著名蜀中学者、享誉天下的名儒新都杨厚求学。因为勤奋努力,学业非常优秀。为了进一步深造,到京师洛阳入太学,向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诗》、《书》、《礼》、《易》。

    由此,任安借着杨厚学生,和太学生的身份,在天下扬名。太学结业后,任安返回绵竹。曾先后应蜀郡太守邀请为功曹,受益州刺史征召作治中。不久,弃官还乡,隐居绵竹教授生徒。

    因为益州牧刘焉的关系,任安的师兄弟,杨厚的三大弟子之一的董扶,成了当时蜀中诸多世家子弟争相参拜的老师。

    董扶,字茂安,也是广汉绵竹人。东汉文学家、占卜家。少游太学,与乡人任安齐名,俱以同郡杨厚为师。

    而最初说益州有天子气,劝说刘焉出任益州刺史的那个人,正是这个董扶。

    那之后,刘焉便趁着天下三大州——凉州、益州和并州刺史相继死于地方叛乱之际,听从董扶的建议,向汉灵帝进言,由德高望重者出任州牧,替天子镇守地方。

    因此,天下出现变乱的州设立州牧一职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后世有些人认为的那个乱了大汉四百年基业的罪责怪到刘焉的身上,殊不知,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董扶。

    要知道,在董扶未向刘焉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刘焉原本是打算到交趾刺史部避祸的。

    而杨厚的另外一位高徒,名叫周舒,字叔布,巴西阆中人。

    同为汉末益州名儒的周舒,家富多奴,故此,他在家只是一心钻研学问,并教导自己的儿子,并未像他的两个师兄弟那样在益州广收门体,也因此,周舒在天下甚至是在益州的名声都远不及任安和董扶。

    与周舒儿子周群同辈,且更加出兵的蜀郡张氏家族的旁支之地张裕,虽然历史上并未记录他师从于何人,但是,从张裕和周群所学的学问来看,他的老师最有可能的就是董扶。

    由此,可知,杨厚和他三个高徒与东汉末年绝大部分儒生专心治经学不同,他们把钻研儒学的方向居然放在了谶纬之学,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卦叔叔之类的学术上。

    说得再直白一点,杨厚、三大弟子,以及三大弟子之后教出来的弟子,全都是三国时期的会算命的神棍,当然,有的人算得狠准,有的人算得就不是太准。而后来,成功劝说刘禅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于魏国的谯周就是蜀中这个学派当中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后一个闻名于世的儒者。

    不过,谯周的这个成名与前辈比起来,实在是不足挂齿,让后人都对他非常鄙夷。

    因为在此三人当中,董扶相对最热衷于功名,而且,他与荆州牧刘焉的关系也最亲密。

    在三人中,董扶最年长,现在还活着,不过,已经近八十岁的老翁,再加上他与刘焉一家人的密切关系,故此,金珏成为新一代益州的掌权者之后,也只是派人给对方送去一些山茶而已,并未去主动招惹这位老人家,万一一个不好,逼得这位老人家一命归西,金珏可承受不起蜀中所有儒生的吐沫。

    相反,年纪最小的周舒却是最早病故的,周舒的儿子周群早在阆中县之战中,就已经主动投靠于金珏军,故此,他也是现如今,杨厚学派当中,唯一一个在金珏麾下效力之人。

    至今,张裕都没有主动向金珏输诚,据密探探查所知,此人在金珏军合围成都城之前,就已经携带者家眷,到锦竹去投奔师叔任安去了。。

    蜀郡张家与王商父子所在的王家不同,张家前任家主张肃虽然在刘璋主动投降于金珏军之后,他依然还是死忠于刘璋,并携带家眷跟着刘璋一起去了荆南。

    不过,在临走前,张肃和还是把家主之位留给了他的二弟张松。之后,张松奉金珏指明去了幽州,张松把家主之位又传给了他的儿子张表。



第1128 益州七子1
    按说,小张表今年,也就是在建安五年的时候,他也才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而已。

    若是原先的历史上,张表要到刘备入蜀之后,也就是建安十八年之后,才因为他的父亲而在刘备军中有机会出头。可是,在这个时空里,就不用等那么久了,因为有金珏自身起家时也是半大小子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已经让益州的很多家族开始放手让家中才智不错的小年轻早早出仕于金珏军。

    再加上小张表自小在才智方面虽然远比不上他的父亲,但是,在风度、学识和人品诸多方面却像极了他的伯父张肃,故此,张松这才放心的将偌大一个蜀郡张家,可以说是益州的最大的世家,交由小张表一个小娃娃来掌管。

    张肃离开了益州,张家名声最大的张裕却又躲在锦竹关山中不出,故此,张氏家族其他族人即便有异议,也不敢、不能反对此事。

    何况,张松也看出来了,金珏虽然是表面上是个未成年的年轻人,但其实,这位二公子是一个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的主,他此次去幽州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最终还是去为金珏效力,那么,金珏自然也就不会坐视自己的臣子家中出现什么变故。

    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

    自从平定了益州,将刘璋和那些愿意继续追随他到荆南的文武大臣、部分东州兵和一小部分蜀兵礼送出境之后,没过多久,金珏身边便出现了一个青年和六个孩子,现在在加上张表,刚好是七个。

    金珏身边的年轻人正是巴郡阆中县儒生周群,是蜀中大儒杨厚的第三代弟子,后来益州的几个神棍之一,不,正式点说,是谶纬之学的继承者之一。

    而比周群名声更大一些的张裕是董扶的弟子。

    让周群心中一直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公子金珏从傅彤身边将他找到新都县之后,虽然将他一直带在左右,但是,却从来没有问过他有关于谶纬之学的事情,以及算卦之类的事情。

    因为,当初,很多到巴郡上任的太守,甚至于是前任益州刺史刘璋都曾想将他召至州郡为官,顺便为他们预测一下未来。

    不过,金珏既然不问,周群也乐得‘清闲’。

    之后,金珏陆续从各地招到自己身边的七个半大孩子,有十四五岁的,也有才刚刚十岁左右的,同样善于替人相面的周群暗中仔细观察过,他却能够看得出来,这七个孩子,居然将来都不是简单人物。

    这个七个孩子分别是,巴西宕渠县人何平,巴郡南充国人张嶷,巴西阆中县人狐笃,键为武阳县人张翼,南郡枝江县人董允,巴郡阆中县人黄崇,最后一个入选的孩子就是张表。

    这里面年纪最大的是何平,差一个月十六岁,年龄最小的是黄崇,差几个月才到九岁。

    这七个孩子后来也被益州人亲切地称之为益州七子。

    其实这个何平并不是汉人,他也是金珏身边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孩子。

    从他的籍贯就不难猜测得出,何平出身于巴郡宕渠县板楯蛮人,若是再给他换另外一个名字,想必后世大概知道一点三国的人,都会对他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作为副手辅佐马谡,一再提醒马谡变化防守方式的降将王平。

1...329330331332333...3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