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虽然不知道高俅用什么办法让原本萎靡得不成样子的开封禁军变得如狼似虎,但是他还是能闻到极端危险的气温。
宋朝的西军再强,对大辽的威胁也是有限的。因为西军一半的战斗力在番汉弓箭手上,而番汉弓箭手是兵农合一的,根本不可能远征燕云。他们要去了燕云,家里的200亩250亩田怎么种啊?
所以出了陕西的西军,最多只有一半力量。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西北禁军都调走吧?因此实际上是一半力气都使不出来的,顶天就是三分之一。
而御前三直肯定是长征兵,他们在西北战场上都快一年了,不照样生龙活虎?
如果这支军队成长起来,有了十万八万的兵力,那么燕云十六州可就悬了。
所以萧合达想借着西夏的七万两千大军,将宋军的御前三直拼光。
说得也对!察哥思考了一会儿,点点头,可是宋人的御前三直很强啊
萧合达道:正因为他们强大,才不能放过眼下的机会啊!
如果让他们再发展个几年,御前三直的人马增加到十万!那咱们大白高国还能存活下去吗?
十万?察哥吸了口凉气儿,会有恁么多?
如今大宋,可是出了天可汗了!
天可汗嵬名察哥咬了咬牙,也对,不能让他们再壮大下去了。
合达,去传本王将令,点集兵马,直扑统万城!
末将遵命!
第731章 战无不胜高太尉 攻无不克武大郎 七
统万城东南,无定河和黑水河夹角之处,新设了一处帐落。
这处帐落所取的地势,是极为巧妙的。背靠两河夹角,面向统万坚城。面向坚城的一面,又挖掘了长壕,垒起了沙袋。经过十几天的紧张施工,围城的长壕又出现了一点儿变化,靠近统万城东南两面的壕沟被加深加宽,壕沟后用沙袋垒砌的胸墙也变得高大宽厚,还在胸墙顶部架设了许多旁排。
而统万城西北两面的壕沟,还是敷衍了事,又窄又浅,一看就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另外,在长壕南段和西段的结合部,以及长壕东段和北段的结合部,又出现了两座用沙袋垒成的圆形堡垒,称为南堡子和东堡子。堡垒虽然不大,但是成为了两座可以掩护东南两段长壕侧翼的支撑点。
而在东南二堡东南两段长壕黑水河无定河的环护之中,就是武好古的两万五千大军的营垒了。
因为找不到什么树木,所以武好古的大营并没有设置营栅和拒马,而是使用沙袋垒成了护墙。好不容易寻到的漏网之木(也被砍了),则用来搭建了一座高大的望楼,伫立在营垒的中央。
军事机宜,御前骑士,三班借职李永奇,今天一大早就背了一个铜皮敲打出来的望远筒,顺着望楼的木梯子爬了上去。在望楼顶上,两个军事机宜指挥所属的兵士都是聪明机灵,识文断字,而且比较年轻的兵士,都来自界河商市,大多是武家西门家的子弟或客户(佃户)子弟已经到了。看到李永奇爬上了,双双拱手行礼。
李永奇点点头,旗帜可带否?三脚架可备好否?
回禀机宜,都已经备妥。
其中一名士兵答着话就取出三面分别为红色黄se和绿色的三角小旗,而另一名士兵则将一个三角架支了开来。
小旗子是用来传递信号的,界河骑士学堂和船政学堂根据武好古的命令和提示,编成了一套简单的旗语。而三角架则是武好古根据后世的三角画架设计的,既可以用于绘图,也可以用来架设望远筒。
望远筒就是李永奇背着的那个筒皮卷成的长筒,长筒的两段各有一块水晶磨制的凸透镜在宋朝发明望远筒是很容易的,因为宋朝人早就会用水晶磨制凸透镜作为放大镜或者眼镜使用。
武好古只需要找两块凸透镜和一个长筒,就能制作出简单的望远筒了。不过通过这个望远筒看出来的东西都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这是因为凹透镜的磨制比凸透镜困难,毕竟没有人磨过。而且水晶片也不是玻璃,价格昂贵不说,产量也少,同时磨制两种镜片也不利于镜片互换。
所以李永奇这样的军事机宜,就不得不忍受一个颠倒的世界了。
不过相比轮番登上高塔,用奇怪的望远筒观看一个颠倒的,放大的世界,更让军事机宜们感到头疼的是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文案工作。
比如每天都要攥写各种《战场日志《作训日志,还要负责绘制大量的地图,包括地形图布防图等等,还要制定非常琐碎的各级《战阵策略,并且监督各级部队的执行情况,最后还要进行战阵总结,同样要写成文本进行存档。
而且在各种日志策略总结的基础之上,军事机宜指挥还在不断改进名为《步兵条令《骑兵条令《工兵条令《辎重条令《参谋指挥条令的一系列指导部队作战训练的各种条列规章。
这一套东西,在后世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李永奇这样的北宋军人来说,却是整个思维方法都得彻底改变了。因为这一套通过反复实践和细致的观察得到进步的方法,就是实证主义在军事科学中的运用了。
各种日志各种策略方案,其实就是在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认识经验。而各种条令,则是对于这些经验的总结,以及推论出的还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说这些假说又可以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这是一种取得进步和知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自然科学上,也可以用于军事和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上。
可别小看这些对后人来说是当然的思维方法对宋人的冲击,在北宋这个时代,国人的思维还是比较教条的,对于先贤写在书上的东西看得很重。著书立说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怎么都得是大儒或是老军事家才有资格写部兵书。而李永奇这样的青年军官,现在居然可以参与实战运用价值极高的各种条令的攥写,真是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命令就是命令!李永奇再不理解,也得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每天都有对己方的营垒,敌方的城池,还有远方可以看到的一切,进行尽可能细致的记录。
如有异常,还要通过旗语及时报告!
将自己随身带来的记录本和铅笔摆放在一张小小的木桌上之后,李永奇就把长筒望远镜安放在了木架子上的一个转盘上面,再用皮索扎紧。然后就开始了观察观察是有顺序的,循着四方—敌营(城)—己方壕沟—己方营垒—四方的循环进行,每看一处,都要通报有无异常。那名负责架设三角架的士兵,同时也是记录兵,会把李永奇通报的情况一一记录在本子上面。
北方
李永奇先将望远筒转向了正北方,让人头晕的倒立的影像出现在目镜之中了。天在下,地在上,中间漂浮着一层灰蒙蒙的烟尘,头部尖锐,向后呈现不断发散的形状。
这是?
李永奇的脑袋嗡的一下就紧张起来了,这是大队骑兵在开进啊!从烟尘的规模来估算,至少有10000匹马(其实远远超过,只是李永奇不知道怎么通过望远镜里面的烟尘来判断敌方数量),正从统万城北方几十里外绕过!
敌人!西贼!约50里外,烟尘可见,位置正北,数量大约一万匹马,正快速西进!不,不,是东进!他们在东进!
随着他的吼声,手执三角信号旗的士兵拼命挥动手中的红旗和绿旗,将他的报告用最快的速度发送到了三直军的中军大帐。
50里外10000匹马向东?
西贼想要去打石城?
不可能石城有河东军的一个将,最多万余西贼怎么打得动?
应该是想断咱们的粮道吧?
中军大帐之内,留守的军事机宜们一边派人去向武好古高俅童贯还有赵钟哥通报,一边纷纷议论起来了。
不一会儿,武好古高俅童贯还有赵钟哥就心急火燎的从各自休息的营帐赶来了。
怎么回事?
武好古是四个人中表现得最紧张的,一进大帐就问了起来。
禀都虞侯,一个名叫刘斌,五短身材,却长了个大脑壳,双目炯炯有神的青年军事机宜答道,瞭望台报告,正北50里开外发现了大股烟尘,判断是有西贼骑兵通过,数量约10000骑匹马。
童贯插话问:是一万匹马还一万骑兵?
目前还不能确定,刘斌说,距离太远,望台上只能见到烟尘,无从判断。
侦骑呢?童贯问,放到50里开外了吗?
放了30里,赵钟哥说,不过他们应该能发现50里开外的情况,过会儿会有回报的。
游骑远拦也不是说放得越远越好,特别是放出去的御马直骑士常常会对敌方的游骑展开猎杀这就需要组成更大规模的游骑兵分队,通常是50骑到100骑(包括辅助骑兵)。而御马直包括辅助骑兵在内,拢共就3000余人,轮番出动,又要在各个方向上进行屏蔽和戒哨,自然不可能把网张得太大了。
武好古抱着胳膊走到地图台前,上面已经用小木牌标出了刚刚被发现的西贼骑兵的大概位置。
很显然,这支骑兵是有意绕开包围统万城的三直精锐的!
他们想去哪儿的?武好古问。
应该是统万和石城之间。童贯给出了一个看似最合理的答案。
断咱们的粮道?高俅问。
多半如此吧,童贯笑了笑,顶天就是一万人,还能打下石城吗?
大官,大郎,高俅朝武好古笑道,不如我带骑兵走一趟,打掉这一万西贼吧!
童贯点点头,大郎,你怎么看?
现在三直禁军的指挥权归属比较奇怪,在外人看来,似乎应该是童贯和高俅说了算的。童贯是安抚经略制置使,高俅则是一手把三直精锐带出来的国际名将。相比之下,武好古不过是个不会打仗的吏商,下面的人怎么会听他的?
可实际上,通过军事机宜指挥,假子骑士,界河效用骑兵,以及两个工兵指挥和一个辎重兵指挥,武好古牢牢掌握着三直禁军的指挥权。
所以是否出动强大的殿前御马直,得由他来拿主意。
第732章 战无不胜高太尉 攻无不克武大郎 八
武好古是不会打仗的,他只是利用慕容忘忧这个外来和尚光明正大的办了个军校,又用骑士制度和骑士学校把夭折的枢密院兵学司给复活了。现在又利用自己担任三直都虞侯的机会,实践了一把参谋制度和职业军官加义务兵的组合。
而在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武好古一般会先征求军事机宜指挥使赵钟哥的意见。
他瞧了一眼眉头紧皱的赵钟哥,钟哥儿摇摇头,统万城西的地道两条今日就可以完工了,工兵指挥正在调配火药,明日就能爆破城垣。在这个当口,咱们必须把大部分甲骑都捏在手里,以防各种不测。
再说了,只要爆破成功,统万城就是咱们的了。城内有恁多的守军,还有不少百姓,储备一定不少。这些储备到手,咱们的大军几个月的吃喝都有了,西贼要断粮道就由他们去断吧。
就算要割人头,让甲骑去追杀逃敌也是一样的。
武好古点点头道:那就不追了还是准备攻城吧!作战方略有了吗?
赵钟哥道:已经准备好了两套方略,一套是白天进攻;一套是夜晚进攻。
武好古思索着说:那就明天一大早,不,夜长梦多,别等明天了,今天晚上就攻城!
喏!赵钟哥一拱手,算是领受了将令。不过稍后还会有书面的命令和作战方略一并送到武好古的案头,等他签署用印。
童贯和高俅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好像不对啊!作战方略到底是什么?赵钟哥根本没有说啊,武大郎怎么就准了?有他这样指挥打仗的吗?他果然是不会打仗的。
等等,童贯插话道,赵指挥,你和咱家说说攻城方略。
说说?怎么说呀?赵钟哥看了眼武好古,武好古道:让人抄两本夜攻方略送去给童大官和高总管看。
喏!
赵钟哥领命去了。童贯和高俅却有点发愣,一个攻城方略而已,怎么还要抄上两本?多厚的两本啊?
到了当天下午,他们才知道军事机宜指挥拟定的攻城方略有多厚!那是很厚的一本手抄线装书,其中还有许多插图,看着都复杂。还好童贯和高俅都是比较有耐心的,高俅还是文吏出身呢(他的足球运动员是业余的,早年的本职工作是秘书),所以都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童贯发现自己也不会打仗了,而高俅则恍然大悟——原来仗是这么打的!
攻城作战的任务可以分解到各个都!每个都都有各自的小方案,什么时候准备完毕,什么时候出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潜伏,什么时候发起冲锋,冲进缺口后的任务,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凡是由骑士冲当指挥使和都头的部队,小方案会下发到各级指挥官手中。没有骑士出任军官的猛士指挥和猛士都,则会有军事机宜指挥派出的机宜直接到队,负责组织作战。
也就是说,进攻统万城的作战,将会以一种枢密院的文官宰执们梦寐以求的运筹帷幄之中的方式进行指挥。
只是没有决胜千里之外的事儿制订计划的军事机宜们距离战场最多只有一千步。
虽然不会打仗的武好古有了很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会打仗的参谋团体的辅佐,但是缺乏名将直觉的他,还没有办法料到此时此刻,正有超过七万人的西贼骑兵,兵分两路,准备一口吃掉他的两万五千大军!
指挥这支七万两千余人组成的庞大骑兵集团的嵬名察哥和萧合达也拟定了一个方略,不过比殿前三直军事机宜指挥拟定的厚厚一本的方略要简单多了。
就是兵分两路,一路偏师约两万四千人由萧合达率领,迂回到统万城的东面和南面,切断武好古东撤石城或是南逃横山的退路;剩下的主力则由嵬名察哥亲率,直扑统万城下,会同城中的一万大军,总共五万八千人,内外夹击武好古的最多三万大军。力争一举将之摧破,从而彻底改变大白高国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为了最大程度达成突袭,察哥和萧合达也做了精心的策划,提前派出轻骑,试探出了宋军游骑远拦子的遮护距离。然后又率领大军,在卫戍军的轻骑遮护下,从瀚海沙漠的边缘开进。
今天清晨,被李永奇看到的冲天尘土,就是由嵬名察哥指挥的七万两千大军弄出来的。
在到达统万城正北方大约50里外,靠近黑水河源头的王亭镇后,嵬名察哥就和萧合达分了手,后者领了两万四千大军继续迂回。而察哥则率领剩下的四万八千大军在王亭镇休整。
察哥并不希望自己的大军过早暴露,而是想等到天黑再快速向南行进。五十里的草地/沙地行军,有一个晚上也就够了。这样明天一大早,他的大军就能出现在统万城北了!
突袭当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宋军的游骑远拦放出了三十里远,不可能发现不了将近五万骑兵浩浩荡荡的靠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