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同一时间,武好古刚刚送走了又一波上门送礼的访客,正准备和新收的徒弟杜文玉探讨一下绘画心得的时候。武家的一个家仆飞也似的就跑来报告了。

    果然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武好古他们家和洛阳白波武家多少年没有往来了,现在居然一封信过去,就有亲戚来串门了。

    武好古对自己的女徒弟笑了笑,说道:文玉,你先回吧等你见过了师娘,再搬到为师这里来吧。

    杜文玉的身份可有点擦边球的意思,名为师徒,实际上要看潘巧莲的意思了。

    杜小娘子红着脸蛋儿,轻声问道:那学生何时在登门来侍奉老师?

    她其实是杜老头的亲孙女,是庶出的,在杜家大宅门里也没甚地位。不过也不至于给爷爷当礼物送给武好古,拜武好古为师,那是她自己提出的。她从小习画,极有天赋,本来会成为杜家的一代造假高手,不过却在临摹武好古的作品时被对方的天才所折服,才有了拜师学艺的想法而她爷爷也就顺水推舟了!

    武好古打量了她一眼,笑着说:过完元日后,每日去佳士得行的大书房吧。

    不过这几日你也不能闲着,每天画五十张鸡蛋速写。




第208章 穷亲戚
    当武好古匆匆赶到外院的滴水檐前时,就看见武诚之还有自己的亲弟弟武好文已经笑吟吟的站在当间儿了,面前还有十几个土头土脑的人儿,一个个风尘仆仆的,穿得也粗糙,挑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和洛阳乡下的土产。

    一个年纪看上去有五十许岁,身材干瘦,胡子拉碴的老头儿,正拉着武诚之的手,说着洛阳话儿:兄长甚时候回白波镇看看呢?我们这一辈兄弟八十几个,就属哥哥出人头地了,所谓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

    这老头竟然管武诚之叫兄长,这可不是某某哥儿的意思,而是他的年纪真的比武诚之要小不过这脸长得也忒显老了吧?

    武诚之心说:看着老,多半日子过得苦!自家老爹除了在开封府大牢里受了惊,这辈子就是个享福人呐,要不然也不会保养得恁般好了。而这老头居然年纪比老爹还小,看来这白波武家混得不咋地啊。

    看见武好古出来,武诚之笑着冲儿子招手:大郎,快来拜见你七叔。

    武好古笑着上前去给老头见了一礼:小侄拜见叔父,并贺叔父节安!

    这便是大郎吧?老叔在白波镇就听过你的大名了。老头儿说着话,就递过一串用彩绳穿着的铜钱,这是老叔给你的压岁钱。

    压岁钱的习俗最早在汉朝就有了,到了唐朝又演变成了春日散钱的风俗,后来春日散钱又演变成了元旦日给晚辈压岁钱。一般只给没有成家立业的晚辈,娶了老婆以后就不用给了。

    武好古收下了压岁钱,道了声谢,就站在了老爹武诚之的身后。武诚之又对二儿子笑道:二哥儿,你先带着好字辈的兄弟们去西跨院安顿下来。

    西跨院是给武好文成家立业用的宅院,现在还空着。因为武好文孤身一人,没必要独占一进院子,就和爹妈住在一起了。所以这进院子正好用来安置洛阳来的远亲。

    武二郎领着一堆好字辈的兄弟走了,武好古则陪着武诚之一块儿,将那个和武诚之平辈的老头请进了武诚之那一进院子的内客堂,然后分宾主落座,武家的使女马上就端上了待客的香茶点心。

    老家还好吗?

    寒暄了几句后,武诚之就打听起了洛阳老家的情况。他和洛阳那边也好多年没往来了,所以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这白波义门武可也是洛阳大族,号称聚族两千口,同居三百年,想当年还是所谓的洛阳第一家,想来也是挺风光的。可是今天见了洛阳来的亲戚,武诚之却觉得他们落魄的很,不像是洛阳第一家

    听了武诚之的问题,武诚昌,就是那给武好古压岁钱的老头连连摇头:恁多年憋不出一个进士,苦啊!

    大宋是没有举人秀才功名的,考不上进士就是穷措大一个!可别说什么读书人地位高云云的,没有进士功名傍身,算什么读书人?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在唐朝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士就是士族,那是要凭真本事投胎的!朝廷有专人修《氏族志,名列其上的才是士族。农工商也分得很清楚,工商都有市籍,工商末业的工商是市籍工商,不是士族去做买卖开作坊。

    可是到了宋朝,士这个等级其实已经有点泡沫化了。说读书人是士吧,这个标准太虚无,也很难证明读过多少书才是读书人?又要如何证明?

    后来的明朝清朝的秀才有监照可以证明秀才举人身份的。可是宋朝没有这个制度,发解试仅仅是一次考试,只是说明有资格参加次年的礼部试只有一次!考不中下回还得重新考发解试。

    除了读书人的士子身份很难证明之外,朝廷其实也没什么优待给读书人。所谓不杀读书人,不杀士大夫云云的,那是指文官!

    而没有官身,也不大会投胎的读书人,其实就是农工商之流。如果瞧不起工商末业,不屑为之的话,那就是农了。所谓的白波义门武,就是一群聚族而居不分家的农夫罢了。

    早些年白波武家比较风光的时候,族里面是有官人的,在洛阳地方上还有押司书吏,更兼人多势众,倒也是一方土豪。

    不过在几十年没出一个进士之后,白波武家的势力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下滑。而且由于白波义门武是真的不分家吃大锅饭的真义门,也就不适合从事工商了,只能依靠土地来养活整个家族和家族中子弟读书了。

    可是土地的收益又十分有限,洛阳也不是什么富饶之土,又加上武家逐渐失去了政治上的势力,不得不按照普通农家的标准来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财力也就日渐困顿。

    与此同时,族中的人口却因为繁衍生息,日益增多。人多而地不增,白波武家自然是日渐落魄。几十年前还是靠收租子过活儿的地主阶级,现在已经混成了自耕自食的农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白波武家的白坡家塾也就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虽然还开办着,但是教育水平太低,就是让族中子弟认点儿字读点儿罢了,根本培养不出进士。便是西进洛阳府的发解试,也成了阻拦白波武家子弟上升的拦路虎了,每次能通过发解试的子弟都寥寥无几。

    所以武诚之寄出的书信,在白波武家可是引起轰动了五千亩学田啊!一年总能收上几百石(宋朝的一石是925宋斤,相当于592公斤)的租子吧?

    虽然不能让白坡家塾恢复到鼎盛时期的局面,但是总能培养出不少能过发解试的子弟了,万一其中有人高中了,那白波义门武就能再现昔日的辉煌了。

    所以白波义门武的族长武忠义就派了长子武诚昌带了十几个子弟(带那么子弟是为了把武诚之捐赠的铜钱挑回去)直奔开封府而来了。

    真不想老家的日子恁般艰难武诚之听完自己的这从没见过的族弟诉完苦,也跟着一起摇头。

    坐在一旁的武好古这时插话问道:七叔,不知老家现在有多少丁口?

    光是男丁就有一千三百多口,武诚昌苦笑起来,守着一千顷田苦捱着。

    一千顷就是十万亩,给一千三百多口人分,平均下来人均也有七十多亩,看着仿佛不少。可那一千三百多是指男丁,也就是中男加上成丁,加上女人和未到中男的男孩还有六十以上的破老,人均耕地恐怕连三十亩都没了。

    而且洛阳的田绝大部分是旱田,也不肥沃,就算是丰年一亩地也就能收个一百斤麦子。扣掉各种税赋和种田的成本,再留下种子,能省下三十斤就算多了,三十亩田在丰年的时候也就900斤麦子的纯收入,就是十石不到一点儿,在洛阳农村发卖的话,差不多有6缗铜钱这就是士农工商四民中为本的农人,还是富农的收入了!而且还是丰年的收入,不是平均收入,如果要综合考虑丰年平年和荒年的话,这份收入还得减半!

    不过这样微薄的收入,在大宋的农人当中,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所以白波义门武直到今天,还可以维持耕读传家的门面。当然了,白波义门武可以用那么薄弱的财力维持子弟的教育,也和文章取士的游戏规则有很大关系。

    在钻牛角尖的文章取士的规则之下,读书人不必允文允武,也不需要研修实学,只需要集中精力学好儒家经义和做文章即可,学习成本被压缩到了最低。

    在家族内部实行平均主义和义务教育的义门,则正好适应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教育最多的子弟,用广种薄收的方法,为家族博取进士功名。

    而允文允武兼修实学的高成本精英教育,在文章取士的规则下,则是对家族的兴旺发达相当不利。因为除非特别有钱,否则高成本的教育就不能保证足够多的人数。

    譬如白波义门武,人均不过三十亩地,丰年不过几缗铜钱。而一匹走马在西北的汉番互士上起码也得几十缗,牵到了洛阳以后怎么都要一百多缗!马都买不起,还想允文允武?

    而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数少了,考取进士的概率自然就低了哪怕高中后的前途更好,也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赔钱买卖,肯做的人自然就少了。

    不过武好古却是个愿意赔钱赚吆喝的人!

    七叔,武好古笑着说,我看武家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便是有了5000亩学田,一年又能有多少收入?能教出多少好学生?

    谁说不是呢!武诚昌苦苦一笑,可那又有甚法子呢?

    武好古一笑:有法子啊。

    甚法子?

    武好古道:树挪死,人挪活啊!

    挪?往哪儿挪?

    挪去海州和徐州!



第209章 分家
    去海州和徐州?

    听到武好古的建议,武诚昌武老爷子就有点皱眉头了。

    那边很好吗?实际年龄还比武诚之小几岁的老爷子问,我们武家在洛阳可呆了好几百年了

    白波武家的祖先是武则天当女皇的时候迁居洛阳的洛阳是武周的首都嘛!可是现在皇上姓赵,而且洛阳也日益没落,根本没什么好的了,只不过是故土难离而已。

    武好古笑了笑:海州徐州当然好了!海州有港口,又近淮河,水运发达,还有云台仙山,可谓人杰地灵。

    至于徐州就更好了,不仅有运河之利,还有盘马山的铁矿和铜矿,还有石碳,可谓是物产丰饶。

    武好古这些日子除了画画做买卖拍马屁之外,还认真研究了一下大宋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交通翰林图画院里面有大宋的江山社稷图,虽然画得不准,但是上面标明了各地的物产和人口。

    一番考察之后,武好古发现大宋目前最好的地盘其实就徐海(徐州海战)之地了。

    因为徐州有非常不错的煤矿和铁矿!而且还都是已经在开采中的矿山,其中铁矿位于彭城县境内的盘马山,是个千年老矿,不过并没有枯竭的迹象(到世纪还在挖呢),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在那里设立个利国监,专管冶铁,现在是大宋的冶铁重镇!

    煤矿就不必说了,徐州在后世可是赫赫有名的百年煤城,而徐州的煤矿就是在宋朝发现并且开始开采的。

    而一个地方,如果集中了煤矿和铁矿,又靠近海口,水运交通又非常便利,而且又是粮食产区和大平原,人口也比较多这前途可就难以限量了!

    对了,徐州附近还有不少瓷窑,是北宋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虽然不是什么好瓷,但是生产规模却不小,产品通过海州港口销就可远销四方。

    所以,武好古现在就琢磨着要在佳士得行的事业取得相当的成功之后,将徐海二州作为未来的投资重点。

    他看着自己的族叔,微笑着说:若是七叔有意让一部分武家子弟到徐海一带安家,小侄最多可以出资购地千顷。

    一千顷就是十万亩!

    按照徐州海州一带的平均地价,最多需要花费二十万缗!

    这个口一开,不仅武诚昌有点发愣,连武大郎他爹武诚之也是一愣一愣的。

    那可是二十万缗啊,就这样白给那些穷亲戚了?武大郎莫不是喝多了吧?

    武诚之想了想,又不确定地问:大,大郎,你的意思是让白波武家的子弟都去徐海二州安家吗?

    阿爹,武好古笑道,孩儿的意思是让一部分武家子弟去徐海二州。

    白波武家现在光是男丁就有1300多口,都挤在一地可不好,应该分一分了。分一分,才好开枝散叶嘛!

    武好古当然不会白白掏出二十万缗了他的意思是要把白波武家一拆二,拿一半去徐海二州建个分家,自己当这个分家的族长。

    这样他就有了一个宗族可以依靠了!

    那个马植不是说了吗?为将之道,就是要有谋士死士门客和宗族。

    谋士和死士得靠六艺书院来培养,门客可以慢慢招揽,宗族当然得去白波武家找了他们就是啊!而且白波武家本就是个考科举的义门,武好古完全可以用应武举的名义开设六艺家塾,先教导出一批精通六艺的子侄兄弟。

    另外,若是有几百武家男丁迁往了徐州海州,再聚族而居的话,那就能建成一到两个大保了。

    这保丁可是大宋合法的民间武力啊!

    此事对留在白波的武家子弟也是好处的。武好古接着相劝道,若是能分出一半人,土地还是原来那些,不就等于每人多了一倍的田土吗?

    这其实也是双赢,白波义门武又不是靠打架横行洛阳的,人家靠得是科举。光是人多也没用,还得办好家塾才行。虽然道德文章的教育成本比较低,但是终究要花一点钱的。而现在白波武家面临的困难,其实就是人口繁衍太多,土地又没有增长,以至于原本应该用在教育上的钱都哪去养人了。

    若是人口减半,教育经费自然就相对充裕了,就能保证每一个子弟都接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

    此事武诚昌将目光转向了武诚之,似乎是在询问这个开封武家的一家之长的意思武好古说的条件算不算数啊?

    武诚之却苦苦一笑,指指儿子道:我这个家是分了的,大哥儿长袖善武,家业自是丰厚,这处大宅子他就出了好几万,徐州海州买田置地的钱也是他自己的。

    什么?

    老子还在,儿子们就分了家?这也忒不孝了吧?看来开封武家虽然有的是钱,但终究是商人,在孝义礼法上是不能和白波义门武相比的。

    武诚昌眉头一皱,刚想开口教训一下武好古这个逆子,又忽然想到这小子是个财神爷,他人虽然不好,可是他的钱都是好的!于是刚到最边话,又硬生生吞了回去。

    武好古看见武诚昌皱眉头,以为这老儿想为自己的小家要点好处,于是就笑道:七叔,我现在是翰林图画局待诏直长,过一阵子就要跟着礼部的蹇尚书使辽,照例可以带几个学生。不如就在来开封府的自家兄弟中选一个吧,翰林图院学生虽然不是官身,但好歹也是个吏员,也有一份皇粮的。

    什么?翰林院的吏人!

    这下武老儿的眼睛都亮起来了,翰林图画院的学生在开封府不算甚底,可是在洛阳那边已经可以唬人了,至少可以唬一下县衙里面负责收税的胥吏。另外,这个翰林图画院的俸禄应该不会太少吧?怎么都挂着翰林的名头
1...112113114115116...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