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郭大炮的文娱生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江入海

    一个作者的作品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世界级的作品,那就有资格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国内的这些作家可能有很多不服气的,但他们却又都知道,这些文学大师的眼光是决计不会错的,起码比他们的欣赏能力要强很多。

    连他们都说好,那肯定是真的好!

    因此在郭大路回国之后,国内的作家团体都密切关注郭大路的一举一动,迫切希望郭大路的《老人与海能够尽快的面世,好让他们看看,这部到底好在哪里。

    现在郭大路接连两篇短篇发出之后,作协里的这些作者彻底服气了。

    这家伙这脑子到底怎么长的?怎么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写啊?




第五百二十三章 茶馆
    郭大路两篇短文,搞的整个华夏议论纷纷,即便是看不惯他平素行为的一群人,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佩服郭大路这家伙的文笔。

    一个写武侠的作者,搞起纯文学来,能达到这个地步,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大路啊,我是白寿宁!

    这几天好声音栏目的筹备工作已经到了尾声,一些人员调度以及与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合作事宜都已经商谈好了,但是有些细节上的问题,电视台台长陈秉渊不敢大意,特意跑到郭大路家里请教,生恐办砸了。

    两人正在商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主管文化产业的白寿宁白二爷给郭大路打来了电话,大路,我们这个京城话剧团已经重组完毕,现在呢,想要搞一场代表性的剧本,你之前可是答应我,要给我们剧团写一个本子哦,现在是不是该动笔了?不怕你笑话,现在话剧不好做啊,没有好的本子,就算是有好的演员也不行啊。

    前段时间因为京都话剧团擅自以郭大路的《阿q正传作为话剧不告而演,使得郭大路勃然大怒,炮轰话剧团,弄得整个京都话剧团臭名远扬,上级部门不得已将原本的话剧团团长调走另用,就连剧团的团员也都被打散了重组,有实力的留下,没本事的走人,很是动了一番手术。

    但是臭名已经出去了,再想洗白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更何况此时话剧团的没落已经成了大趋势,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看电影,看明星的演出,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看话剧了,只有一些小资,或者是刻意追求品味的观众,才会特意来观看话剧演出,然后对外吹嘘自己观看话剧时的情形。

    这些人看话剧不是为了欣赏话剧的内容,而是为了向别人装逼,以显示自己的品味高雅,他们这是为了看而看,真正的话剧爱好者已经不太多了,就像是现在的小剧场相声,观众也少的可怜。

    本来看的人就少,现在又因为郭大路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肯支持京都话剧团的观众已经是寥寥无几,老是这么下去,京都话剧团非死不可。

    所以现在重组之后,白寿宁第一个想到的就想借用郭大路的名气,来带动整个剧团的活力。

    剧本?剧本早就写好了!

    郭大路听到白寿宁的话后,毫不犹豫,是我给你们送去,还是你们自己来拿?

    写好了?这么快?

    白寿宁吃了一惊,我现在就让新团长去你那里拿去,怎么能劳烦你亲自来送?

    白寿宁是主管文化的大佬,他一声令下,鲜有人不敢听的,也就在通话之后不到半小时,京都话剧团的新团长邵红旗来到了郭大路家里。

    邵红旗此人,是一名老话剧演员,当年演过不少经典的话剧人物,后来从政,担任了京城话剧文化办公室的主任,主管话剧工作,有时候也去话剧院担任教学老师,在话剧界有很大的名声。

    在原来的话剧团团长被调走之后,上面考虑了一下,决定让邵红旗来接手这个烂摊子,换别的人恐怕也压不住底下的人。

    这人手腕很硬,初次到任,便将整个京都话剧团仔仔细细洗刷了一遍,但凡吃空饷没本事的人,全都被他清除,一下子让整个话剧团的员工减少了一半,然后他从各地剧团开始挖人,又把他的几个得意门徒叫到了身边,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京都话剧团进行了重组。

    现在得了白寿宁的吩咐后,他不敢怠慢,直接就从话剧团赶到了郭大路家里。

    这人有五十来岁,长得很结实,与同龄人的大腹便便截然不同,身上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精气神。

    郭爷,白主任都给我说了,他让我来向您这里拿剧本,我琢磨着啊,光来拿剧本可不行。这剧本是剧本,表演是表演,我们要是不能了解您这剧本的思路,我们肯定就演不好。所以,我想请您有空的话,去我们剧团指导一下,给我们讲一下剧本中人物的特征与形象,不然的话,这人物形象光凭猜测的话,根本就丰满不了。

    这人很会说话,但却隐隐有一种很难发现的傲气,虽然隐藏的极深,但还是被郭大路给看了出来。

    邵老师,您可千万别喊我郭爷,你这年纪这么喊我,那是折我的寿!

    华夏话剧界就没有不知道邵红旗的,郭大路对此人也早有耳闻,您还别说,我还真想去你们话剧团走一趟,这个剧本先给你,三天后,我再去你们剧团学习一下。

    邵红旗道:那好,我就喊你大路吧!

    他很是虚心的请教道:大路,你这个话剧的名字叫什么?

    郭大路从书房里拿出一个装订好的本子,你来看看吧!

    邵红旗恭恭敬敬的双手接过,看了看封面上的大字,茶馆?这说的是茶馆里发生的事情吗?

    郭大路笑道:是啊,邵老师拿回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对,还请您指教一下。

    不敢,不敢!您是文学家,我是个演戏的,我哪有资格指教您呢?

    他拿着郭大路的话剧剧本回到团里之后,迫不及待的打开翻阅。

    他这人看书有个习惯,一般都会看三遍,第一遍看,乃是飞快的扫视,只看大略,第二遍则是从新将书籍的思路以及里面的人物进行一下分析,到了第三遍才是精读细读,务求将整部书里的事件人物形象都给完全消化。

    但是郭大路给他的这个剧本,他看到第一遍就被惊着了!

    这个话剧的背景,是京都的老茶馆,一个小茶馆几十年的兴衰,以茶馆中来来来往往的客人,描绘出了时代变迁中的底层百姓处境,以及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前后的社会情况。

    这部话剧以小见大,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里面出现了十几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他的职业以及品性个性,关键是剧本中透露出来的浓浓的京片子味道,实在是太贴切当时的社会环境了。

    邵红旗搞了一辈子话剧,深知话剧的难搞,自从建国以来,华夏的话剧就一直没有得到创新的机会,不是不想创新,但写了很多剧本在台上排练,全都不足以作为剧团里的保留节目,就一直没有一个代表性的节目。

    郭大路虽然在业内是个文学怪才,但写小说与写话剧毕竟还是有不同之处,邵红旗不怎么相信郭大路能把话剧写好。

    但这部《茶馆看完之后,邵红旗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他此时虽然没能将里面的人物形象吃透,但心中却隐隐生出来一个感觉,或许华夏建国以来,堪称不朽的话剧节目已经诞生了!



第五百二十四章 合适地点合适时间的合适作品
    《茶馆这部话剧,是异世界的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语言精练,通篇也就三万来字,跨度却足足有五十年,里面人物繁多,各有特色,取材与京城老茶馆,京腔京味,语言凝练传神,实在是不可多见的作品。

    其实就异世界话剧作品而言,比《茶馆有名气的多得是,比如《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等作品,这可都比《茶馆有名气多了。

    不过这都是西方世界的作品,即便是加以修改,也难以去掉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信息,况且但凡名家作品,就不好修改,稍稍变动就会减少很多韵味,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性。

    在此时的郭大路眼里,无论东方世界的戏曲,还是西方世界的东歌剧,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他都要尽可能的将之传承下来。

    在文化搬运工眼中,文学作品已经没有了国界之分,但凡优秀者,皆要搬到这个世界,不过必须得挑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行。

    就像这次京都话剧团来向他要剧本,那最合适京都话剧团的话剧只能是东方风格的作品,而在异世界,东方风格的话剧中,最出名的有两部,一部是《茶馆,另一部是雷雨。

    而在这两部中,要挑选出一部最为合适京都话剧团的作品,那就只能是《茶馆。

    一部作品的出现必须是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中才行,郭大路总不能搞出一部悲惨世界扔给京都话剧团,先不说他们能不能演的了,就算是能够演的出来,可是谁看?西方元素的作品,让东方人来表演,先天上就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观众们一准儿不喜欢。

    所以只能选《茶馆,而不是选别的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郭大路喜欢《茶馆胜过《雷雨,两者的戏剧张力上,茶馆是略逊色与雷雨的,但其表现的底层百姓生活化的状态,却是雷雨不能比拟的。

    《茶馆的画面挺强,但是语言太过简洁,若是不能好好的咂摸滋味,那就很难体会到里面各种人物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说的那些话,而且对于对白中的语气轻重也必须要拿捏到位才行,这部作品要是不好好体会,是绝难演绎出来的。

    反倒是《雷雨中情景与对白更容易体会,也更容易把握,所以这两部作品,若论排演难度,《茶馆要比《雷雨难的太多。

    也就是因为这样,在话剧界,《雷雨的排练可以有几次成功的版本,而《茶馆却很难能突破第一个版本的束缚。

    两部作品,一个是高门显赫的大宅门,一个是底层人士齐聚的小茶馆,所发生的事情也截然不同,郭大路是底层民众出身,对于富有烟火气息的作品天然的就有三分好感,而雷雨的高门大户里的故事,郭大路极为不喜。

    对郭大路来说,《雷雨的故事太过残忍,这个残忍指的不是社会黑暗一面的残忍,也不是死多少人的那种残忍,而是一种伦理上的残忍。

    在郭大路的悲剧观念中,写苦难,写黑暗,写在生活压迫下的卑微与渺小以及现实社会的残忍,这都可以写,也是常用的题材。

    可为什么要触碰伦理上的事情?

    雷雨这部作品中,曹禺中竟然安排同父异母的周萍与四凤亲兄妹产生不论之情!

    这种安排,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别人的感受郭大路管不着,但就郭大路本人而言,他十分讨厌剧情中的这个情节安排。

    我喜欢吃臭豆腐不假,喜欢吃臭鳜鱼不假,因为我喜欢这种臭味的食品,可你不能因为我喜欢吃臭的东西,就给我端一碗热翔啊!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喜好,与作品的好坏无关,其实就故事情节的激烈程度与爆发力,《茶馆是远远比不上雷雨的,但《雷雨再好,郭大路也不喜欢!

    随意,即便是在个人感情上,郭大路也愿意先把《茶馆拎出来,至于《雷雨这部话剧,以后再说吧!

    拿到话剧剧本的邵红旗,自然是不会明白郭大路的想法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茶馆这部话剧的喜爱与看重。

    他是老京都人,对剧本里浓浓的京片子对白风格有一种极为亲切的认同感,对于里面简洁而又生活化的语言,也有着极为熟悉而又怀念的复杂情感。

    即便邵红旗是老京都人,即便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去也没有机会见过剧本中的描述的那种大茶馆,他只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而已,但却从未见到过,但这一次,他从这个话剧剧本里,却体会到了那种自己想象中的茶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在拿到剧本后的第二天,他便将这个剧本复印了好几份,分到团里演员们的手中,大家都好好看一下,这是郭大路先生为我们团写的一部话剧,你们先熟悉一下,然后咱们集中讨论一下剧本里人物的形象问题,还有人物的背景与性格的分析研究,只有把里面的人物与环境全都吃透了,咱们才可以进行排演。

    道具组的人听着啊,这剧本里已经把道具与布局都写了出来,你们呐,按照这剧本中描述的场景,在舞台上布置一下,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话,那就去找京都的老照片或者老的影像资料,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怎么才能搞出合适的道具。

    三天后,郭先生来咱们团指导我们,你们赶快把这剧本看完,到时候有什么不理解的的问题,我们集中一下,一起向郭先生请教。

    一名年轻的女团员夸张的叫道:不会吧老师,郭大路也能写话剧?他小说确实写的不错,诗更不错,但这跟话剧没有必然的关系啊,这是两种艺术形式,郭爷不会连文化形式上也能跨界吧?

    另一名年轻少女笑道:丁玲玲,你可不要小看郭爷,他跨界跨的还少吗?人家会杀猪,会打官司,会写小说,会拍电视电影,而且自己还能演,还能唱,还是个音乐家妈呀,郭大路怎么会这么多?

    年轻少女自己都被自己说的吓了一跳,我去,我说还好,现在一想,才发现郭爷竟然这么天才!

    她拍着小胸脯一副惊魂未定的神色,你说这样的天才,他凭什么就写不出话剧来?

    丁玲玲哼了一声,那也未必!话剧可不比别的艺术形式,建国以来,总共能有多少话剧流传下来?写的倒是不少,可又有几个成名的?还不都是演了几场就再也不演了!

    她虽然这么说,还是低头翻看起手中的剧本来。

    于是,等到郭大路来到话剧团后,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就是丁玲玲。



第五百二十五章 示范
    郭先生,剧本里人物的形象,我们开会讨论过了,但总是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摸不透人物的内心,还有语言对白方面,我们总觉得缺了点东西。

    在郭大路来到京都话剧团之后,邵红旗恭恭敬敬的把郭大路请进了会议室,您写的本子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水平有限,理解的不太透彻,这就得劳烦您给我们讲一下了。

    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见到郭大路进来,所有人都站起身来,掌声响起,大家看着郭大路的眼光,都流露出十分钦佩的神色。

    话剧有多难搞,只有从事话剧行业的人才会了解,这东西就像是戏曲,甚至比戏曲都要难搞。

    如果能排练出一幕好的经典的话剧,那么这个话剧就可以一直演下去,再过一二百年还会是这个样子,绝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就像是戏曲,明明都知道剧情,也都知道唱腔念白,但观众们还是喜欢看,喜欢听,从来就没有喜新厌旧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剧情与表演技巧上的展示,观众们虽然也在看故事,但也在品味演员的表演功力与表演技巧,这跟流行歌曲截然不同。

    流行歌曲只是流行一阵子,之后便很快被人遗忘,只有经典的歌曲才会被人反复咏唱,而经典歌曲吸引人的还是唱腔技巧与音色的美感,大家品味的就是这个味道,跟流行歌曲已经是两种类型了。

    只有超越时代的作品才能长久,而经典戏曲与话剧就能做到这一点,有些歌曲也能做到这个地步,但一些流行文化就不行了,它们会随着时代车轮的转动而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本来话剧团的演员们对郭大路写的话剧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不是说他们一定就认为郭大路写不好话剧,而是总有那么一点迟疑,那么一点的不服气,连他们专业话剧人都搞不出好的作品来,他郭大路凭什么就能搞出来?

    不过这种迟疑与不服气,在他们看完剧本之后,全都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钦佩。
1...261262263264265...4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