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极品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胡扯

    王莽又道:“你们上次所举荐的人,朕这几日考虑了一下,现命邓通为户部左侍郎,范里为户部右侍郎,传两人即可到任。”

    说完,王莽看向李宏道:“爱卿,这两个人就由你操心了。”

    “臣遵旨。”李宏点头,他现在一屁股脏东西,根本不敢反驳王莽的任何意见,只能一味迎合。

    李宏自己也知道,若不是他有着顾命大臣的身份,又很识相的不给王莽惹麻烦,恐怕他这个户部尚书早就当到头了。

    实际上,李宏也有预感,邓通和范里中当有一人有接任自己的户部尚书的能力时,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也就该告老还乡了,所以不用王莽说,他都会跟两位侍郎搞好关系。

    其实,李宏也是多想了,王莽用人,只看能力和道德水平,李宏任职户部多年,在这次方希志事件中没被拖下水,可见其无论能力还是道德水平都是不弱的,只要李宏不惹着王莽,王莽暂时并没有更换户部尚书的打算。

    至此,本次御前奏对该结束了,于是群臣离开,而李宏和商央则留了下来。

    李宏等群臣一离开,便叩首道:“臣万死!”

    “又怎么了”王莽叫李宏吓了一跳,这家伙一上来就万死的,莫不是惹了什么篓子。

    “臣的户部出了方希志这等无君无父之辈,臣作为户部尚书,一部堂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请陛下治罪。”李宏道。

    “爱卿,方希志之事,朕已经让人查了,跟你关系不大,你不用老把一个死人放在心上。”王莽这才知道李宏是为方希志之事请罪来了。

    自方希志下狱之后,自己这位户部尚书便有些神色恍惚,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甚至还有为方希志脱罪的想法,自然没有跟王莽承认错误,但此时,这家伙不知道是自己想通了,还是得了哪位高人的指点,竟是跑来认错了。

    李宏并没有相信王莽的话,他也不敢相信,什么叫关系不大,再不大那也是有关系,既然有关系那就咬治罪。

    咬了咬牙,李宏直接开口道:“陛下虽然不治臣的罪,但臣不敢以为自己无罪,臣决定向朝廷捐献白银五十万两,以赎臣不察之罪,也是弥补方希志对朝廷造成的一部分损失。”

    五十万两

    王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户部的肥羊就是肥,看不起眼的李宏轻轻巧巧张嘴就送王莽五十万两银子,真有钱,看来果然得寻个理由把他们抄家了,朕才能轻松致富。

    其实李宏也是一阵肉疼,这五十万看似他轻轻巧巧,但是可以说是他现在的一多半家底了,排除掉他那些房屋地契之类的固定资产,李宏近乎掏空了家底。

    &




第95章 事无信不成
    变法实际就是改革。

    改革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对现有制度的变革,是依托于现有制度所进行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通过这种发展和完善的改革,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消除束缚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好的因素,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这些内容都是后世学校里教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内容,作为饱受学习折磨的王莽,自然也是懂一些的。

    甚至,可以说在理论上,王莽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懂改革。

    一般的统治阶级,对改革往往避如蛇蝎,但王莽不同,王莽觉得秦国要发展,要强大,就必须走上一条不断改革,不断释放社会活动,不断发展的道路。

    但是,这些事情王莽不能亲自去做,王莽需要一个人去做。

    自从长孙无忌向王莽举荐了商央之后,王莽便留意了商央,王莽的印象里曾经有一个改革的名人似乎就叫商央,准备的说是改革前叫卫鞅,改革后叫商鞅。

    虽然名字有些不一样,但是王莽还是决定先见见面,一见面,王莽便发现商央是个对社会存有异见的人士,似乎对变法改革之类的很有兴趣。

    而商央也没有让自己失望,第一次君前奏对,便直接舌战群臣,要对现有大秦的制度进行改革。

    对于自己需要且有能力的人,王莽向来喜欢给予最大的尊重和帮助,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帮助自己更加强大。

    对此,王莽不介意用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商央完善自身理论。

    商央并不知道这些,商央只是知道眼前的皇帝并非是什么都不懂的君王,是个懂行的,会玩的,是自己人,是知己。

    若说商央以前抱着一种以国士侍奉君王的心态,那现在就渐渐产生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

    面对知己,商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陛下,微臣坦白说,变法有四个好处。”商央沉吟片刻,直接道:“第一个好处是自古所有的变法都说明一点,只要变法成功,国家或多或少都会比以前强大,如今天下各国均枕戈待旦,一场大战眼看就要不远,大秦每强大一分,都将在未来占据更多的主动。”

    “第二个,虽然陛下通过杀方希志和建御书房在朝堂之中树立了威信,但这种威信并不牢固,朝中大臣对陛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忠诚,陛下需要通过一场变法让群臣彻底臣服,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三个,只要是变法,就肯定要流血,只不过相对于革命和政变,流血要少一点,但再少也会流血,只要流血就要死人,死谁当然是那些反对变法、阻拦变法的顽固派,杀了这些人,朝廷就会空出了一大批的位置,地方上也会清理出一片势力上空白,这些就会有新人、新的势力填充进去,会给社会发展、朝廷进步、国家强大带来更多的活力。”

    “第四个,变法是变革朝廷积弊,这些积弊很麻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比如说方希志,比如说南阳府的四大家族等等,这些家族,这些人都是依托朝廷旧制度而存在,是依附在朝堂旧制度上的吸血鬼,变法了他们,百姓只会称道,得百姓者得天下,陛下圣名之所传,百姓之所归附。”

    “这四点,其实最终都会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大秦更加强大。”

    商央站在王莽的面前侃侃而谈,这一次不同于之前的君前奏对,商央说的更嗜血,可以说他说的每一点要完cd将是滚滚人头堆积的血路。

    &nbs



第96章 立木为信
    自御书房那日突降皇宫以来,京城及周边乃至更远的州郡,百姓纷纷前来朝拜昊天上帝赐给大秦的神迹。

    午门,皇宫各门最接近御书房的一处门户,站在这里,视力好的话可以将御书房尽收眼底,每日来这里朝拜的百姓络绎不绝。

    今日一大早,百姓便看到一队皇宫侍卫扛着一根长达三丈的木头放在午门口,并且在木头的旁边贴了一张告示。

    “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午门扛到京兆尹衙门的门口,便赏银一千两。”

    看着告示上的内容,围观的百姓纷纷倒吸一口一口冷气,一千两是什么概念,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花费不过数两银子,一千两足够一个家庭一瞬间从平民变成小富豪。

    “这假的吧”

    “看着就不像是真的,这扛个木头才多重点活,一千两银子耍咱们玩呢吧”

    “确实的,从这出发到京兆尹衙门不过区区五里地,这木头长三丈,重不过百斤,扛这类木头走五里市场价三钱银子。”

    “没错,最多不超过五钱银子,一千两肯定是跟大伙开玩笑的。”

    “我也觉得是这样,应该是哪位宫里的贵人搞出来愚弄咱们的。”

    “大伙可千万别上当了,搬个木头没什么,弄个大笑话可就在京城无脸见人了。”

    “可是这是宫里贴出来的告示,若说其他人跟咱们开玩笑,还有可能,我觉得咱们陛下应该不会跟咱们老百姓开玩笑的。”

    “你觉得不是开玩笑,你去扛”

    “我可不去凑这个热闹,我这人向来不喜欢凑热闹。”

    “呵呵。”

    午门口告示前,一大群百姓议论纷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一个愿意去扛木头的,谁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大秦百姓生平最喜欢凑热闹,所以午门前集聚的人是越来越多,参加讨论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一时之间,皇宫午门竟是比菜市场还热闹。

    最后,京兆尹林国栋也赶了过来,他也是闲坐家中,事从天降,因为木头是从午门扛到京兆尹,那京兆尹衙门就肯定知情,百姓们不敢胡乱闯皇宫,但京兆尹衙门还是敢闯一闯的,所以坐在府中的林国栋便被百姓们嚷嚷了过来。

    看着告示,林国栋眼皮直跳,他光看这告示,就觉得此事恐怕是真的,想必是皇帝坐在书房里拍脑袋想出来的玩意。

    可是林国栋搞不清楚皇帝的用意,他也不敢胡说,最后只得劝慰老百姓说:“这个事情应该是真的,大家伙有力气就搬下试试呗。”

    林国栋虽然在京城百姓中很有威望,但是他这种说法却有些欲盖弥彰之嫌,当即不少“聪明”的百姓便觉得林大人是在说反话,这事肯定不是真的。

    看着自作聪明的百姓们,林国栋哑然失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吩咐京兆尹派一队衙役过来维持一下治安。

    就在这时,林国栋眼睛一亮,猛地朝着午门内走出的一人叫道:“商大人,您看这事是怎么回事”

    林国栋之前并未和商央碰过面,但作为京兆尹,自有他的门路,早就使人摸清了商央的长相,此刻一看到商央,便大喜过望的叫了起来。

    商央也没见过林国栋,但对于一个立志变法的人,大秦国各主要衙门的官员长相兴趣爱好官风能力早就铭记在胸,一看林国栋,便知道这是京兆尹。

    “林大人。”商央拱了拱。

    林国栋神色一愣,搞不清楚商央怎么知道自己的名字,但随即面色淡然道:“商大人刚从宫里出来,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林国栋这里的动静早有一群百姓围了上来,所谓法不责众,他们才不管宫里出来的是谁,宫门前讲话的又是何等高官。

    商央扫了一眼四周的百姓,拱手道:“诸位乡亲父老,本官商央,朝廷钦命变法大臣,诸位有什么话可以跟我说。”

    “这位大人,请问这个告示说的是真的吗”

    “自然是真的。”商央道:“陛下乃天子,一言九鼎,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第97章 变法拉开
    一、改京城名为长安,长治久安;

    二、责令钦天监择日改元,重新修订历法;

    三、全国推行省县制,废除全国一切郡县州府等各类行政单位,在全国设置二十个行省,省长为最高长官,每省下辖若干县,凡人口十万人以上者可设县,设十万人为下县,三十万人为中县,五十万人为上县,设县令为主官,分设相关官吏辅助县令,每县下辖若干乡、镇,乡镇下设村;

    四、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保,所有居民均需等级户口,按人口征收赋税,增加连坐法,一人犯罪,一家连坐,一家犯罪,一保连坐;;

    五、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制定军爵制和名田制;

    六、开放言路,设尚书台,允许百姓上书朝廷“指陈利弊”,所有上书之人不必存有忌讳,所有条陈递交尚书台呈递;

    七、精简机构,朝廷各衙门均需要在年内调研本部所隶属一切衙门,对陈旧、不做事的衙门一并裁撤,每衙门至少年内裁撤一个下属衙门;

    八、设长安大学,隶属礼部,大学学生从各地遴选和举荐产生,学内除开设传统学科外,需开设有法学、医学、农学、、翻译等学科;

    九、设立禁军,只属皇帝统领,从全国各地选拔年富力强者加入禁军,采用新式军队训练方式,筹备设立军事院校;

    十、设立内阁,选拔朝廷优秀官员进入内阁,负责变法执行。

    以上共十条改革意见,陛下诏命传阅天下执行。

    商央的立木为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都知道朝廷是说话算话的,皇帝是一言九鼎的,说出去的话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这诏令一经公布,虽然朝野震惊,但都知道这是皇帝下定了决心的事,倒也没人反对。

    实际上,商央在午门立木为信之后没几天,商央便将他变法的意见精选了十九条交给王莽,王莽看了之后也是感叹商央实在是胆大。

    比如商央提出要废除宰相制,觉得这天下只有一个皇帝说话算话就够了,不需要一个宰相来误事和分权,但王莽知道这一条目前的情况根本搞不下去,所以给改成了内阁制,徐徐图之。

    商央还提出要废除旧的官僚选拔机制,这个目前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王莽也暂时放下,变法嘛,随世事变化而变法,以后随着变法的推进,自然要更加深入的变法,到时候就可以拿出科举制度,直接把旧制度取而代之。

    另外,商央在军事改革上还提出要裁撤军队,尤其是军队中的老弱病残,进而削减军费开支,但现在南方战事未定,王莽还不想跟军队打擂台。

    商央提出的不少意见,都让王莽留中不发,但王莽也跟有些失望的商央说了,不出三年,商央的这些制度将一定会推行出去。

    当然王莽自己也在第一次变法中夹杂了一些东西进去,比如省县制,原本商央搞的是郡县制,但王莽大笔一挥,就成了省县制,还有像内阁制度的诞生,废除宰相制度,在目前整个大陆都有宰相的形势下,不好弄,但设立内阁,进而分割相权的事情,王莽觉得还是可以干干的,只不过目前的内阁因为职责模糊,很多官员不会反对他的设立。

    实际上,也如同王莽预料的那样,这十个改革意见下发到各衙门之后,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但由于大家早有预料,且并未伤及根本,再加上王莽杀方希志,建御书房带来的影响,百官们并未有大的反对意见。

    六部的尚书们虽然看到了内阁的成立,但并未放在心上,只是觉得这



第98章 慈航静斋
    上元宫。

    莺莺燕燕,一群漂亮的小宫女走来走去,比王莽身边一群太监看上去舒服多了,甚至王莽还看到了上次蒙毅进献给自己的“土特产”,那个带着异域色彩的妹纸,向自己投来幽怨的目光。

    王莽虽然觉得未曾使用这“土特产”有些可惜,但王莽很自觉,他知道上元宫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这些漂亮妹纸从自己身边拉走,这对上元宫并没有什么好处。

    王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若自己是太后,毫无疑问,一个沉迷于美色的皇帝更符合太后的利益。

    但太后并没有让皇帝沉迷于美色之中,而是还政于朝,让皇帝远离美色,这就有些捉摸不透了,简直是“亲妈”行为。

    当然王莽也不会感谢上官婉儿,谁不喜欢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之中呢。
1...2324252627...2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