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他连忙回礼,“先生这是在羞杀清风了。只要四位先生满意就好。等四位先生离去时,清风定然奉上一些。”

    四人喜形于色,王珪说道:“珪就愧领了。”

    殷清风看这四人的架势是拿他平等对待了,否则也不会徵啊珪的自称其名。你说你们喊声老夫或某多好

    他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忘记自己以前在别人面前自称“小子”,而现在已经改口自称“清风”了。

    他口称“不敢不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四位先生前来,不知有何赐教”

    王珪还站在那里没坐下,他恭敬的说道:“赐教不敢。珪等前来,想知道少郎君对银行有何指点”

    殷清风怎么听怎么别扭,但他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学着王珪的样子向他回礼,“不知...敢请先生坐下说话。”

    你说你都五十多快六十岁了,简直比李承乾那个小屁孩还乖巧,别不别扭啊,咱不闹行吗

    杜如晦早就看出不妥了,但考虑到王珪的执念,他又不好明说。

    这四人里面,就算他年纪最小也足以做殷清风的父亲了,而年龄最大的王珪,做殷清风的祖父也绰绰有余了。现在王珪一副学生向夫子请教的姿态,换做别人也得诚惶诚恐。殷清风能这么淡定,就已经不错了。

    他向魏徵使了个眼色。

    他们四人虽然结交多年,王珪的执拗那是相当出名的,他们三人当中也只有魏徵能劝得住王珪。

    魏徵也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他站起来,上前暗中拽住王珪的袍子,一边对殷清风说道:“徵与友人搅扰少郎君安寝了。来,叔玠兄,让少郎君先饮口茶,我们坐下洗耳恭听。”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什么叫洗耳恭听啊,你这么说,不又尴尬了吗

    殷清风压力是有些大。

    这四位可是被评为唐初四大名相的,王珪看起来是实诚人,不顾细节就罢了,你魏徵跟着捣什么乱啊。

    他顺势说道:“两位先生请安坐。这个...清风对银行多少还是有些拙见的。”

    那边魏徵连拉带拽的总算把王珪按回座位了,殷清风才松了口气。他坐下后,将面孔朝向王珪说道:“再过几日,受太子邀请的河东、山东等地的各家族族长会云集于长安城。王先生可带人趁机前往洛阳开设分行。

    这边,太子会拖住那些族长的行程,尽量让他们晚于九月十日才能回归洛阳。只要王先生能在这十天内将分行建起来,那些世家就徒呼奈何了。”

    王珪大喜。其他三人也很兴奋。

    殷清风见他们四人的模样,就知道李世民还没有将消息告诉他们。再联系到今天李世民派人把他叫去东宫,他就在心里暗自咒骂李世民:“你是太子,这事儿你自己不去说,反而折腾小爷。酱紫好吗”

    这个消息对王珪四人很重要。

    他们之前的准备都是想着向南进入巴蜀,以躲开最初的围剿。既然各世家都云集到长安,到时候太子再派人在各关津找借口扣下那些信使...只要十天之内没有信息往来,这个分行就能开起来。

    既然太子能请得动那些世家,就必然有足够的手段让那些族长滞留在长安。就算那些族长再不情愿,总不能这边刚离开长安,那边就反目吧....

    而杜如晦则想着明天就去太子那里打探个究竟。

    其他人都在帝国银行里忙乎,只有他被委职在工部担任屯田郎中。当然,他也清楚这只是个过度,入相只是早晚的事儿。这关乎太子与那些世家之间的斗争,可不能指望着长孙无忌能出什么好主意。

    殷清风说道:“清风谏议,王行长带一百人去洛阳。在九月底之前,只要那些世家没有制止普通百姓进行铜钱兑换,就可按部就班的在各州开设分行了。

    而另一边,魏行长或房行长可带人沿途向益州开设分行。

    不管是向东还是向南,清风谏议是以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

    “以点带面!太好了!”

    他们早就想到了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开设分行,但人家给建议了总不能没表示吧。于是,房玄龄为了不冷场,故作兴奋的赞美了一句。

    殷清风也没在乎这些,他只想早点说完早点儿把人撵走。

    “清风另一个拙见是,向东一路的分行暂时不对外进行借贷。借贷是那些家族很重要的敛财方式,在没站稳跟脚之前,还是按兵不动为好。”

    这个谏议不错,王珪首先认可了。

    “另一个谏议是,让太子选派一支队伍作为银行的专属守卫。银行是国之重器,任何人敢在银行闹事,都以最严厉的律法进行惩治。”

    “这个谏议妙!”

    王珪终于得到有用的谏议了。

    银行有了这支专属的守卫,不但能看护银行的安全,往返长安运送铜钱也安全许多。

    “大唐的屋舍都为木质结构,一旦起火,再有暴徒行凶,损失的可不是几条人命和一些钱财了。如果是有人暗地策划,分别在各州行事,这开设分行可就举步维艰了。”

    这些问题他们已经想到了。

    他们打算将分行两边的房屋都拿到手,然后拆除一份,以留下足够的空间。现在又有了专属的护卫,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清风手下有几个人会使用水泥建造房屋,到时候可以借调给王行长差遣。用水泥建造的房屋很难毁于祝融。”

    这个谏议有用!

    “分行留下六成作为准备金,其余四成和熔铸所得利润要押运回长安。或者,朝堂在各州要修建道路和水渠等,可直接从分行调拨钱财。

    银行在兑换完新旧钱币之后,主要盈利的方式,一个是收取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另一个是借贷。

    刚才在东宫那里已经说了,借贷给商户或工匠是最稳妥的。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收益,就要主动去找那些商户和工匠,给他们讲清楚如何借贷,让他们大胆的到银行去借贷。否则,单靠一些手续费,只能勉强够一个分行的俸禄开支。

    银行可以在运行几年之后,改变俸禄制度:手续费缴纳给国库,而借贷所得的收益以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朝堂将不再向分行的官员支付俸禄。”

    四人呆了很久,才由王珪问道:“这个...真的可以”

    殷清风所得:“没什么不可以。

    开设银行的目的,初期是为了兑换铜钱,长远是为了加快钱币的流通。在商业没有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之前,借贷所得也只比那些官员的俸禄多一点点。

    而且,这么规定下来,一些没能力的人可以淘汰下去,又可以促进工商的繁荣。”

    四人相互看了看。这事儿还得回去后再讨论讨论。

    殷清风说道:“清风对银行的设想就这么多了。四位先生...”

    王珪见殷清风要撵人了,他想了想又看向其他三人,见其他三人也没什么要问的了,就准备起身走人。

    这时,就听杜如晦说道:“如晦现今在工部任职屯田郎中,不知少郎君对如晦有何指教”

    殷清风心说,李世民对这四大金刚还是蛮照顾的。一个去推广农业,三个去忙乎银行。只要三五年,这四人就能凭着这铁打的功劳而获得宰相职位。别人想发对都没理由。

    “清风想的是,只要这新式农耕推广出去,农户就要面临新问题。”

    打算起身要走的人也不走了,想听听殷清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以前的农户,每年要缴纳“租”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粮食,会向外贩卖。可能会以五百文每斗贩卖出去。

    经过推广之后,他们的粮食会多了几倍。但是,这时他们再去售粮的时候,可能只有五十文甚至更低。也就说,产量虽然提高了三四倍,但农户的收益却要减少很多。”

    “啊这...为什么会这样啊”

    杜如晦还以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呢,结果农民却因此而受穷...这得多大的罪过啊这要是被人弹劾了...

    其他人之前也只是想着大唐以后不缺粮了,谁能想到还有这种可能。

    “发生这样现象,清风称之为供求关系的变化。

    供,就是提供者,求,就是购买者。

    一种货殖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求比例。

    买的人多,而卖的人少,价格就由卖者决定,会很高;如果是卖的人多了,而买的人少了,价格就由买者决定,通常会很低。”

    杜如晦可真急了。

    一方面呢,以前农户再苦也没人在意,现在经过他推广,农户的收入反而要降低,不但他要受到弹劾,就是太子也要受到牵连的。

    而另一方面,让大唐不再缺粮是他的骄傲,他不允许出现瑕疵。

    “少郎君可有对策赐教”

    殷清风受到:“清风想到了两个办法。”

    “两种”

    四人心说,我们急得都像什么似的,你这一张嘴就两个办法,想羞死我们吗

    &




第两百二十一章:死敌清风
    他向李世民说过要削弱世家,李世民很兴奋很支持、他向许敬宗说,许敬宗很激动、他向武士彟说,武士彟震惊、他向裴寂说、裴寂很淡然。现在,他向未来的四位宰相说....

    他以为,他们作为李世民的心腹、未来大唐最重要的大臣,是应该站在李世民那边、站在自己这边的,可是...

    王珪、房玄龄、魏徵、杜如晦就这样看着殷清风。

    他们承认在治国理念方面不如殷清风,可他们孜孜以求的就是要振兴!振兴!振兴门楣!现在殷清风要削弱世家,岂不是意味着他们连振兴的机会都没有了孰可忍

    对视中,殷清风的心,越来越沉。

    他忽然意识到,他错了!

    “李世民很兴奋很支持,那是因为他需要巩固皇权、许敬宗很激动,因为他要报复曾经鄙视过他的人、武士彟很震惊,或许只是很震惊、裴寂...难怪裴寂到现在也没出现...

    自从接触到许敬宗这个族长之后,他以为抓住了他们的命门了。可实际呢可实际呢可实际呢

    实际上,他的出发点契合了李世民的政治需要,才会获得他的支持。但是,李世民若抵挡不住那些联合起来的世家之后,谁敢说不会把他推出来当替罪羊

    实际上,许敬宗会随便找些臭鱼烂虾安置在沣河西岸,而真正的许氏核心子弟会按照他的建议躲到其他地方,然后再静等着自己倒霉的那一天。

    对许敬宗来说,最多就是他和那些臭鱼烂虾丢了性命,但许氏一族反而得到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那么,武士彟又是怎么想的呢

    儿子被黑旋风踢死了,他像是没有这回事儿一样;看似承诺他和武妹妹的儿子继承爵位,可那又要等多少年到时候真的能顺利继承爵位把四个后代送到李承乾身边当伴读,多好的一个投机的机会武士让和武元爽回到祖地,何尝不是为了免受牵连...

    还有裴寂!裴寂能混到今天这地步,他能被自己三言两语就吓住了自己的心可是真大啊!竟然认为他会投降!现在仔细想想,原来裴寂又是到自己这来说软话、又是到李世民那里放低姿态,原来都是为了麻痹自己和李世民啊

    呵呵...原来小爷在某些人的眼里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小丑啊行!不怨你们!是爷太幼稚!认了!”

    殷清风站起来,向那四人拱手,“多谢四位先生的指点迷津,清风受益匪浅!”

    本来冷冷的凝视的四个人有些没反应过来。刚才还侃侃而谈的殷清风,现在突然说他受益匪浅。怎么就受益了怎么就匪浅了

    不过,他们四人之前还毕恭毕敬的向他请教,刚才却冷面相对,看来,是话不投机,人家要下逐客令了啊

    杜如晦站起来,“杜某等人就不打扰少郎君了。”

    魏徵、王珪、房玄龄面无表情的起身,连句客套话也没有就向外走去。

    想明白其中的关节后,殷清风反而放松许多,他微笑着在前面引路。

    送走杜如晦四人之后,他来到内宅的书房坐下。

    而杜如晦四人因时间已晚,直接驱车来到杜陵塬的杜氏族地。

    最初的杜陵塬叫鸿固塬。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在汉废帝刘贺被霍光废黜后,被拥立为帝。霍光想让其女霍成君成为皇后,便命女御医淳于衍将刘询的糟糠之妻许平君毒死。

    许平君死后墓冢葬在杜县鸿固塬的南边,因为她的陵不可能大过刘询的陵,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她的陵叫做“少陵”(“少”字通“小”字,意思也就是小陵),于是鸿固塬因为许平君少陵的存在,又被叫成了少陵塬。

    等到孝宣帝刘询死后,因为陵墓位在了杜县以东,杜陵的叫法又随之传开。而这处葬了“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的帝后二人的高原又被称作了杜东塬,后世简化,又叫成杜陵塬。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他的儿子杜延年又迁于少陵塬。从此,杜氏子弟在此繁衍生息。

    &nb



第二百二十二章:四相谋划
    杜如晦虽然在城内有住宅,但族内依然有属于他的院子。

    他有些疲惫的带着客人坐下后,郁闷而又愤懑的说道:“那小子的确身怀治理天下的大才。虽然不愿承认,但杜某是真心敬佩他。可偏偏他要搞出什么削弱世家来!

    世家是你想削弱就能做到的真容易削弱那些千百年的世家,还有什么王与马共天下

    现在的确没有九品中正制了,但参加科举的都是谁八成是世家子!太子真敢任由那小子胡来就不怕世家子罢官就不怕没人去参加科举”

    王珪向外看了看,回头低声说道:“要不是当初声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人,出身胡族的圣人的家族才传世几代

    那些对圣人家世知根知底的世家,这几年没少驳圣人的颜面。太子以武得天下又雄才大略,安会容忍那些世家的傲慢
1...7879808182...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