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至于穷苦人家的孩童,一来要是入了学,不但要交一笔不菲的束脩,还要少了一个劳力。所以对于穷苦人家来说,要送自己孩子入学,是需要一定勇气和智慧的。

    整个刘家村的适龄儿童,大概有一百来人,但真正能入学的,就只有一半左右。事实上,这座私塾也只能容纳那么多人入学。毕竟,私塾不大,而且就一个教书的先生。

    此时,在祠堂前面的大空地上,通过敲钟把所有庄户人家都召集到一起,村里的里正倒是从容不迫,站在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村民,他清了清嗓子。

    看了一眼身边的县上学政大人,看到对方点头示意后,他才开口道:“诸位乡亲,今日召集大家来,是有重大事情要宣布。”

    听着里正的话,下面村民嗡嗡的低声议论不停。富足安宁的江南,就连匪患都几乎很少。所以一向安静的小乡村,除了每年给朝廷缴纳赋税的时节,似乎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场面。

    里正听着下面嗡嗡声响,很是不高兴。毕竟一边的县上的学政大人可在一边看着,这嗡嗡的成何体统他有些不好意思道:“学政大人,乡野粗民,实在不好意思。”

    学政只是微微颔首,这样的场面他已经见过多次了。这些日子来,他差不多都跑遍整个县,几乎每一个村镇都亲自跑了一趟,就是要宣读和督促知府老爷下达的一件有关学政方面的“新政”。

    里正用力的敲了敲手里的拐杖,等到乡亲都安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道:“今日宣布的事儿,是一件大好事。”

    这个里正先朝杭州府方向拱拱手,然后才接着道:“根据杭州府知府老爷的训令,从即日起,本村凡是七到十五岁的男丁,只要未在村里学堂入学的,都要入村里学堂读书识字。换句话说,只要家里有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男童,即日起要送到学堂入学读书识字了。”

    里正的话一落下,下面的乡亲先是一阵安静,随后就轰然嗡嗡再次响起了议论声音。

    “什么意思,咱家的娃也要送去读书”

    “咱家可没有钱供入学啊。”

    “送去上学那不行啊,咱们二牛已经十四岁,可是一把干活的好手了。还去读书识字,我可没想着他能读出什么花样来。”

    “什么,让那些穷苦人家孩子也和咱家孩子一起读书”

    “。。。。。。。”

    一时间,各种议论声音纷纷潮涌,有些议论甚至听起来十分的刺耳,村里的里正有些尴尬。反倒是站在一边的学政大人面色从容。

    因为这样的场面,最近他见太多了。知府老爷的这项新政,反对的有,赞成的有。就算是在乡民里,大多数都还是反对的。

    原因很简单,乡民怕花钱,二来送男丁读书,差很多也算失去了一个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在大多数乡民的认知里,读书识字没有十年八年,几乎不可能看到什么出人头地的希望。

    有句话说的好,寒窗十年苦读书,没有十年功夫苦读,岂能看得到出人头地的希望如果不是一个富足的家庭,如何能供养一个白白的劳壮去读书呢

    所以,这项新政出来后,在乡民的反响中




第七百九十三章扶持计划
    刘家村的这一幕,在杭州府境内的很多村镇内,都在上演着。

    这时代,官府基本上就是朝廷的代表。杭州府颁布的政令,根本没有人能抗衡。所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伊,没有人敢和知府老爷对着干。

    再说了,知府老爷推行的这一政令,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又给钱又给足力,推行起来,又不是劳民伤财的事儿。所以,在村镇下面的当地里正和乡老的帮助下,这项政令推行起来的速度十分的快。

    整个州府一下子多出数千人来读书识字,原有的私塾和学堂以及相应的老师,肯定是不够的。好在有钱自然好办事,在说了这时代的私塾和学堂可不像后世那么复杂,再加上府库和江南学院的资金支持,在短时间之内,就改造和新建了数十所私塾和学堂。

    有了学堂,自然还要相应的老师。杭州府的学政这方面就有足够的优势,只开出了一些条件,就从府城“招”了几十位读书人作为这些私塾的老师。

    事实上,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有能力考取功名的。有些读书人,上了十多年学都可能考不上一个秀才身份。这些人,在知道自己出头无望的情况下,自然也要找自己的出路。

    有了学堂和老师,州府这边出手又还算大方,因此这项“义务”教育普及,就红红火火在杭州府境内开展起来。

    这些政令在推行的同时,也获得了当地一些豪族大户的支持。这些人支持的结果,就是每一个私塾或是学堂,或多或少再次接收到了一笔捐款。少则几十贯,多则几百贯,这些钱源源不断的汇入到各个私塾或是学堂内,用于满足学生教学的日常开销。

    下面反馈下来的情况,让赵悦意外惊喜的同时,也忍不住高兴起来。只要能推动适龄儿童入学,花上几年时间给江南学院培养源源不断的生源,就算是巨大成功了。

    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赵悦也在忙着在江南学院推行自己的另外一项计划。如果说在杭州府境内推行义务教育是为给江南学院寻找培养稳定的生源,那另外这一项计划,就是为了给江南学院成功腾飞助推。

    这项计划,是一项扶持计划。赵悦在江南学院里推出了一项扶持资金,或者推出了一笔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院里的教师或者是学生去做任何的发明创造试验和研究。

    这项资金,前期投入就达到了二十万贯。只要学院里的任何老师或者说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什么发明创造,都可以向学院申请一笔费用去验证或是研究自己的想法。

    按规定,学院里的每个人都能申请,只要符合条件,经过审批了之后,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甚至上千贯,更多的甚至能申请到五千贯钱来做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启动资金。如果自己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资金不足了,还能继续在申请。

    这一项扶持计划出来后,可再次让江南学院沸腾了。这一次沸腾,是在学院里沸腾。一开始很多人都保持了观望,但随着第一个教师小心翼翼给赵悦递来了一份研究申请并得到了批准,还拿到了大批资金,整个学院就沸腾了。

    第一个申请的教师,其实是一个冶炼的大工匠。这个大工匠,是赵悦从自己家冶炼工场弄来的大师傅,专门来教授冶炼课程的。他申请的一项研究,是一项冶炼技术的改进。

    这教师很小心翼翼递来了申请,申请的金额,也不过一百贯钱。只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赵悦大手一挥,直接给他批了两千贯钱。

    事实上,赵悦之所以



第七百九十四章突火枪
    张载气呼呼的盯着赵悦,显然对赵悦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实在看不惯了。

    赵悦笑呵呵道:“先生不必生气,花出去的钱,肯定不会白花的。”

    “有你这样花的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钱可以随意花”张载胡子一抖一抖的,气呼呼连茶水都喝不下去,哼哼道。

    赵悦示意对方喝茶,张载只能哼了哼,喝了一口茶水,总算缓了一下,叹了一口气道:“不是老夫要多管闲事,之前说好的,这些事儿,老夫不会插手。只是既然老夫任了这个学院院长,总不能让老夫做不上多久,就卷铺盖滚人吧”

    原来担心这,看着张载的表情,赵悦心里好笑。之前还担心这老头在这学院待不住,现在看来,他倒是害怕自己这学院办不下去,自己要卷铺盖走人。

    很显然,张载已经把江南学院当做自己发扬自己学问的根据地了。事实上,张载在汴京和关东讲学,受众和学生并不多。因为他的学术,和现今大多数学术都有差别,而且他的学术本身很难帮助学生考取功名。

    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尽管他在学术上有了名气,但真正向他求学的学生,实在不多,影响力也不够大。而赵悦开办的这座学院,以各种条件支持他讲学,并且学院整体的教学风格,和他的学术有契合。

    所以,江南学院尽管只是新办,但对张载来说,目前却是一个最好承载自己学术梦想的平台。特别是最近他讲课的时候,每一堂课都爆满学生,可让他内心欣喜不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真怕赵悦“花钱”胡搞,让这江南学院就是昙花一现。

    赵悦喝了一口茶水道:“先生就放宽心吧,就算以后是先生要走,我都不能让先生走呢。咱们江南学院,可是要做长久生意的。不说百年千年了,至少在咱们有生之年,我都希望他长久的开下去。”

    “至于先生担心这办学的经费够不够的问题”说的这里,赵悦顿了一下才慢慢道:“银钱真不是问题。”

    看着张载想要说话,赵悦直接打断了对方,再次道:“真的,先生,银钱真不是问题。既然我敢给出去,就从没有担心咱们学院会因为没钱办不下”

    “江南学院办不下去也许会有很多原因,但绝对不会是因为没有银钱而关门。这一点,先生你要相信。”

    张载看着赵悦一脸自信的样子,好一会才点头道:“且看吧。但愿说的是真的。”

    送走了张载,赵悦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要是可能,他也不想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啊。可现在的条件就是没有银钱的支持和鼓励,根本就无法让人去琢磨钻研一些事儿。

    这时候,赵悦是想念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好处了。在这封建时代,有时候就是拿钱都不一定能把事儿办好呢。

    就如他想要在杭州府境内推义务教育的事儿,要不是杭州府当地官府出面并且给各地施压,恐怕想要真正实施起来,都是一个问号。

    至于花钱能让人对“科学”感兴趣,并且整出一些动静来,在赵悦看来就足够了。要是这些人真在自己的支持下,整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出来,那可真是值得了。

    应付了张载,赵悦就赶去了火药研制的工场。火药工场最近研制出了“突火枪”,赵悦自然要过去看看的。

    所谓的突火枪,实际上就是火药工场最新研制的一种火药武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火枪了。

    当赵悦将火炮给弄出来后,看做是火炮的缩小版的火枪出现,就并不意外了。当然,火枪的制造难度要比火炮要大。

    事实上,就算在赵悦所熟知的那个世界的大宋朝,在这时代差不多时间,火药武器的“突火枪”也差不多要出现了。

    至于这时代,火药工场之所以整出了火枪,则是在赵悦的提点下弄出来的。只是当赵悦到了工场,看到火药工场整出来的火枪,心里就忍不住苦笑起来。

    “大人,这是新研制出来的,也是大人你说的那种可以让士兵随身携带的,咱们就叫他叫做突火枪。”

    工场的负责人小心翼翼的递给赵悦一把



第七百九十五章图纸和隧发枪
    看着对方诚惶诚恐,赵悦倒是没有太怪罪的意思,只是叹气了一声。

    对方能搞出这样的火器,其实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也是巨大的突破了。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道:“本官并不是有怪罪的意思。但这样的火器拿出去,咱们的士兵真的就是被人直接砍了脑袋也可能杀不死敌人的啊。”

    一分钟一发子弹,还得两个人配合。要是遇到了骑兵,恐怕死都没有地方死呢。一分钟,足够骑兵冲锋了。就算是人,一分钟时间,冲锋的话,恐怕也冲几百米远了。

    “属下一定努力改进。”

    赵悦歪着脑袋,想了想,最终还是觉得自己亲自动手来设计。原来他只是和这些人提了一下,让火器小型化,显然这些人现时代是很难理解管状枪械该有的模样,自然很难整出他想要的火器了。

    “去资料室,顺便带纸笔过来吧。”

    很快,赵悦到了这工场的资料室。这资料室,存放着工场里大多数资料,包括各类火器火药的试验数据。这也是赵悦要求的,要求每一次试验都必须有记录。

    也是在这样的要求下,火药的配方才能不断的改善和增强威力。现在火药工场研制和制造的火药威力是越来越大,在赵悦看来,除非是突破了无烟火药的技术,恐怕在黑火药领域,已经算得上最高的水准了。

    在资料室里,赵悦让几个工场核心的“技术人员”在场,看着几个人正襟危坐,忍不住笑了起来,道:“大家别紧张,放轻松。”

    几个技术工匠相视一眼,慢慢放松下来。这时候,赵悦才开口道:“我想让大家设计的火器呢,就只需要一个士兵就能操作,而且操作的程序越简单越好。”

    “怎么说呢,先说重量上,不能超过十斤吧。要是太重了,总不能让士兵抗着沉重的火器跑吧”

    几个技术员微微颔首,赵悦确实说的有理由。要是一把火器真弄得太重,别说拿出去作战,就算让士兵拿着都费劲啊。

    “你们这设计的思路,是对的。说起来,有效的射程已经有两百步,确实非常不错了。”

    赵悦这一点确实没有说出,能在这时代设计出有效射程在百米之外的火器,确实非常了得了。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射速太慢了。最少一分钟一发,不符合本官的要求。而且,如果只靠火绳来点火的话,要是遇上了下雨,这突火枪就是当烧火棍来使用,都嫌麻烦。”

    这些工匠弄出来的“突火枪”,实际上还是火绳枪,就是靠火绳来点火的。说起来,火器枪械的出现,最开始也是火绳枪。后来转轮火枪出现,再然后被隧发枪取代。

    火绳枪在赵悦看来,缺点实在太多了。不但要靠火绳点火,而且操作还复杂,根本不太实用,太过鸡肋。

    当然,在另外一个时空,火绳枪盛行了几百年才被隧发枪取代,某种程度上说,火绳枪还是有其历史作用的。只是现在在赵悦看来,实在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在赵悦看来,最少也得有隧发枪,才能让他真正组建一支火器部队。

    既然作为重生的先知,还擅长机械设计,又曾经玩过老古董的隧发枪。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去发明创造火绳枪来装备自己的队伍,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了。

    何况,这时代要研制和制造隧发枪,其实并不困难,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条件支持。他当然不允许自己的部队还去装备什么



第七百九十六章江南学院的第一件发明
    赵悦的圈地运动还没有展开,在江南学院里面,却开始出现了一件新鲜的事儿。

    严格说来,是江南学院里的一个学生,捣鼓出了一件新鲜的东西,引来了学院里很多师生的关注。

    正在和张载讨论一些事儿的赵悦,也被校园里的动静给吸引了。他和张载联袂而来,赶到了学院的一个校场。

    江南学院尽管是草创,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可真不算少的。至少在学院里,就有一个很大的校场。

    目前江南学院推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的模式。所谓半军事化管理,便是学生早晚需要出操。早晚时刻,江南学院的学生都要来校场进行所谓的“锻炼”。按赵悦的说法,让学生早晚出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校场之内,已经被学院学生里外三层围了起来。要不是有学生看到赵悦和张载过来,主动让开位置,恐怕他和张载都没办法走进来。

    等赵悦和张载挤进人群,总算看清楚校场里发生了什么了。看到校场中间一个学院学生在摆弄着一件东西,赵悦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1...184185186187188...2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