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代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晓梦鱼
“吕雉见过田相国,我是汉王的岳母。”吕雉在田横面前摆明了身份,现在这门亲事不管张政和刘邦认不认可,吕雉都认下来了,因为接
第一百五十章 我是汉王的媳妇
张良在为刘邦谋划未来,张政却要自己面对现实,如今张政正在急急忙忙的往齐国赶。
项羽对一切与他为敌的人来说都是恶梦,张政不想在这个时候与项羽正面对抗。在项羽疯狂寻找刘邦之时,张政从彭城周围的战场上捡回来十几万蜀汉的残兵,然后带着这些人急火火的向齐国开去了。
张政的这一举动倒把齐国的田横吓的不轻。
田横收复了几个齐国城池又立了新齐王,日子刚轻松了没几天,当初项羽为了救援彭城带领三万精锐离开后,范增就带着其他的楚军一点点的与齐军脱离接触。最后完全撤走了。
齐国人还以为自己顽强的抵抗把楚国人打跑了呢,兴奋的在那收复国土。直到彭城之战的战况传来,齐国人才直冒冷汗,项羽真的能打,三万对五十万都能赢,要是给齐国来这么一下子齐国又得灭一回国,吓得齐国人赶紧加强了国境线的防守。就在这时接到报告说有十几万大军向齐国开来,齐国人怎么不紧张。更为奇怪的是这支部队打着汉国的旗号,他们从没听说那个方向有大队的汉军。
幸亏李左车这时向田横通报了情况,田横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你们汉国在楚国的地界怎么会有那么多军队”田横心中疑惑向李左车问道。
“汉国在楚国并没有军队,这些人是汉王在彭城周围收拢来的蜀汉的败兵。”李左车如实回答。
“汉王,汉王去了彭城,汉王带了多少人马”田横更加惊奇了。
“汉王是去沛县接亲的,只带了几十个随从。我家汉王曾受过神仙点化,总能创造奇迹。”李左车现在对汉王张政更是佩服了。再大的危险汉王也能化险为夷,此去沛县不但自己没事,还拐回来那么多人马,常人想都不敢想。
“我陪你去接汉王,顺便有些事同汉王商量一下。”田横这里急切的想要见到张政。
田横好奇的跟随李左车的队伍,去到齐国的边境迎接张政。
大路之上人马绵延数里,虽然士卒的服装破破烂烂,旗帜也都是临时做成的一点儿也不精致,队伍的士气却很好,毕竟要与接应的人马汇合了,大家终于脱离被项羽攻击的阴影了。
队伍一边行军一边唱着汉军的纪律歌,这些日子张政和丁勇的手下都在卖力的教蜀汉士卒们这个。这些败兵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汉人就必须从遵守纪律做起。
“多谢田相国相迎,我要带领着这些人返回汉国,还得经过齐国的地界。”张政跃马走到队伍的前列,看到田横站在路边急忙下马打招呼。这十几万人接近齐国必须把事情同田横交代清楚。
“汉王客气了,汉王为帮助我们齐国出了大力,带兵过境不是问题。”田横的一颗心总算放下来。张政不在齐国赖着比什么都强。
“我给你引见一下,这位是汉王妃。”张政见吕雉下了车往这边走了过来,向田横介绍道。
田横抬头一看,见一位美艳的妇人站在那里。急忙施礼,不过田横心中有点儿疑惑,这妇人虽然光彩照人,可相对于张政来说却有些老,难道张政喜欢人妻田横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
“吕雉见过田相国,我是汉王的岳母。”吕雉在田横面前摆明了身份,现在这门亲事不管张政和刘邦认不认可,吕雉都认下来了,因为接
第一百五十一章 难题
田横见张政带人从彭城归来,急火火的亲自去迎接,田横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和张政好好谈谈,看张政什么时候能带人离开齐国。
现在项羽转头去对付刘邦了,齐国亡国的压力没有,田横当然不希望有他国的军队驻扎在这里。特别是张政这种转了一圈弄回十多万军队的人,田横觉得更可怕,所以田横决定坐下来同张政谈一下条件,并出言试探张政的底线。
“我带兵到齐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一无所获回去后也不好交代,田相国同我并肩同项羽作战,也是感情深厚,我不会让相国为难的,我看这样吧,相国在胶东北面靠近海的地方划一块地我派些人在那里种田驻守如何”张政尽量把话说的好听一点儿,自战国起诸侯之间互相割地是常事,但这次张政想接受齐国割让的土地却很困难,齐国与汉国中间隔着一个赵国,齐国即便是给了张政城池实际上同汉国也联络不上。张政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胶东偏远的地方为汉国建立一个立脚点。
其实张政这么做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张政已经接到了消息,赵国带兵援齐的将军陈馀准备撤走了。
割地救齐这事实际上还是陈馀提出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陈馀是不会轻易撤走了。
这个特别的原因就是陈馀这次拜错了大哥。
当刘邦进攻彭城的时候,派人同陈馀联系,希望陈馀能够共同抵抗项羽。陈馀却提出了一个条件。
在这个世界上张耳曾经是陈馀最好的朋友,现在张耳是陈馀最痛恨的人,陈馀已经得到消息,张耳从赵国跑掉之后,跑到关中投靠了刘邦。
陈馀对刘邦派来的使者说道:“让我投靠刘邦好办,把张耳的人头拿来。”
使者将陈馀的话传到刘邦那里,刘邦和一众大臣很是为难。张耳是来投靠刘邦的,刘邦怎么也不能把张耳杀了去换陈馀的归顺,如果那样做以后就没有人来投靠了。可为了对抗项羽正是缺人之时,陈馀的投靠对刘邦来说很重要。
刘邦充分显露了其流氓本色。找了个同张耳长得差不多的人,一刀砍了脑袋给陈馀送了过去。陈馀看到人头大喜,马上表示归顺刘邦共同抗击楚国。
世道变化无常,陈馀刚归顺了刘邦,项羽就杀回了彭城,将刘邦的队伍杀的溃不成军,陈馀这下吓坏了,怕项羽扫荡完刘邦的势力,将赵国一起收拾了。现在陈馀正急着回赵国自保,只是田横还不知道。
田横和张政各自打着算盘,田横觉得张政这人确实不算贪婪,在远离齐国都城的胶东偏远的海边给汉国弄一块地方,齐国人反响应该不会太强烈。
田横作出十分不舍的姿态,同张政又谈了许久,才答应割让胶东一块地方给汉国。而后田横和张政各自派出了办事的官员经过艰苦的谈判才敲定了割让的细节。
张政派出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去接收土地,其他人则在齐国人热烈的欢送中返回了汉国。
陈馀虽然心中有些慌,但见张政得了好处,他岂会轻易放过齐国,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赵国割走齐国与赵国相邻的两座城池,陈馀心满意足,赵军才从齐国撤走。齐国恢复成了一个正常的国家。
张政带领五万人出兵,现在带了二十多万人回来,汉国的百姓自然是欢欣鼓舞,不过汉国的百姓也不是十分的奇怪,现在他们觉得汉王干出什么惊天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按照汉国的传统,大王得胜
第一百五十二章 荒改稻
张政兴高采烈的带着大臣们参观他的御花园,走到一大片绿油油的秧苗前张政对大臣们说道:“解决我们大汉国的粮食问题,靠它们了。”
“这是什么作物泡在水还可以活着。”一些燕国本地的官员看着这块田地感到怪,田地里都是水,成片的秧苗沟在水,他们仔细的端详着这些秧苗,怎么看都不认识,总觉得在原先燕国的地方没有见过这种作物。
“这里稻谷吧”一些从楚国到跟随张政到这里的官员有点儿不敢肯定的问。看到这些秧苗官员们倒怀念起来稻米的味道。只可惜稻谷只有在靠南方的楚国等地有种植,赵往北方种植的很少,等到了燕赵这些地方,连种植的都没有,燕国本地的官员根本没有看过稻谷是什么样子。
“对,这是稻谷。”张政望着成片的稻苗,满满的都是希望。
“可这稻谷是南方的作物,到了北方能生长吗”有人懂得一些农业知识,所以更加不放心。
“没问题。稻谷不仅能够在北方生长,而且总产量也不会低。”张政知道官员们的担心确实不是多余的,虽然在张政以前生活的年代东北大米代表了好品质。实际稻谷的推广有一个从南到北的过程,直到后期有南方官员到这一带做官,才将稻谷引种过来。
张政在蓟城种稻谷也是十分谨慎的,从占领蓟城后张政命人找稻谷过来试种,已经收获了一季证明可行,张政才决定今年在汉国推广。
“汉王,这稻谷的种植方法有问题”人一多智慧多,张政手下的大臣还真有种过地当过农民的,其一个叫郭清的当即指出了张政的错误。
听到郭清这么说,大臣们都看向了他。如今在汉国朝堂指出汉王的错误不算什么,但你必须有事实为依据,大臣们都知道张政最讨厌那种来用大道理指责别人不对的人。
郭清既然这样说了必然会说明这稻谷怎么种的不对了。果然郭清说道:“稻谷种下去会分蘖,一根秧苗会分成许多,所以这些稻谷种的太密集了,还要花费人力拔掉,既损失了种子,又浪费了人力。另外大王御花园种植的稻谷虽然不少,但相对汉国来说却是太少。大王既然已经试种成功了稻谷,应在全国推广,可现在秧苗已经长了这么高,现在再下种怕是已经误了农时,今年想大面积种植水稻已经不可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实为可惜。”
大臣们听的连连点头,大王再英明也会百密一疏,利用稻谷解决汉国粮食问题要拖到明年了。
“郭爱卿说的很有道理,句句都说到点子了。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变通的。”张政倒很欣赏这种官员,对农作物了解的很清楚,而且还敢于说话。
“这稻谷已经种下了还怎么变通”大臣们嘴不说心里也在想:“大王是不是不想承认错误。”
张政走过去拔起一根秧苗说道:“这稻谷种下去还可以拔起来吗。”
大臣想这次大王真的要死硬到底了,“庄稼拔起来还有个活吗”
张政找了田地的一个空隙将手的秧苗插在了地说道:“这是我为种植稻谷发明的新方法,叫做插秧。稻谷本身有这个特性,他生长在水,在秧苗长这么大的时
第一百五十三章 国家农场
≈t;ntent≈gt;
张政给大臣们普及了一个新名词“荒改稻”,就是将荒地改为稻田。这也是劳动者千百年来实践的成果。
这个办法特别适用于低洼地区的荒地。这些荒地由于长期被水浸泡土地盐碱化,涝灾严重,种植其他作物要么不能成活,要么产量少的可怜。这些土地坏在水太多,而如果用这些土地种植稻谷,水太多却占了优势。
大臣们都是头脑灵活之人,听了张政简单的介绍也就明白了“荒改稻”的意思。不过有人觉得疑惑:“大王既然低洼地块可以进行这种改造,为什么在南方已经种植了这么多年的水稻也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作法。”
“这主要是制度的问题。”张政解释道:“想要让荒地变成稻田关键的是对河道进行改造,让水位能升能降,这需要修建出完整的上水下水设施,统一对稻田进入上水,下水。仅是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完成这样的工程。所以这次我们要对那些低洼地统一进行治理,建立一个属于国家的农场。正好我带回来十几万蜀汉败兵,如果闲着也会出事情。可以让他们去那里开挖沟渠,平整土地,然后再插秧,用不了多久,蓟城以北的地区就可以有大片的良田了。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在稻田的沟渠里养鱼养鸭。原先的不毛之地将会变成鱼米之乡,这样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了。”张政给大臣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这幅蓝图并不是虚幻的,张政以前所在的时代就已经实现过,张政曾亲眼看到过组织起来的农民战天斗地的干劲,将一块块只能长白毛草的荒地变成了满是金色稻穗的良田。
“臣愿意去为大王主持‘荒改稻’工作。”那个话十分多的郭清站出来激动的说道。他来自南方,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一想到大片的荒地变成了稻粮滚滚的沃土心里激动万分,干脆主动请缨去干粮食这件事了。
张政饶有兴趣的看着郭清,能跟着张政到御花园参观的都是级别不低的大臣,这郭清在汉国也算是位高权重了。一个高官主动要求去管理开荒的事这很难得。张政故意说道:“郭爱卿,这‘荒改稻’工作管理的只是一些普通百姓,管理者级别不会太高。爱卿去了恐怕要降级。”
“臣不怕降级,只要能种出更多的粮食救活天下百姓,臣的官职高低无所谓。”郭清到了汉国以后对于当官已经有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以前认为当官是一种荣耀,是一种享受,已经上升到当官要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的高度了。
“那好,就在蓟城以东的平原地区成立汉国国家农场,由郭爱卿主持这‘荒改稻’的事情,你就是汉国国家农场的第一任场长了,你的官职暂时不降这样更方便其他人配合。以后我们攻占更大的地盘,将会有更多需要改造的荒地。你要是干的好管理的地方会更大,你要是干的不好,就罚你在农场里种一辈子地。”
“定然不负大王所托。”郭清十分坚定的回答,对于种好地郭清还是很有信心的。
郭清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向张政提出了农场管理的问题:“大王那些蜀汉的败兵在修建完沟渠,插完秧苗之后是否会留在农场里管理庄稼”
“那些人大部分还是要被招收到汉国的军队成为战士的。少数身体条件差和不愿意再上战场的人会留在农场干农活。”张政这么
第一百五十三章 国家农场
≈t;ntent≈gt;
张政给大臣们普及了一个新名词“荒改稻”,就是将荒地改为稻田。这也是劳动者千百年来实践的成果。
这个办法特别适用于低洼地区的荒地。这些荒地由于长期被水浸泡土地盐碱化,涝灾严重,种植其他作物要么不能成活,要么产量少的可怜。这些土地坏在水太多,而如果用这些土地种植稻谷,水太多却占了优势。
大臣们都是头脑灵活之人,听了张政简单的介绍也就明白了“荒改稻”的意思。不过有人觉得疑惑:“大王既然低洼地块可以进行这种改造,为什么在南方已经种植了这么多年的水稻也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作法。”
“这主要是制度的问题。”张政解释道:“想要让荒地变成稻田关键的是对河道进行改造,让水位能升能降,这需要修建出完整的上水下水设施,统一对稻田进入上水,下水。仅是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完成这样的工程。所以这次我们要对那些低洼地统一进行治理,建立一个属于国家的农场。正好我带回来十几万蜀汉败兵,如果闲着也会出事情。可以让他们去那里开挖沟渠,平整土地,然后再插秧,用不了多久,蓟城以北的地区就可以有大片的良田了。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在稻田的沟渠里养鱼养鸭。原先的不毛之地将会变成鱼米之乡,这样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了。”张政给大臣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这幅蓝图并不是虚幻的,张政以前所在的时代就已经实现过,张政曾亲眼看到过组织起来的农民战天斗地的干劲,将一块块只能长白毛草的荒地变成了满是金色稻穗的良田。
“臣愿意去为大王主持‘荒改稻’工作。”那个话十分多的郭清站出来激动的说道。他来自南方,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一想到大片的荒地变成了稻粮滚滚的沃土心里激动万分,干脆主动请缨去干粮食这件事了。
张政饶有兴趣的看着郭清,能跟着张政到御花园参观的都是级别不低的大臣,这郭清在汉国也算是位高权重了。一个高官主动要求去管理开荒的事这很难得。张政故意说道:“郭爱卿,这‘荒改稻’工作管理的只是一些普通百姓,管理者级别不会太高。爱卿去了恐怕要降级。”
“臣不怕降级,只要能种出更多的粮食救活天下百姓,臣的官职高低无所谓。”郭清到了汉国以后对于当官已经有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以前认为当官是一种荣耀,是一种享受,已经上升到当官要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的高度了。
“那好,就在蓟城以东的平原地区成立汉国国家农场,由郭爱卿主持这‘荒改稻’的事情,你就是汉国国家农场的第一任场长了,你的官职暂时不降这样更方便其他人配合。以后我们攻占更大的地盘,将会有更多需要改造的荒地。你要是干的好管理的地方会更大,你要是干的不好,就罚你在农场里种一辈子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