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条锦鲤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丹尼尔秦
“21世纪第一位有顶级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出现了,近20年里出道的数量庞大的演员群体中,一度被认为不可能再出现诸如四大天王、星爷、大哥这样的人物——当然,指的是他们在各自的巅峰时期。
但此时此刻,当我们把季铭的履历摊开,《我不是药神》《遇仙降》《流浪地球》《默》,从客串到主演,从商业到艺术,从时势造就,到一力擎天……我们几乎可以看见一个巨星冉冉升起的轨迹,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观众的信任,以至于只需要看到这个名字,就愿意掏钱去欣赏他的作品。
当我扪心自问,如果今天《默》饱受质疑,我还会去看么?答案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它是肯定的——我会去看。因为哪怕有再多的声音说这部电影不好,或者不够好。可是季铭在电影,在话剧,在音乐剧等不同领域的既往成就,以及他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真诚态度,足以让我选择‘眼见为实’,我必须给他一个‘辩解’和‘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是他一步一步从堂皇正道走过来,所应得的权利。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信任的存在,因为季铭总是饱受期待和认同,无论是通过奖项,还是提前观影的影片人、媒体,他始终传达出,又做出了一部好电影的信息——我们于是没有机会展现我们对他的信任。
可是票房数字体现出了这一点。
《默》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它没有宏大的主题,爱情、家庭、国家、民族、善恶黑白……都没有;它也并不青春、怀旧,无法引发你我的某种天然的共鸣;它还不猎奇,虽然剧情绝不平淡,但不至于烧脑,以至于要在说明书下才能看得懂……所有这些因素,都让我们无法解释它的票房数字。
《默》首日2.3亿,次日2.7亿,笔者写这篇文章时,它的总票房已经突破6亿,眼看着就要往10亿、20亿上冲了,这绝对不能说是叫好不叫座。
为什么?既然它好像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数字?
是宣传得力?是季铭的人气流量?是威尼斯影帝加持?是音乐剧版本珠玉在前?似乎都不尽然!
除了季铭未被意识到的顶级票房号召力,再无其它理由。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号召力和粉丝力量,完全不是一码事,相信近年来接连折戟的顶流电影,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了。首先面向的对象就不一样,没有人的粉丝可以支撑起首周十亿级的票房,更何况还是一部‘沉闷’的艺术片——那意味着千万级的死忠粉丝,足以让季铭创造出另一个微信和微博了,何必苦苦拍电影。
所以《默》必然是征服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是娱乐圈敏感人群,更不是混圈的粉丝,他们只是有一个简单的关联逻辑:季铭=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值回票价=不会失望。
这,就是票房号召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前文提及的‘信任’两个字,然而要做到,又何其艰难。”
这样的评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是能够引发共鸣的,底下的评论也是如此:
“我想了一想,发现也是,哪怕《默》不是大家都看好,我也愿意去看一遍再评价——这张票是季铭拿以前的作品在我这提前买好的。”
“说得太好了,就是这个感觉,不管旁人怎么说,自己眼见为实。”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我给你一次伤害我的机会,但有且仅有一次。”
“想一想太不容易了,一步走错就会崩塌掉,以前的明星还能够拍烂片,但季铭好像没有这个权力,他要是拍一部烂片,号召力就要十去七八了。”
——“但回报也很惊人啊,谁能把一部艺术片卖到首周十亿的水平呢?唯有季铭。”
其他评论文章,也有从电影本身来分析的。
“剧透警告!!
电影只是猜想式的描摹了一个植物人舞者的想象世界,在那里他实现了自己艺术上的巅峰追求,也感受到真实与虚假的极致挣扎,真实的极致和虚假的极致,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提及季铭的舞蹈水平,《寂静湖》在艺术上不可触及的高度,给了想象中的虚假一面强大的说服力,如果不是假的,怎么会有人能跳的这么好?如果不是跳的这么好,这个幻想旅程怎么会如此惊心动魄?从而给电影注入了不可取代的力量和特征,换一个人来演,断然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
……
但电影的绝佳品质,似乎并不是它票房大捷的充分条件,叫好不叫座的好片子太多了,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默》缘何是例外?只能从电影之外去寻找答案。
而答案并不难找。
季铭!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不禁回想起电影男主角,你会迅速地发现一种内外一致性——他在电影里贡献出了无可取代、无可重现的表演,他在电影外拥有旁人不能及的观众认可度。这一内一外,本身就是相互支撑的,因为他过往贡献的表演,所以观众信赖他,而也因为观众信赖他,所以愿意提前用真金白银支持他,仿佛一条头咬尾的贪吃蛇,形成了最令人欣羡的正向循环。”
当然还有更深一步的,分析季铭拥有真正票房号召力的时代背景——中国电影观众正在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务实,更加明辨好恶,他们不再为所有好莱坞电影买单,也不再为热度澎湃的营销买单,他们不再一味追逐名导演名演员,也不再认可大制作大投资的所谓大片——质量,以及能不能打动他们,成为最重要的标准。
季铭于此时横空出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质量的代名词,他的每一个角色都真诚而有的放矢,他不利字当头也不孤芳自赏,他不世故油滑也不自命清高,他一部一部地做出自己想要的作品,然后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推到观众面前。
季家酒香,不在深巷,长街闹市沽你一壶。
酒香,闹市,于是开业大吉,宾朋盈门。
……
这些扑面而来的评论,其实给了季铭团队,以及《默》的制作宣发一个震撼教育——他们自己,包括季铭,其实也并未清晰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人想到《默》会仅从“季铭”这两个字上得到这么多票房。
季铭中午时候,抵达天成文化的办公室,看了好些评论和分析之后,颇有些复杂地问杨如意:“你觉得他们说的这些,可以当真?”
“既然大家都说,那么不是真的也是真的。”杨如意看的很清楚:“说句唯心的话,佛都是拜出来的,神都念出来的。”
呼。
第0444章 20亿……
如果一个记者,或者一个吃瓜网友,身处季铭工作室,一定不会相信外头关于影视寒冬的各种观察评论,甚至会嗤之以鼻,完全不理会——这里真的是太火热了。
季铭工作室和天成文化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工作人员其实并不多。在音乐剧《默》开始筹备制作之后,招聘了一拨人,但因为影视行业本身就是组织比较小的一个行业,往往都是项目驱动型的,一个电影一个电视剧立项之后,再来组班,签部头约,平时这些台前幕后的,肯定都不算是公司的人,公司常备的大头,也就是人事、财务、新闻公关这些,连法务都是跟事务所合作的。
音乐剧正式公演之后,其实人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因为各地的剧院、票务网站、媒体的工作量大增,此外,《默》成为巡演音乐剧之后,额外还需要常态化做演员、主创、幕后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比如傅成杰,他现在很多培训、行程,都得天成文化来给他安排了,近似于签约艺人,虽然只是从事《默》的演出,并不涉及别的经纪工作,他要去走穴,这事儿肯定就不归天成管了。
然后再等到周四电影上映,天成文化整个就爆了。
公司电话没有停的时候,如果人都有事儿,必须得搁起来。官方邮箱同样时刻都有新的邮件进来,各种各样的,演员的自荐信,媒体的采访信,递项目的,约见的,有谱没谱的,混在一块,工作量之巨大,足以让脑袋大上一圈。
杨如意、林冉、唐凡这天成三巨头——是的,坊间已经有这样的称呼了。杨如意不用说,CEO,一把手,除了季铭亲自插手,公司的事都是她决定,林冉主要负责接洽事业面的,剧本啊、作品啊、代言啊这一类的,都是她来负责,唐凡则处理社会活动、媒体公关、舆情观察、曝光控制等等这些。
三个人负责着季铭的大部分事宜,随着季铭水涨船高,他们当然也随行就市,成了天成三巨头,不要觉得是个调侃,真的是巨头型的,如果能够说服他们其中一位,能和季铭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不说电影了,就说音乐剧这一块,《默》红了之后,多少演员、演出公司、剧院、制作团队、作曲、编舞,都在期待着成为下一个文化广场,下一个傅成杰,下一个佟鑫宇……
唐凡现在回喜田,当年宣传部门的同事早就叫一声唐哥了。
有时候就是个选择的事情。
唐凡揉了揉脖子,看了一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可以歇一会儿:“杨姐,你说《默》最后能超过《遇仙降》么?”
委实有太多人在问他们内部对电影的票房预估。
工作日两天破五亿的票房,给了大家太多遐想,如今的票房第一《流浪地球》,不也是从这样的战绩开始的么?当然,没有人觉得《默》能够重复《流浪地球》的票房神话,但超过《遇仙降》,完全是可以想一想的嘛。
杨如意捏了一下鼻根,累的:“我估计是没问题,今明两天就算不破十亿,也差的不多,按照艺术片的节奏,下面一周应该还有些票房,7天6亿,应该没问题。”
“狗眼预估都做到三十亿了。”林冉加了一句,他们仨的办公室,连带季铭的桌子,都在一个空间里头,不过人均面积比较大就是了,150平,平时就他们仨,再加上半个张琛。
“那东西的机制是按照商业片算的。”唐凡摇摇头,顿了顿,突然笑了起来:“我跟他们说我们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们都不信,说我们一定心里有数。你们听听,说实话,都不相信。连boss都没有意料到,我们怎么预料?”
“boss是没有想到,他现在已经有10亿+的基本盘了,这数字比吴金、徐铮都要高了吧?”
“肯定的,换成艺术片,那两位也就是个破亿水准,哈哈。”
10亿+,这是好些媒体给季铭估出来的数字,甚至有一些媒体,将艺术片和商业片还分开了,认为季铭在商业片上的号召力还要更高一点,起码也是20+,不过有点惊世骇俗,所以认同的并不多,大家普遍还是觉得,季铭抹掉了艺术片和商业片这些类型之间的差距,当然,这种无视类型的号召力,也是非常恐怖的——星爷拍喜剧,大哥拍功夫,但是他们其他的类型作品,未必得到市场认可。
“管他十亿还是多少,我觉得还是再招些人,不然要累死了。”
“就这一阵。”杨如意摇摇头:“老板明显短期内不准备上电影项目了。”
林冉和唐凡对视一眼,认命地站起来,各自去忙了。
毕竟,年底了,红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假如《默》有15亿,天成拥有50%的权益,那就是入账三个亿,毛利两个半亿以上。以boss的手笔,奖金数量还是非常值得想一想的,说不好,入行以来第一个百万年薪就要来了。
……
下属们憧憬着年终奖的时候,季铭带着俩助理跑影院呢。作为主投主控主演,季铭其实不太合格的,上映前的路演,他参加的并不多,只有寥寥几站。上映后的见面会,他必须得多出力了,而且也确实留了这个时间出来,首轮音乐剧巡演之后,到他去伦敦准备英文版公演之间,有十天左右的时间,他会在上映第二个周六去伦敦,中间的时间,当然就留给电影了,宋总早就摩拳擦掌,给他安排的密密麻麻——季铭第一次拿到行程表的时候,觉得自己可能也有密集恐惧症,太吓人了。
头两天都是在京城,周六日在沪上,后面还有别的大城市。
一天两场,一次映前,一次映后,大家都非常热情。映前的问题比较散,都是票房啊、奖项啊,各种评论啊,八卦啊之类的。最集中的就是季铭的婚事了。
减产=有事儿。
有事儿=谈恋爱。
已经恋爱?则得出:有事儿=结婚。
在季铭减产的迹象出来之后,他跟初晴要结婚,甚至是奉子成婚的消息已经漫天都是了。尤其《默》大火之后,正经话题说完了,就剩下八卦了,季铭身上为数不多的八卦,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了。
营销号煞有介事地帮他规划人生——电影上映之后,去伦敦演音乐剧到三月份,然后回国结婚,结婚之后蜜月造人,开启第二轮巡演和英文版第一轮全球巡演,筹备新音乐剧或者新电影,到年底生娃,带娃,要到再下一年的上半年才有可能启动新项目了。
也许就是《流浪地球2》?
这不就连上了么?记者们就可以去问郭帆和吴金:“有消息指《流浪地球2》已经在筹备当中,后年上半年正式开机?是么?”
两位自然要否认啊,因为续集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郭帆否认上马《流浪地球》续集,季铭新作很可能会是一部全新电影”——这不废话呢,自己跟自己玩儿呢,还玩儿出一整套新闻来了,而且效率之高,让人惊叹。
那见面会的时候,又全都丢回给季铭,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您要结婚了么?”
“您女朋友已经有喜了么?”
“会在明年迎来新的人生时刻么?”——还挺委婉。
“《流浪地球2》已经在筹备了么?”
“新电影还是文艺片么?”
女朋友的一律不回答,人生时刻——每天都是新的人生时刻鸭,大家都好好努力呦。《流浪地球》就直接否认,暂时还没有时刻表,新电影也没有确定,不知道是个啥模样。
非常利落。
相对而言,映后见面会就比较专注一些。
他进厅的时候,在昏暗的灯光里,很容易看到不少人眼里波光粼粼,显然,是被泪水湿润了眼眶——这其实还是个开始,等到他们回到家,再想起剧情,就越想越可怕,越想越难受,越难受越忘不了,然后就来二刷了。
呵!一切尽在掌握。
当然,也有做了功课,或者领悟比较快的,当面就问了,是一个穿黑大衣的姑娘。
“我看过音乐剧了,然后今天也看了电影,感觉音乐剧比电影要更仁慈一些,电影完全没有温情脉脉,尤其是最后那句放弃治疗。如果说音乐剧是让想象成全了舞者最后的希冀,那电影其实是现实残忍地掐灭了舞者仅有的凭依和支撑,为什么会这么安排?”
看的很仔细。
这是季铭的问题,他想了想:“首先谢谢你的支持啊,票不便宜,哈哈。”
确实不便宜,不论是音乐剧的票,还是见面会的票,都贵。
“至于区别,其实是创作过程中的自然而然,在电影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我们希望表现地是比较残酷的一个东西,就是不论是被放弃还是真的恶化,来导致的死亡,这种身体上的消失,会带走你灵魂、想象、精神这些领域的一切,不论它们多么璀璨,多么瑰丽,没了就是没了——甚至,活着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终结了什么,这种残酷是有力度的,也是值得表现的。
而音乐剧,第一个重复不太有必要,对不对?电影已经表现过的东西,没必要再来一次。第二个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尤其是编曲、编舞这些,大家还是认为那么好的音乐,那么好的舞蹈,足以慰藉一个舞者的心灵,也就是说他在离开的时候,虽然现实中无法做到了,但有这么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