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晨星LL
就这么沉默着,时间大概大概过去了十分钟那么久。
嘴角忽然勾起了一丝笑意,陆舟抬起笔,在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运动规律这行字上,画下了一个圆圈。
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他带着那份手稿和自己的东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果然,还是更有挑战性的难题,更适合自己。
自从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还从来没有哪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此地令他心潮澎湃过
第368章 酸的牙都快掉了(1/3)
《科学报编辑部,总编办公室内。
正坐在办公桌前喝着茶的蔡总编,正一丝不苟地审阅着手中的稿件。
虽然在媒体互联网化的当下,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已经稍显逊色,但在国内学术界这个圈子里,《科学报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毕竟,他们是华科院直属事业单位。哪怕他们的报纸不是所有体制内的科研人员都会看,但大多数体制内的研究机构基本上一定会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力,蔡主编在审稿的时候格外慎重,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对热点人物科技新闻的评论性报道,他都会严格地亲自把关。
毕竟要是风向把不准,报道出了差错,他是要负责任的。
不过今天的稿子水平都不错,连着翻了几份他都还算满意,直到他翻到了一篇关于国内知名学者王海峰教授的采访稿时,他的眉头忽然皱了起来。
脸色渐渐阴沉,啪的一声将采访稿拍在了桌子上,蔡主编看向了自己的办公室秘书,语气不善道。
把李学松给我叫来。
好的。
见蔡主编的脸色不太对劲,周秘书也不敢多问,连忙点头,二话不说便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一个人,满脸愠色的蔡主编,试图平复着呼吸。
然而当他一看到桌上那份采访稿,便气不打一出来。
在开会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强调,身为体制内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嗅觉,要紧跟风向走。然而很显然,这个端着铁饭碗的饭桶,根本没把他说的话听进去。
这要是他一个疏忽,没把这采访稿给截下来,只怕报纸出来的当天,他就得被上面的领导叫去谈话了。
想到这里,他心里便气不打一处来。
另一边,周秘书来到了外面的大办公室,找到了那个叫李学松的人,板着脸说道。
总编,找你去一趟,你现在就过去。
看着周秘书的脸色不对劲,李学松顿时紧张地问道。
周哥,蔡总他到底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啊?
他记得自己最近没得罪人啊?
不知道,周秘书皱了皱眉,一脸严肃地训斥了句,还有,这里是单位,别什么哥啊姐啊称呼。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学松满头大汗地点头:是,是我不对,我接受组织批评。
快去吧。周秘书板着脸说道。
虽然整个人都是懵逼的,但李学松却是一句嘴也不敢还,埋着头便向总编办公室的方向小跑过去了。
办公室里的人看着小李离开的方向,都在窃窃私语地议论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想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还是李学松被人,然而一直到他敲响了总编办公室的门,他也没想出来自己究竟是哪里得罪了蔡总编。
敲了门之后,听到门背后传来一声冰冷的进来,他浑身打了个寒颤,战战兢兢地推开门走了进去。
见蔡总编盯着自己,李学松被看的心里发毛,心虚地小声道。
蔡总,您找我?
看着站在办公桌前的小李,蔡总编没有说话,只是阴沉着脸,食指点了点桌子上的采访稿。
这东西,是你写的?
李学松看到那稿子之后,先是一愣,立刻明白了是什么事儿。
脑筋转得飞快,他琢磨着大概是领导不满意自己的采访,于是试图解释道。
蔡总,我知道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这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客观地报道对王教授的采访,要说争议那也是在王教授身上。而且,只有这样才有新闻的噱头
噱你x个头!新闻稿扔在了这蠢货的头上,蔡总编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我缺你那两个噱头?你特么的这么懂新闻,怎么不辞了工作去做自媒体去?
被骂的狗血淋头,李学松战战兢兢之余,心中却是对这叫苦不迭。
他就是一个普通记者加编辑,被采访的人说什么,他自然就写什么,哪里控制的了别人说什么?
不过,要说责任的话,他当然还是有一点的。
毕竟他之所以找王海峰采访,便是听闻其私下里与陆舟不和。
有争论的地方才有新闻。
比起一本正经的报道,大家肯定还是更爱吃瓜看戏看撕逼。
彻底闭上嘴不说话了,李学松站在那里,老老实实地挨训。
终于骂够了,蔡总编捡起保温瓶,喝了口水润润嗓子,食指赶苍蝇似地往前挥了挥。
滚,拿回去改!
李学松连忙问道:全都改吗?包括采访部分
蔡总编忍不住骂道:废话,你是猪吗?问题最大的就是这部分!
可是王教授那边李学松有些犹豫。
长江学者,那边也不好得罪啊。把别人说的原话都给改了,太过分了吧?
你不用管,蔡总编板着脸说道,我让你回去改,你就回去改,到时候采访登了报,他只会谢咱们。
是李学松战战兢兢地点头,拿着采访稿走掉了。
经过一番删删改改,最终的报道终于出来了。
然而王教授先前说过的那番话,却是被改的完全变了样。
那句难堪重任变成了栋梁之才,缺乏大局观的科研将才也被改成了敢作敢为的科研帅才
总之所有负面的评价,以及王教授一时口嗨说的内容,都被李学松硬着头皮朝着相反的方向改了。
有意见?
完全没有。
也不可能有。
正如蔡总编说的那样,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后,王海峰教授非但没有气的吹胡子瞪眼睛,反而松了口气,悬在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下来。
当初他是真的以为斯坦利教授的那个笼状碳分子,是真的解决了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问题。结果谁特么想的到,工业界并没有采用斯坦利教授的方案,反倒是让后发制人的陆舟后来居上了。
这还不算完,那个霍尔夫奖章,更是让他的脸都紫了。
赶上高层即将出访德国这个关键的时间点,这个并不具备政治意义的奖章都被染上了政治色彩,没准就被官媒当成华德友谊的典范进行宣传了。
这时候找枪口撞上去,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他早就想想打电话给《科学报的领导,让那边把他的采访给拿掉了,只是拉不下面子而已。
不过庆幸归庆幸,看着这篇报道,王海峰的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儿。
然而除了在旁边酸着之外,他什么也做不了。
毕竟,他的那些成果,可没资格评什么霍尔夫奖章。
还有望诺贝尔奖?看着《科学报上的评论,王海峰不屑地嗤笑了一声,将报纸折了个对,撕成两半扔进废纸篓。
仿佛光是这样还不够,隔了老半天,他的嘴里又蹦出来一句酸不溜秋的话来。
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做你特么的青天白日梦去吧。
坐在隔壁办公桌,正在刷着文献的博士生浑身打了个机灵。
导师的是非不是他能评价的。
但这扑面而来的酸味儿,酸的他牙都快掉了
第369章 先定一个小目标(2/3)
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陆舟,并不知道这些围绕着那枚霍尔夫奖章发生的琐事。
不过即便知道了,大概也不会怎么在意。
此时此刻,他正在卡内基湖的旁边,平日里集训的地方,和无人机俱乐部那些参赛归来的小伙子们待在一起,与他们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教练,我们赢了难以置信,我们竟然打败了麻省理工
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激动,吉米将手中的奖杯一把塞到了陆舟的手里,用夸张的语气说道,您真应该在现场看看,那精彩的瞬间,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镀金的奖杯差不多有西瓜那么大,捧在手里还挺沉的。
掂量了下手中的奖杯,陆舟笑着向小伙子们说道。
干的漂亮,你们的奖杯可比我的重多了。
陆舟的本意,当然是鼓励这些小伙子们。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他说出这句话之后,这群原本欢呼雀跃的小伙子们,却是就不说话了。
微微愣了下,陆舟问道你们怎么了
和同伴们面面相觑了一眼,吉米摇了摇头,犹豫地说道没什么,只是我们预感到,教练您接下来肯定会装逼,所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陆舟
天地良心,他可以再一次对着圣经发誓,自己绝对没有装逼的意思。他只是单纯的想向这些小伙子们送上祝福,鼓励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继续前进下去。
空气一时间有些尴尬。
好在这时候,一个电话忽然打到了他的手机上,替他解了围。
我去接个电话。
指了指自己的手机,陆舟离开了草坪,一边按下了接通键,一边走到了卡内基湖边的长椅上坐下。
喂
陆舟啊,是我
许校长听到那爽朗的声音,陆舟眼睛一亮,笑着说道,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许校长笑了笑,换上了认真的语气,继续说道,我这次打电话,主要就是想代表化院的全体师生,对你说一声谢谢
听到这声谢谢,陆舟有些不好意思,不由开口说道,谢谢谈不上吧,我就是写了封信,表达了我自己的看法。
怎么会你的信不只是帮上了忙,而且是帮上了大忙上头非常重视你的意见,相关的资金已经到位,工程招标也正在进行,新的超算中心就在金陵大学城的附近落户。不只是我要对你说声谢谢,也不知是金大师生要对你说声谢谢,很多人都要对你说声谢谢
上亿投资的政策落地,受益的将不只是金陵大学,还有金陵大学城内的其它高校研究单位,以及当地市政府。
说到这里,许校长的心中也是不禁有些感慨。
若不是那封信一层一层传到了长老院,光是他们高校这边和管经费的人扯皮,这项目还真没那么容易下来。
顿了顿,许校长继续说道。
对了,你有没有关注最新一版的人人日报
人人日报陆舟微微愣了下,倒是没有,怎么了
许校长笑了笑没关注过吗最新一版上面可是有关于你的内容,你可以留意下。
至于具体是什么内容,无论陆舟怎么问,许校长都不肯再多说一句。
挂了电话之后,陆舟靠在了长椅上,怀着好奇心编辑了一条短信,发给在金陵那边的杨旭,让他在国内订一份人人日报给自己寄过来。
短信发了出去之后,陆舟便收起了手机。
然而就在这时候,一道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
正沿着湖边小路慢跑的那人,似乎也发现了他,便逐渐放缓了脚步,向他这边走了过来。
在思考人生穿着一身蓝色的紧身运动衣,走过来的莫丽娜轻轻甩了甩发尾上的汗珠,向陆舟打了声招呼道。
不,只是凑巧在这里坐了一会儿。
那被运动服勾勒出的姣好曲线有些晃眼,陆舟也不清楚把眼睛放哪比较礼貌,于是便看向了不远处的湖面,随口找了个话题说道,说起来,这都一年多了,你和你导师的课题有进展了吗
听到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莫丽娜神色复杂地咬了咬嘴唇,没有说话。
记得陆舟刚来普林斯顿读博,还没选择导师的时候,她曾经向他发出过邀请,建议他选择自己的导师索菲莫雷尔,一起攻克黎曼猜想这个世纪难题。
然而现在一年过去了,陆舟已经因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一战成名,影响力甚至扩散到了数学界之外的化学材料学凝聚态物理领域。
而自己和莫雷尔女士,还在曾经的那条令人绝望的临界线上原地踏步
就在不久前,这家伙又受到了iu的60分钟报告邀请。再加上此前的种种迹象,几乎已经暗示了菲尔茨奖评奖委员会的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他将刷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查尔斯费弗曼创下的记录,并且这个记录很可能一个世纪之内都不见得有人能打破。
算上同样预定了菲奖的德国学神彼得舒尔茨,明年的菲奖就相当于凭空少了两个名额,对于剩下那些研究工作虽然突出但算不上顶尖的年轻学者来说,菲奖的竞争将格外激烈。
而她的导师,由于将赌注全部都压在了黎曼猜想身上,这一年都没有做出什么漂亮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