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黄石翁
罗信不得已又把自己杜撰的师父拉了出来,很明显在座的几个人似乎都知道罗信有一个神秘的师父,也不知道是罗青传出去的,还是从他处传出去的,反正那三个人脸上没有任何吃惊之色。
徐先生也不再追问罗信的神秘师父是谁,如果再追问下去,那就是失礼了。便含笑道:
罗公子如何看待当今局势?
这就是徐先生在对罗信考校了,白总兵和夏将军也都目光灼灼地望向了罗信。他们两个当初在阳林县城上看到过罗信和马贼交手,在武艺上肯定不如罗青,但是罗青对罗信的韬略十分推崇,他们心中也很好奇罗信在兵事上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而且徐先生问的这句话可不是局限在兵事上。当今局势可就囊括了朝野上下,中枢和边关,政事和兵事。
实际上他们对罗信真的很好奇,只是一个十二岁的人。却在文斗争水中展现出他的智慧,他的算学,两首诗展现出他的诗才,县试案首展现出他的文采,和流寇马贼交手展现了他的果敢和武艺。如今从罗青那里得知他知兵事,这怎么可能不让他们好奇?
而罗信既然来到这里,便也不想要再低调,想要结交这些人,就必须拿出令对方信服的本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糜烂!罗信淡淡地说道。
徐先生便是眉毛一挑,眼中迅速地闪过了一丝失望。罗信的口吻和那些喜欢清谈的读书人此时是一模一样,那些人往往口若悬河,将大明的一切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却空空无物。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证据,说白了就是人身攻击,一种不得志的泄愤。
何以见得?
徐先生转瞬又想到罗信刚刚考中案首,并不属于不得志之辈,于是还是耐着性子问道。不过在心中又隐隐把罗信放到了得志猖狂之辈的行列之中。
先说中枢吧。罗信轻声说道:周延周大人,王邦瑞王大人,刚刚去世,这两个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我想两位大人和徐先生都很清楚。他们都是和严党对立之人。
徐先生,白总兵和夏将军对视了一眼。脸色都是一暗。罗信继续轻声说道:
吴山吴大人,许论许大人被罢官,这两个人的罢官意味着什么?
徐先生,白总兵和夏将军再次对视了一眼。随之望向罗信的目光已经变得不同。罗信并没有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只是点出了四个人的名字,就已经让他们知道中枢局势的糜烂。这四个人都是不屑和严党相交的正直之人,但却是死的死,罢官的罢官。纵观朝堂,如今还有能够和严党一掰手腕的力量吗?
没有!
徐阶?
完全看不出他的决心和力量,最起码现在看不出来。
这正如罗信所言,中枢糜烂。
而且他们三个非常吃惊罗信的消息灵通,这四个人发生的四件事都是刚刚发生不久,就是他们也是刚刚知道不久,但是罗信却已经得知。
再说边关。罗信依旧轻声言道:东南沿海的倭寇,在那里我们大明的军队望风而逃,不敢直面迎敌。云南和蜀地的蛮族土司也发生过数次叛乱,最后说说北方。
说到这里,罗信看了一眼眼前三人道:大明在北方边关守军过百万,在阿拉坦汗的面前却如同土鸡瓦狗,除了马大人外,这边关守军已经习惯的败逃。
如今阿拉坦汗又扬言要入侵我大明,边关守军一个个心惊胆战。北方战事还未起,三月初三日,广东黄启荐却已率领惠潮山民数千,攻打海丰碣石归善等县,破甲子门巡检司,杀死官军百户魏祚,令朝野震动。这样的局势如果还不是糜烂,什么是糜烂?
罗信又是短短的几句话便将大明周边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这让徐先生再也不敢小看罗信。神色一整,认真地问道:
罗公子可有重振山河之策?
罗信的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苦笑道:徐先生太过高看学生了,学生只是一个刚刚通过县试的考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身着布衣,心怀天下。徐先生紧盯着罗信道。
罗信摇头道:非不愿,而不能也。
徐先生默然,罗信说的是大实话,以罗信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就算心有乾坤韬略,也无法实现。只是罗信的推辞却让他更加看重罗信。他没有像那些清流生怕别人不知道心有韬略,得到机会便会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是闭紧了嘴巴。
沉默了片刻,徐先生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罗公子,你认为阿拉坦汗会攻打大明吗?
会!
罗信回答得斩钉截铁,在这件事情上罗信不能够含糊,必须让在座的几个人提高警惕,早作准备。
今年?
今年。罗信果断干脆。
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二百五十一章 挤
求订阅!
为什么?虽然徐先生也认定今年会发生战事,但是见到罗信回答的如此肯定,还是忍不住问道。nn,
罗信的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莫名的笑意,不言不语地望着他。渐渐地徐先生的脸红了起来,一旁的白总兵苦笑道:
这还用问吗?阿拉坦汗那次攻打大明不是大大方方的?提前放出风声?他根本就看不起我们。
计将安出?徐先生目光紧紧地盯着罗信。
罗信自然是知道这次阿拉坦汗出征拉开了蒙古兵败的序幕,而导致这一篇章的主角就是马芳。而且马芳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场战役站到了大明武将的巅峰。于是,他也认真地望着徐先生道:
徐先生,如果可以的话,请为我带给马大人一句话。
你说。徐先生的神色也同样认真。
此次蒙古和大明的战争胜负全看马大人一人,若马大人心中有了决定,无需犹豫。
只是这些?
就这些。
罗信离开了纯阳宫,却没有回阳林县,而是去了周玉家里。他今天很高兴,虽然没有结识马芳,却是结识了马芳的幕僚徐先生,而且得到了他的认同。此时距离四月科考已经临近,罗信便决定不会阳林县了,就留在周府,因为府试就在晋阳府。
四月。
天还未亮,罗信便起床。在书童鲁大庆的服侍下穿上了衣服,匆匆吃了一些早点,然后便在周玉和张洵的相送下,乘坐着马车出门,向着考场驶去。
罗信在周玉的提醒下,出门很早。但即使是如此,走了没有五百米,各种车辆,轿子便渐渐地多了起来。还有更多的人是步行。道路渐渐地拥堵了起来。
罗信的马车速度降了下来,渐渐地许久都前行不了一米,整条大街上都是各种车,轿和人。
好多人啊!罗信望着壮观的人潮不由感叹道。
张洵便笑道:晋阳下辖的所有县的考生都来晋阳参加府试。足足有好几千人,再加上送考生的人,人数过万,怎么可能不拥堵?我上次参见府试也是如此。
周玉也摇头笑道:信弟,别坐车了。这样坐下去就误了时间了。下车走吧。
是啊!张洵也笑道:我上次就是走过去的。
就在这个时候,罗信看到已经有考生从车上,轿子上跳下来,一个个书生在前面,一个个书童在后面拎着篮子的,拎着书箱的,向着前面挤去。
罗信从车上站起来向着前方望去,那真是人山人海,入目尽是人头,不由感叹道:
这哪里是走啊。这根本就是挤啊!
哈哈哈
周玉和张洵都笑了起来,罗信和鲁大庆从车上跳了下来,鲁大庆拎着书箱跟在了罗信的身后。罗信朝着周玉和张洵拱手道:
浩德兄,子玉兄,你们回吧,跟着我挤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和大庆过去就行。
周玉点点头,从车上拿起来一个包袱递给了罗信。罗信神色一愣道:
浩德兄,考试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都在书箱里。
周玉将手中的包袱往罗信怀里一塞道:这里有着一双鞋,一个头巾和一件儒衫。这么多人往里挤。别说头巾和鞋很可能会被挤掉,就是外衣都很可能被扯破。
这么夸张?罗信吃惊地问道。
一点儿都不夸张!一旁的张洵笑道:你挤过一遍就知道了。
罗信将包袱抱在了怀里,转头有些担心地看着鲁大庆道:大庆,跟紧了我。别和我走散了。公子我考试的东西可都在你手上。
鲁大庆将胸膛一挺道:公子,您忘了我是习武之人,他们挤不过我。
好,我们走!
罗信抱着包袱,鲁大庆拎着书箱朝着人流就挤了进去。只是没过多久,罗信便感觉自己成了馅饼。四周围都是人,你推我搡,乱成了一团。而且不时地周围还有着呼喊声。
有呼唤书童的,这是丢了书童的考生在喊。
有呼唤公子的,这是丢了考生的书童在喊。
好在罗信和鲁大庆两个人都是习武之人,最起码体力和力气没有问题,罗信不时地回头看一眼鲁大庆,确定鲁大庆紧跟在自己的身后。
公子!
罗信猛然听到身后传来了鲁大庆的呼唤声,急忙回头,便见到从他身后的左侧挤过来一个考生。实际上也不是他主动挤过来的,而是被他旁边的人群给挤过来的。但是他这一挤过来就横插在了罗信和鲁大庆两个人的中间。鲁大庆当时就急了,这一路上他可是看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别看只有一个人插在他们两个人中间,这只会是一个开始,如果不能够立刻重新和罗信靠在一起,便会不断地有人插进来,将他和罗信隔得越来越远,最后失散。
所以鲁大庆喊了一声之后,心情焦急之下便伸出了手隔着中间的那个考生一把抓住了罗信的儒衫。
嘶啦
人潮涌动,罗信的儒衫便被鲁大庆扯破了一个大口子,而鲁大庆借着这个劲儿,一下子便将插在他们中间的那个考生挤到了一边,再次贴上了罗信。
但是,那个原本插在他们两个中间的书生被鲁大庆挤得朝着右前方一个踉跄,在经过罗信的时候,一脚把罗信的一只鞋踩掉了。还未等罗信低头看看自己的鞋在哪里,他便被人流挤着向着前方涌去。
好在有大兄给准备的衣服和鞋子!罗信抱紧了怀里的包袱,一边努力地向前挤着一边大声地对身后的鲁大庆吼道:
大庆,抓住我的衣服,反正衣服已经破了,不要松手。
知道了,公子!鲁大庆也朝着罗信大喊,同时一只手紧紧地抓住了罗信的儒衫。
终于挤到了考场前。这个时候罗信才有时间看看自己,头巾还在,衣服破了,丢了一只鞋。心中不由感谢周玉,若不是周玉给自己做了准备,自己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二百五十二章 入场
万分感谢腾宽同学的打赏!
游目四顾,寻找自己县的考生。府试的点名是按照县为单位的,他这一张望倒是乐了,他看到了有不少货郎正在贩卖东西。卖什么的都有,有卖文房四宝的,有卖衣服鞋帽的,还有卖吃的。而且正有一些考生在买头巾,衣服和鞋子之类的,还有那些丢了书童的考生正在卖文房四宝的,闹闹哄哄乱作一团。
这么贵?
罗信听到了一个考生愤然的声音,心中便笑,这个时候不宰这些考生什么时候宰?果然,那个愤然嚷嚷的书生最后也买了一双鞋。
在那!
身旁的鲁大庆气喘吁吁地指着右方不远处的一个大灯笼,此时天只是微亮,那个灯笼便异常显眼,在灯笼上写着两个大字。
阳林!
罗信便知道那里是阳林**县考生的汇聚地,便向着那里挤了过去,鲁大庆依旧一只手抓着罗信的衣服,一只手拎着书箱挤了过去。
罗案首!大灯笼下的一些早到的考生看到罗信,便朝着罗信打着招呼。
各位早到啊!罗信挤到了跟前,擦了一把汗笑道。
众人看到罗信衣服也破了,鞋也掉了,不由一起大笑了起来。有人便道:
罗案首,赶紧去买身衣服和鞋子吧。
我有准备!
罗信笑呵呵地打开怀中的包袱,先是取出鞋子穿上,然后将身上是破衫脱下,换上了新衫。周围的考生便不由都向着罗信竖起了大拇指。
案首就是案首,考虑周到。
罗信也没有解释,换下的东西也不好随地扔,便放进了包袱里,递给了鲁大庆。然后从鲁大庆的手中接过书箱道:
大庆,你回去吧。
公子,我在这里等你。
你先回去向浩德兄和子玉兄报个平安,告知他们我已经进来了。
嗯!鲁大庆点头,又回身向着外面挤了出去。
这个时候每个县的书生差不多都已经到齐了,但是嘈杂声却是渐渐小了起来。罗信默默地观察着众人,每个人的神色都是不同,有的满脸自信,还和身旁的儒生低声笑谈着,有的则是神色紧张。甚至腿都在微微发抖。有的则是满脸期待,默然不语。
看着眼前数千考生,罗信心中不由叹息。大明的灭亡从某个方面来讲也是灭亡在读书人的手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就在这种思潮下,太多的人选择了读书,然后涌进了官场,带来了官员泛滥,机构臃肿。而且读书人具有的特权让他们在考取功名之后,不仅仅是免税,而且因为身上具有的特权。让整个大明的财富都集中在读书人身上,国家的税负都压在了越来越贫穷的百姓身上。
官员的臃肿造成了政治上的不畅,承受越来越多税负的百姓已经活不下去,读书人的特权伤害了大明的经济。重文轻武,伤害了大明的武备。
这政治,经济和武备三方面的伤害让大明的矛盾越来越大,实际上大明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
更可怕的是没有人关注这种伤害。没有人去关注已经还是伤害大明的这种隐患,罗信却是知道当这种隐患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