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吃货唐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肥皂快乐水

    一个人说道:“叫她进来吧。”声音浑厚,充满了男子特有的魅力,这一定就是李世民的声音。

    古若雨是第一次听到李世民说话,此时的她跟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时一样,内心中充满了激动之情。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以为古坣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虽然知道了了李世民就是自己的生父,可是他心中并没有李世民的影子。

    当古坣离开以后,古若雨悲痛万分,寻找生父的感觉逐渐地强烈了起来。

    这时,王德出来了,他看到古若雨就想起了她上次无礼的举动,提醒她道:“见到陛下,要注意宫中的礼仪。”

    古若雨说道:“是,谢谢王总管了。”

    王德说道:“进去吧。”古若雨走进作为客房的中殿,就看到李世民坐在一张龙椅上,正在注视着自己,她紧忙上前跪地行礼。

    李世民说道:“起来吧。”

    古若雨站起来,微微低头注视着李世民的脚部。

    李世民说道:“抬起头来。”

    古若雨抬起头来,李世民仔细地端详着她。上次他看到古若雨,只是匆匆一瞥,没有看的十分清楚。此刻的古若雨一张秀美的面孔,完全展现在他的面前。

    “像,真的有些像。”李世民眼中浮现出乔梦洁那张秀美异常的面孔,心中不住地将她跟眼前的这位女子进行比较。他伸出手来,一旁的王德急忙将早已准备好的画像,递给了他。

    李世民对照着画像,再次打量着眼前的古若雨,想象着古若雨如果和画中的女子一样的穿着打扮,发现她们就更加相像了。

    这时,古若雨将目光投射了过来。

    女子们觐见皇帝陛下,即使是抬起头来,眼睛却依旧要求向下看,不能跟皇帝直视,古若雨却大胆地端详着李世民,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

    李世民觉得有些好奇,因为这位女子的眼神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一般子女见到李世民,多数是仰慕、羞涩、胆怯,可是眼前的这位女子的眼中却是探究、迷茫的神情。

    李世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

    古若雨按照跟李佑等人商量好的说道:“奴婢是孤儿,从小跟着舅舅在晋阳长大。”

    李世民觉得有些好奇,因为她的口音不是晋阳一带的,而是中原商洛地区的口音。他问道:“你不是晋阳人吧”

    古若雨说道:“不知道,舅舅没有说过。”

    李世民问不出什么,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好了,你先下去吧。”

    古若雨心中也有些怅然若失,没精打采地回到了广翠殿。

    广翠殿的宫女和太监们都很关注这件事,他们的心情很复杂,羡慕嫉妒恨兼而有之。看到古若雨回来,大家都关切地询问古若雨见到陛下后的情况。

    阴妃娘娘也关心地问道:“若雨,陛下怎么说的。”

    古若雨摇摇头,说道:“陛下没有说什么。”她真的看不出来李世民是什么态度,只是他在看一幅画这件事,似乎跟自己有关系。

    阴妃娘娘有些郁闷,不知道事情该如何往下进行了,她决定派人去问问李佑再说。她说道:“你先去休息吧。”

    古若雨出来后,返回自己的房间,路上就听到有人在悄声议论。“陛下怎么没把她留下啊”一个宫女惋惜地说道。

    “陛下八成是看不上她,咱们陛下都看不上,她一个乡下来的丫头,陛下怎么能够看上她呢”一个宫女幸灾乐祸的说道。

    &n




第五百五十八章 工业革命的开端
    田敏也在围观的人群当众,他看到了李佑,就迎了上来,陪在他的身边,一起观看那两辆马车。

    这两辆马车跟大唐以往的马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四个轮子的,而在此之前唐朝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

    很多人看国产古装剧或者一些老照片的时候都会发现,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从来没有出现像福尔摩斯探案里面那种,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轮马车,而实际上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英国女王出门也是坐的四轮皇家马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没有出现四轮马车呢

    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无法转向,这样的四轮马车虽然看起来有四个轮子,但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即便有四十个轮子也白搭。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四轮车,虽然有四个轮子,但却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一直使用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转向问题是靠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解决。(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搞车同轨得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方便。)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见过。

    要想制造出四轮马车,就必须先制造出转向差速器,解决四轮转向问题,西方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就可转向自如了。西方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这就是著名的四轮车转向问题,这是个旷世的问题,可惜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直到西方人来到之前,中国人一直使用两轮车。

    欧洲出现四轮马车古罗马时期就有,但不普及,直到15世纪凯尔特人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胡斯战争中四轮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拿破仑时代是四轮马车的顶峰,载重量达到了1.5吨,拖重炮和军队后勤运输都是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李佑早就想搞了,可是这件事说起来了简单,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要建造一辆四轮马车,不单单是要建造如上面所说的两个两轮马车连接在一起那么简单,而是要建造相关的产业链。

    比如螺丝钉、螺栓、螺母、齿轮、齿条、弹簧、轴承、减震器等等,这里面又可以分得很细,比如说轴承,要有强度也很高的钢材,要能够制造加工大小不一的钢圈,这是要求有精密的切削手段,也就要求有高强度的切削工具,要有很高的光洁度,就要有相对应的抛光机械。要制造钢珠,还要有相应的模具,要想防止轴承的磨损,还要有相应的润滑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在整个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落后,因此无法生产制造具有四轮转向能力的四轮马车。

    李佑来到朝廷后不久,就在研究院里面设置了一个研究机构,专门儿研究四轮马车的制造,这是提高大唐整个工艺水平的一条捷径,只要能够制造出四轮马车,就标志着大唐整个工业加工工艺的突破性变化,就能够形成一条机械加工的产业链条。有了这样的工业加工基础,再去发展大唐其它的工业制造,进步的速度就会加快了。

    在李佑的指点下,研究院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四轮马车的制造。



第五百五十九章 深层次的信任
    李佑也有些激动了,他说道:“父皇,这只是刚刚开始,您刚才说的10个轮子的马车,也不过能够运送5000斤货物。儿臣准备下一步要制造一种运输车辆,一次可以运送上千人,运输货物10万斤以上。”

    李佑的话音一落,众人立刻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尽管李佑的威信极高,可是他说的这件事情,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工部尚书皇甫睿问道:“殿下,这件事恐怕做不到吧,这么大的马车需要多少匹马又得建造多大呢马路上也跑不开吧”

    包括李世民在内,都觉得李佑这次有点儿不靠谱了。

    接下来,李佑说出了一句更加雷人的话。他说道:“父皇,这种车辆不用马拉,自己就会跑的。”

    “什么这怎么可能”众人议论纷纷。

    李佑刚想跟大家讲蒸汽机和火车,忽然发现自己说要说的这件事确实是有点儿不靠谱,因为大家都习惯眼见为实,就像是眼前的四轮马车一样,现在说蒸汽机和火车有点儿为时过早。

    他笑了笑就不再说下去了。

    这时,魏征说道:“陛下,臣相信齐王殿下。”

    李承乾说道:“父皇,儿臣相信五弟。”

    “臣相信齐王殿下。”高静明说道。

    “臣相信齐王殿下。”侯君集说道。

    “臣相信齐王殿下。”众人纷纷说道。

    李世民虽然觉得李佑说的事情太过诡异,不过,自己的这个儿子以前说的离谱的事情多了,可是却每一件事情都匪夷所思地实现了。

    他说道:“嗯,朕也相信李佑。”

    李佑心中有些感动了,被人信任是一件十分重要和荣耀的事情,他也觉得是时候研究蒸汽机和火车了。他为了不辜负众人的信任,决定给众人科普一下蒸汽机的知识。

    他说道:“父皇,您见过炉子上的开水吧”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这个和你说的事情有关吗”

    李佑说道:“开水烧开的时候,里面的蒸汽会将壶盖顶起,也就是说当水被加热以后会变成蒸汽,蒸汽就会产生力量,因此才能够将壶盖顶起。

    我所要说的是发明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就是利用这种原理。首先用煤燃烧将机器中的水加热,然后利用产生的水蒸气作用于车轮上,推动车辆前进,这种机器叫做蒸汽机。”

    “原来是这样啊,有道理。”众人都是大唐的精英分子,虽然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可是利用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动车轮前进,他们都认为可行。

    李佑说道:“父皇,蒸汽机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把蒸汽机做成一个车头,用它来代替马匹来拉动车厢,就能够拉得动几万甚至几十万斤的重量,这样的车辆叫做火车。

    火车是一种特殊的车辆,需要专用的道路,这种道路就是在地面上铺设两根平行的铁轨,车厢的车轮行驶在铁轨上面,这样,一辆车头就可以拉动几十个车厢,运载上千人或者几十万斤货物不成问题。”

    “这样啊,行,一定行。”众人纷纷表示明白了。

    李世民大感兴趣,他说道:“这件事太重要了。太子,李佑、辅机、玄龄、侯君集、李靖、高静明、皇甫睿跟朕去两仪殿,详细研究一下这个火车的事情。”

    “臣等遵旨。”被点到的人一齐说道。

    两仪殿。

    研究完了火车的事情,李佑准备和李承乾去东宫研究粮草运输的事情,李承乾还有些事情需要李佑来协调。

    两人刚刚出了两仪殿,就看到长孙皇后身边的贴身宫女海安等在大殿门口。

    “奴婢见过太子殿下,齐王殿下。”海安行礼说道。

    李承乾问道:“海安,有什么事儿吗”

    “太子殿下,皇后娘娘请齐王殿下过去一趟。”海安说道。

    李承乾说道:“五弟,母后让你过去,你就先去



第五百六十章 莫名的亲近之感
    长孙皇后说道:“佑儿,有了李元吉的那件事,这件事就变得十分复杂了。这件事太大了,首先要让你父皇能够接受这件事,就很困难。其次,如何证明古若雨是陛下的骨血,一定要给出让人无法质疑的证据来。”

    李佑说道:“母后说得对。关于古若雨身份的事情,儿臣会想办法证明的。儿臣之所以先斩后奏,就是想看看父皇对她的态度。”

    长孙皇后说道:“也好,如果你父皇真的喜欢她,说明他们有缘分,假如不喜欢她,那也是她的命,咱们就不要强求了。”

    李佑说道:“好吧,儿臣听母后的。儿臣告辞了。”

    李佑走后,长孙皇后派人叫来了王德,问道:“陛下身边新来的那个宫女,陛下是如何安排她的”

    自从古若雨来到了李世民的身边,王德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引起皇后娘娘和嫔妃们的注意,因为她们都不会希望陛下再宠幸一个女子。

    此刻,他听到长孙皇后打听这件事情,心里认为长孙皇后也是因此关心此事,他急忙说道:“没有什么,陛下只是说让她在身边贴身服侍,没有说其它的话。”他的意思是陛下没有宠幸古若雨的意思。

    长孙皇后不在乎王德是否误解,她说道:“陛下对她态度的变化,你要第一时间来告诉我。”

    “是,奴婢知道了,奴婢知道该怎么做。”王德的意思是自己不会多嘴,会按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事的。

    含元殿。

    古若雨日常的工作,就是服侍李世民洗脸刷牙,端茶倒水之类的事情,需要的话,帮着李世民按摩,打扇子和写字时磨墨等贴身的服务。

    这是高级宫女的工作,她只负责这些,其它的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都不用她干。

    几天过去了,她服侍李世民,李世民也没有跟她过多交流,她也看不出李世民是怎么想的。其实,李世民是在暗暗地观察她,一段日子相处下来,古若雨的乖巧和勤快已经博得了他的好感。

    这天晚膳后,李世民没有坐在寝殿里看书,古若雨为李世民沏好茶,就要退出去,李世民叫住了她。

    古若雨站住了,转向李世民,微微低头等他问话。

    李世民放下了手里的书,说道:“抬起头来。”

    古若雨平视着李世民,默默地等着他继续问话。

    李世民仔细地端详着她,目光柔和,若有所思。良久之后,他指着前面的椅子说道:“你坐下。”

    古若雨默默地坐下来,等着他说话。

    李世民问道:“你读过书吗”

    古若雨说道:“读过一些,小时候阿爹省吃俭用,也要请人教奴婢念书。”

    李世民问道:“都读过哪些书”

    古若雨说道:“蒙学学的是千字文,后来读四书五经。三从四德,针织女红,诗文书画,略通一二。”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读过那些古人的诗”

    古若雨说道:“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曹操、曹丕、曹植、蔡琰(蔡文姬);正始诗歌:阮籍、嵇康;西晋太康诗歌:张载、张协、张亢,陆陆机、陆云,潘安)、潘尼,左思。东晋诗歌:陶渊明等都读过。”

    “哦,读过不少嘛,这其中最喜欢谁的诗啊”李世民感兴趣地问道。

    “奴婢喜欢陶渊明的田园诗。”古若雨说道。

    “读来听听。”李世民说道。
1...160161162163164...3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