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曹化淳作为司礼掌印太监,下面的奏折他有过目,回想了一番,然后说道“徐巡抚所奏报的事情,无非就是邓州的叛军现在围攻莱州,叛军恐怕无心接受招抚!叛军是否愿意接受招抚
第221章 朝议
甚至说,他们的日子过的还不如后世的上班族,至少上班族不需要凌晨五点赶到工作单位,甚至没有吃早饭的时间,赶到工作单位还没有地方坐,忍受着肚中的饥饿,一直站到早朝结束,才能好好地吃个午饭。
随着五凤楼上传来第一通鼓声,文武百官们迅速的按照官阶大小排好队,依照秩序进入端门,他们将在午门外的朝房等待。
百官们抵达皇极门外时,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则分立两厢,恭谨的站在丹墀之上,四个专门负责纠仪的御史分别面朝北面而立,颇有一些后世小学门口检查仪表的纪律委员的味道。
片刻之后,已经站定的百官听到一个尖利的声音传呼道:“御驾到!”
随着这威严的呼喊声,崇祯皇帝脸带疲倦,在大队服饰华美的太监的簇拥下乘坐着御辇而出,当御辇来到御座前,崇祯下得辇来,升入御座。
一个仪表堂堂的鸿胪寺官,员用一种类似于咏叹调的声音高声唱道:“入班行礼!”
随即文武百官面朝御座,依照鸿胪寺官员的唱赞,有节奏的行了一拜三叩首的常朝礼,然后分班侍立。
这时一个纠礼的御史跪下奏道“今有工部主事曹奇,行礼时将笏落地,事属失仪,合当拿问,请旨!”
崇祯昨天晚上只迷迷糊糊的在床上睡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十分疲倦,他强打起精神应了一声,只是声音太小,群臣根本只能看到他的嘴唇动了一下,根本听不清楚说了什么。
一名容貌俊秀,身穿圆领红罗朝服,蓝色鹦鹉补子,腰束金带,专管上朝传宣的太监从崇祯身后上前几步,用像女人一般阴柔的声音传旨:“圣上口谕,念他事出无心,不必拿问,罚俸三个月,以示薄惩,谢恩吧!“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臣从班中踉跄着走了出来,朝御座匍匐跪下,用颤抖的声音奏道:“老臣御前失仪,罪该万死,蒙陛下天恩浩荡,不加严惩,使微臣生死难保,敬谨叩谢皇恩!“随即他流着眼泪,高声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座上的崇祯看着这一切,但他对于这一切并不在意,他的目光正在文官的那一列扫去。
按照大明现在的政治规则,像这样的朝会只不过是走个程序罢了,结局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具体的政事商议是在天子与辅臣,或者重要大臣比较私人的场所进行的,但是朝会这样走程序的活动,还是要进行的。
此时又一名鸿胪寺官员跪倒在他面前,向崇祯禀告今天在午门外谢恩叩辞的文武官员人数和姓名,同时一名太监将名单展开,放在御案上。
崇祯仅仅在名单上扫了一眼,就点了点头,鸿胪寺官员赶忙起身,倒退了几步才转身向午门外高呼:“午门外谢恩叩辞官员行礼!”
当那些午门外的官员正按照鸿胪寺官员的唱赞,遥遥的向他行五拜三叩首礼时,崇祯漫不经心的神游天外,心中暗想应该如何与毕自严商议钱粮的事情呢。
正当崇祯开小差的时候,从文官的班中里走出来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臣,走到御案前的朱红色栏杆外跪下,看到这个人崇祯的眉毛立即紧皱了起来。
只见广东道御史宋贤道“启禀圣上,臣有本奏!
登兵乱与吴桥,连破五城,纵横齐鲁间,势甚猖獗!
&nb
第222章 剿抚之争(4000字大章)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感谢刻心的月票。
……
张国臣继续说道“再者说,登州存有前登莱巡抚孙元化负责铸造的大量火器,都是花费了朝廷大量钱粮打造的,若是真的发兵剿灭,这些兵器恐怕就毁于一旦了,朝廷如何能白白蒙受此等损失
以微臣之见,登州兵绝无造反之心,先前登州兵之所以攻打登州和黄县,现在又围困莱州,都应该归罪于山东巡按王道纯。
据微臣所知,当初陛下所下招抚圣旨,被那王道纯中途截留,以至于无法抵达登州,登州兵不相信朝廷招抚之意,这才继续作乱,但他们始终没有扯旗造反,微臣认为他们还是愿意接受招抚的!”
张国臣的话很合崇祯的心意,而且从他的分析来看,登州兵很可能还是愿意接受招抚的,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接受招抚,多半就是张国臣所说的,王道纯截留了圣旨,导致作乱的登州兵不相信朝廷。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就对山东巡按王道纯大为不满,张国臣所说的这件事情他也知道,而且对于事情了解的详细程度更高,也更全面。
当初山东巡抚余大成是主张招抚的,现在想来,当时若是选择招抚,很可能这次兵变就会和固原,宁远,蓟镇等崇祯朝以来众多的兵变一样,短时间内被平息,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兵变的原因大多是拖欠粮饷,这次的兵变多半也是一样的情况,按照以前的处置措施,补偿给作乱的登州兵一些粮饷,答应只要接受招抚后就可以既往不咎,安抚住他们不再闹事,等到事情稳定之后,将乱军控制起来,再问罪乱军首领孔有德和几个主要带头将领即可,砍几个脑袋也就完事了,甚至掀起的波澜还比不上宁远,固原那些兵变。
崇祯认为,这样的处置措施,在以前的诸多兵变中无往不利,往往能够快速平息兵变,对登州的乱兵肯定也很管用,如果那时候真的这么办,也不会闹出这么多事情来。
但是,中间出了个王道纯这么个变数,王道纯极力主张剿灭,不给叛军一丝活路,最后余大成在王道纯的劝说下同意出兵,结果在青州被打的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此战之后,乱军招降纳叛增加兵力倒在其次,不相信朝廷招抚才是最严重的后果,以至于山东巡抚余大成和登莱巡抚孙元两个封疆大吏派出信使招抚,乱兵都不为所动,甚至最后攻陷登州,孙元化畏罪自杀。
可以说,事情闹到现在这个程度,余大成那个庸臣罪不可恕,王道纯也多少有些责任。
这倒还在其次,原以为调集天津,通州,保定三镇兵力前去威慑,再发一道圣旨招抚乱军,在朝廷大军的威胁以及圣旨的保证下,他们肯定会接受招抚,从而平息此时,没成想,朝廷发布的招抚圣旨,居然被王道纯给截留了,他仍旧是一心要剿灭登州乱兵。
虽然王道纯截留圣旨的时间,刚好在乱军攻陷登州了两天后,登州失陷的责任怪不到他头上,但是乱兵攻陷登州后,继续向西攻打莱州和黄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看到这招抚的圣旨,不相信朝廷招安的诚意。
想到这里,崇祯很想把王道纯也革职拿办,下狱听堪,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主要原因么,还是因为王道纯的办事能力很不错,而且一心为了朝廷,这些都属于好心办坏事。
虽然他率领抚标营和数千卫所军去青州剿灭登州乱兵,但是战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怪不到他头上。
有关这次战事的奏报崇祯也看过,当时是山东巡抚标营参将陶廷鑨畏战怕死,想要率军逃跑,王道纯层厉声阻止,喝骂陶廷鑨,命令他不得撤退,要与乱兵战至最后一人,甚至还准备以文官之躯亲自上阵杀敌,没想到最后陶廷鑨胆大包天,让人强行绑了王道纯,率军逃跑。
如果余大成的抚标营战斗力不这么差,陶廷鑨不那么怕死选择率军逃跑,是说不定也能一战平定乱军,这件事情也就了解了,但这个如果并没有发生。
青州战败之后,王道纯依旧坚守在距离青州五十里的临淄,四处调遣兵力和粮草,准备与乱军再战,后来乱军东进登州后,他配合青州知府钱良翰,清缴因为战败四散而逃,落草为寇的大量山东兵马,成效显著。
现在又驻扎在青州,负责维护各地的稳定,并且积极筹措粮草,等待着朝廷平叛大军的到来,算得上是一个有能力的忠臣。
其实,若不是钱粮的问题,崇祯也想和王道纯一样,将这股登州乱兵一网打尽,一群乱兵四处劫掠,为祸地方,这些都是他崇祯皇帝的产业啊,被人抢了这么可能不生气。
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啊,现在建奴又在谋划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暂时还不明确,若是此时调用大量的兵力和钱粮去登莱平叛,建奴再次趁机入寇,拿什么去抵挡
所以,说道王道纯只是一心想着为朝廷解决问题,只不过不明白现在朝廷的困难,但是他的办事能力还是得到了崇祯的认可,崇祯并没有处置他,继续留在山东巡按任上,代替被围困在莱州的巡抚徐从治,处理其他四个府的事情。
但是,登州乱兵这事情,总归是要解决的,诚然,如张国臣所说,乱军确实没有造反之意,目前的性质仍旧停留在兵变之上,但这么拖着仍旧不是个办法,万一拖得时间久了,事情变得更糟可就不好了。
崇祯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抬头看了看张国臣,发现他一脸希冀的样子,仿佛有什么好办法一般,开口道“张爱卿对这件事情见解独到,看的很清楚啊,不知张爱卿对此事可有良策”
张国臣正等着崇祯开口呢,连忙说道“圣上,微臣认为,眼下可以再下一道圣旨招抚乱兵,李九成孔有德两人已经自封了莱州总兵和山东总兵,皇上可以直接封赏给他们就是,再赏赐少许钱粮,以示朝廷的诚意,想必他们必定会被陛下感恩戴德,接受招抚。
这样一来,朝廷不光不需要调集大军和粮草去平叛,还能多出这许多兵力!若是陛下不放心,可以将他们调到陕西和山西去剿灭流贼,既能解决这次兵变,还能帮助洪总督早日平定流贼,一举两得啊!
至于这前往登莱宣旨的人选嘛,微臣不才,愿为陛下效此犬马之劳,必定为陛下办好此事!”
张国臣刚说完,就听到宋贤又嚷嚷开了“住口,无耻之徒。张国臣,别以为老夫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
你和那登州乱军贼首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之流都是辽东人,想必之前就与他们有交情,那
第223章 廷杖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再次打赏500起点币,jy19454的月票,感谢支持。
……
宋贤倔强的反驳道:“臣只知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不知什么私心!更不知道什么门户之见!倒是陛下口口声声门户朋党,却不知在陛下心中臣是何党,那张国臣又是何党辽东党”
“你——”崇祯被宋贤这一席话顶住,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胸中的怒气顿时爆发出来,他站起身来,厉声喝道“不必再说了,下去!”
“陛下,臣句句话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不存一点私心。臣今日不畏死,只恐陛下信了那张国臣奸臣之言,坏了祖宗三百年江山呀!”
“下去候着!”崇祯额头上的青筋已经暴凸出来,他强自保持住脑子里的一丝冷静,没有发出对宋贤施以廷杖的命令。
“陛下,张国臣之行祸国殃民,臣今日不言,臣负陛下,负天下万民。陛下今日杀臣,陛下负臣!”
宋贤的最后一句话终于,摧毁了崇祯的最后一丝隐忍,彻底激怒了崇祯,崇祯也不再忍耐,大声喝道“给朕拿下,如此狂悖之徒,口出狂言,大逆不道!
拖下去廷杖五十,着实打!”
顿时几个卫士将宋贤从地上拎了起来,托了出去,崇祯还在愤怒之中,拍着御案咆哮道“着实打!给朕着实打!”
满朝的官员都震惊失色,颤栗不已,无论平日里与宋贤是否交好的人,亦或是有仇怨的人,都有些担心他今日会死于廷杖之下,毕竟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宋贤被踉跄的拖出午门,摘掉朝冠,扒掉朝服推倒在地。
这个倔强的御史此时对即将到来的廷杖并不畏惧,而且他也丝毫不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可惜的是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谏,并没有挽回崇祯皇帝的心意,皇帝依旧坚持要招抚乱军,在他看来,招抚注定不会起什么作用,眼看现在一场大祸已经不可避免了,他的心如坠冰库般冰冷。
宋贤挣扎着抬起头,想要再看一看午门内的天子,但城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他绝望的闭上了双眼。
午门外早已做好了行刑的准备,不过当值的锦衣卫千户吴孟明还在等待,没有发出行刑的号令,他用探询的目光看了看一旁的曹化淳,但他没法从曹化淳脸上看出什么神色,最后只得低声道“曹公公,该开始了吧”
曹化淳轻轻的摇了摇头,他打算在等等,看看有没有朝臣原因替宋贤说两句好话,也好免去这番廷杖。
这并不是因为他同情宋贤,而是为了崇祯皇帝着想,宋贤毕竟是御史,有着犯言直谏的权利,只不过他一再坚持己见,出炉了崇祯,才会被廷杖。
然而,就是因为宋贤打的御史身份,属于清流,如果真的廷杖了他,肯定会对崇祯的名声有影响,崇祯对曹化淳不是一般的信任,他自然也会事事都为皇帝考虑。
如果朝堂之上,能有朝臣为宋贤求情,说不定皇帝就会免了这次廷杖,这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他准备多等一会,如果还是没有消息传来,他作为天子家奴,自然是要忠实的执行皇帝的旨意的。
等了好一会,仍旧是没有传来免除廷杖的命令,曹化淳只得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吴孟明可以开始了。
虽然崇祯上台以来,锦衣卫的职权被大大缩减了,但是他们仍旧是皇帝的手脚,既然崇祯已经说了着实打,他们也就
第224章 军屯和盐引
崇祯皇帝看到下面的朝臣们在打口水仗,头都大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他们一个个引经据典,都有强大的理论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崇祯也无可奈何,总不可能把反对招抚的全部拖出去廷杖吧,他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倒是敢这么干,而且还把朝臣治理的服服帖帖的,但崇祯可没这个魄力。
如果崇祯有嘉靖那股子狠劲,敢跟朝臣死磕到底,不在乎名声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说不定大明朝还不会亡的这么快。
不过说起来也是奇怪,朝堂上参与争论的朝臣,大多是监察院的御史或者六科的官员,亦或是各个部门底层的小官,比如六部主事,郎中,员外郎之类的五品以下官员,倒是不曾看到各部侍郎,尚书或者内阁大学士之类的重量级人物。
其实这就是大明朝党政的特色,高层人物基本都不自己出头,他们只负责在幕后筹划安排,一般不会亲自下场,六科和十三道御史的‘科道言官’们才是实际执行者。
这样的好处是,自己可以保持在安全的位置,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自然不会牵扯到他们,而是由那些出头的官员们顶锅。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那些科道言官们傻,听任他们的摆布,但实际是他们聪明着呢,这其实是一种高风险,但是同样高回报的投资,弄得好了,可能直接就飞黄腾达了。
也有些人不倾向于任何一方,默默地凭着良心做事,就事论事,不针对人,只针对事,然而,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注定不会有多大作为,很可能快到他们致仕的年纪,才有机会外放一个知州或者知府。
反观那些甘愿充当大佬们的马前卒的人,他们听从大佬的指挥,让他咬谁就咬谁,只要能够将敌人咬死,给大佬留下了好印象,以后有什么好的位置空缺出来了,自然会想到他,升官的机会也更大。
整个争论从天刚亮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都没能争论出个结果来,若不是他们早饭都没吃,一个个肚子饿的不行,经过这么长时间高度紧张,情绪激动,大嗓门的争论,已经没什么力气再争吵了,说不定他们能够一直争论到天黑。
最终,下面的人都没力气说话了,这次朝会也结束了。
回到寝宫后,崇祯感觉自己是身心疲惫,只想好好地睡个觉,不自觉的躺到了床上,闭上眼睛小憩一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