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听到这里,赵显才总算明白这个小家伙的意思,他低声笑了笑:“那个大纸鸢的做法,陛下去年也不是没有学过,让内侍监给找些材料,自己在宫中做一些就是了,何必舍近求远,到我府上来要”
小皇帝眼珠子转了转,回头看向那个胖胖的陈公公,小声嘀咕道:“叔父有所不知,现在这内侍监……”
赵显闻言看向这个面色白皙的陈公公,开口笑道:“陈公公,这本王可就要说你两句了,你现在掌管内侍监,宫中陛下跟太后有什么用度,可不能短缺了他们。”
陈公公连忙点头哈腰的说道:“殿下说的是,奴婢以后……一定会做好份内之事。”
赵显这才低头看向小皇帝,微笑道:“这下陛下总该满意了吧”
小皇帝嘻嘻一笑,又跟赵显还有项樱说了几句话,最后见天色不早,深深的看了一眼摇篮里的小世子之后,起身跟赵显告辞。
赵显起身相送,而王妃项樱则是转身回了里间照顾小世子,等赵显分派了一队青衣卫护送小皇帝回宫之后,也就重新回到自己的卧房里,夫妻俩说起了悄悄话。
项樱一边比划着小世子新做的衣裳,一边对着赵显说道:“那小家伙今天来这么一出,是什么意思”
赵显喝了一口阿绣端进来的凝神茶,吐槽了一句。
“我又不是他,我怎么知道这小家伙在想什么…”
“不过他跟我讨厌那个大纸鸢的意图,倒是不难猜出来。”
&nbs
第五十九章 我是天下弄潮人
屁股决定脑袋。
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赵显以前在肃州府当一个落魄世子混吃等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谋划天下的一天,但是当他站在大凰宫宫墙上的时候,心里的念头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
自那时起,临安城里剩余的这些土鸡瓦狗就没有再放在他眼里过了,他早已经把目光望向了临安城外,望向了燕都城,还有那个曾经困住他的郢都城。
按照常理来说,他赵宗显是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现在要做的是闭门谋发展,如同后世那些中写的一样,等造出火枪火炮,再去收割那些“愚蠢”的土着才是。
但是这些情况都太理想化了,身在南启有太多太多的条件限制了赵显的动作,比如说军器监这一年的用度,就要耗去国库不知道多少银子,户部的几个堂官都接二连三的上书诉苦,称一间作坊耗去大启半数民财云云。
虽然这些话有些夸张,但是军器监耗银麋费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哪怕是以富庶着称的启国,也没有办法养这样一个无底洞。
尤其是在军器监制出“肃武炮”之后,花费就又上了一个档次,不仅要大量采买铁矿,而且要大量采买煤炭冶铁,早在一个月前户部的新任上书就已经跑到政事堂破口大骂,只是终究止于政事堂这一层,没有闹到赵显的面前而已。
即便如此,赵显还是不得不从石三子那里支取了大量现银,并且通过石家商号购买铁矿煤炭等等,这个口子才勉强补住。
这才一两年时间而已,成康帝留下来的庞大家底就已经被赵显耗去了不少,如果真要关起门来发展个十几二十年,只怕不等一统天下,启国自己就先亡了!
毕竟一个封建国家想要飞速发展,只凭自己还是太不现实了,它必须通过残酷的资源掠夺,才能像“贪吃蛇”那样愈发壮大。
单纯靠自己,在落后的技术和思想前提下,几乎不可能实现腾飞。
所以赵显就不得不想办法去谋划,去争抢齐楚两国的地盘资源。
从西陲格局定下以后,远在西陲的王霜就已经开始按着赵显的命令在西陲征兵练兵,赵显给出的要求是,在两年之内,他要看到一支精锐无比的十万大军。
本来王霜在西陲函谷关的驻军就有五万,再加上江宁军过去的三万人,再征两万组成十万大军并不是如何困难,这其中的难点是如何把这十万人整合成一体,形成赵显要求的精锐。
这场局赵显早已经开始下网,而昨天主动赶到临安来的项岐,就是落网的第一条鱼,如果能借着项岐的狼子野心把西楚搞得大乱,那么名将王霜手下的这十万兵马就会成为刺穿西楚心脏的尖刀。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西楚先乱起来,否则哪怕王霜再怎么用兵如神,这区区十万人也只是给项家送菜而已。
所以,关于西楚的谋划赵显只是事先埋下了种子,并不着急这颗种子什么时候生根发芽,哪怕项岐不反,对肃王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赵显这段时间,真正的重心是放在北边。
针对北齐的计划,是太康帝姬姜璇提出跟赵显买雷震子之后,赵显才定下来的,这个计划最开始只是有一个雏形,但是当北齐元庆帝约赵显在长江上碰面过后,赵显的这个计划就彻底定型,并且立刻开始付诸实施。
北齐对比南启来说,是一个庞然大国,别的不说,单说常备军的数量,南启包括新增的临安十万禁军在内,整个国家的常备军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四十万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骑兵,但是北齐就远远不一样,这个被天下戏称为“胡齐”的国家,不止有众多骑兵在战场上常年跟突厥人厮杀,其国内类似于淮军这种军营就有七八个之多,
第八十二章 可信么
兵者,国之重器。
之所以有一个“重”字,不仅是因为重要,更有一层沉重的意思,一支普通的万人军队,哪怕不出去打仗,只是简单的养在某个地方全然不动,每年的军费都要消耗不知道多少银子,更别提动辄五万乃至于十万人的大规模兵团了。
这些大兵团不动还好,一旦有什么军事动作,那么消耗的钱粮就会瞬间以几何倍数增长,再有就是战争的胜负问题,如果战胜了,要发下大量的人头赏银还有勋爵,再加上战后抚恤,每一样都是一笔天大的开销。
而一旦战败,国力孱弱一些的就会瞬间被庞大的战争代价掏空国库,稍不留神就是亡国的下场!
所以在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供养“全职军人”的,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士兵们战时提刀上阵,闲时回乡务农,才能减缓一些朝廷的压力。
正因为如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动兵打仗,因为一旦战事开启,无论是胜是负,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赵显对北齐提出的条件,可以说是合理的不能再合理,这就相当于是北齐朝廷出钱,“雇佣”江宁军出征。
姜璇皱了皱眉头,轻声道:“这样罢,你江宁军出两万人进入江淮一带,这两万江宁军的一切开销用度,都由我大齐负责,如何”
赵显眯了眯眼睛,呵呵一笑:“两万人如何打得赢五万淮军如果这般草率,帝姬那位二叔恐怕不会相信吧”
姜璇皱了皱眉头:“再多的话本宫便用不起你了,现在姜小白可以参知政事,尚书台的一切奏本文疏他都可以随意取阅,如果国库有大宗银钱出入,是不可能瞒得过他的。”
“那便不是本王要考虑的事情了。”
赵显摇了摇脑袋,好整以暇的说道:“本王野心不大,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已经心满意足,往后余生也只想待在临安城里混吃等死,如果帝姬不来,江宁军恐怕一辈子都不会踏过长江半步,所以这一次是帝姬跟姜无忌来麻烦本王,这件事成与不成都在你们,本王是无所谓的。”
说到这里,赵显看了看眉头紧锁的姜璇,呵呵笑道:“看来帝姬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做决断,这样罢,帝姬就在临安住上几天,跟姜无忌书信沟通一番,这几日本王这个表兄也尽一尽地主之谊,带你去尝一尝临安的吃食,如何”
姜璇低头思索了片刻,随即微微点头:“这样也好,等本宫跟无忌商议好了,还要麻烦肃王殿下。”
赵显眯了眯眼睛:“如果帝姬肯叫一声表兄,这句话就会显得诚意许多。”
对于赵显的调笑,姜璇已经免疫了不少,她也不理赵显,只是从座椅上起身,向赵显告辞。
赵显懒洋洋的坐在主位上,并没有起身相送的意思,而是对着门外头挥了挥手。
“阿绣,替本王送一送帝姬,再通知一下宗卫府,让宗卫府给帝姬安排一个好住处,莫要怠慢了贵客。”
门外头的阿绣脆声回应:“知道了。”
说罢,她对着姜璇甜甜一笑,开始在头前引路。
姜璇回头恶狠狠的看了赵显一眼,显然是对赵显这种无礼的举动很是不满。
阿绣带着姜璇刚刚走远,一身常服的项樱怀里抱着小世子,从后堂走了进来,轻轻坐在赵显身边之后,她一边伸手逗着小孩儿,一边开口问道:“怎么说了一会话就走了,我还以为这位北齐的帝姬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找你呢。”
早年成康帝还在的时候,项樱就已经可以通过宗卫府知晓情报,到了如今,她更是参与了不少肃王府集团的情报处理工作,因此姜璇进城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她。
赵显伸手捏了捏自己儿子
第八十五章 打一打
南启初立国的时候,远不是现在这般孱弱的模样,从开国太祖一直到那位南征北战的定边将军苏定边,启国对外都一直保持一个相对强硬的态度。
直到启国失了江淮。
这是数十年来尘封在所有启人心中的耻辱,也是所有启人的痛处,以至于到了现在,启国从上到下都没有人再敢揭开这个伤疤。
由于肥沃的江淮地区失落,启国这几十年来处境愈发艰难,到了成康帝赵睿这里,哪怕成康帝已经称得上是一个明主,当政十数年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赵显的父亲赵长恭,也一生南征北战,致力于收回江淮,奈何有心无力,最终含恨离开临安。
现在,这位当政临安的肃王殿下,毫不掩饰的提起了这件旧事。
在座四人神情各异,其中数年纪最长的高明玉最为激动,他今年已经是七十余岁的高龄,在这位高老大人年幼的时候,江淮之间还是大启的领土,等到他长大成人,正是启国内部收回江淮呼声最高的时候。
那时还是秀才身份的年轻高明玉,也曾经在国子监门口振臂高呼。
时过境迁,就在须发皆白的高老大人已经几乎忘却江淮之耻的时候,这位年轻的肃王殿下,选择了旧事重提。
可江淮已经失落了数十年,如今再想从齐人手里夺回这块肥肉,无异于虎口夺食,更是要正面面对北齐这尊庞然大物。
谢康深呼吸了几口气,最后率先开口:“王爷这件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咱们宁愿不与齐人打交道,也不要跟齐人硬拼,如果王爷要硬夺回江淮”
说到这里,这个山阴谢氏出身的宰辅微微叹气:“只怕江宁军整整十万人都填进去也未必够。”
谢康这话说的很对,如果正面硬来,赵显把现在的十万江宁军硬填进去,也未必能够从齐人手里吃下江淮这块肥肉,甚至还会得不偿失,白白损失无数钱粮性命。
但是,现在的北齐并不是元庆帝那时的北齐,尽管宗卫府在燕都的情报如今稀少了许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北齐新帝姜无忌跟那位武威郡王之间绝对是有隙的,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再加上军器监新制的十几门“肃武炮”,不是没有机会短时间内打散驻守江淮的齐军。
只要淮军一散,江宁军借势进驻淮水,依据淮河而守,那么江淮就算夺回来了大半。
剩下的,就是两国高层桌面上的扯皮了。
听了谢康的话,赵显点了点头,转头看向高明玉:“高老大人,你说呢”
高明玉不着痕迹的偷偷瞥了谢康一眼,见谢康面无表情之后,他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不瞒王爷,老夫幼年之时江淮还是我大启国土,那时启国在三国之中虽然不是第一,但是也不会像前些年那样敬陪末座,像老朽这一代人,没有一个不想着收回故土”
“可是”
高明玉有些痛苦的闭上眼睛:“太难了啊,不说多少先辈死在江淮之地上,就说老肃王长恭殿下,他一生奋力征战,也曾经带兵打到江淮大地之上,连破六次淮军,可最后仍旧不得不退回江南。”
高老头叹气道:“齐人人太多了,他们死了一拨人,立马可以再顶上一拨人,老肃王勇猛无敌阵阵取胜,也没有办法用十万肃王军硬抗整个北齐,最终无力退了回来。”
赵显面色不变,看向高明玉:“所以高老大人的意思是”
高明玉低下了头:“王爷,老朽不通兵事,但是老朽知晓我大启的国力比之北齐仍旧要逊色不少,即便王爷你可以在江淮一时得胜,咱们也耗不过北齐,最终还是要像老肃王那样退回来。”
&nbs
第一百零九章 开战
秋风渐起。
江北已经开始渐渐转凉,许多将士们都加了衣服,这个时候距离江宁军进入滁州城,已经过去了接近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里,齐人迟迟没有动作,让江宁军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懈了下来,而身为主将的王霜却不敢有片刻懈怠,他每日除了处理军务以外,就是在城头静静的坐上几个时辰,往往到太阳西斜,才会回营歇息。
而这一天,留在王霜静坐城头的时候,位于滁州城左右两侧的各五万齐军,开始缓缓动作起来。
王霜微微眯着眼睛,轻笑道:“那家伙终于坐不住了。”
秦干戚站在王霜身后,跟着笑道:“是该忍不住了,末将听说姜小白的一双儿女,都给姜家的那个小皇帝软禁了起来,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再坚持一个月不动作,已经十分难得了。”
王霜眯着眼睛看向北方,这十万人只是齐军的先锋,真正的主力,藏在北边的庐州城附近。
“且看姜小白如何布阵。”
这十万围在滁州城附近的齐军,全部都是燕都的禁军,他们并没有直接开向滁州城,而是聚在一处,朝着北边去了。
秦干戚瞪大了眼睛:“大将军这些齐人跑了”
王霜摇了摇头,目光仍旧望向北方:“你看。”
秦干戚抬头看去,只见在这些齐军远去之后,北方十里之外,又有一支军队开了过来,这支军队的衣衫服色与禁军颇有不同,乃是跟江宁军隔江对峙许久的北齐淮军。
这支淮军冲势不停,竟然是一副要强攻滁州城的样子。
可这支淮军总共才五万人啊。
城头的王霜眉头皱了皱,随即哑然失笑。
“姜小白派他们送死来了。”
是的,这五万淮军的确是来送死的,哪怕江宁军没有那些新式火器,整整十万人据城而守也不是这区区五万人可以拿下来的,现在这五万淮军之所以攻城,显然是那位武威郡王给北齐朝廷逼得没了办法,只能派这些淮军来滁州城下送死,顺便探一探江宁军的底牌。
至于为什么派淮军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