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猫疲
就算是是号称“英武最类太尉”的淮深公,也难免露出疲态和颓势,而构成归义军根基的各家大姓,更是难免怨声载道;就算是曾经最为拥护太尉遗命的曹氏,也不再约束子弟私下的怨怼之声。
因为曹光嗣也切身体会到,在这绵绵无尽的征程当中,那些幼时一起长大的熟悉面孔,也在一次次战事下来变得越来越少;前来迎接的家人脸上的笑容和期盼,也被更多的哀伤与呦哭所取代。
而带着一身新旧伤痕累累的曹光嗣,也在茫然四顾之间发现官拜衙前右锋骑将的自己,已经成为曹氏族中硕果仅存的骨干和顶梁柱之一;而他虽然没有正是娶亲成家,却已经拥有了三个不同来历和族类的妾婢。
于是为了慰藉战死他乡的族人亡灵,同时也是抚平经年日久的战事给大家带来的伤痛,敉平民间的动荡。自淮深公开始赏赐和奉赠僧官的上行下效之下,各家也开始崇尚佛事而争相修窟塑像,以为供养僧众为时尚。
淮深公甚至以自己相貌增修了莫高窟北大像,并在北侧修建了属于他自己的功德窟。一时间,以正副都僧统法海、法镜为首的教团,及其辖下的十六所寺庙和三所禅窟的僧尼信众,成为了活跃在归义军治下经久不衰的一道风景;
然而,佛法固然能够暂时麻痹普通百姓心中的创痛,却是弥合不了各家大姓与节衙愈发离心的裂隙和分歧。
然后,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他带领着一干披甲挽马的二三代曹氏子弟,想要自发去护卫和救助那位节帅淮深公,却被几个手无寸铁的族老,给挡在了太尉手书“憔郡曹”的牌楼之外。
后来他忽然就明白了,在朝廷所带来的大义和更多的名位权势诱惑面前,就算是治理归义军三十余载的淮深公,也被大家给默不作声的一直放弃了;甚至于坐观索氏追杀他的遗族。
而曹光嗣所毕生赖以为敬奉和景仰的忠义勤奉之理想,也仿若是在那一刻就此死去了;只剩下一个遵循着家族的利益,随波逐流而动一路长驱关内的曹氏部将而已。
现如今既然偌大西军具已沦为败囚。按照那位前族长曹议金,如今已经出家法号普明和尚的临行前淳淳嘱咐:这是将要夺取天下的太平新朝,能够给予他们这些出身边鄙的汉家遗种,最后得以投献和报效、自赎的机会了。
他们这些被遴选出来的归义军子弟在这里越是拼命,死伤的越是惨烈,身后关内的那些父兄叔伯,河西境内的亲眷族人,就越是得以安生和保全。因为,这就是那些西军降俘对于太平新朝,所交出的投名状一部分。
而身为这支家门当中唯二成年的男丁之一,曹光嗣在与从弟曹光规的生签选当中,毅然选中了那个九死一生甚至是十死无生的结果,而将延续家门和香火的指望,还有留在故土的慕恋和心仪之选都一并托付给了对方。
因为,他觉得自己既然当初已经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淮深公了,那就此轰轰烈烈而又籍没无名的死去,埋骨在这河东战场当中,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了。
然而,那些太平军却似乎没有配合和成全他的意思;不但将缴获的全套甲马刀弓一应发还给了他们,还让人给他们送来相对充足的饮食和补给,进行初步操练;
似乎根本就毫不担心他们下一刻,暴起发难或是就此逃遁而去的可能性。然后,负责带领这支千余名归义军子弟所组成重装甲骑的人选,却是让绝大多数人有些出乎意外和震惊当场。
因为,那正是当初护送着故淮深公的八男张延嗣,自祁山道孤身出逃的都押衙张成式。这显然既是一个羞辱也是一个鞭策,因为在这支临时部队当中却是有着很多人根本无颜以对。
或说在这种无形的鞭策之下,他们只能在战阵之上以死相报了。显然身为领队下被推举出来十多名骑将之一的曹光嗣,就是其中奋不顾身为求一死的典范了。
然而在过了不知道多久之后。曹光嗣还是难免从某种湿淋淋和温润的感觉当中,慢慢的睁开了沉重的眼皮:却发现自己依旧还在激烈厮杀呼号而铳炮轰鸣的战场当中。
而在越发昏黄暗淡的天色下,远处的城头上插着焰日旗的襄陵城依旧巍然屹立着;但是城下的营盘已经被冲破和打开了好几个缺口,而正当烟火尘嚣之上的陷入到激烈的厮杀和轰鸣声中去。
这一刻,他不由有些失望又有些庆幸的圩了一口气,却发现自己正当在一副两人抬架上,向着远离战场的后方缓缓行去,而身上更是被不知名的事物,捆绑了个严严实实的,他不由忍不住开口道:
“且。。且。。。放我下来”
然而负责台架的人却是转头看了他一眼,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可由不得您了!那阵前的医护兵看过了,您可是伤的挺重;虽说做过了应急的处置,还得送到后边去去好好救治,不然就要落下一辈子的残疾了。。”
“。。。”
听到这句话,还想说些什么的曹光嗣却是有些失声了;身为一个久经战阵又死不成的武人,他实在难以想象自己以残缺之身苟延残喘余生的情景。
这时候,又有另一人开口道:
“真是乖乖的隆冬,可冲得好不要命的凶猛啊!不但缠住了那些敌骑,还有人一股脑都冲贴到那些敌营墙下去,隔着营栅砍人了!”
“却不知,咱太平军何时出了如此彪悍得劲的人马了。跟上来的那位官长特地交代了,你们这些能活下来骑卒有一个算一个,都得优先囫囵送回去救治呢。”
然而听到这些话语的曹光嗣,闻言却是愈发有些无言以对了。
唐残 第1071章 沙砾自飘扬(续二)
然而位于襄陵城内的李嗣源(邈吉烈),却是有些气急的瞪着满脸血污的大将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康君立,还有一起退回来的藩汉马军都兵马使李存颢,用牙缝挤出来的声音冷哼道:
“败了?,你们居然败了!!!”
“整整三都从马直的锐健啊!居然对冲不过一支岭贼的马队。。还被人乘势踹破了城下营防。你们都是泥捏土塑的摆设么。。。”
“大兄,因为咱们对阵的那些可不是寻常的岭贼,而是西凉大马。。”
然而,康君立却是尤为郑重拱手道:
“九郎这是什么意思?”
李嗣源(邈吉烈)顿时收敛了怒色道:
“不瞒大兄,我乃是在阵中亲耳所闻彼辈的呼号,乃是西凉之地盛行的《神剑歌》,更有人人身负甲骑具装踏野如平,手执数种刀兵而背创酣斗不退。。”
康君立继续正色道:
“儿郎们的甲马防护略有逊之,又被突入近身而难展弓马之长,遂节节落得了下风;本待稍退再战,又有岭贼步队包抄而至,以火器惊伤我坐骑而难挽颓势。。。”
“如此种种,端非南方边鄙之地的营治手段,更似处置塞北边地的百战骁骑;如今某家所虑的,却是此间尚有多少可为岭贼之用呢?”
李嗣源(邈吉烈)忽然就明白了了他的意思;虽然一贯以来这些崛起于南方边鄙之地的岭贼,都是以擅长火器和水军战船著称于世,而少有如何大规模运用马军取胜的记录和消息;
因此沙陀/代北军当初在关内对阵于野时,虽然屡屡有所受挫和失利,但是多数时候都能够凭借骑兵驰骋往来的离合之力,在付出一代价后脱离战斗,乃至摆脱后续追击手段,而得以保全实力和重整旗鼓。
但是如今不同过往了。彼辈在关内击败了西军联合之后,若是因此得到大量精善弓马的河西官健、骑丛的效从,无疑就补上这么一块短板和薄弱之处,那对于再度与之对阵于平野之地的河东军,可真是大为不利了。
他也是在城头督战时亲眼所见,那些疑似西凉大马的骑兵,是如何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冲垮了一道道阵垒和防线,最后凭借强弩之末的势头,还能与城内冲出来的从马直对杀得难解难分。
要知道,这些从马直的前身,可是代北和塞外的鞑靼、退浑、党项、突厥各部附族当中,挑选出来的小头人和酋长子弟,所构成的的亲扈骑兵之一;虽组建时日较晚,那也是仅次于厅子都、鸦军、飞虎卫的精锐亲军序列之一。
“大兄。”
然而,在旁的安庆九府都督史敬思却是忍不住咳嗽了几声,而突然开口请命道:
“且然让我带队乘再战一阵吧!在与那些岭贼多番叫阵之间,我也略有心得和体会,尚需验证一二。。”
只是他原本就在战阵中受了伤奔逃回来,如今更是脸色无血而说话有些吃力和喘息着,缺少了令人信服的凭据了。
“不可,万万不可!”
正当沉思间的李嗣源(邈吉烈)还未说话,在旁的藩汉马军都兵马使李存颢连忙反对道:
“城内尚有铁林、五院、决胜三军大致完好,可凭城内以坚拒贼军的火器之利,可要是出了城。。那些雁北藩骑(触之既溃)的遭遇,就是最好鉴证了。。”
“我代北健儿征战无数,何尝如此。。。”
闻言不由愤愤砸拳道:
“莫要再说了,此乃是我轻敌之故!事后自会向父王请罪。。”
李嗣源(邈吉烈)突然开口道
“大兄!”
史敬思和康君立却是有些反应激烈道:
“然而这襄陵城矮墙薄,在岭贼举起当前已然不足为凭了。。”
就见李嗣源(邈吉烈)又道:
“那,大兄的意思是?”
李存颢突然反应过来道:
“自然是乘着贼军初破城下连营之际,即夜各自率部突走退往州城(临汾)会兵,再做据守相抗的打算。。”
李嗣源(邈吉烈)决然道:
然而当他这个决定做出来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虽然城下的太平军尚且未尝来得及包围住襄陵四面,但是除了已经沦陷在城外大营中的那些外围部队;必然要有一支人马留下来作为断后和承担变相诱敌的任务。
众人一下子就有些失声了。毕竟,他们同为养子的兄弟关系,却是各自有权位、部曲和人马的立场;就算是平日关系更加亲近一些,也终究比不上很正骨肉至亲的亲兄弟。更何况,就算是骨肉至亲的兄弟,在这种情形下又有几分可以指望得上呢?
眼看着如今实力受损最大的史敬思,咬咬牙想要再度站出来请命的下一刻;终究是李嗣源(邈吉烈)肃身站起来道:
“勿多他言,便由我亲率剩下的从马直和铁林军,以为断后之要好了。。。”
此时此刻,身为名义和实质上诸子之首的老大。他若是不能够再站出来的,眼见的就是多年经营的局面和小团体,就此崩解离析的各自离心结果了。此去临汾也不过三十多里脚程,他还是有自信凭借马军的脚程与之周旋一二的。
——我是周旋的分割线——
而在正处暑热末尾当中的长安城。已经转移到了北内大明宫的避暑所在——太液池之畔的含量殿内的周淮安,一边摩挲着只着一件短到腿根的半截旗袍式小衣,趴伏在腿上像是慵懒猫咪似的韩霁月那长及小腿的花式编发;
一边听取着轮番递进而来的汇报,同时一心两用的对着帘子外口述着种种决意,或又是临机一现的思想火花。比如,南边五道十二路再度涌现出来的宗族聚居和乡土结社的苗头。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抱团聚居以对抗外界风险和威胁的传统;而从小家庭到大宗族形式的分工无不是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方式。
因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身为人类个体抵御各种生产生活中风险和意外的相应能力,实在太卑微和薄弱了。无论是饥饿的野兽袭击、高强度的农业生产、还是人为的徭役征发和摊派。
往往都很容易因为受伤或是生病造成的劳动力缺失,以及后续连锁反应的一系列恶性循环的积累,而让整个家庭走向崩溃和毁灭。更别说那些历代频发的天灾人祸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纽带的宗族为形式的抱团,就频繁出现在各种拓荒和移民的历史当中;而所谓的礼法制度,也随之诞生在这些社会单位当中,作为协调复杂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生产、生活秩序的依据。
但是任何东西经过长久发展之后,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相应的弊端,尤其是人扎堆之处。随着分工固定下来,三六九等阶级和压迫也由此产生;而历经演变的礼法也自然变成大宗压迫小宗,主干剥削支系的工具和帮凶。
这也是后世那些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习惯了小家庭独立自主生活的人们,所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事物。但是现在太平军用营田所和屯庄组织,强行取代了这些底层抱团取暖的需要之后,参与地方上那些乡村市镇里还是免不了会有一笑回潮。
理由也很简单,就像是宗教信仰一样,在长久的社会形态演变下来之后,人们都是需要一个可供缅怀和纪念的追溯对象(祖先),而宗祠和族谱的存在无疑可以保持和延续,这种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亲缘关系。
因此对于这种打散拆分之后的死灰复燃,太平军本身并不严格限制和禁绝。只是要破除掉其中夹带有大量旧时代色彩的宗法、礼教之类的残余,而代之以鼓励寡妇再嫁,提高健康生育年龄,严惩吃绝户之类,新朝雅政式的各种新风尚而已。
此外,就是南方各道劝学办学之风突然大盛起来,从州县到乡村自上而下一下子像是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许多形形色色的蒙孰来,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以资助办学为由可以名正言顺的托寄田地。
要知道,如今那些地方上有点字号的豪姓大户被太平军杀的杀,流的流;剩下的也难逃异地迁移安置的命运。于是让一些地方被重新推举出来的殷实、小康人家,得以填补了相应的社会阶层空白。
而利用这机会得以崛起并且重新聚附了一定身家的商人们,同样对于太平军的严厉政策心有余悸,而担心自己置办的田产在日后重新成为被清算和限制的对象,于是以办学为名起乡孰而托寄田地,就成为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出路了。
因此,各种良莠不齐的一时间充斥于大江南北的乡野之间。对此周淮安的态度则是“你们高兴就好”式的暂且不管不问;毕竟,太平军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而这些地方蒙孰出来的生员,最后还是要通过新朝统一标准才算数的。
至于托寄田地的问题短时间内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他们托寄之后的学田,依旧还是要钱粮赋税徭役一体缴纳的;只是从明面上属于地方的集体产业,不属于《太平田亩制度》严令打击的土地兼并行为。
不过,在周淮安将其批转给皮日休所属的训学部门之后,对方还是颇为郑重的进行了一番拾遗补漏式调研和考证,然后重新给交出了一份管理细则来;其中就有好些让周淮安耳目一新的内容。
比如在重点圈出来的限制学田上限和变相土地集中的问题上,他们采取了一个浮动统计的标准,比如按照当年所收学生的数量,决定可以接受托寄学田的上限;
又比如在县乡学官当中,他们设计了一个巡回派遣制度,以每年秋收之后的农闲之期对这些乡土蒙学进行登记,和相应的教职基本常识考核,以决定他们是否可以参加地方乡试的资格。
虽然未免有所为相应学官系统扩权和延伸影响力,乃至谋求潜在利益的动机,但是却还算得上是印证了那句“只要肯用心(抓权),办法总比困难(问题)多。”的基本道理。
唐残 第1072章 马毛缩如蝟
此地潜龙寺,何基即帝台。细花庭树荫,清气殿门开。
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
《北都题崇福寺》(寺即高祖旧宅)
唐代:薛能
——我是分割线——
“王上,前出延州梳理延边诸戍的周本所部,刚刚递来军奏;”
就在周淮安的手指愈发深入温暖之处,这时外间再度传来一个禀告声:他不由点点头吐出一个字:
“念。。”
外间顿然朗声汇报起来:
“彼部已收编和整合了旧时朔方、银夏的戍户和边军、世兵残余约两万有余,又获编册民口十一万有余。自从再度分作两路行事;”
“其中一路扎排顺大河溯流向北,越过灵州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安远(今宁夏银川市)、宁远(宁夏石嘴山)诸城,抵达了丰州的九原和西受降城(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内。”
“另一路沿旧长城诸垒东进,行经白(盐)池、五原(陕西定边)、长泽(陕西靖边)、宁朔(陕西白城子)、德静(内蒙乌审旗)、连谷(陕西神木)诸城后,抵达胜州治所的榆林/东受降城(今内蒙托克托)。”
“此后,两路人马各沿大河齐头并进,最终会兵与天德军的中受降城(今内蒙包头市附近),收并当地境内藩汉杂胡牧部约三万多帐,牛马二十余万口。。”
“稍后,又有先手马队一团自东受降城进发,沿紫河继续向东前趋振武军/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鸣沙城境内,却在大青山下的九十九泉(今内蒙集宁)处,遭遇卢龙军的旗号。。”
“因沿途的金河水东西皆为大小沙泽,遂引兵暂还黑城镇(今内蒙呼和浩特)顿守,随后就有使者前来交涉,自言为卢龙镇的行军司马刘仁恭;”
“当前不敢擅专,遂已派人护送前往长安的道途之间了。。”
“如此甚好。。”
周淮安轻轻拍了拍行状不算大却足够挺翘的肌理,心中暗道,果然是随着大时代浪潮的冲刷治下,而让形形色色的实力和人物得以相继冒头出来。而这刘仁恭似乎也是一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啊。
在他依稀的记忆当中,这位名字似乎是总是被专门拿出来嘲讽和打脸那些宋吹,以及被“不讲武德”的契丹人欺负的不要不要,只能靠檀渊之盟的岁币来维持相对和平的铁血大宋。
因为以号称在家门口打的对外战争胜率最高的煌煌大宋举国之力,还不如这么一个五代延边的军阀给力。起码人家当政的时候几次三番打击并战胜过正在崛起的契丹八部联盟,还俘虏过契丹首领令其重币来赎云云。
当然了,因为刘氏对于契丹打击的厉害,而导致契丹大八部联盟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权威衰弱,而让原本只是遥辇氏附庸和侍卫部落的耶律氏得以崛起和掌握了夷离堇(军事首领)大权,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想到这里,周淮安突然就想起来按照后世的记载,另一条时空线上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生于唐朝咸通十三年(872年),今年已经差的不多十七八岁岁了;正当是锐意进取的少年得志之际。
此时应该正好担任契丹可汗的挞马狨沙里(扈卫官),而追随伯父耶律释鲁率领挞马部(扈卫亲军)东征西讨周边的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比沙笰等近邻小部落;为将来崛起生聚实力和铺垫当中。
当然了,等到将来他率领的耶律氏族走上崛起之路后,就轮到这个刘仁恭成为他弘扬名声和武功的垫脚石了。不过,在这时空里,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东北游牧部落头目,就连本族首领都不是。
虽然太平军依旧对于塞外,尤其是东北的松漠都督府还有有些鞭长莫及,但是卢龙军却不是。或许可以暨此做点什么,为将来逐步解决草原上的后患而进行铺垫。
最起码,不能让他轻轻松松的在中原内乱征战不休之际,得以从容的平定和统一周边的草原势力,并得以大举屡屡寇边掳走大量人口和牲畜自肥。
在另一个时空线上,他就是以此为基础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模仿汉地制度来管理俘掠的大量汉人,而开启游牧政权到的封建国家转型过程。
想到这里,他不由发问道:
“可知振武军境内遭遇的卢龙军,乃是哪一部所属?”
“回禀王上,乃是卢龙镇名下的棣州司马兼衙前兵马使李全忠。。”
帘外顿然应道:
周淮安闻言不由心中一动,这似乎又是一个脑后长反骨的潜在预备役么?另一个时空线上的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就似乎是死在了他的手中;
仅仅是因为他奉命出征易州却打了大败仗,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回头发起反乱围攻幽州城内的节衙,把李可举全家烧死在府邸里,而自己继任为留后。
当然了,周淮安之所以知道他的名字,却还是因为他身后两个儿子李匡威和李匡筹,因为床帏之间的恩怨情仇所鼓捣出来的那些破事;与敬翔的奇葩老婆,张居言的全家桶一样,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五代八卦之一。
虽然不知道这个时空线上,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的内情和类似机会,但是既然机会已经送上门来了,或许自己这边可以再推上一把?毕竟,在一旦解决了盘踞河东的李克用/朱邪翼圣之后,迟早也要对上的。
想到敬翔这个名字,他忽然想起来了对方的一些事情。在朱老三决意易帜而相继遣散了,身边剩下那些显得有些多余的幕僚官属,而只留下身边十几名文佐人员之后;
其中一部分在动乱中因为牵扯太深被清算了,一部分自此赠金归还乡里,一部分为太平军的基层所吸收,作为临时接管地方的过渡。而这位名义上的联络使者,也顺理成章的留在了长安城这里。
不过周淮安暂时还没有想好这位的用处,而督府现在眼下缺少的不是一两个精英奇才,而是大量踏踏实实的事务人员。同时也需要一段时间以为观察和考验,所以就将他给暂时晾着放一放,到现在也有两三个月时间了;
“去调查一下,这段时间敬(翔)子振都在做什么。。”
“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