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潘老太太道,“哎,要不是想起来她以前多好,我现在就跟她闹,你啊,心放肚子里,真跟她计较,我都不算人。
我想好了,过几天我去县里照顾你大娟妹子,不在家,她也跟我闹不起来。”
提到自己的闺女,脸上一暗。
李和问,“娟子还没好一点”
“扩散了,估计挺不住几个月,所有的大医院我带她去了一个遍,专家找了不少,没治。”
潘广才兄妹五个,他是老四,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是最小的,叫潘娟,只比他小一岁,却得了肝癌。
为此,老娘近几个月都是眉头不展。
李和道,“哟,这么严重,有时间我也去看看。”
潘广才老娘摆摆手道,“你啊,还是好生伺候你家老太太吧。得那病了,只能那么熬,不能吃,不能喝,你们去了,她还说不准多添心思,我去照应她一阶段,什么时候了,什么时候回来。”
李和想了想道,“那就替我问个好吧,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一声,我在国外还是认识不少知名医生的。”
潘广才道,“打听过的,人家说就是延缓下,没多大用处,我老妹呢,也不愿意去,她自己说的,这病遭罪,多熬一天都是因为舍不得孩子,要不然自己敌敌畏一喝,多轻松。
不管怎么样,现在癌症还是治不了根,要不然怎么说叫绝症,去哪里都是折腾。”
亲人得重病,谁都不想,治疗还是不治疗,还是要尊重病人的意愿。
像有些病症,活着简直是煎熬,还不如直接去死来的痛快。
所以,潘广才想的通,真的为妹妹好,就是让他早日解脱,早解脱早超生。
看到妹妹每日痛快不堪的样子,所有人的心都跟着在滴血。
李和道,“哎,那就看开点,我以前是不信命的,现在倒是信了。”
其实是这辈子信了。
平常的时候,他也礼佛,现在不能喝酒吃肉,算是间接的持斋把素。
天气愈发热了。
李和吹不得空调,每日晚上吹电风扇,还是照样出满头大汗。
被逼的急了,他就把席子拿到外面,睡在门口的树林里。
蚊子太多,他又支起蚊帐,四周摆上密密麻麻的蚊香。
&
1555.第1554章 身不由己
第1554章 身不由己
李兆坤头七一过,王玉兰每天都去割草晒,从早到晚,好像没有停歇的时候。
偶尔午后的太阳接近四十度,李和想想就揪心,他不得不冒着挨骂的风险去拉她回来。
河坡的两边是杂乱的野草,齐腰深,今日无风,却一片片的晃动。
李和不用想都知道王玉兰在里面,喊道,“阿娘,这么热,还不回家啊,我都饿死了,早上没吃饭。”
好半晌,才从草丛里冒出来一个戴着草帽的脑袋,正是王玉兰。
她把手里刚割下来的一捧杂草平放在地上,握着镰刀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看了看李和。
李和道,“注意点镰刀,别割到自己。”
他看的心惊胆战。
王玉兰不满的道,“我又不是小孩子。”
李和道,“那咱们先回家,下午再来割,草多的是,又不会长腿跑了。”
全村除了他们家,没有别人家愿意割草了,白送给人家,人家也不稀罕要,杂草是最不耐烧的。
地上有一把铁锹,他捡起来扛在肩上。
王玉兰跟在他身后,走到半道又道,“锹给我。”
李和望了望路边的杨树,然后道,“我来砍,你回家吧,先休息一会行不行”
老娘是要拿铁锹铲杨树的树杈子,晒干当柴烧。
王玉兰瞅瞅刺眼的太阳,吩咐道,“这一溜铲完。”
李和是不同意也得同意,要不指不定更加的没完没了,点点头道,“放心吧,你要多少我给你砍多少。”
在老娘的注目下,他昂着头,举着铁锹,找准一根树杈子就铲,咔咔三两下,一根手腕粗细的树丫子耷拉了,靠树皮牵连着。
他放下铁锹,两只手一拉,树枝一下子被拽了下来。
“笨死了。”王玉兰嘀咕两句后,转身走了。
李和不敢停歇,生怕老娘不满意又回头,又接连铲下来两根。
直到见不到王玉兰的身影,他才气喘吁吁的站在树阴底下,有功夫把额头上的汗给收拾了。
他感觉这么搞不是办法,大热天的,真是累死人了。
干脆掏出手机给潘广才打了电话。
潘广才道,“我就在家呢,你过来就是了,要不要来喝点,我正吃呢。”
李和道,“快点吃,我在河坡砍树枝,你帮我问问看,谁家有电锯,再搬个梯子来,靠铁锹铲,累死都铲不了多少。”
手心灼热,说不准再整一会磨个水泡出来。
何况铁锹越用越钝。
潘广才揶揄道,“你真是闲得慌,没事给自己找事做。”
李和没好气的道,“我能是自愿的吗我家老太太现在是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快点吧,我等着呢。”
正准备挂电话,又着慌道,“别急着挂,等下,还有,把拖拉机开过来,我拉回家,在门口晒。”
潘广才道,“等着吧,我去陈胖子那里,他家有电锯,不过还得找柴油。”
李和道,“你去大壮家,他们家仓房我前天看了,好几桶柴油,你搬过来就行。”
潘广才道,“知道了,等着吧。”
李和挂掉电话,把衬衫脱掉,衬衫在水里湿了水,用衬衫擦了脸,然后在水里甩一甩,重新套在身上。
点着一根雪茄,靠在树干上,刚准备眯缝下眼睛,后背一疼,伸手往背后一捏,是一只黑色的蚂蚁。
蚂蚁是顺着树干爬上来的,再低头一看,地上都是一层黑黑的蚂蚁,密密麻麻,从地缝里进进出出。
他认怂,手里的蚂蚁一弹,躲到了另一根树底下。
潘广才和李辉、陈永强等人一人开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过来,车厢里还坐着桑家兄弟和大壮、褚阳。
车子还没停下来,李和就喊,“你们疯
1556.第1555章 投胎的重要性
第1555章 投胎的重要性
一对比,他和陈胖子的体力就相差远了。
众人顶着毒辣的太阳,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三个手扶拖拉机的车厢堆的满满的。
运回到家门口后,王玉兰正坐在门口吃午饭,面前的条登上放着一盘咸菜豆腐,一盘炒豆角。
阿拉斯加犬正围着条凳转。
看着成堆的树枝,她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还有点不满意。
王玉兰道,“大了,不好晒。”
李和慌忙接过她手里的斧头,安抚道,“你先吃饭,我来弄。”
可怜他自己还饿着肚子呢。
又热,又饿,又累。
拿起斧头,把树枝砍成一截一截的,整齐的码放在门口。
潘广才等人也无奈的各自回家找斧头,帮着李和一起砍,光靠李和一个人,估计砍一天也砍不完。
一番折腾下来,已经到中午三点多。
李和跑进了潘广才家开着空调的屋子,对着出风口站了好长时间,才问道,“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你们酒足饭饱,只有我还可怜巴巴的饿着呢。”
潘广才进厨房把剩饭剩菜给他装满一碗,加上热水泡着,递给他,“随便吃点吧,晚上再好好吃。”
李和吃的呼噜噜的,吃着吃着差点眼泪水就要出来了。
他已经不能喝酒,不能吃肉,现在居然到了连个白面馒头都吃不上的地步。
他招谁惹谁了啊
话说,他可是世界首富。
他的人生原本是地狱模式,一路打怪升级,后来站在山顶,发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寂寞如雪。
结果呢,现在,他李老二,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
越混越回去了!
晚上,桑永波在潘广才家鱼塘门口搭了个土灶台,又是炖鱼,又是炖甲鱼,忙得不亦乐乎。
六点钟开饭。
这是一周以来,李和第一次准点吃上饭,差点热泪盈眶。
潘广才故意甜甜的品了口酒,对李和道,“你不喝酒,那就多喝点老鳖汤,滋补。”
李和没好气的道,“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唠点好的。”
桑永波叹口气道,“马上我也得戒酒,现在是脂肪肝,医生让我戒酒,我没当回事,结果现在才喝一杯,肚子就开始痛了,我也不知道哪里痛。”
李和道,“上医院做个全身检查,你可不年轻了,不能再任性了。”
桑永波比他大至少十岁,已经是六十来岁的人,身体上自然大不如前,没什么好稀奇的。
李和喝完一碗汤,啃完俩大馒头后,就要回家。
陈胖子道,“我跟你一起吧。”
他是三高,同样不能喝酒。
年轻会,从来没有想过减肥的事情,年龄越大后,他反而越爱惜命,每天早睡早起,开始晨练,控制饮食,体重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起码控制住了,精神头明显比以前好太多。
两人刚上河坡,就听见一阵责骂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从他们面前跑过去,后面是一个拿着荆条在后面追的妇女。
妇女一边追一边骂,“死丫头,别让老娘逮着你。”
看到李和二人,立马停住,不好意思的打了招呼。
这二位是本镇的风云人物,在她看来,是相当有实力的,讨好一点总没错。
李和皱着眉头问,“喂,好好的,追孩子做什么。”
眼前的妇女他不但认识,还相当熟悉。
李隆上辈子的媳妇,张妮。
这辈子由于李和的干预和影响,两个人才没有走在一起。
李隆娶了段梅,张妮嫁给了上坝村的刘罗成,跟刘大壮还沾点亲。
他几乎快把张妮给忘记了,想不到会这么突然的跳到他眼前。
前面的女孩子看到老娘停下了,也跟着停下了,回过头,不停的朝这边张望。
张妮讪笑道,“孩子大了,不
1557.第1556章 噩耗连连
第1556章 噩耗连连
一句话的事情。
女孩子不相信的问,“真的有奖学金什么的”
陈胖子乐呵呵的道,“你李叔是什么人,你还能不知道”
刘亚萍点点头道,“我知道。”
李和是李庄的传奇人物,从小到大,她的耳朵里都要听出茧子了,传的最为玄乎的是李和每次回乡都有省委领导来上门拜访。
在县一中陈列室的校友榜上,李和的名字始终占据第一位。
所以,李和的名字对她来说,简直是如雷贯耳。
曾经好奇心驱使,遥遥的看过几次,但是始终不敢接近,今天是唯一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陈胖子道,“那不就得了,信你李叔的,他说你有奖学金,肯定有奖学金,好好学习,努力考个大学出来。”
刘亚萍犹豫了一下道,“我爸妈不相信怎么办”
陈胖子道,“那就让他们来找我,我担保行不行你问你爸,我说话是不是就这么不好使”
刘亚萍低下来头来,别人埋汰她父亲,她不好发表意见,哪怕她父亲待她不好。
李和道,“行了,回去吧,回去跟你爸说,到时候你要真能考上大学,一定请我们喝喜酒,我们一定去。”
刘亚萍笑着道,“谢谢李叔叔。”
李和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感叹道,“什么年代了,还重男轻女,不知道的还以为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呢。”
陈永强道,“哎,这些人啊,脑子里有屎,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个闺女,家里两小子,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还容易被他们气个半死。”
李和问,“你家俩崽子还不回国”
陈永强摇摇头,“败家玩意,拿着老子的钱在外面潇洒,还跟老子扯东扯西,就是狠不下心来,要不然早就让他弹尽粮绝了。”
他两个儿子,在儿子读书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征求李和的意见或者学李和的教育方式,而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在大儿子初中的时候送到了美国。
至于二儿子,同样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