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李和问,有东方厂大吗?
陈祖滔摇头,自然没有。
那就得了,继续扩,我希望将来的发展不受空间的限制。李和很是坚决。
仰勇为难道,市委对这一片的规划是做开发区,估计很难谈判下来。
李和笑着道,开发区?说句难听话,这附近都是荒山野岭,除了咱们厂区来的一路方向做了三通一平,都不成样子,如果市委要发规划,肯定是优先市区范围,没个十年肯定不能发展到这里,只有咱们这样的冤大头才愿意在这里设厂。
那我去试试。仰勇嘿嘿直笑,他自己都想不到李和当初为什么坚持要把厂址选在萧山。
最后一个参观的研发中心,这里面以前苏联人居多,总共有8个团队,比如负责内饰研发的,负责底盘研发的,还有负责外观研发的等。
工作语言只有两种,英语和俄语。
李和重点参观了动力总成策划部发动机部电控部变速器部等几个正在搞研发工作的核心部门。
李先生,这是我们这些年申请的汽车专利,其中包括双座微卡机动车齿轮交换变速器研究中心的院长卢多维克滔滔不绝的向李和介绍研究院在全球各个国家申请的汽车专利。
很好,辛苦了。大部分李和都看不懂,但是简单的由专利技术分布来看,车身及附件发动机电子电器等技术是各企业普遍保护的重点。
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编号,很惊诧,居然有500项发明和实用专利,可随即一想,又是了然,这帮人还是在吃苏联的老底子呢。
回到会议室,众人又开了一场小会议,主要是针对眼前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
仰勇道,当前的市场环境我认为还是太好,像斯太尔这样的重卡供不应求,但是长久来看,我认为还是有竞争的,咱们全国总共163家汽车生产厂家,这个数量是世界第一,适者生存,谁被淘汰未可知。
有这么多厂家?李和被吓着了,他之前决定做汽车之前,满打满算也就算出三四十家,哪里能知道有上百家!
陈祖滔附和着点点头,这个没错,工业部统计出来的,163家,这还不包括600多家汽车改装车呢!各个地方都在上汽车项目。咱们国内主要的问题是不成规模化,总共一年才生产100万辆,能够做到年产过万辆的汽车厂只有12家。像日苯,不足10家汽车公司去年就生产近1300万辆。他们没想明白啊,要那么多厂干嘛?全世界一年生产大概5000万辆,咱们连2成都占不到,咱们国内最大的厂家是东方,去年他们破了记录,一年生产了16万辆,可也就是通用一个月的产量大部分小厂家都是做手工敲打,散件组装。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汽车工业是典型的散乱差局面,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而地方政府又无视这种现象,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发展本地汽车工业。
这个差距是有点大。李和也不得不无奈的摇着头,不过总体咱们还是向上的,乐观一点未尝不可。
陈祖滔道,从六十年代开始引进苏联技术,七十年代引进发过技术,咱们少数也有三四十年的汽车历史了,底子还是有的。走技术引进,市场开放这条路子肯定是对的,但是差距却不见缩小,咱们现在引进的都还是人家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复制出来的都是老古董,一汽与德国大众合资的‘奥迪’‘捷达’‘高尔夫’在德国都是换代技术,最简单的来说,比如化油器国外都淘汰了,都在采用汽油喷射技术,并使用了防抱死制动装置,无级变速器。咱们就没有一款车在国外是有竞争力的,就是卖的出去,也比人家差着最低2倍价格。
715、国产化
他抿了一口茶,继续道,拿普桑来说,它的价格在全国各地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是18万,有的地方是19万,有的在20万的也有,总之就在这个区间。知道出口到国外才多少钱吗?8500美元!还有那个奥迪,国内大概也在27万到28万差不多,出口价也就15万美元。
技术差距在那放着,在国外同类市场很难竞争,只能以低价取胜。还有一个原因李和没说,那就是为了创汇。
合资车尚且与国外有这么大差距,更遑论所谓的国产车了。
如果就事论事,单纯和外国车的技术质量相比,国产车确实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看待事物要有历史的眼光,站在发展的高度。
回顾国产车不算长的发展史,会发现真的不容易,尤其是80和90年代,这关键的20年。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国家,在技术上的积累不足,多个行业都处于落后状态,技术引进是很多行业必须要做的。
但技术这个东西除了当年的苏联以外,各国都是当核心机密在保护着,轻易不给你。
于是,市场换技术就被提出,所谓以市场换技术就是指中国开放市场,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经营,与此同时国际汽车公司需要向中方转移一定的技术,协助中国汽车公司独立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这是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的。给你钱赚,给我技术,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鼓励合资,实际上是扶持一些陷入困境的国有大型汽车企业,上汽等合资企业迅速起来了,市场外资肯定得了,钱也赚了,至于技术有没有得到?
要说没有,也是昧着良心说瞎话,事实上,确实是由于合资,经过几十年的合资合作,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合资车企都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唯一欠缺的就是独立的产品研发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得到新的提高,特别是整车正向设计开发体系基本建立,标志着中国整车产品开发已经摆脱模仿阶段,进入到真正意义的产品开发阶段。
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完整开发流程,入世贸以后中国已具备自行设计产品技术集成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发出新的轿车平台。
中国主要整车企业均已拥有比较完整的从发动机试验关键零部件性能测试到整车性能试验的能力,
一些企业还投资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电磁兼容试验室和nvh试验室。
至于说什么合资损害了中国的自主品牌,也是有点被迫害妄想症,当大批跨国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合资的中方既没有产品也没有品牌,只能引进外方的技术产品和品牌。
但是论核心技术,人家不给,也没得抱怨,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没几个傻子会干。
能换的已经换来了,剩下想换的压根儿换不来,只能靠自己。从简单加工生产提高到自主研发阶段,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打铁还需自身硬,靠山山倒,靠人人走。
李和道,韩国和日苯的汽车工业才发展了多少年?也就三十年不到,但是人家已经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像现代丰田日产在国际上一部分地区还能把通用这样的巨头打的无还手之力。人家有什么优点我们就要学习,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
陈祖滔笑着道,不一样,比如韩国,他们起步比咱们还晚一点,可是爆发的比咱们快,人家六十年代就有积累,又没有欧美的经济和技术封锁,又禁止外国车进入本国市场,七十年代就有了爆发期。咱们现在都改革开放了,还能搞锁国那一套吗?咱们是大国,大国不能这么做,反正怎么都是堵不住外国汽车了,还不如合资呢,与其说是拿市场换技术,还不如说是拿市场换时间呢,等不起了哦。
李和笑笑,韩国独特的地里位置,加上本身市场小,外国车企不会计较,但是咱们这么大市场,要是不搞开放,世贸组织都进不去。
陈祖滔笑着道,咱们也别急,汽车生产中还是第三方技术比较多,有一系列的上下游配套厂商与咱们同行或者比咱们先行一步才行。发动机这些核心的都不说,就说最基础的。
国内的许多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的基础薄弱,第一就是材料加工工业落后于汽车制造业,像咱们用的车身覆盖件薄板,全是进口的烘烤硬化钢板。哪进口的?日苯。还有那个发动机连杆生产线,咱们国内是有,但是只能适用于非调质钢材质的连杆加工,所以至今连杆毛坯还是从日苯进口
其它特殊钢材基本都是进口,自给率不足2个点,配套供应商的成本高,咱们的成本也跟着高,没法子的事情。第二,说下这个模具,从开发变型车的角度来考虑,模具开发也是关键的一步,咱们这个车身覆盖件模具大部分也是日苯进口的
第三,国外汽车电子,都在搞第四代了,包括电子技术,自动优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一体化耦合交叉技术
咱们造的是微型卡车,从成本上来说肯定要低于桑塔纳,高尔夫,捷达,甚至夏利大发这种车型,那么如何控制成本呢?尽量的使用国产配件,国产化率要在80以上。陈祖滔滔滔不绝的说完以后,笑盈盈的看着李和。
陈师傅,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和苦笑,陈祖滔是在变相的告诉他,不是他们造不出好车,而是造好车是以不计成本为代价的,但是成本高了,售价就自然高了,一辆微卡的质量哪怕再好,如果价格比合资的轿车还贵,很难有市场,何况还是他们这种新开的车企!
失去了市场,宝马汽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李和之前的埋怨都属于多余!
他继续道,我提出一项建议吧,为了使汽车公司生产各个环节相互适应,应该加大力度扶持配套供应商。
716、售价
扶持配套供应商?
会场里的人窃窃私语,这一般是政府部门干的事,私企要是没点能耐,真干不了这事,即使是桑塔纳这样的配套工程都是政府在主导。
咱们只扶持中小企业配套供应商,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咱们可以借钱给他们,同时帮助他们改善技术甚至从国外引进技术。培育核心供应商,构筑高效供应链。这是后来许多大型集团经常实行的一个策略,李和继续道,供应商应该被视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一部分。根据供应商类型制定帮扶培训计划,定期派技术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到供应商厂家进行帮扶,帮助供应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先行试验的,派质量工程师进驻厂家,有针对地帮助解决难题;对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提出整改要求,帮助供应商确立改进方向
他上辈子做的是军工配套,具体来说就是航天电子器件,比如宇航级和883b级别的抗辐射器件商用塑料器件,不管是采购商还是装备部每年都要给他发上一大摞的指导文件,所以这些东西,他是闭着眼睛都能背下来。
做汽车他认为也该是这个套路,一辆汽车上有上万个零件,除了动力总成和少部分零件外,大部分的零件都是由供应商来制造甚至是设计的,供应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仰勇道,这个建议我倒是同意,我们现在已经初步筛选出了123家核心供应商,79家a级供应商,55家b家供应商,其中有23家是地大集团和远大投资集团旗下的合资企业,我们可以先优先扶持这些合资企业。
这个可以考虑,但是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案李和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技术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扶持,说句大话,阿罗汽车和dartz汽车,再加上高尔基动力所的技术储备比东风厂还足,咱们研究院目前做得除了日常研发就是资料整理,只是限于人手,进度提不上来。陈祖滔回答的很自信,但是继而又忧虑道,只是这资金扶持很困难吧,大部分配套厂商都是需要做技术改进的,要做技术改进都要买设备,而大部分设备都需要进口,这个外汇额度可就大了。
这个我来解决。李和继而对仰勇道,你和黄炳新联系,由宝马汽车担保替供应商从通商银行贷款。
仰勇道,这个会形成很大的拖累的,万一失败,这个钱可就是得我们还。
他有点犹豫。
李和道,先找一家做试点吧,至于哪家做试点,你们自己决定,不一定非要你们做担保,如果有些企业本身资质不错,直接让通商银行放款。
陈祖滔道,那我提议一家吧,正华兴航空机轮公司
李和笑着问,是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企业吧?
这家他也熟悉,以前是他眼里不得了的大鳄,同样是做军工配套的,人家年产值过百亿,他年产值只有千八万,要不是他还有点关系,差点把他挤破产。
仰勇道,是的,也是地大集团之前入股合资的,现在也是桑塔纳轿车配套半轴制动鼓装配车轮承力底板的供应商,技术上是没得说,可惜就是没钱。他们之前搞了一个军转民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叫什么喷水织机生产线,结果现在赔的厉害,陷里面去了。
这不是对普桑也有好处,普桑都没做的事情,我们参和上不好吧?李和觉得哪里不对。
陈祖滔道,咱们虽然不是什么小厂,可名气不大,名不见经传,何况一年能采购到200套就算不错的,人家即使看在地大集团的面子上给咱们搞配套研发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那就这么着吧。反正也没什么坏处,李和也就同意了。
中午吃过饭以后,他又去新修的赛车道试跑最新的试制微卡。
在赛道上他连续跑了七八圈,唯一感觉不好的就是视野太窄,但是又没办法,毕竟是紧凑级**丝车,是东风小康的升级版,福田欧马的缩小版的微型客货两用车。
把车子熄火后,拉开车窗,刚把烟塞嘴里,没找到打火机,习惯性的打开中控台,什么都没。
仰勇急忙给李和点着烟。
李和下车后吐着烟道,加个点烟器,一般开车的老司机都是烟民,有个点烟器也是卖点。
仰勇不懂技术上的,只能望向陈祖滔。
陈祖滔道,这个我们能做得到,干脆再加个烟灰缸不是更好。
那就再好不过。李和笑着道,咱们有这么好的冲压设备不用也是浪费,许多厂子想加个点烟器都没机会。
点烟器虽小,技术难度也不高,但是工艺却是非常难,其外壳属于尺寸小,厚度薄,形状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冲压件,没有可靠性的大型精密连续模结构设计和冲压成形工艺,简直无从做起。
陈祖滔要说话,李和突然一拍脑子,把所有人整的一懵。
发动机是哪家的?
他感觉自己属猪的啊,一直问东问西,却连这么重要的问题都没问。
陈祖滔道,柳机专用的微卡发动机。
生产飞跃汽车的柳州机械厂?靠谱吗?李和很心虚的问,对国产发动机他没多大的信心,毕竟技术水平还是徘徊在五六十年代的门槛上。
陈祖滔点点头,他们八十年代初就研发出了第一代的微卡发动机,性价比很高,何况咱们使用的发动机属于高尔基动力所与柳机合作研发的,核心零部件都是由高尔基动力所提供,与国外肯定有差距,算不上一流,但是肯定不算差了,按照国家标准,跑个12年绝对没问题!
他说的信心满满。
那就好,我也放心。李和刚才试车的时候听不见发动机异响,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他继而问道,成本核算做出来没有?市场定价大概多少?
仰勇冲李和比划出手指道,加上税费这一块,成本大概在16000多一点,我们计划市场售价在31000元,随着配套体系成熟,成本能够下降,我们的售价也能下降。
李和笑着道,卖这么便宜?
他没想到轿车和卡车的差距会有这么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