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为了便于了解民情,虽然比较危险,但是王彦还是坚持微服私访。

    &nb




第1152章下南洋
    这户高姓人家,要说起来和王彦也算有点缘分,上次王彦微服私访时,隔壁坐的那桌,忽悠家乡亲戚来南京办作坊的正是那从二楼跳下的胖子。

    这胖子叫高义欢,在族里排行老二,所以被人唤做高二哥。

    上次他将族里的三叔请到南京,劝说其卖了田地和他在南京办作坊,他三叔终究年龄大些,不敢冒这么大的险,最终只同意卖了一半的田,他又从五德号借贷一千两,才将作坊办了起来。

    高义欢原本在别的行号做事,原料和出货渠道都有,作坊办起来之后,很快就有了收益,这让他信心大增,又用作坊当抵押,向五德号再次贷款三千两,用于扩大作坊的规模和购买原料,让他一下成了南京外郭有名有号的人物。

    他凭借几次空手套白狼,拿着三叔家和五德号的银子,创办了高氏棉纺,作坊占地七十亩,雇工达到六百余人,从一个商号伙计,一下成了南京有名的商人,不少家乡的人,都前来投靠他,他亦是来者不拒,全都安排在作坊里,已然脱离了原来的阶级。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作坊的发展,各种麻烦接踵而来,先是地痞流氓和南京城内的帮会盯上作坊,后来城中权贵也想插上一手,让他麻烦不断,不过对于这种麻烦,他还是有办法解决。

    对于地痞流氓,他组织雇工保护作坊,对来挑事的人直接打残,可谓出手凶狠,而对于权贵,他则献出一部分红利巴结,等他找到了靠山,城中的帮会和无赖便也不敢纠缠,几个威胁要烧了他仓库的无赖,统统都被应天府的陈捕头直接放入狱中悄悄整死。

    这样一来,他虽然举步维艰,可是作坊却被他一步步的做起来,只是不想鲁王忽然叛乱,叛军兵临城下后,大军尽然将他的仓库劫掠一空,连作坊和织机也被毁坏,将他一下打回原形不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要说以他的能力,只要有资金注入,将作坊从新办起来,并不是问题,可是这个世上,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特别是五德号这种放贷极广的钱庄,更是不会做雪中送碳的事,为了控制风险,减少坏账,钱庄一般不会冒太大的风险给人借贷。

    高义欢的作坊蒸蒸日上时,钱庄恨不得把钱送到他面前,让他借贷,可是一旦高义欢出事,钱庄便立刻翻脸不认人,疯狂的向高义欢催债。

    五德号这样背景雄厚的钱庄,催债的手段,黑白两道都有,一纸状纸送到衙门,衙役不敢怠慢,马上就派人将高氏棉纺的仓库、作坊等资产全部查封,算是绝了高义欢东山再起的机会。

    钱庄先封了他的资产用来抵债,然后便又开始催促他还剩下的钱。

    高义欢手段颇多,人也聪明,对付地痞流氓,以及普通的官僚,他都有方法,可当面对五德号这个庞然巨物时,他却没有一点法子,因为他完全没有与五德号对话的资格。

    高义欢在屋顶上乱窜,跳入一条巷子,摔得鼻青脸肿的他终于摆脱了追击。

    他在棚户区的巷子东走西窜,确定没有人跟随之后,才闪身进入一条窄巷,推门进入一户人家内。

    屋里十几个汉子聚集在一起,似乎正在开家族会议,他们忽然见高义欢进来,其中一名年轻的汉子立时惊喜的站了起来,急声呼道:“二哥!”

    这汉在名叫高义贞,排行老四,高义欢对他点了点头,却直接走到中间的一名老者前,行礼道:“三叔!”

    这一屋人都是从家乡赶来投奔高义欢之人,前些日子鲁王进攻南京,他们被朝廷征辟参与守城,等鲁王兵退之后,他们便准备回作坊工作,谁知道作坊被破坏严重,等他们好不容易,清理一块场地出来,准备从新开工,官府却将作坊给封了。

    老者看了高义欢一眼,点了点头,一旁的高义贞却急着问道:“二哥,怎么样呢作坊还能保住吗”

    高义欢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我问了几家钱庄,因为作坊抵押给了五德号,没有新的抵押之物,其他钱庄都不愿意给我们借钱。作坊是完了!”

    屋里的汉子们听了,顿时就有些惊慌起来,那可是他们的饭碗,“这可怎么办啊”

    这一段时间里,老者看着高义欢将作坊做大,对他的认识却有了些改观,觉得这个侄子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到不像小辈们那么惊慌,“欢儿准备怎么做叔这次听你的!”

    高义欢脸上漏出苦涩,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叠银票,“叔,这里是三百两票子,您拿着给跟过来的族人分一分,把这两个月的工钱给发了。剩下的



第1153章依法治国,以德育民
    从秦汉至元明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法律一直把使用暴力或诈欺手段剥夺他人自由、使之处于被奴役状态的行为,称之为“略人”,将出卖略得人口的行为叫做“略卖人”。

    西汉初年《盗律》,处刑极其严厉:只要有了“略人”的行为,无论是否已经出卖,都要处以“磔刑”;知情收买之人“与同罪”;不知情收买及转卖的,“黥为城旦舂”,买者后来知情的,也要同样处罚。

    汉承秦制,汉朝的很多法律,很可能直接来自于秦律,是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政策的体现,有些太过苛严。

    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对于“略卖人”的行为,处罚逐渐减轻,《大明律刑律盗贼》规定:“略人”卖为奴婢的不再是死罪,不分首犯、从犯,都处杖一百、流三千里。

    这是律法的规定,但是这些都是统治阶层为了统治底层人,而弄出的一套规定,只能治一些拐卖人口的小贼,对于豪强大户强抢民女之内,却没有多大的约束力。

    眼前这群人的行为,明显是不符合大明的律令,是触犯了法律的行为,但是明朝除了有朝廷的律令之外,民间也有民间的规矩,有的宗族甚至还有自己的宗法,私设刑堂,朝廷也是默许。

    比如之人,直接浸猪笼,比如偷窃直接打死,还有父债子偿,拉人妻女抵债之事,在民间看来,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百姓并不觉得这触犯了刑律,官府也懒得介入,乡野间的事情,多是由乡绅族老处理,官家的势力不下乡,这已经是几千年来的规矩。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男人跑了拿人妻女抵债,虽然行为令人厌恶,可是民间还是能接受这种处理方法,因为弱势的一方,也没有资格来挑战豪强立下的规矩。

    这种灰色的行为,在整个大明,肯定是广泛存在的,可是王彦不允许他发生在南京,不允许五德商会也不遵守律令。

    作为掌权者,他自然也知道这些灰色的东西存在,整个大明朝的行政机构,也管不到那么多,但作为当权者,作为朝廷,他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反对,打击这种灰色的行为,不然最高的统治者都不反对,那这种灰色的行为、潜规则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被默认合法,真正的律令就会被进一步践踏,而底层的百姓也会对政府绝望。

    管不管得了,是一回事,有没有态度和想不想管,又是令一回事。

    王彦希望能建立一个强力的中央,将乡绅和豪强掌握的一步分权力收归朝廷,特别是不许民间动用私刑。

    “殿下,五德号向民间放贷,给一些商人提供资金,让他开设作坊或是进行贸易。这些商号有亏有盈,盈利后五德号自然得利,亏了的五德号便要将贷款追回!”王夫之上前一步,在王彦耳边说道:“追回贷款这种事情,十分繁杂,有些人甚至有钱不还,商号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这些人纠缠,所以除了通过官府来追债之外,商号也会将一些比较难追的死債,交给一些民间的帮会,让他们代为追缴,而追缴上来的银钱和帮会按协议分配,商会高层也不知道帮会这么追债。”

    王夫之不仅是楚派大佬,同时也是王家的人,他见王彦脸上愤怒,怕他迁怒五德号,于是出来说了几句看似公正,实则为商号开拓的话。

    王彦皱了下眉头,惨笑了一声,“这么说五德号就是只赚不赔,专门收好处,一点风险也不承担喽。”

    从王夫之的话语,王彦知道,商会高层对于追债的情况,肯定是了解一些的,只是他们选择性的忽视了。

    唐、鲁还有许多大臣看不惯王彦,还是有原因的,就说这五德号,赚钱实在是太容易了。

    钱庄贷款给商人,商人赚了,五德号要拿钱,商人赔钱了,立刻一纸讼状递到衙门,将商人的资产抵债,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行业。

    有许多人也想进入钱庄这个行业,不过多半是赔得血本无归,没有背景,讼状递到衙门,官差拖着不办,几次下来,钱庄就倒了。就算有背景,一些钱庄也只能局限于某一省,某一地区,哪里能和五德号影响力遍布全国相比,是问楚王的钱谁敢不还哪个衙门敢不帮助追讨

    王彦听了王夫之的话,其实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五德号是不能动,这事也不能算在五德号的头上。

    统治阶级,赚钱就是这么快,这么容易,就是这样稳赚不赔,不吃亏,换了谁来都一样,王彦也不可能说,不让五德号收回贷款,毕竟五德号不是



第1154章恢复生产,鼓励手工业
    如今天下三分,各方都占据一个优势,金国势力虽弱,但它虎据关中,有函谷、潼关之固,有地利的优势。

    虽不足以气吞天下,但是守住关中和汉中,经营西域,日子也还不错。

    在征蜀失败之后,金国上下大概都已经意识到了争天下,并不太适合他们,只想弄好关中,徐图向西,割据西北。

    清则是站着北方和中原地区,是传统意义上中国的中心,有北方牧马之地和凶猛的满蒙骑兵。

    严格意义上来说,清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因为他并没想过让治下百姓的生活变好,也没有想过要给天下带来什么,他的目的就是掠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他其实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是八旗建立的军事殖民政权。

    在满清,他的一切都是以军事征服为前提,所以的一切都是先满足八旗和其他军队,他们的目标并非要治理天下,而是要对天下进行殖民。

    可以说,这是一种先军政治,整个国家被八旗贵族掌控,而不是国家拥有八旗贵族。

    因为他没有心思来治理国家,打仗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清便充满侵略性,不断的扩张它的军事殖民,才能满足八旗贵族膨胀的**。

    明朝占据南方半壁,是正统王朝,拥有民心。

    同清相比,明作为正统王朝,打仗只是明朝的任务之一,军队受明廷控制,王彦除了要收复失地之外,还有治理天下,恢复民生的责任。

    从弘光朝覆灭,天下糜烂,民生凋敝,大明只剩西南数省之地,到如今据有半壁。

    王彦收拾旧河山,不只是光复多少版图,更加重要的是,他恢复了被满清催毁的民生,这才是一个正统王朝同满清的巨大区别。

    多尔衮可以不过北方刚刚恢复的民力,横征暴敛发动南侵战争,可作为一个正统王朝,王彦首先关注的必须是百姓的生计。

    从外郭回来之后,王彦便直接去了内阁,召集七国相商议。

    因为内阁权力的加强,原来狭小的办公之地,已经不能满足内阁的正常运转。

    为了加强朝廷运转和办事的效率,六部加上大理寺,全部集中到了内阁周围,形成了以文渊阁、议事堂、五军都督府、兵殿、吏殿等十座大殿为主的建筑群落,总计占地八百亩,大大小小的建筑八十余座,每个部门都有对号的楼阁,可以方面办事之人,及时找到,调高效率。

    明朝的国事,除了征税,开战等大事,以及年初各部的款项分配,经过议事堂授权之外,一般具体的事物,都是由内阁来进行处理和落实。

    内阁七名大学士,实际是行使古代宰相的职权,类似于宋代的群相制度。

    内阁中,实行审议表决制度,一般的事物,有多数大学士赞成便可通过,但是遇见大事,必须要有五名大学士通过,达不到标准,则必须有摄政亲王定夺,而对于摄政亲王的提议,有超过五名大学士反对,则内阁可以不遵从摄政亲王的命令。

    明朝的国事,首先是议事堂控制大的方向,征税、开战等大事,以及明朝一年的财政预算,这些都由议事堂掌控。

    议事堂会议不常开,一般只有年底和年初开一次,或者有议事堂官员对内阁不满,达到一定人数,可以申请召开议事堂会议,对内阁进行质疑,另外天下遭遇大事,摄政亲王有权临时召集议事堂会议。

    明朝具体的事物,则是由内阁在议事堂给的预算之内,进行处理,治理整个大明。

    内阁的会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日的例会,一种也是摄政亲王提议临时召开的议事会议。

    在文渊阁内,王彦与七位大学士在咨政堂内坐好,小吏备好茶水、糕点,然后给七位国相,每人一份卷宗。

    这是王彦让应天知府庄文烈给他抄来的外郭资料,上面统计了外郭现有的作坊,人口等等信息。

    “今天在文渊阁议事,孤是想和众相商议南京外郭城贫民的安置问题。还有朝廷注入资金,或者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作坊恢复生产,鼓励开办更多作坊解决平民生计的问题。”王彦坐在中间,直接开口对众人沉声说道,“外郭的情况都在卷宗上,原有的五百余家各种作坊,现今复工的只有一百余家,整个外郭城有二十万百姓,没有生计。这么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才注意到,这是孤的失职,更加是朝廷和内阁的失职!”

    几人见王彦面色不善,忙先快速的将卷宗游览一边,纸张翻阅沙沙作响。

    “殿下,这些日子以来,内阁和殿下都忙于接手浙、闽、赣三省的事宜,对于南京外郭的情况,没有进行关注,却有失职之嫌!”陈邦彦站起来说道:“殿下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内阁赶紧议一议,尽快处理此事,亡羊补牢,时未晚也!殿下也不用太过自责!”

    现在唐鲁方倒,王彦方胜,内阁几大学士,自然不敢违背他的意思。

    王彦坐正了身子,神情缓和了一些,“这次唐鲁两藩叛乱,给民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只是南京,南直,乃至浙闽都有影响。之前豪族圈地,大量百姓失地,就靠着各地的作坊,以及兴起的各行各业,才找到活计生活。”

    王彦看了几人一眼,接着说道:“城中酒楼、店铺、商号能雇佣的人员,毕竟只是少数,且多要求有一技之长,这些失地的贫民,主要还是在各个作坊工作。这么多人,如果得不到安置,只要有人煽动,必然量成大祸!为了尽快安置,孤王决定由朝廷出资,



第1155章办蒙学,启民智
    近代化之前,中国社会的状态,在乡野之间,多是士绅和族老说的算,这也是为何历代王朝,最后都要和士绅妥协,才能坐稳江山的一个很大原因。

    皇权不下县,乡野由乡绅族老管理,这为王朝的统治,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但也给王朝带来了许多隐患。

    不少乡绅作恶,最后帐都要记到王朝的身上,而政府权力不下乡,也削弱了王朝的力量。

    历代各朝,官府的权力不到乡间,并不是说,官府有意要放弃,主要是对官府而言,成本太高。

    王彦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时,明朝财政增长明显,赋税增加,他觉得能有所作为,所以才想要进一步控制地方。

    听王彦又抛出一个议案,七位阁老忙又从小吏手中又接过了一份卷宗。

    他们边看,王彦边说道:“令重则国威,国威则天下安,令轻则国卑,国卑则天下危。孤王以为天下安定,除了礼乐教化之外,还需要国法森严,令出必行!”

1...284285286287288...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