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天色渐明,整个谷地上,到处都是金军的尸体,鲜血渗透泥土,使得地面变成了黑色,远处浮桥上,也是遍布尸体和散落的兵器、旌旗。

    马进忠浑身是血的坐在浮桥边上,满是缺口的苗刀插在一旁,周围明军士卒正在清理战场,将领也都垂头丧气的仿佛吃了败仗一般。

    这时几名骑兵飞奔过来,为首一将翻身下马,寻见马进忠,看他正座在石头上生着闷气,摇了摇头,走过来说道:“都清楚了,是川东的吴三桂!”

    王光泰部位于北面,逆着沱江追击了一阵,但是因为隔着沱江,只是看清了东岸金军的旗号而已。

    马进忠闻语抬起头来,见是王光泰,有些恼怒的将手中一块石子摔在地上,“吴三桂,他怎么会来这里王得仁呢督师不是让他牵制吴三桂吗”王光泰见他连发三问,知道他怒气未消,叹了口气,“吴三桂狡诈,王得仁应该是中了吴三桂的什么计策了。”

    马进忠沉着脸没有说话,但心里肯定是恨上了王得仁。

    王光泰站了会儿,又道:“事已至此,眼下最重要的一是要向督师说明情况,二是豪格虽然逃走,但是金军元气大伤,我们该趁此时机,收复成都,不能给豪格喘息之机!”

    马进忠听到这句,内心才平复一些,“不错,金军损失惨重,特别是骑兵伤亡殆尽,我们攻打成都的时间已经成熟。”上次川东之战,李定国、王得仁设伏,消灭了金国从西域收编的近万骑兵,这次围困豪格,金国的骑兵也损失惨重,金军在四川的骑兵优势已经不太明显,明军进军成都平原的机会,便已经到了。

    说着,马进忠终于站了起来,叹息一声对众人道:“走,先向督师请罪,再商议进军成都之事。”

    当下王光泰,留下王光恩等人,继续清理战场,休整人马,并吩咐大军派遣偏师,乘机占据北面的富顺、内江、资阳等县,打开大军开进成都平原的通道。

    吩咐完毕之后,众人便翻身上马,奔回泸州。

    泸州城,大学士行辕外,马进




第999章 社会撕裂
    南京朝廷,随着明朝各方面实力的恢复,整个帝国的运转已经不需要王彦去一一担心,他所要做的只是掌握大的方向,并掌握帝国的钱袋子,以及维持帝国内部的稳定。

    现在明朝上在军事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外在的威胁大大减轻,内部的矛盾便开始凸显出来。

    事实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只要内部不出问题,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基本就是无敌于天下的。

    王彦所面临的内部问题,不仅仅是唐鲁两派对他的挑战,这只是统治阶层的内部倾轧,还有更加严重的则是统治阶层与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混乱。

    明朝商业发展,要说民间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以前不能温饱,现在能吃上饭,但这不代表社会问题就会解决,就没有矛盾了,相反矛盾可能会更大,更加尖锐。

    这牵扯着人性的问题,以前大家一起穷,人之间没有多大区分,可是现在一些人利用朝廷的政策,富起来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就大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再加上官僚和士绅确实利用朝廷的政策和关系,大肆获取利益,他们占据了利益的绝大部分,而百姓只是分得一点点,难免就会使人感到不公平。

    五月间,就在朝廷决定灭掉西南孙可望之时,浙江金华、义乌一带爆发了矿工起义,并且攻占了金华。

    历代以来,江南都是各个朝廷的钱袋子,也是生活水平最高之地,绝少发生底层人民起义,能数出来的,最著名的也就是宋代方腊叛乱。

    明朝内部,在镇压叛乱上,各派态度可以说前所未有的一至,这与明朝绝定攻灭孙可望一样,议事堂几乎全票通过。

    可见明朝的官绅对于孙可望之流,或者说对于底层的叛乱,是有多么的深恶痛绝,像极了一个十足的反动政权。

    金华一带爆发叛乱,可以说是江南震动,各方势力催使朝廷尽快平定叛乱,不少豪绅还主动助饷捐钱,与当年李闯霍乱北方时,江南官绅的态度完全不同,之所以如此,还是与自身利益相关。

    这是人性,无关对错,只能说当时的他们没有大局观,目光短浅。

    自从三王理政和议事堂制度确定之后,明朝在运转上,避免不了扯皮,效率有些低下,但是这次兵部、户部、工部,还有地方政府,配合可以说亲密无间。

    三天之内,戍卫京师的忠贞镇便分兵两万,再加上浙江和南直隶的地方镇军扑向金华,以杀鸡用牛刀的姿态,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扑灭叛乱。

    王彦以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将叛乱平定,可是却没想到这支叛军并不简单,前前后后脱了四个月,到九月初才被镇压下去。

    朝中官僚们对此长出了一口气,可是王彦内心却非常警惕,不能孙可望还没灭,这边又出一个李可望,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他还是任重道远。

    清晨,王彦在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逗乐了一会儿孩子后,换了公服,交代中午不回来用餐,便领着侍卫出门。

    今日他将前往国子监,武学,还有工部学堂视察。

    王彦先到国子监,顾炎武与黄宗羲同行,现在这里是各种思想交汇碰撞之地,有法儒,有道儒,还有民本派,总之争论不休。

    &



第1000章上升渠道
    在视察国子监与武学之后,王彦又来到了工部学堂,这也是今年刚弄起来的东西。

    王彦说四民皆国之石柱,不少人也认可他的说法,社会上随着各个作坊的兴起,匠人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但是还是没有到全盘动摇固有关念的时刻。

    王彦要办这个工部学堂,可以说遭受了许多人的反对,包括身边之人也大多不太理解。

    在绝大多数士人眼中,匠人始终是个贱业。

    王彦与顾炎武等人,从学堂内走过,一间屋子里,摆着一个巨大的模型,正是前不久民间匠人弄出来的水力冲压机。

    “殿下,开办此间学堂,虽然能获得大批的大匠,但是下官以为还是有些得不偿失!”顾炎武站在王彦身边说道:“如今士林间,心学与理学之争,民本派与皇统派的争论,已经引起了朝野动荡。殿下既然让太冲在国子监不要放出过激的言论,为何还要办这个工部学堂,给士林话柄呢”

    王彦心中早有想法,他沉吟道:“在国子监推行心学和民本学说,这是动摇了理学的根本,他们反击激烈,孤若执意继续强势推广,就是针尖对麦芒,必定会引发更大的动乱,所以孤往回收一收,让他们觉得事态并不紧迫。”

    王彦停顿了一下,然后笑道:“现在思想上的正面交锋,既然遇到了瓶颈和强大阻力,那孤便另辟蹊径,这工学被他们轻视,认为不过奇技淫巧,所以他们必然不会太重视。孤办此学,不过让他们说几句,但是四民皆石柱的思想却可以在此实践,等这批学子学成之后,将他们分到工部做官,或者放到商会去,便能影响社会风评,从侧面突破,挖传统理学的墙角。”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语,对王彦不禁有些佩服,楚王殿下不愧是带兵打仗的人物,这一手避实击虚,迂回攻击,真是让人无法提防。

    “殿下,这一策还真是不错!”顾炎武不禁称赞道:“十年寒窗,未必能入朝为官,成为人上之人,可在这工学之内学个几年,不说担任高官,至少今后吃喝不愁,确实能驱使一些人改变对工匠的看法。”

    王彦点点头,“这正是孤的用意之一,现在我们所面对的除了政治上的敌人之外,还有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孤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民间多一条上升的通道。”科举是中国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使得阶层能够流动,不至于彻底固化,寒门能有一个上升的渠道。

    历代王朝也能通过科举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统治阶层来,避免这些人才留在底层,对王朝不满形成叛乱。

    一般来说,人才都在朝堂之上,王朝便安定,而人才都在乡野,那王朝基本就快要完蛋了。

    不过王彦觉得光科举一条道路,还是不够,特别是他现在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必须从底层多建几条上升之路,才能缓解社会上的矛盾。

    唐朝时,一个几次应试进士,但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发现科举之路不通之后,满怀激愤的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提诗之人,回去后不久,便撤起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后世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在科举失利之后,更是恨透了孔夫子,搞起了拜上帝教,搅动风云十多年。



第1001章速射青铜炮
    这些年,明朝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不少的接触,最近在海上又有英吉利国同荷兰人争雄,也来与中国贸易,明朝也进行了接触。

    面对海上一个个兴起的强国,王彦甚至准备筹划一个使团,就像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一样,去西藩诸国看一看,了解这些能与大明海上争雄的对手,到底有多大,有多远。

    不过,眼下他屁股后面一堆事,这也仅仅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耶稣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不仅是将西方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哲学翻译为西方文字,传回西方。

    中国在科技方面或许不太突出,但在文化、制度上,在思想上却十分突出,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大学》、《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书籍都被翻译。

    王彦与耶稣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次办工学,自然也吸引了一些耶稣会的人过来。

    王彦许他们自由传教,但是教民需要遵守大明律令,也就是国法大于教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本土佛道相同。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先办教堂和传教士学校,确实给南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思想冲击,不过这也并不太稀奇,早在宋朝以前,泉州就有了教堂,南京教案之前,耶稣会也在南京活动过。

    建一座教堂,耗费的银钱无法想象,耗费的时间也很漫长。

    王彦资助耶稣会在南京建造一座大教堂,在澳门正在编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耶稣会理事伯应理,得到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一面给教皇写信,欣喜的报告在中国传教的成果,一面收拾东西,从澳门赶来南京。

    工部学堂除了培养匠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改良和发明新的器械和火器。

    眼下关于火器这块,负责人是编写《军器图书》于崇祯八年发明第一支自生火铳的毕懋康的族弟毕懋亮。

    《军器图书》是一部奇书,明朝现在能生产自生火铳,主要是因为此书的记载,可惜的是此书,在历史上于清乾隆年间被满清禁毁,幸而有孤本留存,后世才知我中华曾有此神器,并不落后于世界。

    毕家也是江南大族,毕懋康和族兄毕懋良都是进士,族中还有几个举人,毕懋亮就是举人功名,他因为曾经跟随毕懋康编写《军器图书》精通火器,所以被王彦看中。

    除了毕懋亮之外,还有一人,便是从澳门赶来的伯应理,不过因为体质和朝廷的固有观念的问题,明朝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在学堂内都是汉人为主,西夷为辅。

    这时王彦来到火器区域,毕懋亮与伯应理,在内等候。

    房间内同样摆放了许多模型,王彦看了看,目光便落在一具模型上,笑着指着说道:“这是红夷大炮!”一旁的毕懋亮立刻上前说道:“殿下说的是,这正是红夷大炮!”

    伯应理听了却有些不高兴,“亲王殿下,大明虽是东方的霸主,但不应该这么傲慢。我知道您说的红夷是指荷兰人,但是作为西方人,我觉得殿下并没将我们与中国人同等对待。”

    王彦修养还是有的,在西夷面前,基本不用夷字,毕竟他们是能与大明在海上较量的对手,他最多也就私下了说说西夷。

    这红夷大炮,明朝一直这么叫,他方才扫视那么多模型,便脱口而出了。

    王彦有些尴尬,旁边的毕懋亮立时说道:“殿下,这种火炮还叫鹰隼铳或者半蛇铳!”

    当年徐光启引进火炮时,对于西夷火炮,有一套称呼,只不过红夷大炮更形象,所以多用红夷大炮这个称呼。

    “鹰隼铳。”王彦忙笑道:“伯理事误会了,我们这边一直是这么称呼的。”

    说着,他看



第1002章借钱打仗
    明军进入北方,在平原上行军,随时可能遇见清军骑兵,步军需要一定的自保手段,有足够的火炮和炮车,无疑能给步军提供一定安全。

    “此炮能打开花弹么”王彦听了伯应理的话,忽然问道。

    如果能打开花弹,在加上自生火铳绵延不绝的火力,大军摆在旷野上,恐怕就算是骑兵也不敢冲击明军的正面。

    “殿下这种炮并不太适合使用开花弹。”毕懋亮说道,“现在的开花弹,爆炸时间难以掌控,不是提前爆炸,就是延迟爆炸,甚至还有哑火的情况出现,性能还不稳定。”

    说着,他在角落的木箱中拿出一枚婴儿脑袋大小的炮弹出来,递给王彦看。

    这炮弹就是一个空心铁皮,里面装了火药和小弹丸,然后有一条引线捅进铁弹内,士卒根据射程远近,来决定引线长短,等于就是打出去的一个定时炸弹,原理和震天雷差不多,还不如用抛石机抛射保险。

    王彦看了一会儿,自然是看不出门道:“早在广京时,孤就让宋应星改进此物,怎么这都几年了,依然没有进展么”

    “回禀殿下,进展还是有的。”毕懋亮将铁弹拿过来,然后指着引线,说道:“以前发炮时,引线容易一下引燃,造成当场爆炸。现在我们将弹孔中塞入一根空心木管,在木管中塞入燃烧较慢的火绳,通过旋转木塞延长缩短燃烧火绳的长度,从而控制爆炸的时间,已经改变了一些稳定性,但想要大规模使用,特别是这种小炮,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王彦沉默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道:“有所进展就行,关于开花弹的改进不要停,这东西确实是件利器!”

    明朝部队中有开花弹存在,王彦曾经也用过,如果运气好,那确实是利器,可运气不好,爆炸率不高,安全性也不高,对军队来说便是一个麻烦。

    毕懋亮拱手道:“殿下放心,工部学堂,会重点攻破这个难题。”

    这时王彦又摸着那六磅青铜炮,“这个能打多远”

    “亲王殿下,这种炮的有效射程,按着大明的说法,在一里左右!”伯应理回道。

    青铜炮比铁炮要轻便许多,但是中国一直缺少铜,现在经济发展,市面上需要大量的铜钱流通,想要大规模铸造铜炮,必然会使得市面上出现钱慌,限制经济的发展。

    王彦沉默了一下,但他还是决定要造,“这种青铜炮,学堂先造成几门出来,实验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朝廷之后肯定是要大批制造。”

    正说着,这时陆士逵走了进来,来到王彦身边,面带喜色的抱拳禀报道:“殿下,收到何督师的捷报,几位阁老请您赶快去内阁!”

    “难道攻下泸州,灭了孙可望呢”王彦闻语脸上一喜。
1...24224324424524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