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偏偏朱棣觉得这是自己的钱,还不想挪用,主要是从发展银行拿银子。
而且內监们一个比一个精明,都恨不得找到同僚的贪腐证据,将对方赶下台。
所以大明商业银行的运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大明发展银行就不行了。
这里的资金主要是户部投入,每年开工的工程,朝廷的运转,都要通过这家银行。
朱棣一下子抽走了三百多万银币的资金,倒没有影响到其发展,但是禁不住伸手的人多。
幸亏是大部分官员也都更信赖发展银行,愿意将自己的钱存进发展银行,所以才让这家银行依旧看起来很好。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家银行有了一个大窟窿。
朱瞻基带回来了超过两千万财货,金银占了一大半,其他才是军马,矿产,特产。
户部这边,郭资也大舒了一口气,认为发展银行有救了。
救当然是要救的,但是怎么救,救到什么程度,朱瞻基还要好好捋捋。
朱棣挪用的资金就算了,其他宗室,勋贵,大臣们借用银行的资金来为自己囤货,进行贸易,这笔账都要好好地算算。
这些时日,郭资几乎每天都要来找朱瞻基一次,想要从银作局那边提取一些金银币。
他张口就要五百万,被朱瞻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只给了他一百五十万,先让他应急。
实际上,五百万银币也填补不了发展银行的窟窿,因为朱棣就挪用了近五百万,而其他人挪用的更多,没有一千三百万银币,根本填不满这个窟窿。
朱瞻基是有钱,这次出海换回来了超过两千万,但是成本不到五百万,即使算上开支,获利也在三倍以上。
但是这样帮所有人来擦屁股不是他的性格,更不能培养出来一堆蛀虫,如果人人都把银行当做自己的钱袋子,那就离倒闭不远了。
他在等,只有等朱棣出征了,他才好动手。
解决问题可以等,查账却不能马虎。
这些时日,处理公务之外,他就一直在组织咨情司和商业银行的职员,对发展银行的所有账目进行清查。
而且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应酬。
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也必须要接见不同的人,并且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拉拢,打压,收服。
何况,他还要有自己的私生活。
他可不是崇祯那种为了处理朝政,一天到晚都投身在工作上的人,而且如今的大明局势欣欣向荣,根本也没有必要。
虽然如今的大明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不是某个人,某个方面的问题,而是属于时代的局限。
整体来说,如今的大明已经度过了明初的萧条。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而工业更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永乐十二年以前,各地经常还有饥荒,每次都要饿死无数人。
应天府里因为管理严格,没有乞丐,但是其他州府,每年冬天都要无数冻饿而死的乞丐。
以洛阳为例,前些年,每个冬季申报上来的饿殍都超过五百人,但是永乐十四年以后,都降到了一百以下。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还不睡因为饿死,而是因为疾病而死。
大明逐渐走上盛世,所以朱棣才无心朝政,也不想陷身蝇营狗苟的跟大臣纠缠之中,
他一心想要立下不世之功,赢得身前生后名。
在原本的世界里,他连续五次北征。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运作,如今的漠北已经不能形成威胁。
朱瞻基又把东瀛给征服了,所以他只能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帖木儿国。
“参见殿下……”
朱瞻基快步走了两步,扶起了头发花白的刘江,笑道:“你我之间,何须行此大礼,快快请起。”
扶起了刘江,他才又扶起了在他身后跪下的他的儿子刘安,心里还在猜测这父子俩今日求见是为何事。
刘江也算是最早跟随朱瞻基的人,并且一直协助朱瞻基整合大明水上力量,将水师变成了真正的海军。
所以对刘江,朱瞻基还是非常喜欢的,哪怕在后来发现,他的能力有限,担任海军都督实在有些勉强,朱瞻基也没有想过更换他。
&nbs
第五十二章 被遗忘的人
大明南疆。吕宋岛。北明街。
有了大明源源不断的工具支持,人力支持,原本肥沃的吕宋岛平原,被许柴佬一片片地整体开发,变成了无垠的良田。
自永乐十六年,內监舰队就成为了移民的主要途径,大批的货船从大明装满了人,运到南洋。
随后,在南洋又装上大批的粮食,被运到大明去。
这种频繁的往来已经超过大明与交趾的联系,因为这片土地虽然孤悬海外,距离大明福建的距离,还近于到交趾的距离。
而且,这片被上天赐福过的土地,实在太得天独厚了。
吕宋岛虽然主要是以山地为主,但是在群山之间,还有大片的肥沃土地,在岛中央和北部的平原面积加起来,都有江苏的一半大小。
而且这里绝不缺水,到处水流纵横。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如果全部开发成良田,产出的粮食能供应小半个大明的百姓吃饭。
而在吕宋的山地之中,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金属矿产,根据大明工部近几年的不断勘探,发现的铜矿和金矿有十几座之多。
就连朱棣,对这里也是越来越重视。
虽然南洋开发的大计一直在谋划,但是吕宋岛一直没有被列入开发计划,因为这里直接被朱棣划为了直属疆域。
大明会直接向这里派驻任官,教化百姓,发展农业,开发矿产。
但是,这里也并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台风是在太多了一点。
吕宋岛一年有半年的时间,总是会毫无征兆地突发台风。台风带来的暴风雨,严重地影响了本地人的生活。
不过,大明的老百姓是坚韧的,他们在福建也不是没有见识过台风,可是福建绝对没有这么多的无主良田可以供他们开垦,种植。
哪怕条件再艰苦,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来,繁衍生长。
这两年间,吕宋岛增加了超过二十万大明百姓,他们被发放了工具,划分了土地。
而许柴佬面对这些乡亲,竭尽全力为他们服务,挖河,修渠,力争让每一片土地都不缺水源。
所以现在的吕宋,比依旧有匪患的交趾,发展的更加迅速。
许柴佬如今在吕宋的威望日益增高,就连朝廷委派来的官员们,也对这个不是科班出身的四品知府敬佩不已。
此人虽然不读圣贤之书,却行圣贤之举。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许柴佬多了一项烦恼,因为当初被朱瞻基关在这里的朱贵烚,现在要死了。
三年前,朱瞻基将族叔辽王世子关押在吕宋,并且严禁任何人与之交流。
即便是一个性格坚韧之人,三年不能与人交流,被关押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也会变得神智失常,更别说一个养尊处优的暴虐世子了。
一开始,他还试图爬墙逃跑,但是到了后来,他怕了卫兵的长矛,再也没有了想要逃跑之举。
在第二年,这个朱贵烚就疯了,整天一个人在小院子里光着身子到处游荡。
每日负责看守他的卫士都是准时送去饭菜,他已经习惯了用手来抓,而不是用筷子。
他的身体越来越脏,逐渐消瘦不成人形。
许柴佬向朝廷上书了数次,不管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皇上亲自颁发的嘉奖圣旨都还摆在家族小祠堂内。
但是,关于朱贵烚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回复,似乎所有人都已经把他忘记了。
十六年,十七年,朝廷两次派来特使,送来了数百儒生,还有一支超过五千人的军卫,协助许柴佬在岛上建立完善的统治架构,但是提到辽王世子,却没有一个人能给许柴佬一个结果。
辽王一系的确是失势了,可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宗室子弟啊!
即使皇上没有原谅的意思,怎么连辽王府都没有一个人来关注
第五十四章 寿宴
张辅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一个三十年后,以七十五岁高龄的年龄,英勇战斗赴死的老将,根本不用怀疑他的忠诚。
实际上,在明朝初期,不管是洪武朝,还是永乐朝,绝大多数的文官能做到不贪财,武将能做到不怕死。
这相比前宋,相比明朝后期,武将怕死,文官贪财的世道,差异是巨大的。
究其原因,不是人的道德素质更高。而是因为如今的文臣,武将,宦官三方相互制约的方式合理。
只要朱瞻基保持这个框架不动摇,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压制另外两方。
留下张辅,不是因为怕他功高震主,而是要用他来稳定国内武将的心。
这一点朱棣显然是早就跟张辅通气了,但是作为朱瞻基来说,他也一定要跟张辅达成共识。
张辅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朱瞻基还需要在他们面前保持高深莫测。但是对于位极人臣,并且跟皇室关系密切的张辅来说,需要的是让他清楚领会到上位者的心意。
张辅是个聪明人,朱瞻基同样也是。
哪怕他因为年龄原因跟张辅在阅历上有些差距,但是前世控制的产业有上百万人,朱瞻基在权谋和阅历方面的差距早就被弥补了过来,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两人之间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进行多么深入的交谈,只是短短的三言两语,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一种姿态,就能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
相反,其他的勋贵借着这个机会与朱瞻基大打感情牌,这次朱棣出征,几乎每一家都有子弟跟着前往。
大明的武将也需要传承,也需要锻炼,战场才是最好的学校。
大浪淘沙,能在风浪中生存下来,表现优异的勋贵,才真正值得培养。
而留在京城的勋贵,现在已经能够确定,不管还会不会让太子继位,朱瞻基注定会是未来的皇上,还是大权在握的皇上。
因为朱棣出征,大明的军政,民政全部都交到朱瞻基的手中了。有这两三年的时间过渡,朱瞻基就绝对不会让大权旁落。
哪怕未来朱高炽能被朱瞻基念着父子之情,让他在皇帝位置上过渡几年,权力依旧会控制在朱瞻基的手中。
朱高炽,永远只是个傀儡。
何况,按照现在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能不能活到朱棣西征回来,都还是一个问题。
朱棣不像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只有三个成年皇子。
朱瞻基也绝对不是朱允炆,他与前两任皇帝有着相同的认知和权谋,而且,甚至更加出色。
如今的大明勋贵几乎都跟着朱瞻基的身后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个时候,谁能成为他的对手
没有!
朱高煦已经认输了,他在过年的时候向朱瞻基低头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京城。
而且这次他还要随皇上西征,并且想去西洲看一看,以后就准备在西洲打下一片江山。
朱高燧更不行,他在军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常山卫指挥使孟贤,孟贤也是如今的保定候,亚圣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瑛的庶长兄。
如今孟瑛已经紧密地站在朱瞻基的身后,孟贤对朱高燧还有多少忠诚,也非常值得怀疑。
而且如今的朱高燧精力全部放在了赚钱上,早就摆明了姿态,要做一个富贵闲人。
所以,朱瞻基有很大可能成为第二个建文帝,直接以皇孙登基,但是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被皇叔夺位的建文帝。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他也需要这些勋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绝对不会拒绝他们的依附。
只是重用不重用,这就不是由他们的爵位和官职来决定,而是由他们的能力来决定。
“殿下,如今新募兵员之事,陛下已经托付臣,只是这次募集兵员,主要就是为填补殿下的幼军营,这募兵只标准,还望殿下示下。”
说话的是成国公朱勇,他是靖难之役第二功臣朱能之子,仅仅比朱瞻基大七岁,今年刚好三十岁,如今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在朱瞻基前世的记忆中,此人也算忠诚,死于土木堡之变。
在这一世,他也早就将朱勇的事迹了解的清清楚楚。
他十五岁就死了父亲,十六岁袭爵成国公,虽然如今年近而立,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征战过,所以领军能力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他如今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但是并没有掌府事,也就是没有实权。
但是中军都督府一直掌管京营,他不能掌领军权,但是一些辅助的活还是会交给他办。
朱瞻基的幼军原本是两万两千人,但是出海途中,在南洲留下一部分,在休达留下一部分,在克里特岛留下大半个卫,在苏伊士更是留下了近万人。
以至于回到大明,如今四个卫的幼军,如今只剩下了数千人,仅有一卫人马多一点。
所以朱棣下令,从应天府,中都附近征召勋贵子弟,烈士子弟,不仅要补足幼军四卫人马两万两千多人,还要再增加两卫人马,凑足三万五千精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