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时间进入德祐三年的第四个月份,距离云帆所部退回来快二十天之久,第一个鞑子骑兵才终于出现在金瓯角大营守军官兵们的视野中。
“砰”
在大约八百步的距离上,一名第三军的军士朝着鞑子骑兵开了一枪,对方毫发无损,战马却受惊而跑,引得阵地上的守军们哄然大笑,倒是间接冲淡了一些紧张气氛,毕竟他们之前没有对阵过鞑子,即使有云帆所部的军士讲解,真正临敌时也是免不了的。
枪声就是信号,刘禹与金明一齐站到了阵中的高台上,这种木制角楼大约有七、八步高,顶上竖着一根杆状天线,用于飞行器的信号放大之用,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隐隐的黑边。
阿里海牙来了。
“去问问,姜才所部到哪里了”
刘禹头也不回地吩咐了一句,他的亲兵飞快地跑下楼去,又迅速地跑上来。
“机宜司的人说,姜帅所部于昨日在真腊沿海登陆,位置在查南郡附近,距咱们这里七百余里,需十二日左右方至。”
金明听完点点头:“一日六十里,速度不慢了,还要考虑雨季和道路的影响,我看给他们二十日吧。”
“就依金帅所言,姜部务必在二十日以内赶到金瓯角地区,完成对于鞑子主力的包围。”
刘禹将他的意见变成了军令,用军用无线电台通过设在望乡岛上的中继通讯塔传到了半岛的另一边,对于这个世纪的行军速度来说,一日行军六十里,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更别提以这种速度连续行军二十天,姜才所部除了两个厢二万五千人的战兵,还带着上万人的民夫和大量的辎重甚至是建筑材料,其实就算是放宽到了二十天,也是十分紧促的。
就在他们调兵遣将的时候,阿里海牙也接到了前方骑兵探马的呈报。
“你们可看清了,营中是什么人的旗号”
“回大帅的话,小的们隔得太远,看得不是很真,似乎是双旗并立,一为“金”字,一为“刘”字。”
为了让他们有个准确的判断,这些骑兵都是汉军骑,隔着六、七百步远,要看清敌人旗帜上的字,非得有个极好的眼力不可,在他们征服半岛上各国的过程中,阿里海牙从来没有放松对于宋人的侦查,一早就知道,领导岛上军事力量的两个主官一姓金,来自京城禁军,一姓姜,来自建康守军,至于刘姓,更是如雷贯耳,在蒲甘人的都城被赛赤典那个老家伙反复提醒过的宋人最高行政主官,刘禹刘子青竟然亲自来到了这里
他有几分不信,印象中宋人的主官都是文臣,戴着长长的翅帽,穿着不便行动的宽袍大袖,貌似威武实则内强中干,许多时候一触即溃就是由于他们先敌而逃,比如在岳州、谭州俱是如此,这位刘子青,会是一个例外么赛赤典的话又一次在他的眼前浮现。
“宋人自恃有强兵利器,意图与我决战,本帅岂能容他们失望,既是主官毕至,前方一定是重兵云集,宋人善守,以坚城深壕引我去攻,不知哪一个将军,愿意引军前去见个真章”
他的麾下足足有十二万兵马,加上脱温不温的探马赤军则达了到十三万多,比起南下之时,减员在七、八万左右,绝大多数死于病患,现在站在这里的,光是万户就有近二十人,蒙古、色目、汉军皆有,人人都是有名有姓的勇将。
一个汉人闪身出列,朝他拱手说道:“某却不信,宋人火器有多厉害,愿领所部前彺,请大帅恩准。”
阿里海牙一看,是上万户郑镇国,欣慰地说道:“就依你所言,可领三千汉军为主攻,配一百辆盾车,试一试宋人的实力。”
“呜呜”
号角声中,一辆辆高大的盾车被土人推到阵前,郑镇国挑出三千汉军,跟在盾车后头,人人手执长刀方牌,因为身着黑甲头顶白缨,从空中看着就像是黑水中泛起层层浪花,飞行器掠过层层军阵,将鞑子大军的全貌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十多万兵马加上数量相当的青壮,再加上数不清的马、牛等牲畜,布满了整片大地,长长的行军队伍一眼看不到头,林立的旌旗遮天蔽日,给人以极具压迫的冲击感,在这样的力量面前,难免让人心生紧张,刘禹听着一阵阵急促的呼气和吸气声,轻蔑地一笑。
“鞑子倾巢而来,妄图毕其功于一役,不正中咱们的下怀,辛苦了这许多天,等的就是今日,传令下去,节节抵挡,听到命令立刻退出阵地,绝不可恋战。”
“是。”
在他们的前面,第三军的二千五百名战士以每人三步左右的间隔,守着长达七千步左右的战线,敌人也是长出了一条长长的攻击线,从大约一千二百步左右的距离上,缓缓向前推进。
“那是什么”刘禹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一种有着巨大轮子的事物,架在轮子上的是一面像墙一样的档板,看样子似乎是木制,巨大的车轮在泥地里碾出两道深深的辙印,可见那事物有多重。
“鞑子的盾车,以前在建康城下就用过,不过效果不好,城墙太高,根本遮护不住,后来就弃之不用了,想不到在这里看到。”
金明向他解释了一句,原来是用来防石弹和箭矢的,有的前面还会蒙上铁皮,以免被火箭所烧,两人都很轻松,因为他们都知道7.62子弹的威力,可以在近距离打穿8mm厚的钢板,何况这种厚木板。
敌人的行进的速度很慢,推车的土人青壮嘴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每辆这种盾车都由足足五十人来推动,比躲在后面的汉军还要多。
第一百零三章 半岛(六)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敌阵中都不曾再响起号角,第三军的将士并没有放松警惕,果然到了凌晨时分,敌人发动了一次突袭,当刘禹被叫醒的时候,金明早已经站在了高台之上,手中的望远镜也换成了夜视仪。
“怎么了”
“你自己看。”金明没有答他,反手将夜视仪递了过去,刘禹接过来一看就明白了。
阵地前三四百步的距离,一大片绿色的影子在缓缓地挪动着,不得不说这支敌人还是很有头脑的,选取的时间点是黎明之间最黑暗的一段,半岛上冬日短,这个点大概在三点多四点左右,正是一个人生物钟最瞌睡的一刻,为了达到突然性,他们没有吹响号角,也没有推着那种沉重的盾车,甚至没有跑起来,而是全身匍匐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如果不是机宜司的人时刻不停地监视着,难保会发生什么,至少刘禹在心理上,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轻视,根本没想到他们能做到这一步。
“军士都起来了”
“嗯,五个都轮番休息,这会子都在。”
“你估计有多少”
“看不真,三五千吧。”
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敌人应该是经过了严格的挑选,能想到利用夜色隐蔽接敌,难怪之前打得那么好,两年不到就征服了几乎整个半岛,不得不说阿里海牙一个色目人能在史上留名,手底下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可惜碰上高科技下的新式战争,再怎么隐藏也是无所遁形,他将夜视仪还给金明,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相信对方已经做好了准备。
果然,在那些绿影爬到大概百步左右时,金明冷冷地传下令去。
“开灯,自由射击。”
“啪”
早就安装在阵地上的一盏盏高压汞灯突然间射出亮眼的白光,将前面的黑暗瞬间变成了白昼,强烈的光线让趴在地上的敌人无法睁开眼,随之而来的,则是那种令人绝望不已的声音。
“哒哒哒哒”
“砰砰砰”
全军五十挺56式班用机枪,二千余支56式半自动步枪织出一张炽热的火网,将阵地前方一百步左右的区域变成了死亡地狱,无数人嘴里发出的惨叫压过了射击的声音,突如其来的打击在一瞬间将袭击者的士气归零,所有人不顾一切地从地上爬起来,不要命地一般往回跑,疏不知这样更加增大了中弹机率,密集的弹雨在黑暗中肆虐,尽情地收割着生命,白色光线下的人影如同剪纸地扭曲着,一个接一个地仆倒在地。
“停火!”
在这个过程中,金明一直在看表,当指针走过一个刻度时,他马上发出了新的指令,阵地上的枪声慢慢沉寂下来,只有探照灯还在不停地四下里扫来扫去。
“熄灯,留下一个都值勤,其他人回营睡觉。”
整个过程乏善可程,刘禹与战士们一样,纷纷打着哈欠钻进自己的帐子,这里的夜晚不光闷热,蚊子还多,呆在外头不是个好选择。
一千多步以外的元人军营里黑沉沉地,为了达成突然性,阿里海牙连火把都不让人点,三千人的夜袭队伍,眼看就到了宋人的阵地前,突然白光大作,枪声四起,然后在短短的一刻间又沉寂了下去,他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宋人不光有了准备,而且反手打了一个伏击,他们是如何知晓的阿里海牙感觉头顶上有一双眼睛,在日夜不停地盯着自己,那些莽莽丛林里,也暗藏着无数危机,让人心生恐惧。
回到的不到一半,一千五百多人,就这么短短一刻便丢在了黑暗里,风声传来了他们的惨叫声,让他连责罚的心思都生不出。
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鞑子既没有在白天强攻,也没有在夜里偷袭,从飞行器发回的画面,他们的大营一片沸腾,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般热闹。
“他们这是做什么”刘禹觉出了一丝古怪。
“他们在伐树。”
蒙魌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是个人都知道,无数的人影在丛林里动来动去,一棵棵大树被人抬着送到营中,有的被锯成厚木板,有成割成条,做成轮毂,还有的做成了架子,那种高大的有如角楼一般的架子,他与金明交换了一个眼神,敌人这是要搞大事情,将他们当成城池来攻啊。
之前进攻时扔在阵地前的那种盾车,被战士们拉进了营地里,刘禹看过它的结构,果然是用两层厚木板为支撑,中间灌以沙石混合米浆做为黏合剂形成的土法混凝土,这种事物一般是筑城时拿来填补石块的,想不到被敌人用在这里,整个挡板厚达半米,重逾千斤,需要数十个人才推得动,现在,敌人不光在大营中打造这种证明可以挡住子弹的盾车,还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良,整个挡板突出于车身之外,将巨大的轮毂都给挡在了后头。
除了盾车,他们还现场制造了蒙古人惯用的配重式投石器和居高临下的望楼,就是为
第一百零四章 半岛(七)
“呜呜呜”
悠长的号角声足足响了半个时辰,在超过一百五十里的战场正面,元人以上千台盾车为先导,数百架投石器紧跟其后,中间还夹杂着一百多具横放后被牛马拉着的楼车,最后才是一万多汉军步卒。
足有一个半人身高的档板后头,粗如小腿般的车辕支撑着两个半人高的木轮,三角形的主体结构保证了整个车身略向后倾却不会倒下,从厚木板上伸出来的推杆每一根都有碗口粗细七八步长,每根推杆后由十名青壮掌握,整个盾车共有五根,被五十名青壮死命地用力向前推动,在泥地里艰难前行,发出“吱呀”的声音。
“一二用力,一二用力”
每辆车子后头都有几名手持皮鞭的监工,看谁偷懒就一鞭子甩上去,无论挨到哪里,便是一条青拧,稍重一些更会皮开肉绽,这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本地青壮似乎已经习惯了元人的淫威,连表情都不曾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的推动下,上千台盾车一齐移动,就像是一座城墙在缓缓向前行进,蔚为壮观。
那些投石器同样被做成了可移动型,长长的投臂收起来,半岛特产的水牛在前面拉拽着,几匹驮马装着打磨好的石弹,体积不大数量却很可观,每一台投石机的旁边都跟着几个色目人,在他们的眼中,南阳路行军万户、佩金虎符高德诚看到了一种深深的谨慎,或者说是恐惧。
在他身后的这一万汉军,大都来自于河南行中书省,比起北地的老军要差上一些,不过这一路打下来,如今也算得上劲卒了,在安南、蒲甘等地都打过几回硬仗,可要说与这一次相比,只怕是小巫见大巫,前几次进攻,连宋人的影子都不曾看到,他们便在阵前丢下了数千条性命,那种难以逾越的挫败感,让整个大营被一种疯狂驱使着,尽一切可能地发挥想像力,只求一举突破敌阵,哪怕丢上再多的人也所不惜。
宋人的阵地是个什么样子,他只能从两台盾车之间的缝隙处一窥究竟,除了一道略高于地面的矮墙,看不到任何动静,可是那些飘扬在空中的火红战旗,表明他们的敌人就在那里等待着,高德诚在心里默数着步数,同时估算两者之间的距离,按照前几次的经验,宋人会在距离百步左右开始射击,那也将是这些步卒们命运的转折点,上万人的军阵,一眼看去根本没有尽头,再是军纪严明,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静默,可是高德诚一点都听不到身后的交谈声,每个人在生死关头,全都凝聚起了精神头,哪里生得出旁的心思。
黑压压的敌军大阵在一点一点地接近,阵地上的战士们同样严阵以待,每个人都从胸墙后露出头,看着那堵不断移动的高墙,默默地将弹匣拔出来又安上去,将背包上的手榴_弹一枚枚地摸出来放到趁手的地方,整个阵地上鸦雀无声。
“阿里海牙这个老鬼子,要拼命啊。”金明嘀咕了一句,刘禹从鼻子里出一声冷哼。
“他也得有命拼才行。”
“娄蛮子应该到位了吧,老姜动作很快,最多两天就能到达金蒲一线,只要他们两军会师,就能从后头堵住老鬼子的退路,把这条大鱼兜进网子。”
金明的话让他深以为然:“娄定远的中军出发有十天了,他一走这里的人也该上船了,两天以内不光要堵住鞑子的退路,还要把这里的所有人都运走,让他想拼命都找不到人。”
敌人步步逼近,自己为了诱敌步步后退,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在民夫和当地人中产生了一些骚乱,这些人加在一起足有十多万人,原本是由娄定远的中军负责看管的,他们奉命从海上坐船绕过海湾后在敌人后方登陆,这里就只剩了前厢的的一万二千五百人,眼下他们全都分布在阵地上,看管的人换成了孟之绍的那些新附军,监视他们的则是吴老四的一个都和金明的亲卫不过两百人而已,这点人扔到十万人的人群里,连个浪花都掀不起,然而只要看到他们手里黑洞洞的枪口,任是谁也会心生怯意,尤其是那些被俘虏的蒙古骑兵。
土虎登哥肩上扛着一袋粮食,动作迟缓地向后走去,心里充满了纠结,不知道是该希望自己人打过来,摆脱俘虏的命运呢,还是被宋人粉碎在阵地前面,至少不用担心,回去之后被族人视为耻辱,这种矛盾的心情,在看到了宋人的动作之后达到了顶峰,因为他知道,那些粗粗的圆管子,就是当初击溃最后一丝抵抗意志的罪魁祸首。
“磨蹭什么,快走!”
一个新附军手握在刀柄上,冷冷地看着这群昔日里高高在上的蒙古人,心中有种异样的快感,土虎登哥和他的人早就习惯了这一切,默不作声转过头去,就在这时,突然听到不远处的高台上,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让所有的蒙古人心里为之一颤。
“开炮!”
金明的指令通过对讲机传到每一个都的都头耳中,此时,这些
第一百零五章 半岛(完)
对于敌人的心思,刘禹没功夫去猜,左右天上有飞行器在盯着,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把人撤走,包括了他自己,在这个鬼地方呆了大半个月,他是真有些想念琼州的家。
隔着一条严密的战线,鞑子的侦骑只能看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比如大量的民夫和当地百姓,却看不到他们在干什么,实际上,自从登陆半岛以来,除了前厢的第三军执行过阻敌和诱敌任务,其余各军联同中军全部加上几千民夫一直在这附近修筑道路,这条硬质水泥路的终点,就是位尖角区域最底端的一个港口。
在加入了十万左右的人力之后,这个速度大大增加了,他们每天都负担了绝大多数的土方工作,将海量的沙石运到海边,在简陋的沙滩上筑起一道坚固的混凝土堤坝,而从琼州过来的工匠们,则熟门熟路地卸下一根根粗大的钢梁,毫不可惜地将它们打入海水中,就这样,一个倚靠海湾的硬质水泥码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众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中迅速成形,随这而来的是大量的海船,他们要在几天之内,将这里的一切都搬走,无论是人还是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