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汝且去开阳门布置,老夫这就传令雒阳各军和大小官吏,今日去开阳门听汝号令,文优稍后敢去辅助于你。

    是!张辽领命退下。

    董卓看着他的背影,不由慨叹一声:偏偏这文远每次都能说服老夫。

    李儒笑道:想来是因为他有一腔赤诚,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文远所说这些事项,那些大臣岂能不知,比之那满朝大臣,或是畏惧相国而不敢言,或是阳奉阴违,或是冷眼旁观,或是自顾家业,文远要好的多。

    不错,文远倒有一番侠义心肠,为了黎庶而甘冒大险。董卓突然又慨叹了一声:如果老夫爱子没有夭亡,也该有这么大了,那性子倒与文远很是相像。

    李儒一怔,他忽然也发现,张辽与董卓夭亡的儿子还真有那么一点相像,甚至性格也有几分相似,难怪董卓对张辽很是特殊,很多时候明明看出了张辽的意图,但却不点出,送马送粮送兵器送辎重,送女人,虽然这也是张辽自己凭能力争取来的,但董卓却掌控着主动权,给与不给只在他一念之间而已。

    文远那小子还真是好运,李儒不由羡慕起来。

    他看董卓为了亡子有几分伤感的样子,突然想起一事,忙安慰道:董校尉前两日不是来报喜了,宫中有两个宫人怀了相国的贵种,而今已经送来府中了。

    不错!正是!董卓一想起此事,不由哈哈大笑,神情畅快无比。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来报:禀相国,雒阳令司马防之子司马朗并一众家眷带到!




第一百四十章 司马朗
    张辽从董卓那里出来后,看着有些灰蒙蒙的天空,长舒了口气。

    他这次面见董卓,第一个感觉就是董卓变化很大,或许是受了关东诸侯起兵和群臣阻碍迁都的挫折,如果说原本的董卓还有几分豪爽和礼贤下士姿态的话,那现在董卓可是戾气尽露,仿佛一头凶兽洗去了驯性,露出了獠牙!

    而放任百姓自生自灭和放言火烧雒阳,就是戾气的发泄!

    在今日看到董卓的甫一刹那,张辽几乎对自己的进言不抱任何希望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董卓居然接受了,而且授予了自己总督百姓迁徙的实权,这完全出乎了张辽的意料。

    他心中振奋之余,也有了一种更加强烈的紧迫感。

    他知道董卓从这一刻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一个上位者放纵自己的性格,最终只有毁灭。

    自己必须加快实力的积累速度了,这次迁都之后,一定要潜心练兵,静心谋划,迅速扩张实力。

    自己在董卓麾下毕竟不是长久之道,而且随着董卓的日益沉沦与放纵,行事的冲突会让自己与董卓逐渐背道而驰,迟早要有分裂之时,这也是自己不能不考虑的事。

    历经了半年时间,他早已认识到,在这个乱世,唯有做一方诸侯,有自己的一块地盘,才能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要获得一块自己想要的地盘并不容易,而今天下,冀州与东南青徐兖豫荆扬的世家势力强大,各有所图,各自扶持诸侯,势必将陷入连年的征战,没有一刻停息,经济难以发展,自己眼下这点实力,到了那里与曹操袁绍袁术等世家出身的豪强相争,也没有任何优势。而益州已被刘焉占据,幽州已被刘虞与公孙瓒占据,辽东则有公孙渊,因此,那些不是自己想要的地盘。

    从长远来看,最适合自己的还是并州和关中。并州是自己的故乡,羌族匈奴乌桓等异族肆虐,白波黑山等匪寇横行,适合练兵,但并州有一个缺点,地势偏北,气候偏冷,大部分区域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不能迅速积累粮草,不适合做根据地,否则前期消耗太大而得不到补充,会错失发展良机。

    因此还需要一个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就是河东与关中。只是河东与关中均是董卓掌控之地,如今董卓兵锋正盛,不可强求,唯有董卓身死之后,自己才有争夺机会。

    不过还有一个机会,如果能在一半年内向董卓争取镇守一方之职,并在朝堂之中拉拢一些人才,正好可以借助董卓的威慑,静心发展一块地盘,采用屯田之策,积蓄经济实力,等到董卓身死,关中混乱之时,自己加上师父贾诩的帮助,夺取河东与部分关中地盘并非难事,而后迅速向并州扩张,占据大片之地,经济实力加上军事训练,便能迅速成为一方诸侯。

    要成为一方诸侯,除了实力,就是名分和官职了。这个时代名正言顺很重要,关东诸侯除了董卓最先任命的一批外,后来的几个如孙坚刘备,皆有袁绍曹操袁术等声名卓著的诸侯上表任命。而自己显然很难得到这种机会,只能走另一条路了,就是董卓身死之后,天子会在凉州人的挟持下,大封官职,如李傕郭汜都是身居重职,而那正是自己上位的机会。还有比天子的任命更正宗的吗?

    这些想法在张辽脑海里不是一天两天了,眼下自己还不能脱离董卓,也很难脱离,如今自己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练兵,二是招揽人才。

    自己手下虽然已有张郃与高顺,但还是太少,何况高顺如今也不算自己名正言顺的手下,得想个办法把高顺从吕布那里挖过来才行。

    除此之外,自己知道的其他三国谋士与将才,很快都会在这乱局中各自选择一方势力投靠,自己必须抢在之前挖过来一些。

    张辽一边走一边思索着,迎面匆匆走来一人,他定睛一看,却是主簿田仪,不由一喜,田仪是董卓大管家,不同于李儒,便是休沐之时也无法离开雒阳,算来他和田仪已经数月未见了。

    田仪看到张辽这个知己也颇是高兴,只是眼下二人都不是叙旧的时候,田仪很忙,张辽也是急事在身,耽搁一刻就可能死不少百姓,匆匆聊了两句,张辽正要告辞,却见毕圭苑大门外进来十多个羌胡兵,押着十多人,除了一个俊朗青年外,其余的都是孩童和妇孺。

    那青年倒是神色镇定,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也是面色沉着,仿佛一个小大人,除他二人外,其他几个孩童和妇人却脸色发白,神情惊恐。

    那十多个羌胡兵向田仪行礼,张辽打量着被押着的一群人,突然想到刚才面见董卓前的情形,心中一动,看向那俊朗青年:兄台可是司马伯达?

    那青年一愣,忙很有礼节的抱拳道:在下正是司马朗,敢问兄台是?

    并州张辽。张辽咧嘴笑了笑,看向司马朗身后那个十多岁的少年:这位小兄弟就是令弟司马懿吧?

    司马朗一惊:张兄竟认得舍弟?

    那少年也看不过来,眼睛明亮有神,不过却透着一丝惊疑。

    张辽呵呵笑道:久闻河内司马贤名,在下曾去拜访,没想到贤兄弟竟随令尊在雒阳。

    司马朗正要开口,一个羌胡兵喝道:啰嗦什么?快走!

    十岁的司马懿突然朝张辽作了一礼,道:司马懿见过张兄,只是如今父母兄长皆为奸人诬陷,危在旦夕他说着看了一眼田仪,方才他一进来就看到张辽和田仪在闲谈,而这些羌胡兵都向田仪行礼,显然张辽和田仪地位都不会太低。

    张辽虽然心中焦虑外面形势,但此时董卓使者尚未派出,他急也没用,当即压下心中焦虑,道:无妨,相国之处,我自会为尔等宽言。

    多谢张兄。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看张辽如此有把握,不由脸上都是一喜,而他们身后的妇人仆从和大小孩子也齐齐向张辽作礼道谢,姿态恭敬,尽显司马家严谨的家风。

    走!去见相国。张辽正好想起一事,还需董卓尽快着手。顺便也为司马家讨个顺水人情,反正历史上的司马八达都活了下来,显然是董卓没有杀他们。

    司马懿这个奇才既然见了,哪还能放过,虽然年龄还小,但正好慢慢培养,细细观察。

    而这司马朗也不差,若是能将他们纳入麾下,日后对自己也是一大臂助。他始终认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也是曹操曹丕死的太早,曹氏后人无能,给的机会,自既然知道此人的性情,自然不会犯曹操的错误了。

    是自信还是作死,先收了再说。



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斗
    张辽再次从毕圭苑出来时,已有数百骑兵从毕圭苑向四面八方奔出,却是去传令如今在雒阳驱赶百姓的几支兵马和各县乡亭里,暂停驱赶百姓,各路军侯司马与大小官吏到开阳门听相府司马张辽传相国钧令。

    这是张辽刚才疏忽的,如今整个雒阳方圆二百里都已经乱成了一团,凭他根本无法止息,只能让董卓迅速传出钧令,这是最快捷的方法。

    与此同时,李儒与司马朗一家也随他一起出来,司马家十多口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看向张辽的眼神满是感激,包括十岁的司马懿。

    方才司马朗被董卓质问之时,虽然面色冷肃,但见过几次董卓的张辽却敏锐的察觉到董卓杀意不强,司马朗还没有辩解,他便趁机出言,帮了司马朗一把,又向董卓请求,让司马朗协助他处理迁徙之事,权当将功折罪。

    董卓如今对张辽还是很看重的,看到张辽一心为公,很是满意,利索的应允了,倒让司马朗一家见到了张辽在董卓面前的分量。

    张辽李儒带着司马朗一家甫出毕圭苑,就看到一个年约四旬面带威仪的中年人正神情焦虑的徘徊着。

    一见众人出来,那中年人面露喜色:伯达

    父亲!司马朗司马懿和几个孩子都疾步过去恭敬行礼。

    那人正是他们的父亲如今的雒阳令司马防。

    司马防见家人没事,很快定了心神,先过来向李儒行了礼:雒阳令司马防见过李先生。

    又要向张辽行礼,这时司马朗低声在他身边说了句,司马防立时恭敬的向张辽一礼:司马防见过张司马,多谢张司马大恩。

    世家就是礼仪多,张辽也是见怪不怪,他利索的向司马防抱拳一礼:司马先生不必客气,在下与伯达也是一见如故,故而出言相助,而今还要向司马先生讨要伯达,助我安顿迁徙之事。

    不可。司马防一惊,忙道:犬子无才,何敢当此重任?

    张辽眉头一扬,果然是滑不留手的老狐狸,这家伙看似面容威严,性格耿直,但却是个明哲保身的家伙,司马朗等家眷逃走应该就是这家伙的注意,而司马懿怕是跟着他这父亲学的也不少。

    一旁的李儒哼道:司马建公,汝为雒阳令,安顿百姓迁徙乃分内之事,如今相国命文远为相府司马,总督迁徙之事,两千石以下官吏任由处置,汝也该听他命令,何敢推辞?

    司马防一惊,看向年轻的张辽,有些不敢相信董卓竟派了如此一个年轻人总督迁徙之事。

    李儒又哼道:尔家眷趁机逃走,相国本要将尔家眷皆尽斩首,并降罪于汝,以儆效尤,正是文远出言相宽,汝一家才逃得一死,如今何敢再作犹疑!

    司马防素知李儒乃董卓近臣,听李儒所说,不由冷汗直下。

    司马朗忙开口道:朗不才,愿随张司马听令。

    伯达不必多礼。张辽扶起司马朗,看向司马防,道:司马先生,而今相国已经下令,雒阳亭长以上官吏在黄昏之前赶至开阳门下听从本司马号令,司马先生还是尽快回县府告知一众官吏,免得误了时辰。

    是!司马防不敢再小看这个年轻人了。

    张辽又看向司马朗:伯达,你且安顿好家人,便赶来开阳门,我看令弟也颇是聪慧,可一并带来。

    是。司马朗躬身礼道。

    张辽招来象龙,看向李儒:文优,你我且快骑赶往开阳门,先做部署。

    李儒抚须道:正当如此。

    张辽李儒二人带着原本的一百骑兵和董卓安排保护李儒的二十亲卫,一路直奔开阳门。

    沿途再遇到有抢掠杀人的,无论士兵还是无论,张辽一律命人抓起,带往开阳门。

    到了开阳门,天色还早,张辽立时召来张郃高顺等将领,命他们百人一组,迅速出击,捉拿各处作乱者,要在黄昏前赶回来。

    他与李儒一番计议,对迁徙的顺序细节和地点又做了详细规划,张辽的原则是即便慢两天也无所谓,但一定要做到伤亡最低。

    和李儒计议完毕,天色仍早,近处的一些将领和官吏到了,但远一些的官吏还没赶来。

    司马朗和司马懿也来了,张辽安顿了他们一些事,等得焦虑,索性让李儒带着他们接待将领和官吏,他自己则带了百名亲卫精骑,去查探董卓下令后的各处情况,看乱象是否稍稍止住。

    他带着百骑选了东面,直奔东市,要知道东市最是繁华,最吸引乱兵和无赖,日前也最是混乱,若是这一处乱象止住,那其他地方就能好些。

    不料他还没赶到东市,远远就看到一片乱象,有一大群人在械斗。

    冲过去!张辽沉喝一声,带着百名骑兵疾驰过去,很快到了跟前,看到有两方数百人在那里械斗,看衣着,其中有司隶,还有布衣游侠。

    不过这些司隶个个腰缠满贯,还抓了不少女子,张辽见状,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而且他看到了其中一个熟人,疤脸王虎,他曾暴打此人,救了何咸与尹月,而此人也正是董璜的走狗。

    此人本是一个游侠无赖,但此时却是一身司隶装束,带着百数司隶与一群游侠械斗。

    住手!张辽一声大喝:谁再动手,乱箭射死!与此同时,他一挥手,跟随的百名骑兵齐齐取弓上箭拉弦,对准了械斗的双方。

    且住!游侠中有人大喊,一众游侠纷纷后退。

    那些司隶本不待理会,但回头就看到森冷的弓箭对着他们,急忙也停了手。

    谁人敢在此放肆!王虎大吼一声,冲了出来,看到马上的张辽,一下子便认出了这个让他恨之入骨的人,不由愕然的张大了嘴巴,指着张辽吃吃的道:你你是

    张辽哼道:王虎,几个月不见,你倒是换了身狗皮,说罢,这些被绑缚的民女是怎么回事?

    王虎后退两步,躲入百数司隶之中,色厉内荏的喝道:我如今乃司隶校尉麾下门亭长,奉命镇压叛乱,尔莫非要谋反乎?

    张辽冷哼一声:本司马代相国督雒阳各军,尔等身为司隶,不维护秩序,反掳掠民女,与百姓械斗,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还不速速放开民女,回开阳门听令!

    这王虎眼睛一转:本亭长并未收到命令,你莫非是假传命令?又转向一众司隶,大声道:此人假传命令,我等岂能听从!

    一众司隶吆喝起来。

    张辽根本没时间与这等小人纠缠,一挥手,身后数支羽箭飞出,直接射入王虎咽喉胸膛几处要害。

    王虎瞪大了眼睛,倒地身亡,手脚不甘的抽搐着,死不瞑目,吓得一众司隶慌乱起来。

    速速束手,违抗军令者,斩!张辽又是一声沉喝,百名弓箭手拉紧了弓弦。

    一众司隶惊得慌忙放下兵器,伏地不敢妄动。

    张辽又看向那些游侠:尔等却是在此作甚?胆敢与司隶械斗!




第一百四十二章 游侠
    听到张辽厉声喝问,一众手持木棍与利刃的游侠面面相觑。他们看出来了,眼前这位和身后的一百多士兵个个都是弓刀在身,杀气十足,显然是真正上过战场的,比之先前那些只能欺负百姓的司隶要强出百倍。
1...5758596061...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