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两女出去后,张辽给几人大略的讲述了自己遇险与遇救的经过,几人感慨之余,沮授第一个发难:主公,须知主公之安危关乎社稷与百姓,岂能轻忽,还望主公日后能引以为戒,以大局为重。
荀彧也开口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主公实不应孤身涉险,诚如公与所言,主公之身,非一人之身,系天下所望,当为天下惜之。
荀攸也没有沉默:主公讨伐袁术,有兵马数万,宜稳而取胜,举全军救人比行险救人事半功倍。
郭嘉摸了摸鼻子,叹了口气:主公,前车之鉴,日后勿再,此番可吓坏郭嘉也。
主公虽有上天护佑,气运在身,然时时自警自省,方可不负天命。李儒顿了顿,又笑眯眯的道:此番亏得刘家女公子相救,主公宜当厚报。
张辽连连抱拳认错,面对手下一号辅臣和几大军师的轮番上阵,他也招架不住,只能先认错。
事实上荀彧人都知道此番事情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天子参与其中,让张辽很是难做,但此番张辽遇险真是把他们吓着了,这才刚进门就来了一番进言。
荀彧原本是倾向张辽忠心辅汉,但此番天子刘协的行为却令他大失所望,要知道他这几年跟着张辽,对张辽开科举重民生的政举极为认同,对张辽尊奉朝廷也深是赞叹,认为张辽将是开汉数百年来最出色的辅臣,可比管仲萧何,完全可以中兴汉室。
可惜这样一个绝世辅臣,却被天子戕害,让荀彧足足一个月闭门不出,痛苦抉择,君主民对错之间,反复权衡,他最终依从本心,选择了张辽。而对于荀彧这种人,只要做出选择,就会忠贞不二。
张辽在处理自己与天子的矛盾中,采取了退守纵敌之策,让天子先发制人,而他却占据了主动,得到了荀彧等一批汉臣的支持,这就是最大的成果!近乎于以退为进的战术了。
在座的几个都是智近乎妖的存在,岂能认识不到这一点,只是在张辽与天子博弈的过程中,张辽始终谨守本分,没有任何僭越之处,无可挑剔,反倒是天子在董承的蛊惑下咄咄逼人,荀彧身为百官之首,几番劝谏也没用,这其中张辽完全是无辜的。
而且张辽此番险些被算身死,也令荀彧等人心底同情于他,难免生出同仇敌忾之意。
故而张辽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朝廷对他的谋害,反而让他手下的重臣紧紧的凝在了他的身边,为他开创基业铺垫了最坚实的基础。
刘协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的朝廷散了,京师丢了,引以为股肱的太傅死了,贵人连同血脉没了,反而便宜了张辽。恐怕他知道后,会欲哭无泪,痛苦的无以复加吧。
事实上刘协如今已经是非常悔恨了,他在曹操刘备和于毒三支兵马的携裹下,到了关东,经过三人一番争议,最终被曹操安置在了济阴,但随后徐州牧吕布来迎,不久后河北袁绍也上表请移驾于邺,诸侯间博弈,刘协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彻底成了傀儡,还整日担惊受怕,比之张辽在时何止天壤之别。
刘协在担惊受怕时,张辽这边却在与荀彧和几个军师商议未来发展之道。
主公!李儒长身一揖:先前朝廷已封主公为晋公,公者,必划疆建国,还请晋公速行之!
荀彧等人皆是一惊,下意识的看向了张辽。
张辽直接摆摆手:建国之事,暂且不提。
眼下朝廷刚被他的手下打得七零八落,连天子也逃离了雒阳,如果他此时建国,那可是一下子就处在了风口浪尖,必然要被天下人骂成袁术之流了,甚至还不如袁术。
本来他是被朝廷欺负的弱者,一下子就变成了欺凌朝廷的权臣,如此反差,带来的后果必然很严重。
荀彧等人听张辽暂时不建国,没有被权势冲昏头脑,不由纷纷松了口气。
李儒的建议没有得到张辽认同,却仍是一副笑眯眯的神情。事实上他惯阴谋,被张辽任命为军师,岂能考虑不到此时建国的不利影响。
但他显然比其他几人更狡猾,更没有底线,他此时向张辽进言建国,是基于两个目的。
一者是看张辽态度,张辽虽然反对,但是用了个暂且不提四个字,说明不是愚忠之辈,不会坚决反对,他基本明白了张辽的态度,那就是迟早要建国,只是如今时机不到而已。
二者此时他第一个提出来,那无论何时张辽建国,他的功勋肯定是排在前面的,这也算他自己的一点私心吧。
这一点荀彧和沮授没有意识到,郭嘉和荀攸却不约而同的看了李儒一眼,二人对视了一眼,眼里露出笑容,显然二人都意识到了李儒的意图,对此也不在意,他们都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接下来,张辽与几人讨论了之后,觉得现有的格局不要大变,还不宜确定中心,仍是以河东长安雒阳这个铁三角来维护张辽目前所拥有的地盘,待到建国时,再考虑立都的问题。
明确了方向,郭嘉便忍不住道:主公,如今主公安然无恙的消息尚未散播出去,诸侯皆以为主公折戟庐江,主公正好借此机会迷惑敌人,破凉州,定河北!
张辽脸上露出笑容:计将安出?
他先前对自己生还的消息秘而不发,一方面不想处在风口浪尖,另一方面就有阴其他诸侯的意思,但他只是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具体的计策。
此时郭嘉提出来,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显然是有了腹案。
郭嘉呵呵一笑,道:散播谣言,伪作内乱,诱敌出击,以逸待劳,四面夹攻,先破袁绍,再破马腾韩遂。
郭嘉虽然言简意赅,但对在场的几个军师而言足够了,他们皆是点头,张辽也不由大笑:此计可行。
第七百零五章 定制
张辽与几个军师议罢凉州与河北之事,荀彧和几个军师暂时没有其他建议,只看向张辽,如今天子被曹操刘备和于毒挟持东行,朝廷名存实亡,张辽又加封晋公,虽然暂时不建国,但麾下机构肯定要做调整,否则政令无法通达。
这个问题他其实很早以前就考虑过,最近这一段时间在庐江养伤,更是细细进行了琢磨,本来打算过一段时间回雒阳召集荀彧等人商议,如今他们来的倒是正好。
张辽沉吟了下,很是直白的道:今天子东去,朝廷不存,我为晋公,虽不建国,政事却不能耽误,政体须有分划。如何分划,我有一言在前,权力绝对集中,必致腐化,于上不利,于官不利,于民不利。此前政令皆出尚书台,如今却要稍作分化。
此前尚书令权力极大,如果不算权臣的话,完全相当于一个丞相了。
听了张辽所言,其他人不语,荀彧面露赞同之色,躬身道:权力绝对集中,必致腐化,主公此言,深得为政之要,彧赞同主公之言,分划尚书台。
张辽脸上露出笑容,他知道荀彧素来公正允和,绝少私心,所以直接将自己的意图说出来,果然得到了荀彧的赞同,换做其他人,恐怕还有什么想法。
他接着道:从今往后,吾麾下设三省六部,未建国之前,且称之为三司六曹。
荀彧等人闻言皆是一震,只从一个三省六部,他们就知道张辽这次必然是有较大的动作,当即认真聆听。
而张辽也说的很慢: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监察省,只对本公负责。
尚书省主外,总览政务,设尚书令左右仆射,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侍郎。
中书省主内,掌机要,主建言决策审议与拟令,设中书令侍中议郎,平日顾问应对。
监察省顾名思义,主巡按监察,设监察令,下设三司使,分别监察百官司法盐铁诸税,弹劾失职渎职与不法。
张辽顿了顿,又道:平日三司在职责范围内各行其职,只向本公报备便可,遇到重大事务,三司令皆可向本公提议,召集阁会共议,参议者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监察令三司使。
至此,张辽算是将他这一段时间琢磨的机构,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反复权衡,何况他还是个外行。
而且他这个也叫作三省六部,但除了六部外,三省实际上与历史上后来发展的三省并不相同。
历史上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如今张辽将门下省和中书省合二为一,将监察提格,放到了与尚书省和中书省同等位置。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历史上那个三省六部也不是那么靠谱,而且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变,历史上始于曹操。
东汉最大的权力机构是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但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属于内廷机构,曹操担任丞相后,先将尚书台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列为丞相属官,将尚书从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曹操进位魏公之时,尚书令荀彧反对,让曹操对尚书台的权力起了忌惮之心,随后在进位魏王时,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对尚书台的权力第一次进行了约束和分割。
到了曹丕继位时,认为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秘书令为基础设了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皇帝的侍从机构地位不断提高,西晋时,侍从机构正式成为门下省,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后,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名义上有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实际上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真正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三高官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为了控制相权,逐渐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进行虚置并不断减少,而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以品级低的官员来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从唐高宗时,三省逐步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也逐渐趋向混同合一,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自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有名无实。
到了五代之时,由于连年征战,三省形同虚设,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开始。
到了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所以真正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实行的时间很短,张辽的这个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二省加一个监察。
在张辽看来,作为上位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有几个权力一定要抓紧,否则就要出事。
这几个权力分别是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军权张辽始终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将来也会给后人下祖制,军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开。
其他几个权力,张辽就通过制衡来掌控了,决策是通过着急三高官官召开阁会来实现,至于财权人事权,他不用牢牢抓在手里,只通过监察的手段来扶正即可。
明确了核心机构,接下来就是人事任命了,尤其是三高官官的任命极为重要,关系着这个机构能不能在起步初期较好的推行下去,形成定制。
文若,尚书令依旧由汝担任,汝任事,吾放心。张辽道。
尚书令毫无疑问,还是荀彧。
荀彧这几年总揽政事,忠心而有能力,张辽放心的很。
第七百零六章 定人
张辽麾下,其余诸人的才能多有偏失,只有荀最是全面,没有私心,行事不偏不倚,统领全局才是荀的最大长处,张辽还是对荀最为放心,由他总揽政事。
至于中书令,作为张辽身边的策问机构长官,虽然人数不多,机构精简,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尚书令,是以中书令不但要亲近之人,还要有能力,张辽心中早有定计,当即道:中书令由军师将军贾诩兼领,公达文优奉孝皆加侍中之职,参与阁会之议。
侍中并不是主官,而是作为加官,并不影响此前的本职,还能参与重大事项决策,荀攸李儒和郭嘉皆是躬身领命:唯。
张辽看了一眼长史沮授,接着道:监察令由公与担任。
唯。沮授怔了下,躬身领命。
三高官官既定,张辽看了众人一眼,道:汝等可有异议?
荀等人皆是摇头,事实上张辽已经考虑的很周全了,对于三高官官的任命同样考虑的很充分,算是各用其长,他们都很信服。
张辽又道:尚书省,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便由文若思量提名,中书省我自会与贾中书商议,监察省三司使,则由公与思量提名。
荀与沮授皆是点头,副手由他们正职提名,足见张辽对他们的信任,也利于他们施政。
三省六部建立起来,张辽算是松了口气,事实上如今也是建立三省六部的最好机会,如果他还在朝廷,有一般公卿阻拦,还有大汉祖制在上,很难推行,如今在这种人心不定的微妙情况下,反而是推行拍板三省六部的最好机会。
中枢定了,还有地方,张辽沉吟了下,道:三省六部既定,今日就召开第一次阁会,此番平定袁术,加之朝廷东行,诸郡太守多有空缺,须确定河南河东弘农扶风汝南颍川汝南九江庐江郡守之职,并除陈国梁国沛国,设陈郡梁郡沛郡。
关中三辅,京兆尹为荀攸,左冯翊为杜戢,在朝廷东行后,右扶风与河南尹张辽要调整,河东太守本是贾诩,如今贾诩调任中书令,河东太守位置自然空了下来,除此之外,就是此番张辽南下平定袁术收回的诸郡了。
顿了顿,张辽又道:吾拟以鲍信为河南尹,段煨为弘农太守,唐翔为河东太守,周晖任右扶风,诸葛玄任汝南太守,滕胄任颍川太守,吕岱任陈郡太守,王邑任沛郡太守,是仪任梁郡太守,顾雍任九江太守,步骘任庐江太守,诸位以为如何?
荀几人思量了一番,认为张辽提到的诸人皆有大才,完全能胜任各郡守之职,皆点头道:可。
张辽又道:以糜竺任大将军府长史,鲁肃为司马,田仪为主簿,法正司马懿为从事中郎。
如今张辽身兼晋公与大将军二职,晋公之下设三省六部,大将军府中却还需要长史等僚属,在僚属上张辽完全是一言而定,荀等人自然不会说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