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所以官军的推进过程是举步维艰,速度更是极其缓慢。在后方督战的杨御藩用千里镜看了只能干着急,可是也没什么立竿见影的良策可供实施。

    攻山这种事可不是将领发号司令,校尉们卖力吆喝,全军敲锣打鼓就上去了,真要那么容易,人人都成司马懿了。

    万山并不算高,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夺取的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何况遭到了对方的拼死抵抗。

    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元军为了攻占重镇襄阳,便先行夺取了襄阳的西侧屏障万山。

    作为襄阳守将的吕文焕闻讯,率上万兵马来夺未果,宋军又先后数次败兴而归,导致最后吕文焕投敌,襄阳失手,仅过了三年,元军便攻克了南宋都城临安。

    “此贼当诛!传我将令,全军压上,务必尽快夺取此山!”

    今日不同往昔,杨御藩完全可以率兵绕过万山,直接与在岘山南部阻击张逆贼军南下的牟文绶汇合。

    只不过既然遭遇了,那就要将其重创,乃至歼灭,贸然绕路,多半会遭遇对方的截击,部曲被拦腰截断,便更为不智。

    这里一发炮,想必与牟文绶接战的张逆便会知晓身后已有官军尾追,必定会有所动作,但要快吃掉牟文绶所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面前的“骨头”虽然难啃,却是眼下最为稳妥的进兵之道,只要取胜,便可令张逆贼军首尾不能兼顾了。

    攻山也没啥好办法,就是用人堆,唯一让杨御藩感到欣喜的便是,他观察到貌似贼军并无重型火铳,连开火的轻型佛郎机都屈指可数,这便大大降低了攻山的难度。

    杨御藩决定除了马卒、铳手、伙夫、辎重兵之外,其余人等不论官职高低,一律上阵杀敌,他不信一次投入三千余人,还攻不下眼前这座山。

    就算这样,官军仍旧停留在半山腰的位置,难以一鼓作气推上去,而且还折损了五六百名将士。

    “爷!官军攻势愈发猛烈,该当如何是好”

    牙将见到己方的防线已经被挤压得越来越靠近山顶了,虽然还未崩溃,但也为期不远了,便急忙询问其主人的意思。

    “哼哼!以为爷甚子驴穷了当下刮的是东南风,我军大可放火烧山!传令下去,立即点火!”

    王定国从大王那里听过黔驴技穷的典故,但只记住了“驴”和“穷”,不过并不妨碍他在下属面前卖弄文采。

    前番自己已经在江边先折两阵了,再找大王兵力,只怕要被扇个红彤彤的大耳光,要想抵挡住这股气势汹汹的官军,那就只能向老天爷“借兵”了。

    等山火烧起来,大爷我看你如何攻山,最好一把火就烧得寸草不留才好,反正咱爷们打完就走,你们群狗官军就在这收拾烂摊子吧。

    义军士卒们也知道己方快要招架不住了,官军折损的兵力不少,他们没有火器支援,战殁的兵力就更多了,得令之后便迅速点火,寄希望于山火能够迟滞官军的推进。

    湖广北部倒是也照常降雨,雨量虽不算充分,却并不像河楠那样土地开裂,赤野千里,点火时能点着的,而且火借风势,很快便向山下蔓延开来。

    “咳咳”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眼看就要取胜的官军将士并没料到贼军还有这一手,纷纷被山火所产生的浓烟呛得不住的咳嗽,同时涕泪横流,不得不败退下来。

    他们能够战胜贼兵,但却不能力敌愈发猛烈的山火,一道道火墙几乎是血肉之躯难以逾越的,若是在身上不能被泼洒到足够的水的话,就要被火苗给燎着了。

    官军迫不得已,只能步步后撤,最终彻底放弃了已经夺取的半山腰,开始大规模的向山下撤退,凭借王定国的神来之笔,义军一举扭转之前的颓势,仍旧控制着万山东侧。

    “全军沿山下向东挺进,绕路羊祜山!”

    见到火势一时难以熄灭,杨御藩也不能让麾下的将士们硬闯火海,便当机立断下令放弃攻山,部曲从襄阳城下经过,对张逆所部实施迂回包抄。

    与宋军不同,如今官军采取的是攻势,而且控制着襄阳城,万山也就不再是官军的必经之路了,倒是对贼军来说,是个必守之地。

    杨御藩就不信贼军能把万山、羊祜山、岘山全都点着,真那样的话,他们的“大王”也会葬身火海的。

    “报!将军!狗官兵退了!”

    “哈哈哈哈好!”

    王定国也看到了官军架不住扑面而来的山火,纷纷撤退到了山下,心中更是得意,爽朗地开怀大笑。

    之前连吃败仗,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纵然所部损失了不下近千士卒,那也是逼退了官军的进攻,保住了万山阵地,着实可喜可贺。

    瞧这架势,山火估计能烧到傍晚,届时大王早已率部远走高飞了,洪贼大军就算抵达此地,也是追赶不及了,他便算是完成了断后的任务了。

    山顶的义军倒是没有被大火困扰,但是在携带的水喝光之后,还遭受太阳的炙烤,所以他们比下面掉头跑路的官军并没好多少。

    下山取水那是不可能的,只能从身后的山涧里接一些,勉强够这千百人解渴之用,否则对面的官军攻不上来,依然可以用佛郎机实施炮击。

    王定国所部并不知道进攻他们的官军所携带的大部分都已经受潮了,否则便会更加有恃无恐了。

    山火迫使杨御藩不得不改变之前拟定的前后夹击的进攻计划,牟文绶仍旧在岘山南部阻击张逆,而他则要改由从侧翼向张逆所部发动进攻。

    既然已经被发现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突袭了,牟文绶所部在前方若是能够挡住张逆的进攻,那两路人马便是合围贼军,否则就变成了追击。

    “杨兄!莫急,俺来也!”

    说话之人正是唐通,听说牟文绶与杨御藩的兵马已到,正准备合围张逆所部,唐通便怂恿姜名武出兵,顺势向杨世恩借了两千兵马。

    这样守军也出战五千,好歹也是一番心意,算是之前答谢两位总兵协力守城的功劳,等到洪少保驾到,也方便上报战功。

    牟文绶与杨御藩夹击张献忠,并没有多大胜算,最多是拖延其逃窜时间而已。

    等到唐通与姜名武两部人马加入,官军的实力便增长了许多,几乎到了可以与贼军决一死战的程度。

    但战归战,想要聚歼这股贼军,还是做不到。大王执意率部突围的话,官军多半也阻拦不住。

    唐通所部原本有七千余人,但在蓟州老巢留下了千余人,主要是看管重型火器。南漳尚有患病与水土不服的千余人,随其进山的不到五千。

    等到此番扳回一城之后,他便打算向洪少保借兵三千,然后加上原本的两千来人,便又可东山再起了,距离一无所有还早得很呢。

    想得到是挺好,不过也要看此番的结果如何,若是官军得胜,唐通的计划便可得以实施了,如若不然,就要顺势延后了,所以唐总兵可是看中是役的结果。

    姜名武倒是没有唐通那般渴望翻本的心思,但是在山里没等遇到贼军便掉头跑路,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为了在洪少保回援襄阳之前捞些可以功过相抵的本钱,他也要大显身手才行,南线的四位总兵能够联手重创张逆,那便再好不过了。11




第367章:四狼斗虎
    眼下前有牟文绶率部堵截张逆贼军南下,后有杨御藩迂回包抄,唐通与姜名武又从襄阳城内带队加入围剿大军,倒是不会让贼军轻易脱逃掉。

    盘踞在山顶的这头“恶虎”在攻城时受了些伤,不过正因为如此,在其觉察到自身快要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时才会更加可怕,必定要垂死挣扎一番。

    追上来的三位总兵也经过简单的磋商,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能拦下这股贼军最好不过。

    实在是力所不逮,拦不住的话,也决计不能让张逆再次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务必要像洪少保叮嘱的那般,对贼军实施尾随追击战术。

    只要能够死死的咬住“老虎”的尾巴,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己方不知不觉之际,再次进入贼军的伏击圈之内的可能,尽量不要重蹈之前唐通所部的覆辙。

    襄阳这边能够出动的兵力也就这些了,对襄阳守将杨世恩与知府王承曾,他们这一文一武来说,只要能够守住襄阳,便是万事大吉了。

    之前真的就差那么一丢丢,这座军事重镇便被贼军偷袭得手了,现在回想起来,后背还不时的冒冷汗。

    真要是被张逆大军攻陷了襄阳,他们即便不死在流寇手中,也要被朝廷革职下狱,毫无疑问地要被枭首示众。

    城内的文臣武将都在盼着洪少保的大军来收拾张逆贼军,他们可不想出去打野战,而且守城的这些兵马也真就打不了野战。

    官军虽然未明确划分成守城部队与野战部队,但是固守城池的部队除非之前有相对丰富的野战经验,不然贸然出击,多半就要连人带城都给丢掉。

    在湖广一带,最为能征善战的守军,就是巡抚方孔炤,也就是方以智他爹所率的部曲了,但兵力较少,仅有五千。

    可就是凭借这点人,方孔炤一个文官,就硬是能够在湖广地区打出八战八捷的傲人战绩出来。

    方孔炤不遗余力的上奏朝廷,要剪除张逆这个祸患,但是呈上去的所有奏疏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

    他的兵马也就只能回到武倡驻扎,若是没有朝廷后续拨款,只能就地解散,不然像方孔炤这样级别的朝廷重臣也养活不起五千野战部队。

    在洪承畴率部南下之前,某太子便已经下了密旨,让方孔炤扩军至两万,准备应对即将发生的不时之需。

    除去粮草之外,两万兵马每月至少需要五万两银子的饷银,这笔钱也不需要从洪承畴的牙缝里挤出来。

    本地最大的土豪莫过于在武倡享乐的楚王朱华奎,从王府里抄出来的物件,银子取整之后归由方孔炤作为军饷。

    零头以及黄金、古玩、字画、珠宝等物品则被厂卫连同楚王一并运往京城,不过入的不是太仓,而是东宫。

    藩王的家当归太子所有,这是事先定好的,军饷也只能算作借用,届时要么让户部从太仓清账,要么直接充抵太子在莱州或开滦矿产的税费,想赖是赖不掉滴

    一旦方孔炤提前有所准备,手里还握有大量兵马的话,张献忠就不可能再打下整个湖广最为富庶的地方了。

    住荆州的惠王朱常润、住襄阳的襄王朱翊铭、住武倡的楚王朱华奎这三位藩王都被移驾京城之后,张逆再想破产吃饱喝足,也就不大可能了。

    方孔炤手握一百万两银子,足够养活麾下的部曲一年半载的,届时剿寇形势依然严峻的话,朝廷再另行拨款。

    襄阳知府王承曾没有那么大的专断之权,自身也不会带兵打仗,守城尚且需要副将杨世恩麾下的兵马。

    能够保证城池不丢就算是保住了头顶的官帽,其他事情,譬如主动去找对面山顶的张逆算账,他就不便也不敢多言了。

    但对志在报仇雪恨的唐通来说,张逆不挪窝,自己还省了不少的事,否则还得带兵追着此贼,在其屁股后面吃灰。

    四千多兵马就这么没了,对唐通来说是决计不可能接受的,自打加入行伍以来,他还从未吃过如此大的亏。

    这笔账今日必须要算清楚,不能再拖了。对方要是躲在山里,他还怕再被贼军伏击,当下张逆就在羊祜山那边,正是他有仇报仇有冤抱冤的大好机会。

    “弟兄们额唐通初次带尔等,没啥好礼相送,今张逆就在山顶,朝廷悬赏十五万两纹银将其擒杀,死活不论,用尸首领赏额有话在先,为了给死去的弟兄们报仇,为额唐通雪耻。这笔银子,额分文不取,皆归尔等瓜分谁要是担心,额不强求。若有胆量,是条汉子,就跟额上砍死张逆,分银子”

    唐通身边除了跟他从山谷里逃出来的亲兵之外,全都是杨世恩调拨给他的兵马,这些人皆为刘国能的部下。

    杨世恩又跟在城内治伤的刘国能的族弟刘子安商议,征求过对方的意见,才同意将这两千人调给唐通来指挥。

    在山谷里被张逆杀得差点来你脑袋都丢了,唐通手里啥值钱的物件也没有,只得用悬赏令来鼓舞士气。

    打仗,特别是打恶仗、硬仗,凭的就是一口气,若是能够一鼓作气攻上山顶,张逆贼军不被聚歼也要被重创。

    所以唐通在上阵之前,才对麾下士卒做了简单的动员,当然莽夫将领与文盲士卒沟通,就得用双方都能听明白的话语才行。

    “砍死张逆,分银子”

    “砍死张逆,分银子”

    “砍死张逆,分银子”

    唐通说的比较粗鄙,也担心这些人不听号令,畏敌怯战,不过士卒们明显对十五万两赏银很感兴趣。

    刘国能的部下之前自然都是流寇,被朝廷招抚之后才摇身一变成了官兵,虽然身份变了,但追求不变,那就是打仗赚钱

    只要有十五万两赏银,别说“八大王”张献忠,就算是皇帝老儿,这些士卒都敢砍,他们的作战诉求就是“只人钱不认人”

    就算多达两千人来分钱,每人也能领到七十五两银子之多,决计是好大一笔钱,再说这年头谁会跟银子过不去

    听了唐通的豪言壮语,大伙就跟喝了鸡血一样亢奋,内心激动之余,连握着兵刃的手都在不住的发抖。

    没等开打,很多人便开始联想赚到这笔巨款之后该如何花销,比如喝酒吃肉、博戏耍钱、去楼里

    要是能把山顶的流寇一锅端了,将悬赏令上写明的大小头目一网打尽,那领取到的赏金数额就远远不止十五万两了。

    这样一来,不光是唐通所部,就连旁边的姜名武麾下的士卒都开始眼冒绿光,跃跃欲试起来。

    不管是隶属于朝廷的正规军,还是后来接受招抚的流寇武装,从将领到士卒,作战的动力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银子。

    没银子就没士气,行军便会懒散懈怠,打仗更是敷衍了事,这样的部曲能打胜仗才是稀罕事。

    对莽夫们来说,只要有了银子,那就什么都好说,只要金主下令,让他们砍谁,他们二话不说,提刀就上

    “好随额攻山”

    唐通是陕茜泾阳县人,张献忠是陕茜庆阳卫人,不过一个是陕南,一个是陕北,唐通更是不屑于这些打了就跑的流寇。

    如今是“老乡见老乡两眼冒金光”,既然军心可用,那就要趁热打铁,吃完晌午饭,直接就率部攻山。

    只要自己吃饱喝足,唐通就不管对面吃没吃饭了,最好没吃,这样既没力气打仗,又没力气跑路,就留在原地等死好了。

    “嗵嗵嗵嗵”
1...229230231232233...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