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医部尚书路振飞、右都御史张煊、大理寺卿王正志都是太子一手提拔上来的,他们还没傻到没等屁股坐热乎,就直接来个反戈一击,再说也没有足够的动机。

    由于太仓进项极多,所以户部尚书李侍问也就息事宁人了,不想跟太子掰扯支出以外的事情。而左都御史钟炌与刑部尚书甄淑手头等待处理的犯人有一大把,更不想自找麻烦。

    两位内阁成员更不会在这时候反对太子的建议,勋贵那边就更不用多说了,太子说什么都会点头同意,他的心思都在开滦煤矿那边呢,那可是一年能赚好几十万两的大买卖。

    所以放眼整个大殿,没有一个人会支持冯元飙,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不想为东林出头,不少人都已经明白了老冯头的小心思了。

    太子前番整饬朝政时,可是清理了不少东林成员,虽然没有公开批评东林,可说过结傥必营私的观点,朝臣们对此都是心有灵犀,因为像陈必谦、杨士聪、吴昌时、吴伟业等一干东林成员都被收拾了。

    冯元飙算是现在殿内唯一一个东林成员了,其职务还是极其重要的兵部尚书,大家都不知道太子意欲何为,所以还是静观其变为妙。

    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善于产眼观色,既然太子已然有了主见,自己洗耳恭听便是了。而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则认为辽西诸多总兵桀骜不驯,当须调派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王在晋自然是最佳人选。

    真让汪乔年赴任的话,莫说东虏来袭,就算是平时,他也未必有能力调得动麾下的各部人马。

    幺鸡见到老冯头被自己生生地给怼回去了,心里有些小得意,便继续挑逗道:“现在,本宫说说可以胜任蓟镇总督一职之人,仙界刘伯温军师经过掐指一算,认为直隶通州人阎应元极为合适。此人熟悉本地情况,兼具统兵之才,可谓是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本宫有意擢升其为蓟镇总督,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阎应元是何许人也,值得太子如此上心

    朝臣们立刻开启了话匣子,但讨论了半天都没有任何结果。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货,所以就没办法作出评判,连主观臆断都做不到。

    勋贵们是本地土着,但也不知道有这等被仙界军师青睐的货色。

    阎应元虽然是畿辅人士,可老家在通州,并不在京城,所以不被朝臣们熟悉并不奇怪。

    在大家茫然不知的时候,还是贼心不死的冯元飙率先发难:“臣不知此人现居何职,可担此重任。”

    若是职务不高,那边可以从资历上来做文章了,这个职务将求的是经验,汪乔年再不济,也应当比此人略强。

    真让老冯头给蒙到了,这的确是阎应元的弱点,可幺鸡并不会就作罢:“此人现为一名典吏!”

    话音刚落,大殿里就像开锅了一样,典吏可是未入流的官员,连个九品芝麻官都不是,被一下子擢升到正二品总督的位置上,怎还得了

    冯元飙总算是找到了破绽,顿时心花怒放,跃跃欲试道:“既然如殿下所言,臣不知此人何德何能,可令殿下不拘一格,遑论安珉守土,保存江山社稷”

    蓟镇总督是个肥缺不假,可也是个板上钉钉的死缺,就是谁补谁死。因为蓟镇所辖的长城防线是清军的重点突破地带,而且完全守不住,只要遭到入侵,就必定会被攻破。

    冯元飙的计划是先将汪乔年推到蓟镇总督的位子上,然后在入秋之前,伺机再将其调往相对安稳一些的地方去,免得初冬十分东虏真的卷土重来,汪乔年再因此而获罪。

    比起做过登菜兵备副使、平阳知府、右参政、按察使等多个职务的汪乔年,身为小小典吏的阎应元简直就不值一提,太子却十分看重,当真可笑。

    幺鸡自有力主安插合适人选的理由,而且要活活噎死这个老东西:“首先,此人是仙界刘伯温军师推荐之人,刘军师为其算过一卦,此人带兵五千守城,便可抵挡十万东虏攻城,足见其才智过人。其次,太祖高皇帝也肯定刘军师之谏言,本宫已然在仙界遵命。最后,刘军师还为本宫献了一套克制东虏铁骑的战术,可谓事半功倍,故而本宫才会如此这般。”

    既然你直接忽视掉了刘伯温,那老子就直接搬出朱老六臭豆腐好了,看你还敢不敢无视了,你要是不信,大可以飞升到仙界去跟朱老六臭豆腐对质呀,老子举双手欢迎!

    见到太子竟然将太祖高皇帝作为挡箭牌,冯元飙不知是真是假,就只得绕过行事,免得一言不慎,变成朝臣们的众矢之的。

    不论身居何职,只要胆敢在言语上攻击太祖高皇帝,那就是最大的大不敬之罪,什么都不用多说,直接就能够被削籍为珉,而且不会有人会同情你。

    冯元飙坚持己见,并试图寻找太子言语中的漏洞:“臣以为总督一职须面面俱到,所顾之面甚广,任用当须资历颇为宜。此人当真如刘军师所言,莫不如擢升其为总兵,统兵作战更为合适,所部依然可以保卫畿辅地区。”

    既然太子说他很能打仗,那便直接让其带兵作战好了,待到其兵败溃逃之时,再行治罪便可。

    自广宁之后,明军鲜得胜仗,朝廷早已望眼欲穿,然而每每事与愿违。

    若是这阎应元有戚少保戚继光之将才,待屡战屡胜之后,再行晋升亦不迟。

    太子拖出了太祖高皇帝与刘军师,而冯元飙说地也有三分道理,朝臣们都开始犹豫起来,不到最后,绝对不会轻易表态

    幺鸡见状便举了个例子,让大家明白一下:“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可为刘备军师,而刘备也未让其行使关、张、赵三将之职。随后面对咄咄逼人之曹军,汉军虽势单力孤,却能屡挫强敌,足见刘备用人之道!今东虏气焰熏天,屡次入关攻城略地,而我军士气低落,每战必损兵折将。既然有太祖高皇帝之肯定,刘伯温军师之推荐,本宫焉有不用阎应元之道理此人善于组织谋划,统筹全局,能因势利导,借助天时、地理、人和之优势来克制东虏铁蹄践踏我大明国土、荼毒我大明百姓,配合新式战法,便是总督一职最为合适的人选。”

    阎应元借助小小的江阴便能抵挡十万辫子的猛攻,比起三天不到就破城的史可法,简直就是天将般的存在,扬州城可比江荫大多了,结果守得是惨不忍睹。

    幺鸡就想知道,要是将除京城以外的蓟镇所有地区都交给这货来管理,能否最大限度地消耗辫子的机动兵力。第一次不用太多,让辫子死个三五千人就行了。

    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实在不想纠结于人选之事,因为君臣双方各自皆有道理,出列疏言道:“臣不知殿下所谓新式战法如何行事”

    不光是他,朝臣们都很好奇,让典吏去做总督也就算了,能够克制东虏铁骑之战法是如何高深莫测,太子在朝会上能否透露些许。

    “进朝,上图,宣阎应元上殿!”

    老子昨晚上可是画了好半天,今早又仔细端详了一番,貌似没有多大瑕疵,算是基本满意了。

    “臣阎应元叩见皇后殿下,祝……”

    幺鸡自动忽略掉了后面的内容,然后将之前君臣争论的内容简短接说,让这货大致明白一下,免得再问一圈,自己还得跟他解释。

    “好了,先说一下本宫的防御战略,因宣大与蓟镇兵力有限,而长城防线连绵不绝,实难处处囤积重兵把守。东虏借助火炮优势,实现一点突破,以主力深入畿辅,则我大明北部防线便会全线崩溃。”

    现在长城防线就是个摆设,对付辫子可谓是防不胜防,既然如此,那就干脆别占用兵力资源去固守了,还省得被人家给全歼了。

    “本宫便对之前的战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即用有限的兵力去固守相对重要的战略节点,譬如京城、首府、县城、卫所等地,这样便能避免我军在野战被东虏歼灭,利用城池与火器来消耗东虏的有生力量。其次,为了保护众多乡村,要在各乡各村都成立团练武装,在我军集结时,要做到自我保护。一个村成立一百人的团练,一个乡成立一千人的团练,一个县城里五千人的团练。在畿辅地区,各村都要利用新式战法,此战法便是地洞战,就是在宅院下面广挖地洞,东虏来了,村珉便可以钻地洞逃生。”

    因为眼下莫说是百姓,连官军都钢不动“大清王师”,让百姓能够在辫子的刀口下活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洞,打得越多越深就越好。

    团练就那么回事,不能指望他们真的可以击退辫子,能保护本地的百姓在辫子宰人之前,成功钻地洞就算是完成本职工作了。

    冯元飙总算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发泄点,立刻大声陈词:“此法极其欠妥,殿下怎能使我大明百姓如鼠辈一般苟活”

    “放肆!”

    没等某太子予以驳斥,杨进朝便率先发话了,这个老东西竟然胆敢对自己主人不敬,真是不知礼数。

    幺鸡丝毫不生气,摆摆手道:“无碍!冯爱卿,此一时,彼一时嘛。本宫若让我军收缩防御,将有限兵力重点保护城池,广大乡村必然会疏于防范,此法虽看似苟且,可毕竟能让百姓活命,毕竟东虏入关,可不会顾及我朝百姓死活的。再者说,冯爱卿还不知此战法之巧妙所在,地洞战最大的特点便是会使东虏放弃其赖以为生的骑兵,若要下洞杀人,就必须先行下马,否则骑马可是钻不进地洞的。等这些敌人进了黑漆漆的地洞,当然会变得茫然无措。团练实力不济,但偷袭却再容易不过了,借助地利优势,刺死几个东虏有何不可一村若能杀十个东虏,一百个村子便能杀上千东虏,一千个村子便能杀上万东虏!叫此等豺狼从此之后,来得,去不得!”




第241章 地洞御敌
    用卖保险的销售策略只能忽悠二傻子,哪怕在战场上十换一,辫子早都吓得跑回到树林里去了。

    有人会说就算是十万头猪,敌人也得抓一会儿……

    说这种话的本身就是一头猪,因为人有一个猪没有的致命缺点。

    人是会投降的,而猪不会!

    辫子这次入关劫掠,在进攻济宁时,佐领祖大春就被守军击毙。

    祖大春与祖大寿什么关系就无须赘言了,他是怎么加入辫子的,想必更不用解释了。

    结合当下的敌我态势,想要让各路明军不投降、不溃逃、不被全歼,唯一的办法是尽可能地避免发生野战,据守城池,等辫子抢够了,自然会撤出关外。

    这个策略看着很是窝囊,可能够保全明军的有生力量,避免主力遭到辫子的毁灭性打击,新兵随时可以招,可要做到能够出战,至少要锤炼两三年。

    跟辫子打野战不是喊两句口号,撒几十万两银子,大家群情激愤,就能战而胜之的。

    真有胜利光环的话,别说辫子了,就算是威震天与紫薯精,都不是大明军队的对手。

    某太子也不想让大明百姓四处打洞当耗子,无奈形势逼人强,明军眼下在地面上就是打不过辫子,这是明摆着的事,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黎民百姓都一清二楚。

    嘴上还死咬着抗虏不放,信誓旦旦地要舍生取义,绝不苟且过活,可心里早就认怂了,不主动开门迎接“大清王师”的驾临,那都算是有骨气的了。

    明军收缩兵力,在多处战略节点屯以重兵,那么势必将放弃诸多地区,尤其是顺天府还是平原地带,根本就没什么天然屏障可言。

    为今之计,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号召村珉们深挖地洞,让辫子们就算站到他们头顶,都没办法将百姓们怎么样。

    只是冯元飙并不认同太子的战术,反唇相讥道:“我泱泱大明,幅员辽阔,带甲百万,曾几何时,百姓竟然沦落到以鼠辈之法,而苟且偷生,又有何颜面连见列祖列宗此法亘古未有,一旦实施,必定贻笑大方。上愧对太祖高皇帝,下有悖我大明亿万黎民,万不可行也!”

    朝廷下令各地的百姓要像老鼠一样打洞,莫说百姓们反响如何,就算是各地官吏也会予以抗拒。

    看来这个老东西真是很顽固,幺鸡收起笑容,问道:“那不知冯爱卿有何保境安民之良策”

    说我的地洞战术很陋,你要有高见,本宫还是可以洗耳恭听的,别告诉老子你特么啥也不会,就会一个劲儿地狂喷。

    既然太子问起,冯元飙便脱口而出:“臣以为当下太仓丰腴,朝廷须整饬武备,重建京营,修缮边关,以御顽敌,长此以往,卫戍无虞,京城安稳,而奴酋必被擒也。决计不应用旁门左道,危害非浅,有伤天和,实乃误国误民之术也,望殿下明鉴!”

    幺鸡也听明白了,这货完全就是长了一颗榆木脑袋,属于油盐不进的玩意,与之前的刘宗周黄宗羲相差不大。

    那就顺着他的策略往下说,看看他还能不能答上来:“依冯爱卿之策,朝廷今岁须组建人马几何随需银两几何长此以往是指几年在此期间若是东虏再次入关劫掠,乡村百姓如何保护自身安危”

    老冯头的两位副手王家彦与金之俊都是第一次上朝,可已经明白太子年纪虽小,却绝非能够敷衍了事糊弄过去的,同僚们所传太子精明非凡确系不虚。

    面对太子的一连串问题,冯元飙不慌不忙地说出自己的远景规划:“臣以为须重建京营十万兵马,各地再行编练十万兵马,加之洪承畴与孙传庭所部及辽西诸部,总计不下四十五万,足以应对东虏之威胁。编练二十万,每人花销四十两,合计八百万两,持续五年必然可以令我大明王师重整旗鼓,击退顽敌。乡村百姓穷困潦倒,东虏早已劫无可劫,自会转危为安,此乃上策也。”

    幺鸡听了挠了挠头,良久无语,兵部尚书就特么这个水平,那还设立兵部干嘛

    真是越老越糊涂,你这是纯粹是糊弄甩锅爹的高招啊,随后高声冷言道:“冯爱卿可知如今士卒每人一年便须五十两银子,这还不算犒赏奖励。二十万人马还需购置粮食、草料、武器、弹药、盔甲等诸多物资,年花销不下一千二百万两之巨。如此眼界真有愧兵部尚书之头衔,敢情太仓的银子都是给兵部准备的,其他六部都要乞讨过活了!说什么百姓自会转危为安,真是大言不惭,难道让让百姓去祈求东虏不杀、不掠、不柔躏他们自诩为上策,实则为狗屁不通之策。来人,免去冯元飙兵部尚书一职,致仕回乡!其职由王家彦担任,陈新甲任兵部左侍郎。”

    表面忠心耿耿,实际冥顽不化,换作甩锅爹,就真信了,因为杨嗣昌那个死胖子就是这么忽悠甩锅爹扩军备战的。

    结果就是三饷越收越久,百姓越活越苦,到头来流寇是越剿越多,最后膨胀到把前去围剿的官军都给吞噬掉了,直接端掉了甩锅爹的老窝。

    当然要编练新军,但绝对不是这个法子,一下捣鼓出来二十万,质量参差不齐,还无法马上投入战斗,这种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到了战场上就会被辫子一口吃掉。

    再说也要量力而行,就算户部近期收入很多,倒是能够应付眼下的诸多开销了,也不可能仅供兵部大肆支取,否则必将重蹈辽饷的覆辙。

    今年上半年的扩军目标就是给黄得功的勇卫营补充兵力,恢复战斗力,再让周遇吉组建东宫卫队,如果孙应元能够恢复身体,再建立北厂。

    除此之外,就是三万榆林新军,以及让秦良玉扩编白杆军了,其他部队想要扩充人马的话,就得参照各自所取得的战绩了。

    别看就这么几支补充和新编的部队,总预算就不下五百万两之巨,在没有得到晋商的钱包之前,某太子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扩军备战了。

    晋商能贡献五百万两的话,拿出其中的六成来充作军费,再劈一半来专门饲养新军,那也就是三万人而已,这还得是步兵,养骑兵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殿下若是不听忠言,我大明江山必危在旦夕!”

    冯元飙根本就不会服输,老气横秋地告退,在他看来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太子根本就是在一意孤行,早晚会自食恶果……

    “你那忠言价值一千二百万两银子,本宫着实听不起!按你所言之逻辑,若是扩军四十万,耗资两千四百万两银子,岂不是更忠之言居然敢让百姓自生自灭,你真是枉为读书人!削籍!永不复用!”
1...118119120121122...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