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岳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断雪落
“已经这么晚了么”
李世民同样回神了过来轻声呢喃道,要知晓这一段时间他在想有什么想法不会食言。
然而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方法,现在想一想的话,登基了之后他还不如当秦王时候自由。
“等等,秦王时候”
李世民脑海之中闪过了一丝亮光,眼眸之中则是越来越越明亮。
.......
宫中大臣阻拦李世民的改变主意的事情自然传了出去,一时间同样在长安引起了不少的讨论。
舒府之中,舒安看向薛仁贵面色之上不由露出了一丝微笑。
要知晓从薛仁贵成亲了之后,来到舒府的次数可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还有就是公务繁忙的缘故,毕竟薛仁贵现在都是事事躬亲,不敢放松。
而对于自己弟子舒安自然是支持的,何况对于弟子的离别他已经习惯了。
薛仁贵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今天师徒两人重聚,还要感谢这一次比武结束了。
“仁贵对于长安的一些言论应该听过了吧,可有什么看法”
舒安率先出声道,话语之中带着一丝调笑的味道。
“老师,仁贵还是有自知之明,这一个位置可是烫手山芋。”
薛仁贵有一些苦笑出声道,事实之上他一开始定位就是在这一支精兵之中取的一定位置。
毕竟这一支精兵陛下费力打造,那么肯定是用来征战的。
未来用到这一支精兵次数想必不会少,那么这样的话他就有更多的机会建立功勋了。
&n
第二百九十章 最终结果,默契
新的一天到来,舒安倒是有一些好奇李世民会如何应对,李世民可不是那一种能够让群臣逼宫的人。
甚至因为年轻的缘故,所以此时还有一些逆反的心理,当然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李世民身上的威势会越来越重。
最后达到一种君王的自信,当然这一种自信对于帝王来说是好的,毕竟有自信掌控整个天下的人要么就是青史留名的人物,要么就是疯子了。
而李世民显然属于前一种人了,肯定是不会妥协的,不过现在贞观才第二年。
李世民哪怕是在自己影响之下进步了很多,但是坐在这一个皇位之上还是小心翼翼。
当然哪怕是舒安思绪纷飞,也不无法推断李世民会如何做,倒是薛仁贵从他借走了几个人之后,据说又进入军营之中。
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打算以原本训练的百人为基础,构建出一支军队出来。
可以说薛仁贵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着李世民的命令,无论结果如何,薛仁贵的能力肯定不会被落下的。
毕竟连续对战几位国公训练出来的百人队伍轻松没有压力,这一切都是被看在眼里的。
正当舒安思索的时候,此时朝堂之上同样关于这一支新军有了定论。
“这一支精兵直接编入禁卫之中,由朕亲自担任统军之位,薛仁贵为左郎将。”
李世民笑眯眯看向朝臣出声道,眼眸之中似乎闪烁着一丝危险的光芒。
扫过的群臣无一人敢和李世民对视,可以说比起之前来说的话,薛仁贵失去了统军的位置。
可以说丧失了和大唐顶尖的位置,不过实际之上权利还是没有变化,虽然李世民亲自担任统军,但哪里能够天天训练士卒。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实际之上军队还是掌控在薛仁贵手中。
在场的朝臣哪一位不是精明之人,自然是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过昨日那一些来劝说的大臣面色可是不好看。
不过他们也不敢出声质疑什么,原因很简单,此时他们也明白将这一位帝王得罪太狠了。
特别是之前的魏征,此时同样不说话,何况薛仁贵在练兵之上确实有一手。
能够击败几位国公训练出来精兵,还是有着不少的本事的。
陛下能够妥协已经不错了,所以这一个结果自然是最好的。
倒是一些国公面色之上有一些羞愧的神色,今天在朝堂之上大多也是低头不语。
哪怕是一向跳脱的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人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至于原因话很简单,那就是自己没有想到自己训练出来的精兵竟然不如一位弱冠之龄的少年。
“臣谢过陛下厚爱!”
而此时薛仁贵面色之上带着一丝欣喜站出来恭敬出声道。
按理来说的话他一般不用上朝,毕竟行伍不比文臣,主要任务还是在训练士卒之上。
所以薛仁贵对于陛下的安排可以说十分满意,至少不会让他风头太盛。
毕竟若是担任统军的话可是跻身大唐最顶尖那一批人之中。
想必不少人内心不平衡,而果毅都尉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
朝议的内容没有多长时间便传出去了,要知晓之前不少人可是对这件事情有着不少的兴趣。
现在的话自然不会错过这一件事情的结果,不过结果的话倒是有一些出乎人意料。
“没有陛下竟然如此决定。”
“陛下在秦王时候可是担任过不少职位。”
“安北伯草原归来时候圣眷在握,哪怕是过去了不少时间依然如此。”
...
第二百九十一章 李泰远行,态度
关于比武的风波持续了几天也终于落幕,而关于平阳公主的归来同样落定。
毕竟长安可是整个大唐最为繁华的地方,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很多。
自然的话无论是长安之中士子还是百姓都被新的事情所吸引,不会在纠结这件事情了。
不过在这一个期待,书院的学生几乎都已经走出了长安。
其中最先行的便是舒安农庄之中的这一些子弟,有着舒安吩咐人备好的盘缠。
这一些寻常百姓出身的子弟在家还没有待两天就被家中的赶出来了。
要知晓这一个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可不是开玩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哪怕是百姓都明白这一个道理,所以这一些人可恨不得自己儿子都待在书院之中。
所以面对舒安布置下来的实践任务,这一些人自然不会去拒绝,甚至还巴不得他们快走。
毕竟他们认知之中,老爷可是一位有大学问之人,说的话肯定是不会错的。
正是这样的缘故,最先出发的反而是这一些人寻常百姓子弟。
在舒安知晓了之后也不由暗暗感叹,这一个时代知识封锁还是太严重了。
想要改变自身阶层可没有那么容易,所以这一些百姓子弟抓住机会之后,更是小心翼翼。
不过这件事情就如同之前那般,都是得罪世家的事情,舒安可没有想法。
这件事情的话还是要李世民改变才对,他的话还是算了。
而在这一些人出发了之后,勋贵还是世家子弟也都纷纷出发了。
要知晓对于世家勋贵子弟来说的话,出行可不是特殊的事情。
这一些学生之中,也只有这一些农家子弟以及李泰没有出过远门了。
当然李泰算是特殊的存在,毕竟是因为其身份缘故,所以很少出长安。
要知晓李世民对于自己儿子这一次出行虽然没有阻止,但暗中还是留了不少心思。
其中暗中保护的百骑可不在少数,当然为了不让人认出身份,李泰同样稍微改了一下自己名字。
出了长安的李泰面色之上可是有着不少的兴奋,这可是他第一次一个人走出长安。
原本有一些人想要跟他结伴而行,但是都被李泰拒绝了。
至于原因的话很简单,那就是李泰不想比别人特殊。
他仍然记得入学之前安爷爷的交代,那就是他只是寻常的学生。
一开始的李泰虽然答应了,但内心还是有一些看不起那一些农家子弟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之后,这一些农家子弟还是让李泰有一些刮目相看。
从连字都不认识,到现在饱读诗书,仅仅是过去几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这爆发出来的潜力,哪怕是李泰都有一些震惊了。
要知晓他识字可是花费了足足至少一两年的时间。
所以李泰渐渐放下了内心的高傲,甚至有时候还会这一些农家子弟交流几句。
若是说书院之中哪一位学生变化最大的话,那么舒安肯定会说是李泰。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李泰想要改变可是不容易,正是这样的情况更显得珍贵。
“这就是长安之外的场景么”
每路过一个村庄,李泰总会让马车停下来,走下来看看,眼眸之中似乎带着一丝思索。
今年的李泰也已经将近十岁,同样有了思考的能力,毕竟这一个时代相对早熟。
福贵之家的话从小便有人教导,而贫困之家的话从小同样要开始干活了。
这一次跟随李泰而来同样是百骑之中的一位队长,名为张巩,同样是李君羡的心腹。
可以说为了这一位四皇子出行哪怕是李君羡可是费尽了苦心。
其中村庄诸多的场景同样映入了李泰眼眸深处。
虽然寻常时候他也有过下农庄的经历,但是他知晓安爷爷的农庄可是与外面不同。
当然他为何知晓自
第二百九十二章 传道养生,轰动
郑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所在地,将近十天的路程,李泰终于到达了自己所需要的区域。m.x
一路上李泰走走停停,否则的话还能够提早两三天的时间,不过李泰明显有了不少的变化。
若是之前李泰让人感觉还有一些稚嫩的话,那么经历多了看多了之后,就让人感觉有了一丝稳重的感觉。
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之前李泰虽然有着舒安指导,但终究涉世不深,很多道理都未能理解透彻。
现在的话,随着游历无疑是帮助李泰在感悟之上更进了一步,所以明显给人感觉更加沉稳了。
到了郑县之后,李泰便化名李平安游走在这郑县之中,虽然不如长安繁华,但是自有一些特色。
“直接去县令府吧。”
逛了一天时间之后,李泰的声音便响起,事实之上对于这一次讲学舒安并没有要求。
也就是说哪怕是这一些学生随便找一处地方讲学的话,那么自然也无不可。
不过李泰自然不想这样,毕竟按照他的想法,这可是安爷爷第一次交代他们的任务,自然要尽心尽力完成了。
同样李泰也没有受到什么阻拦,一拿出安玄公的名头来,郑县的县令自然是出来迎接了。
要知晓在整个关内以及关中地区,舒安的名声可是达到了顶峰,否则的话不会有半圣之名。
虽然仅仅只是舒安书院的一位学子,但这一位县令还是出来招待了,由此可以想象舒安的影响力了。
当然这一位县令内心也是有一些可惜,可惜眼前这一位少年不是安玄公的弟子,否则的话那就好了。
要知晓现在安玄公的弟子,无论是谁不是名闻天下的重臣,就是世家族长,连那一位薛仁贵也已经成为安北伯,少年封侯。
不过这一位县令不知晓站在他面前的李泰可是四皇子,否则的话想必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出长安远行,李泰并没有暴露自己身份的想法,毕竟若是自己身份的话,那么得到是敬畏。
相反说出了自己是安爷爷书院的学子之后,得到是一种尊敬,哪怕是李泰内心都有一种成就感。
好在当这一位县令得知了李泰的来意时候,面色之上露出了一丝惊喜。
因为对于安玄公的养生学他同样听说过,据说连陛下和当朝大臣都研究养生学。
可惜的是他们这一些人虽然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有不少影响力,但在这一些真正权贵面前可是说不上话。
所以养生学的书籍虽然有传出几本,但都和这一位县令没有任何关系。
若说不渴望知晓养生学自然是不可能,要知晓这可是关于长寿,哪怕是县令都不能免俗。
甚至他还从长安听说据说这一些书院学生都十分金贵,甚至朝中不少大臣经常邀请这一些人讲学养生。
想到了这里之后,自然这一位县令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而在李泰走出县衙在一间客栈落脚的时候,关于李泰到来讲学养生学同样在郑县轰传开来了。
“什么,安玄公书院的学生讲学养生学”
“我们也有机会知晓养生学内容么要知晓这可是长寿”
“什么是养生学,这和长寿又有什么关系”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