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很野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牧尘客

    陆羽的茶经得到了大量文人雅客的热烈追捧,因此也导致民间种茶的积极性大为增加,一些名山名茶也慢慢形成了规模和气候,到了南宋时期,饮茶已经不仅仅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早已和柴米油盐一般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常备之物。

    而喝茶的方式,宋朝和唐朝也已经完全不同,由煎茶变成了冲泡。

    只不过这种冲泡,依旧还不是赵颀熟悉的冲泡方式,而是先将茶叶研末之后用开水调成膏状,然后冲入开水,形成宋朝独有的点茶特色,而点茶的高手甚至还有高超的分茶技艺,就像西方的花式咖啡一般,能够用茶冲泡出各种花纹,非常的玄妙。

    不过蒙元入侵之后,随着国土沦丧导致士族整体消沉,这种茶文化也随之大规模的破坏和消亡,而日本的抹茶和茶道,就是从宋朝传播过去而且一直传承下去的。

    唐宋用茶末冲泡的习惯,就是日本的抹茶,但在中国已经完全消亡了。

    至于日本茶道的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和各种精致的茶具,也只是点茶文化的传承,然后由日本的僧侣带回去传承下来,不过一般只流行于日本的贵族阶层。

    眼下的大宋已经快挂了,喝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肯定不会像柴米油盐一般同等重要,因此在杨公镇这种小地方,越是好的茶叶,越是卖的不好。

    小二说话间又从柜台里面拿出来另一个陶瓷罐子,打开盖子,随即一股茶香味散发出来。

    “大郎看看,这是我们庆元府产的上品灵山新茶,眼下价格也是二百文一斤,但无论是品相还是香味都要逊色不少,冲泡颜色偏黄绿”小二将一块巴掌大小的茶饼从罐子里拿出来赵颀观看。

    陈纪和姚燃两人也围上来又闻又嚼的品鉴一番之后点头,的确感觉这新茶还不如这花坞陈茶。

    “行吧”赵颀决定还是先买一点儿回去尝尝,虽然不一定习惯这种带茶末一起喝的习惯,但想要喝到清炒的绿茶,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去了,而且日后与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打交道,不会喝茶一定会被人笑话。

    更何况来宋朝逛了一圈,竟然没学会喝宋朝的茶也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不过买卖买卖,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二百文一斤的陈茶赵颀自然不愿意,把茶饼还给小二之后说“陈茶两百文太贵,一百文如何”

    “大郎,我们卖给日本人可是一两银子一斤,二百文已经是亏本了”小二小苦着脸说。

    “都是陈茶了,你们掌柜的肯定也知道,卖一斤就算赚一斤,这茶你们留着再过两三个月,怕是五十文一斤都没人要,浙东和福建别的不多,茶叶遍地都是,你要是不卖我,我便去别的茶铺看看”赵颀装着转身离开。

    “欸,大郎留步,卖给你便是,你要多少”小二一把拽住赵颀的胳膊。

    “呵呵,这便对了,我一个苦哈哈,喝茶也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太贵的喝不起,先来两斤吧,若是好喝过些天再来买”赵颀砍价成功,自然也是满脸笑容。

    “好嘞”小二一笔生意谈成,同样高兴的开始给赵颀称量打包。

    “姚大哥在想什么”赵颀准备付钱的时候,但看着姚燃欲言又止的神情忍不住问。

    “赵兄,这花坞虽是陈茶,但的确品质不错,一百文一斤也当真便宜,我们也想买一些带回去,不知赵兄能不能先借些钱买上几斤”姚燃略有些脸红的用扇子遮着脸压低声音说。

    赵颀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的同时爽快的从怀里掏出一把交子数了数,大概还有三贯,想了一下又掏出几块碎银子,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概值一贯铜钱一起递给小二说“买十斤,一斤一包包装好,不过我买的多,你得再送我一块新茶品尝一下”

    “好嘞大郎放心,保证给你足秤,另外送你二两灵山新茶”店小二高兴的合不拢嘴,收好钱麻溜儿的开始打包。

    十分钟后,三人各自提着几包茶叶出门。

    “划算划算,这花坞在京师一斤至少四百文以上,我等平日喝不起”提着茶叶,姚燃高兴的嘴都歪了。

    “姚兄说的不错,这花坞茶在京师颇受欢迎,达官贵人皆都喜好,我上次喝还是几个太学同乡请客,这些茶带回去送给老师和提学,面子也足够”陈纪心情舒畅的笑着说。

    而看着三人离去,店小二冲着姚燃的背影啐了一口,嘀咕一声穷酸。

    进门姚燃就开始跟他杠,又是龙井又是日铸的奚落,但没想到穿戴整齐文质彬彬,却是两个穷鬼,买茶叶还要找赵颀借钱。

    不过嘀咕完小二也很疑惑,瞅着赵颀邋遢的背影有些发呆。

    镇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赵颀以前不仅疯疯癫癫而且很穷,但今天竟然爽快得拿出来一贯钱买茶叶,难道山神爷显灵还带送钱的吗




第64章 点茶圣手
    “两位哥哥,到家了”

    二十分钟后,赵颀和陈纪姚燃三人说说笑笑回到窑洞。

    看着眼前这个破破烂烂的瓦窑,陈纪和姚燃不仅有些发呆。

    路上听赵颀说住在窑洞里面,但眼前看到,竟然比想象的还要破旧。

    “哥哥回来啦”听见外面说话的声音,小竹欢欢喜喜从窑洞里面跑出来,然后看到两个衣衫整齐文质彬彬的年轻书生,呆了一下有些害羞的赶紧整理自己身上破旧的衣裙。

    “小竹快过来,这是我今天在镇上结识的两位举人,这是陈纪陈大哥,这位是姚燃姚大哥”赵颀招呼小竹。

    “奴婢见过陈先生,姚先生”小竹恭恭敬敬的福身行礼。

    “咦,赵兄竟然还有一个如此乖巧的奴儿”二人惊讶不已。

    “小竹是我太婆五年前买来的,我也一直视若亲妹子,外面阳光浓烈,里面凉爽,先进去洗漱歇息,然后试试今天买的茶叶”赵颀笑着前面引路。

    “好好,的确炎热难当,赵兄请,小竹妹子请”陈纪二人一起拱手行礼。

    “咳咳,颀儿回来了,还有两位客人”走进窑洞,正坐在凉棚下面呆坐的苏老太有些诧异的站起来,杵着拐杖亲自帮忙搬凳子。

    “陈大哥,姚大哥,这是我太婆”

    “太婆,这两位是我方才在镇上结识的两位进京参加省试的举人,因为聊得投机,特意请回家来喝茶”

    赵颀笑着再次介绍一遍。

    “陈纪、姚燃见过太婆”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而且镇上一番交流,陈纪和姚燃此时早已不在把赵颀当做普通山野少年,放下茶叶恭恭敬敬的拱手行礼。

    “原来是两个位举人老爷,咳咳,老身失礼了,家境贫寒让两位见笑了,颀儿且好生招待说话,老身去烧水泡茶”苏老太脸上的惊讶很快变成一种慈祥的微笑,杵着拐杖去灶台边烧水。

    小竹也忙前忙后的打水拿手巾,服侍三人洗脸洗手。

    “小竹,镇上的脚夫把我卖的米面酒肉都送回来没有”赵颀擦完脸之后问。

    “送来好久了,米面我已经收好,肉也洗干净了,只有那些大肠我不会弄”小竹有些脸红的小声回答。

    “那个等会儿我去处理,先帮我洗几个茶杯来,再拿一个洗干净的陶碗过来”

    “好的”小竹转身找东西去了,赵颀三人也在凉棚坐下来。

    “虽说这寒窑破旧,但里面的确干燥凉爽,这几件竹木小屋也修的小巧别致,住在这里也并非不好”姚燃在窑洞之中四顾一番之后点头说。

    “姚兄说的是,这里面也足够开阔不怕风吹雨淋,而且还有这么多燕雀筑巢,每日早晚燕子从窑顶进出嬉闹,也别有一番风景,充满诗情画意”陈纪也连连点头附和。

    “呵呵,两位哥哥不用宽解我,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修一栋大大的宅院,住窑洞,也不过是迫不得已而已”赵颀笑着摆手。

    接下来三人一番闲聊,陈纪两人说一些广州等地的风土人情和京师民间与朝堂动向,而赵颀也说一些在杨公镇道听途说的故事,东扯西拉两刻时间过去,苏老太的水烧开了,赵颀也把吃饭的小竹桌搬到凉棚下面,摆上五个茶杯,打开一包茶叶,拿出一块茶饼掰下一小块,放在陶碗之中用一把调羹细细研成粉末。

    看着赵颀笨手笨脚的样子,陈纪和姚燃欲言又止。

    这赵大郎行事仗义语出惊人,但明显是个没喝过茶的品种,即便是家里穷的没有茶具,但这研茶的动作一看就是外行。

    就在心直口快兼有杠精特质的姚燃准备开口帮忙的时候,苏老太提着热气腾腾的水壶过来,站在旁边看了片刻之后挽起袖子说“孙儿让开,老婆子来”

    “呃”赵颀犹豫了一下本想问一句,但还是把话咽进肚子里乖乖让开。

    苏老太见识不凡,而且似乎还会武功,身上一定隐藏着很多秘密,若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泡茶这种最基本的技能应该是会的。

    果然,苏老太虽然看似风烛残年站都站不稳,但一开始研茶,瞬间神情便严肃认真起来,动作看似生疏,但却毫都不错乱,调羹在碗中来回轻轻研磨,来回遍之后手法越发娴熟,动作轻柔舒缓,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而苏老太认真的神情和舒缓有致的动作,似乎有一股气场镇住了陈纪和姚燃二人,两人的表情也逐渐安静下来,甚至还互相看看之后眼神中流露出惊讶的光芒。

    “这泡茶呀,主要是调膏,而要调膏,又主要是研磨,研磨共有五道工序,先碎,再碾、再磨,再筛,再研,要让每一粒茶末都大小均匀如粉如尘,茶末越细,调制出来的茶膏便越浓稠,冲泡出来的茶水便越香浓”

    来来回回十多遍之后,陶碗之中已经是小半碗青白色的细细茶粉,和后世的抹茶差不多。

    “喝茶最好用建盏,黑底冰丝为最上品,每盏用茶七钱,加沸泉十钱调成茶膏,茶膏要浓而不稠,不粘茶匙,膏成,注四分水,不可一次加满,分做七次击拂,茶汤乳白为上,青绿为下,水膏交融乳雾汹涌浮于盏口,上下透彻如烟云出岫,若显花鸟虫鱼之型,则谓之入道”

    苏老太神情庄重动作稳健,一边说话,一边用调羹往每个粗陶茶杯之中加入茶末,先注入少许开水细细调成茶膏,然后再次慢慢注入开水,一边加水一边用小汤匙不断搅动,很快随着黄白色的茶末浮起,茶杯中竟然有云雾花草一样的花纹显现出来。

    “哇,太婆真是点茶圣手,晚辈在京师和广州也与师长好友多赴茶宴,从未见过有人分茶现出如此景致,实令晚辈大开眼界”心直口快的姚燃情不自禁的站起来鼓掌惊呼。

    “太婆茶艺果然精妙,真想不到赵兄竟然家藏不露,祖孙皆是异人”陈纪同样看得目瞪口呆抚掌赞叹。



第65章 拔你家蒜苗
    赵颀自然不懂茶道,只是在研究宋朝历史的时候的确知道宋朝的文人雅士喝茶时候有斗茶分茶的喜好,而且还各自以分茶出现的花纹为娱乐方式。

    但他竟然没想到,自己的奶奶竟然也是一个茶道高手。

    这从陈纪和姚燃两人的表情和话语之中就能印证。

    “老婆子以前年轻的时候学过一些茶艺,如今几十年不弄了,早已生疏,二位举人老爷切莫见笑”苏老太满脸慈祥的把泡好的两杯茶放到陈纪和姚燃两人面前。

    此时浮在茶水表面的乳白色花纹皆都快速消退,只剩下半杯黄绿色的茶汤,随着热气袅袅升起,一股浓郁的茶香在窑洞里面散发开来。

    “多谢太婆”陈纪和姚燃两人恭恭敬敬的站起来行礼之后才坐下去,然后同时端起茶杯在鼻尖轻嗅一下之后小啜一口。

    “汤色细腻,茶香浓郁,入口甘绵,齿颊留香,好茶,好茶”姚燃微微闭眼咂嘴连声赞叹。

    “茶好,主要还是太婆的茶艺好,亲眼见证分茶绝技,再品茶汤,更觉回味悠长,实乃晚辈平生饮过的最好滋味,多谢太婆”陈纪平常之后满脸惊喜的再次拱手道谢。

    “孙儿也品尝一下,十多年了,孙儿跟着我受苦受累受人嘲讽讥笑,家中也无钱买茶,今日老身借二位的好茶也沾沾光”

    苏老太将再次冲好的茶水一杯放在赵颀面前,然后扶着桌子坐下来端起一杯慢慢品尝,满是皱纹的脸上现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沉思和回味。

    陈纪和姚燃两人脸色大囧,本想开口解释,但随即被赵颀笑着摆手阻止。

    茶叶的来历说不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眼下老太婆似乎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之中,他不想打断。

    热茶入口,齿颊留香,并没有出现赵颀想象的满嘴茶末子的塞牙感觉,反而是牛奶咖啡一般的丝滑。

    热茶下肚,额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子顺着脸颊不断滚落,浑身冒出一阵汗水,五脏六腑也在这热茶的冲击下如同泡在温泉中一般,神魂暖洋洋的有一股从未有过的舒坦。

    一杯茶慢慢喝完,赵颀感觉有些意犹未尽,然后再次从舀了少许茶末,学着苏老太的过程调膏冲水,然而得到的却是一杯浑浊的茶汤,云雾花纹没有,只有一阵大大小小的泡沫很快散开。

    “小竹过来也喝一杯”赵颀再次调好一杯招呼小竹,然后把茶匙递给姚燃笑着说,“我以前从未喝过茶,二位哥哥自己来吧,就当在自己家一样,也切莫怪我待客不周。”

    “不敢不敢,赵兄虽然比我们年幼,但见识却不凡,今日若非遇上赵兄解困,又冒昧前来打搅,岂能喝到如此好茶,这一盏茶足够我等回味多年了”

    陈纪和姚燃两人连连摆手,然后也不客气,各自动手再泡一杯茶,虽然手法要比赵颀熟练许多,但得到的结果却也并没有太大区别,除开泡沫,啥花纹都没出现。

    喝完两杯茶,三人也感觉浑身舒坦,少许歇息之后,在两人的请求下,赵颀带着二人去山神庙去看显灵的山神像,等三人再次一身大汗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又到了傍晚时分。

    小竹已经按照赵颀的要求满满的煮上了一大锅米饭。

    而赵颀则挽起袖子开始准备做菜。

    先去池塘把两个鱼笼子收起来,得到两三斤泥鳅和七八条鳝鱼,加上昨天二麻子还弄来了两条带鱼,这样算下来就有了三道菜。

    本来说靠海吃海,实际上茅湾村的人很少吃海鲜。

    主要是眼下大宋商业和饮食业发达,光是杨公镇和海港码头就有数万人的规模,大大小小数十家酒楼和脚店,再加上各种面点和汤饼,实际上附近几个村子的乡民大多数也并不打渔。

    二是村里人大部分都在海港码头和商船上做工,虽然辛苦些也赚不到大钱,但胜在安全有保障,远比下海捞鱼的风险小,因此杨公镇附近渔民本就不太多,因此捞上来的海鲜基本上就不太够卖。

    贵重的海参鲍鱼珍珠珊瑚等几乎都是被商人收购运送到府城和京城销售,还有比较名贵的石斑黄鱼鱿鱼等,几乎所有的酒楼都敞开收购,运气好的渔民弄到一网大鱼,基本上几个月吃喝的钱都够了,但若是遇上暴风巨浪或者落水来不及施救,卒的也很爽快,有时候眼睁睁看着人就没了,葬身大海尸骨无存。

    因此赵颀穿越过来之后吃过的海鲜也就昨天的几只梭子蟹。

    而虾蟹这种海鲜沿海的平民家庭都不大爱吃,没油水不说,吃起来还麻烦。
1...1920212223...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