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不过m1891莫辛纳甘步枪的口径是7.62毫米,和汉阳造88式步枪、日本30式雨村步枪的子弹是不能通用的,因此只要人民军切断了对张作霖的子弹供应,再多的步枪就成了烧火棍。其实汉阳造88式步枪和日本30式雨村步枪的子弹,华东政府也有相当量的库存,都可以供应给张作霖,但这就要看张作霖的剿匪表现如何了。
而派一个连到张作霖的队伍里,当然有监视张作霖的用意,但这同样也是的增加张作霖实力的一种方式。虽然一个连的人数不多,但却配备了6门60迫击炮和9挺通用机枪,另外还有18具掷弹筒,这样的火力对土匪来说绝对是足够强大的,因此有了这一个连的加入,再加上张作霖对其他土匪,地理环境的熟悉,那么对其他的土匪或保险队势力将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另一方面,也是向张作霖展示人民军的实力,别看只是一个连的兵力,但火力己经足以强大到了让土匪们绝望的程度,那么张作霖想和人民军翻脸,就要好好掂量一下。
总之,如果张作霖是真心归附人民军,那么这些条件要求当然是对张作霖有利,但如果张作霖归附人民军只是权宜之计,或是打算借人民军来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将来再脱离人民军作准备,当然就不利了。
双方很快就谈好了归附的条件,从此以后张作霖的部队将正式改名为人民军新民府大队,由张作霖任大队长,孙烈臣任副大队长,
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
就在人民军攻占沈阳,并且开始重新布置东北地区的兵力分配时候,另一场博弈也在北京展开。
沈阳战役的结束,对整个远东的局势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甴其是对于正在聚集舰队,组织兵力赴远东参战的英法两国,因此他们制定的战争计划中,驻守沈阳的俄军是有十分重要的牵制作用。但英法两国都没有想到,30万俄军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在拥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仅仅只坚守了5天时间,就被人民军全部歼灭,从此以后,人民军也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从容的迎战联军的进攻。这也等于是英法两国还没有出兵,就先输了一局,因此英法两国必须要想办法挽回一城。
于是就在沈阳战役结束的第3天,英法日俄四国驻淸廷公使联名向淸廷发出一份外交公文,正式邀请清廷加入四国组成的**东政府联盟。并且给清廷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承诺在战争结束以后,将东北、山东的领土均交还给清廷,恢复到1900年前的状态,俄国还单独承诺,可以就中东铁路的利益分配和清廷进行谈判,同时英法两国还确认向清廷提供价值5千万英镑的低息贷款,保证清廷参战之后的军费,并且将一部份关税权力交还给清廷等等。
其实将清廷拉入到四国的**东政府联盟,是英法两国早就设定好的计划,因为淸廷毕竟是现在中国的合法政府,并且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如果清廷也加入到四国的**东政府联盟,那么这场战斗中,四国组成的**东政府联盟在法理上就具有正当性,这在政治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按照英法两国的计划,战争开始之后,将从日本抽调6-8个师的兵力,在长江口登陆,沿大运河向山东进攻,对华东政府形成南北两线的夹击之势,但这个计划也需要清廷的参与才能够实施。
不过原来英法两国是计划在两国组成的联合舰队到达远东之后,再劝说清廷加入。因为清廷过早的加入**东政府联盟,很有可能会遭到华东政府的率先攻击,以目前淸廷的实力,当然肯定是抵抗不了华东政府的。而且当英法两国组成的联合舰队到达远东之后,也有足够的威摄力。
但在沈阳失守,驻守沈阳的俄军全军覆没之后,清廷的地位也就更显得重要,而且为了抵消失去沈阳的不利影响,并提振日、俄两国对战争的信心,邀请清廷加入四国组成的**东政府联盟,也就必须要提前了。
而对于淸廷提前加入**东政府联盟的风险,英法两国也进行了评估,认为其中的风险并不大,因为清廷的体量实在太大,华东政府或许可以轻易的攻占北京,但要彻底灭掉清廷,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且清廷毕竟还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根基尽管有所动摇,向还是有很深的基础,一但华东政府发动以灭亡清廷为目地的战斗,必然会给自己树立起一批新的敌人。在东北战场尚未完全结束,又面临着英法两国联军的大军压境情况下,因此华东政府的领导者只要不是头脑发热,是不可能再对清廷发动战争的。
原来在英法两国宣布参战以后,就在清廷内部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在对华东政府河湖根据地的围剿战斗失利之后,以满族新贵为代表的主战派本以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这时似乎看到了希望,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有一些中下级官员向清廷上书,建议清廷加入四国组成的**东政府联盟,共同对抗华东政府,以试探朝廷的态度。
清廷对此并不为所动,因为慈禧、光绪都清楚,洋人是靠不住的,现在海外华人就在卧榻之侧,而英法日俄却都是远在千里之外,清廷一但有亲举妄动,恐怕会立刻遭到灭顶之灾,而还有几名老成持重的军机大臣,如庆亲王、张之洞、袁世凯等也认为在战事结果未明了之前,清廷决不能轻易的表态站队。因此都没有把这当一回事。
但四国驻淸廷公使联名向淸廷发出了邀请的外交公文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主张参战的满族新贵们顿时活跃了起来,一面频频上书淸廷,要求清廷参战;一面是纷纷约见四国驻淸廷的外交人员,大谈清廷应对四国进行支持,这不仅是为参战造势,同时也是挟洋以自重。而这时清廷也不能再轻视,因此责令袁世凯和四国公使协商,又命张之洞协助袁世凯。
清廷对河湖根据地的征剿失败以后,袁世
凯却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官复原职,并且仍然兼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练兵会办大臣,还又担任了总理府衙门大臣,并且在军机处的排位也仅次于庆亲王和张之洞,列在第三位,如果只以官职来看,己经超过了当年的李鸿章,毕竟当年李鸿章可不是军机大臣,因此这样的差事自然是落到袁世凯的头上。
 
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
袁世凯说完之后,张之洞却微微点头,认为袁世凯的这一番话确实是切中要害,因为从一开始张之洞就认定了四国的提议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安好心的,完全就是要把清廷架到火上去烤,而袁世凯直接把这一点给说破,看洋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时阿部守太郎和璞科第都有些尴尬,毕竟两国的军队确实是被人民军打败,现在基本都退出了东北地区,还有什么好说的。而朱尔典和顾瑞的脸色却仍然正常,朱尓典道:“袁中堂,清国政府的担忧,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换了我坐在您的位置上,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也不会轻易的倒向那一方。”
袁世凯呵呵一笑,道:“公使先生能够理解我们的苦衷,袁某也深感欣慰呀。”
朱尓典却道:“不过有一点我想提醒两位,在这场战争中,清国想要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听了,也怔了一怔,和张之洞交换了一个眼色,张之洞道:“公使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尔典道:“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假如这一仗华东政府获胜了,我们当然都是退回自己的国家,而华东政府下一步会怎么做他们会只满足于得到山东和东北地区吗我认为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整个清国,而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四国都被华东政府击败,是没有能力来救援清国的,只靠清国政府,是否能够抵挡得住华东政府的进攻,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因此加入我们的联盟,一起并肩作战,力争击败华东政府,是清国政府的唯一选择。”
这一下袁世凯、张之洞也苦笑了起来,其实朱尔典所说的这些道理,不要说是袁世凯和张之洞,就连慈禧、光绪甚致是其他大臣也都清楚,只不过是谁都没有什么办法,而且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慈禧是只想多拖几年,拖到自已闭眼就行了,而且华东政府就算赢了英法日俄四国,也必然有一个较长的休养生息时间,清廷再别主动去惹华东政府,慈禧还是很有可能拖过去的;光绪则是有心无力,自己手里一点实权都没有,就算是有想法也没有用;大臣们则是各有打算,像张之洞、袁世凯都是和华东政府有一定关系,因此只要是不直接和华东政府为敌作对,那么在改朝换代之后,至少是能为保住自己一家的平安,如果运气好,还很有可能在华东政府里谋个一官半职;满族的新贵则是主张和华东政府决一死战;但更多的官员则是把头埋在地里当鸵鸟,不管不问,听天由命。
而顾瑞接着道:“如果在没有清国政府的参与下,我们四国击败了华东政府,那么请恕我直言,在战后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比如东北地区、山东地区的领土、利益,清国政府将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力,只能接受我们四国协商的结果,因此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希望清国政府能够考虑清楚。”
袁世凯、张之洞听了,也都不由得脸色大变,如果说刚才朱尔典的推论还算是善意,那么顾瑞这就是直接的威胁了。但顾瑞所说也不无道理,如果英法日俄四国获胜,以这些国家的秉性,东北、山东地区肯定是保不住的。但像顾瑞这样直接了当的说出来,还是让袁世凯、张之洞大感面上无光。
沉默了好一会儿,袁世凯才道:“好吧,各位公使的意思,我们已经明白了,我和张中堂会将今日的会谈内容如实秉奏太后、皇上,最终还是由太后、皇上来决定,还请各位回去等候。”
朱尔典又道:“还有一件事情,为了保证我们在中国的利益,我们英法两国需要在上海增加军队的数量,保护租界,希望清国政府能够允许,并予以配合。”
英法两国己经和日本协商好了,一但英法联合舰队到达远东地区,取得制海权,日本将派出6-8师的陆军,在上海登陆,牵制华东政府,但现在远东一带的制海权被华东政府控制,日本还没有能力将军队运到上海,因此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从殖民地调一部份军队过去,进驻租界,先行布置。不过这就需要清廷配合才行。另外英法两国也在评估,将两国驻守在远东的军舰先组成一支舰队,开赴东亚海域,帮助日本夺回部份制海权。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好,我们也会一并如实上奏朝廷。”
朱尔典点了点头,道:“那是自然,我们希望清国政府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璞科第则冷笑了一声,道:“不过要快点决定,我们可等不了那么久。”
随后4位公使这才起身告辞。袁世凯和张之洞将4位公使送走,张之洞道:“
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
不过要对付清廷,华东政府到是有足够的经验,就是以武力相威胁,因为和清廷打交道,好好后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先将清廷暴打一顿然后再说,比什么都管用,虽然现在华东政府不可能正式推翻清廷,但狠狠的将清廷打一顿,还是可以做到的。目标就是保定。
保定府是清廷向河北首府,北京的南方门户,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 之称,清廷编练新军,就是将新军的驻地设在保定,实际就是加强北京的守备。因此如果人民军攻下了保定,可以对清廷将是极大的威胁,足以迫使清廷拒绝4国的邀请。
当然在进攻保定之前,必要的舆论宣传还是需要求,虽然清廷己经正式承认了华东政府的独立地位,但毕竟清廷现在还是中国的大众所承认的合法政府,华东政府要进攻保定,必须在道义上说得过去,如果是在平时,华东政府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反正把清廷一灭,谁还敢再说什么,但在这个时候却不能这么硬来,毕竟现在华东政府要集中力量应对英法联军,不能在清廷身上多消耗精力。
华东政府在操控舆论方面,当然早已是驶轻就熟了,在华东政府参战期间,舆论工作就一直没有停过,并充份利用人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大力的宣传,将华东政府的声望推向高峰,在远东战争期间,发生的河湖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以及华东政府正式脱立清廷独立事件,在华东政府的舆论操控下,声望不降反升,舆论几乎一致都认为是清廷错了。
其实在近两年来,清廷也意识到了舆论也重要,因此也雇了一批文士为清廷发声,但无奈宣传的方式太落,一味的强调“皇权天授、三纲五常”之类,对于近代“自由、平等”思想己传入中国,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宣传能起到的效果自然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华东政府不断在对外的战争中取胜,也给宣传提供了足够的硬料,这恰恰就是清廷的短板。
不过在英法两国宣布参战之后,在中国的舆论中到是引起了一阵不少的波澜,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份子还是有一点世界常识,知道英法两国都是世界强国,由其是英国仍是现在的世界第一强国,因此这两个国家宣布参战,将会使战争发生极大的变数,也有不少人为华东政府捏了一把汗。而由清廷雇佣的文士,还有一些思想守旧,一心维护清廷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敌视华东政府的人却都像是看到了机会,于是也都纷纷发声,指责华东政府挑恤强敌,遭惹外祸,危害国家,连累朝廷等等。
华东政府当然不会忍气吞声,立刻展开反击,首先逐条的反驳对华东政府的指素,并指出英法两国是日俄两国的支持者,现在不过是看到日俄两国被人民军击败,亲自下场而己,根本就不是华东政府遭惹来的,而且既使英法两国参战,华东政府也不惧怕,而且有充份的信心击败英法两国的军队。随后又怒怼指责华东政府的人,称其为胆小鬼、软骨头,畏洋如虎等等。
而华东政府反击之后,大部份舆论还是站在华东政府的这一边,虽然中国人知道英法两国是世界强国,但没有直观的认知,不知道这两国到底强在那里而最主要的还是华东政府以前的胜绩,也包括这次参战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胜利,再加上华东政府的宣传得力,也让许多中国人对华东政府都有强烈的信心,因此英法两国的参战,到并没有对华东政府造成多少影响。而这次华东政府要再次引导舆论。
很快,在上海的几家报纸发布新闻,称清廷己有决议加入英法日俄组成的四国联盟,准备同时来对付华东政府,清廷打算借四国之力,消除自己的最大危胁,而且还称清廷己和四国达成协议,一但消灭华东政府之后,清廷准备将东北三省割让给俄国、日本,将山东割让给英国、法国,以酬谢四国,同时还附有慈禧的一些言论,如“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等等。
这个新闻一发表,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华东政府的官方报纸【新中华报】首先发表评论,严厉的指责清廷只顾一家之私,不顾国家利益,卖国求荣等等,并宣称华东政府将会采取任何的反制措施。
而其他的报纸,也都纷纷发表文章,大部份都是指责清廷,尽管谁都知道华东政府已经脱离清廷独立,但毕竟还是华夏同脉,因此大部份中国人都能认同华东政府,而且现在华东政府出兵东北,与日俄两国作战,也可以视为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战斗,何况华东政府屡胜外国,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心里寄托。华东政府和清廷的矛盾,只是中国人的内部矛盾,
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
接到了军委的命令之后,第六军立刻行动,出动了两个师,两个团进攻保定府。现在驻守保定府的是北洋第六镇,统领王士珍人称北洋龙目,是袁世凯最信任的部下之一,因此需要集中重兵,进攻保定府。
由于河北的所有村庄都己被华东政府控制,因此人民军一路行军,进入河北省境内,一直到逼近保定府,清军都根本就没有察觉到。人民军在夜间向保定府发动进攻,而驻守保定府的王士珍闻讯之后,立刻下令放弃保定的军营,退守逐州。
虽然这次进攻,华东政府并没有和袁世凯打招呼,但现在袁世凯己深知华东政府的行事风格,从来都是打了以后再说,因此是肯定要动武的,于是袁世凯早就告戒了王士珍,一但人民军进攻保定,千万不可与之力战,以退避保全军队为上。王士珍也是聪明人,上次清廷进攻河湖根据地,出动了北洋三个镇,结果被打残了两个,现在还没有恢复,而第一镇的铁良、良弼己经被免职,段褀瑞现在只能在军校里去当教官,自己再去和人民军硬拼,不是自寻死路吗
而人民军攻占了保定之后,继续进军,一直打到距离涿州只有10公里左右的高密店才停住,然后逐个的攻取河北的诸府州县城。由于城外的村庄己全部被人民军控制,因此对府州县城的进攻也进行得十分顺利,3天之后,赵州府、河间府、保定府、冀州府、大名府等地的城市又全部都被人民军占领。
保定府失守,令清廷大为震惊,因为在此之前,四国公使曾再三向清廷保证,人民军现在己自顾不睱,根本不会进攻北京,但现在人民军的兵锋己直逼逐州,而且王士珍退守逐州之后,己连发了12道告急文书,声称人民军的兵势太大,逐州城小兵少,恐不敌人民军,请朝廷速派军增援。
本来这时清廷还在犹豫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舆情压力,在四国公使,以及满族新贵的极力威逼利诱之下,慈禧、光绪的心里也有些动摇,毕竞华东政府的目标是灭掉清廷,这己是路人皆知的事了,因此这一战华东政府一但获胜,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清廷,如果这次借四国之力,奋起一搏,也许还有一丝机会,毕竟英法日俄四国联手,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慈禧虽然有拖到自己闭眼,不管身后事的想法,但如果有挽救清廷的机会,自然也还是愿去试一试,毕竟她还是清廷的太后,就算是闭了眼,也还是要去见清廷的列祖列宗啊!慈禧是一个很迷信的人,自知自己做的事情确实难以向祖宗交待;而光绪的想法就更直接,虽然他是个傀儡,但毕竞也是大清的皇帝,还有比较强的皇帝责任,何况现在光绪还存有一丝侥幸的心理,反正慈禧也是70岁的人了,还能有几天活头,等慈禧一死自己就可以正式亲政,再来拔乱反正,励精图治也不晚啊,因此更不能看着清廷走向灭亡。于是在这一点上,这对早己是貌合神离到十分难得的做到了思想统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