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杨门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杨七见到吕蒙正的反应,就猜测到吕蒙正多半不知情,他看向了那些监工将士,冷声问,“你们可有人抢夺他们的口粮”
“唰”
为首的监工猛然抱拳,沉声道:“臣以人头担保,我手下将士绝没有人抢夺他们的口粮。不仅如此,还有兄弟将自己的口粮偷偷接济给他们。”
杨七眉头一下皱的更紧。
周遭的俘虏们显然不相信他们的话,一个个并没有放下他们的敌意。
杨七却很清楚,他们不会说谎。
因为在燕京城里监工的这些人,曾经是复兴军的人,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见过复兴关外人吃人的一幕。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饥饿是多么恐怖。
杨七陷入到了沉思。
虽然说燕京城的囤粮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但是每日一碗稀粥的话,勉强还能支持半个月。
由于粮食不够吃,杨七已经三番五次的削减了俘虏们的工作量。
按道理是不该有人饿死的。
杨七下意识的再次看向了尸体,然后顺着尸体抬起头,环顾其他人。
突然,杨七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这些俘虏人群中,年轻的俘虏们,一个个精神面貌都很饱满;而年老的俘虏,一个个脚步虚浮,面容苍白。
杨七下意识眯起眼,想起了一则关于草原人的传言。
由于草原上经常遭受雪灾,而草原人又是赖以放牧为生,一旦生了雪灾,就会有大批的牛羊被冻死。
在这种灾难降临的时候,草原上的老弱们就会成为牺牲品
第0771章 上山下水
走进帐篷,就看到了四女正在忙忙碌碌的做饭。
东西不多,很简单的三菜一汤。
对于杨七这个国主而言,确实显得有些寒酸。
但是如今燕国正在闹粮荒,能有三菜一汤,已经很不错了。
“烧鸡、鱼汤……”
仔细端详着三菜一汤,杨七微微一愣,抬头问曹琳,“这鸡鱼哪儿来的”
曹琳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抬头笑道:“鸡是彭湃派人送来的,说是在山里打的。鱼是扎马合青木送来的,妾身猜,八成是从河里捞的。”
“山里打的鸡河里捕的鱼”
杨七低头念叨了一句,猛然眼前一亮,捶胸顿足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才想到。”
说完这句话,杨七一脸喜色的急匆匆出了帐篷。
“相公,还没吃饭呢……”
“不吃了。”
等到曹琳追出去的时候,杨七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帐篷前。
杨七回到了自己办公的行营,当即命令扎马合青木下去传令,召集在燕京城内的所有官员到行营内议事。
没过一会儿,燕京城内的官员都汇聚到了杨七行营内。
杨七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首,问道:“诸位,燕国境内,山林湖泊可丰富”
吕蒙正躬身道:“回陛下的话,燕国境内,大水有五条,小水三百六十多条,遍布整个燕国。山林也很丰富,太行山就坐落在燕国西北,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山林无数。”
“好!”
杨七振奋的站起身,说道:“如今国难当头,全国各地都在闹粮荒。为了不让百姓饿死,我决定开展上山下水的策略。
让各地衙门把百姓组织起来,上山捕兽,下河摸鱼虾蟹。
纵然是吃光河里的鱼虾蟹,吃光山上的野兽,我们也绝不能看着百姓被饿死。”
众官员闻言皆是一愣。
他们神色复杂的互相看了一眼。
寇准微微上前,低声道:“陛下……此举恐怕有伤天和吧”
寇准口中的有伤天和是什么意思,在行营内的所有人都很清楚。
并不是寇准怜悯那些飞禽走兽、鱼虾蟹,而是一旦杨七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捕兽摸鱼政令,数百万人冲上山冲下河,很容易破坏食物链的平衡。
早在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食物链的存在,他们也曾经尝试过去干涉食物链。
最终的结果不太好。
由于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将这种事解释清楚,所以他们把一切都归功于天。
一切干涉了食物链以后产生的后果,都被人认为是杀伐过甚引起的苍天的报复。
鉴于对上苍的敬畏。
所以杨七在提出了这个想法以后,官员们心中生出了顾虑。
然而,事到如今,眼看数百万人嗷嗷待哺。
杨七又怎么顾得了这些。
杨七目光坚定的看着麾下的官员们,沉声道:“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真要伤了天和,那就让天来找我。”
官员们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劝解杨七。
到最后,他们只能齐齐施礼,道:“诺……”
寇准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推行了这一条政令,固然能够缓解国内粮草危机的压力。可这只是针对原住的百姓,那些从辽国过来的百姓,还有从大宋过来的百姓,他们尚且没有安家落户,又何谈上山下水”
杨七挺直腰板,淡淡道:“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燕国经里连番大战,许多地方都已经人去楼空,最严重的就属东部。
所以,我准备把从宋辽两国过来的百姓,全部安置到东部。
而我燕国东部临海,大海之内,物产丰富,远超过陆地。
我已经传令给南国的商队,让他们调集了上万艘船只,送到沿海之地。
到时候,就安排这些百姓们去打鱼捕捞。”
“这……”
吕蒙正犹豫道:“除了少数的渔民外,只怕很少有人懂得捕鱼……”
众人纷纷赞同的点头。
杨七淡然道:“这个你们不用管,我自有计较……”
寇准愕然道:“陛下要亲自出马”
杨七点头感叹道:“全国粮荒,我又岂能安稳的在这里坐着。”
敲定了上山下水的政令以后。
寇准立马命人撰写成邸报,迅速的派发到各府各县。
燕国上官员下至百姓,在得知了这一条政令以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水的运动。
以往山林里、河边,人迹罕至。
如今山林里、河边堆满了人。
各地衙门根据各地的山情水情,仔细的划分了狩猎区。
百姓们成群结队的开始往山林里跑,往河里钻。
燕国境内山林和河流里的物产很丰富。
百姓们虽然早已脱离了原始的生存状态,但是他们对于周边一切山林河流的开发还是很有限的。
往日里,名山大川皆有强人占着。
百姓们单枪匹马的根本不敢入山林。
这也保持了山林的原始性。
如今有军队帮忙,百姓们组织成了庞大的队伍进山,自然不怕几个小毛贼。
从政令下发,到施行。
七日内,从各地得到的回馈成果都很喜人。
各地组织进山的百姓,皆有很大的收获,甚至有官员还上奏疏问杨七,需不需要上缴一些。
对此,杨七并没有理会。
他正在加紧筹备出海捕鱼的事情。
相比于山林河流,大海才是真正的宝库。
山林河流里的吃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消耗光。
可是大海里的物产,即便是燕国所有百姓敞开了吃,也永远吃不完。
杨七在决定下海以后,就对下海工作做了很深的了解。
他发现这个时代的百姓,对大海的了解很简单,即便是那些常年出海的渔民,对大海的了解也很简单。
许许多多渔民们没吃过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不敢去动。
完全没有人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杨七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他印象里,能吃的海产,全部记录成册,配上图画,然后印刷以后,下发下去,交给百姓。
杨七在燕京城内整整准备了十日。
十日以后。
他带着一众人马,又精挑细选了十万的俘虏,赶往了山海关。
山海关南边,便是港城,也就是后世有名的秦皇岛。
以前辽人在此地建有简陋的港口,后来南国商人进驻了辽国以后,又扩建了这里的港口。
等到杨七平定燕云十六州以后,这里就成为了沟通燕国和南国之间的桥梁。
镇守在此处的兵马,在南国钱行的帮助下,在港口原有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十倍。
如今的港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输于南国海港城的港口城市。
杨七率领着人马赶到这里的时候,港城早已人声鼎沸。
除了负责维持秩序、看管船只的守军以外,剩下不是商人就是百姓。
对于那些个趁机牟利的商人,杨七不予理会。
这个时候,不论什么人,送粮食到燕国,不论价格高低,杨七都得照单全收。
谁叫燕国粮荒严重呢。
派人去收了商人们手里所有的粮食以后,让人打法了他们离开了燕国。
送走了商人以后,港城内剩下的就只有燕国的百姓和将士。
驻守在此地的将校,早已为杨七准备好了住所。
杨七到了住所以后,立马召集了手下的人马,召开了会议。
厅堂内。
&n
第0772章 深蓝处见鲸
近四万的船只开拔,场面十分壮观。
就像是一片遮挡在海上的巨幕,一直持续到天边。
海岸边上,成千上万的妇孺们目送着丈夫和儿子们离去。
她们目光里没有悲伤,只有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以及坚持把日子过好的决心。
“开拔!”
插着杨字大旗的五牙大舰上,战鼓轰隆响起。
艄公和船夫们,在听到了战鼓声以后,开始握起了船桨划船。
近四万的船只,正式开拔。
战鼓声、号角声、呼喊声传遍了这一片海域。
凡是上船的每一个人,都斗志昂扬。
他们带着希望踏上了捕捞的征途,他们也有信心完成这个希望。
铺天盖地的船只在离开了港口以后,开始有计划的分散开,船队一分为三,一部分的大舰,正东而行,直插深海。
剩下的一小部分的大舰,引领着小船,开始沿着海岸的浅海区,往南北两个方向而去。
岸上的百姓们觉得近四万的船只,遮天蔽日,足以掩盖整个海面,可是旗舰上的杨七却很清楚,即便是他把现在的舰队再扩充一百倍,在大海面前,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船队出了海域五十里以后,杨七就回到了船舱里去休息了。
他率领着近两百艘的五牙大舰,要深入到一百海里和两百海里外的深海区去捕捞。
以现如今船只的航速,一来一回,起码得半个月。
所以杨七没必要待在甲板上吹凉风。
捕鱼的人出海了,站在港口上目送他们的老弱妇孺们却并没有离去。
大海馈赠的宝藏,不止在海里有,海岸上也有。
在船队离开以后。
寇准就带领着人,组织起了老弱妇孺。
官员们、军卒们,人手一本册子,在跟老弱妇孺们讲解,海岸上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诸如海带、贝克、螃蟹、龙虾、紫菜等等海岸上生长的海产,频频从手拿册子的人嘴里念叨出来。
他们不仅会给老弱妇孺们讲解海岸上什么能吃,还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做法。
最后,寇准分配了工作。
军卒们一人率领着一队老弱妇孺,变跟他们讲解,边采取海岸上的吃食。
留在海岸边上的老弱妇孺们,就这么被动员了起来。
他们如同蝗虫一样,走过一片又一片的海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