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有座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洪东东
当阎家兄弟俩看到半躺在地上的王也时,心中都是满满的自责,特别是阎立本更是哭得稀里哗啦,仿佛一个被全天下厌弃的鼻涕虫。
将几个受伤不是很严重的伤员托付给医馆之后,一堆工匠直接将王也围成一圈。
众人都低着头没有说话,王也此时正双目失神,手里的烟有一口没一口的抽着。
以前这些人都只是搞搞木匠、土匠、铁匠的营生,其中最厉害的也只是在器械司造造盔甲和长矛,哪里见过什么火药和火器,更别提今天
第一百八十八章 粮食紧缺
王也承诺的超高待遇和福利,瞬间安抚了工匠们的躁动。
当天下午,刘会就苏醒了过来,当他知道自己竟然要被截肢之后,整个人苍老了几分。
不过阎立德在旁边将王也给他的补偿和福利通通告知了一遍。
让原本生无可恋的刘会仿佛看到了生的曙光。
抬头寻找了一圈,没有看到王也,心中有点小失落,因为他有太多感谢的话要说。
刘会想告诉王也,自己的父亲以前也是工部的工匠,只因为一次意外被石头压断了一条腿,从此便闲赋在家,如今要不是王也的补偿,他都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阎立德见他神情不似刚刚那把灰暗,这才松了一口气。
拉过旁边的阎立本,朝刘会一脸歉意的说道:“这次的事故都是立本之责,若非他没有做好保护措施便贸然实验,也不会害你失去一臂。”
一旁阎立本此时哭红了双眼,对于一个没上过战场的书生来说,这样的场面他还无法承受。
阎立德接着说道:“刘兄弟,你放心,从此你的父母便是我阎立德的父母,我兄弟二人必将好生孝养,而刘兄弟若是有任何差遣,我兄弟二人但有一个不字,便枉为人。”
“这”刘会闻言一愣,他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家里世世代代就靠在工部打点散活为计,哪里比得上世代为官的阎家二人。
“刘哥,你别说了,立本此番却是莽撞,害得哥哥失去一臂,立本今后便把刘哥当做兄长对待,不为求得哥哥原谅,但求心安。”阎立本朝刘会直接跪了下来,哭着说道。
神医馆的插曲,王也并不知道。
此时,他遇到了穿越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全泾阳县,粮食紧缺。
动荡辐射到长安及周边各县,李建成被李渊授命前来与他商议对策。
竞技场会议室内。
上首李建成、依次下来是裴寂和萧乾两位仆射。
再之后便是王也、马周。
偌大的会议室内只有他们五人。
“长安无粮这怎么可能”王也难以置信的朝李建成问道。
李建成也是无奈,他也是一大早就被李渊临危受命,如今李二在北方战功赫赫,他身为太子自然心急如焚,总不能又让李二抢了这许多功劳。
如今长安面临缺粮的危机,正是他表现的机会。
“不错,这几日几大粮行都在涨价,本宫询问了方才得知,长安周边十六个粮仓,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存粮。”李建成解释道。
王也不懂这些个大时事,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李渊会让李建成来找自己商量。
他已经尽量使自己低调,哪怕是当初世家找上他,他也另可损失一些利益去安抚,就是不想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
无奈的摇了摇头,见李建成、裴寂、萧乾都看着自己,仿佛这场粮食危机是自己造成的一样。
“你们这是什么眼神,长安缺粮关我什么事我又没有囤积粮食”王也一脸无辜的说道。
三人见王也一脸委屈,都是好气又好笑。
倒是下首的马周伸手点了点王也的肩膀,附耳说道:“城主,如今泾阳人口激增,就本月中旬的统计,已经超过三十万人,单单我们唐人街,一天的粮食消耗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王也闻言一愣,吸了一口凉气,瞪着眼睛道:“你的意思是说,缺粮还真的跟我有关系”
“这只能说间接的关系吧。”马周小声应道。
王也坐蜡不语。
会议桌对面,萧乾嘴角一抽,什么叫间接,根本就是你导致的这场粮食危机。
“城主,明人不说暗话,这场粮食危机的始作俑者,便是这泾阳县新增的二十几万人口。”萧乾黑着脸说道。
“老夫昨日看到户部的统计,紧紧三个月不到,便从全国各地流入二十几万人到泾阳,而长安周边十六个粮仓原本能够应付到新粮产出的,如今却足足提早了两个月。”
王也抬眼看了看愤慨的萧乾,无语
第一百八十九章 文商江伟
王也闻言一愣,心里开始盘算起自行车换粮食的可行性。
大唐一斗米只卖五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一千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二百斗米,十斗为一石,即是二十石。
大唐这个时候的一石约为五十九公斤,以现代市场上正常米价两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四千三百元的购买力。
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五百两黄金就是五千两白银,一两白银二十石的话,五百两黄金就是十万石,天啊,不得了,王也这么一想就恨不得立马同意这笔交易。
要知道十万石粮食足够一百万人吃几天了,也就是说,王也只要卖掉二十几辆自行车就能够解决这次粮食危机。
见对面李建成三人一脸好奇的看着自己,王也朝他们尴尬一笑,低头朝马周轻声问道:“你确定吗那人真的要花五百两黄金买一辆自行车”
马周见王也有意躲着对面三人,也是故意压低声音应道:“确定,不过我见他带着目的来求购,便就没提这事。”
“目的”王也一愣,疑惑的看向马周。
“那人在扬州地界的名声不甚特好,传闻专做投机倒把的买卖,只要能赚钱,他什么都敢做,我当初在想,或许他是打算买一辆自行车回去仿制,所以便没答应他。”马周解释道。
“仿制呵呵,可笑,不说那个轴承,就是橡胶轮胎他就造不出来,我自己都还没办法解决橡胶树的问题呢,卖给他,不过要他用粮食交换,另外”王也眼里闪过一丝讥笑,笑吟吟的说道。
“另外如何”马周听到自行车无法被仿制,心下一松,急切问道。
“嗯,你就说一次最少换十辆,少了我不换。”王也补充道。
十辆自行车就是五千两黄金,接近一百万石粮食,足够应付长安这一次的粮食危机,不过要是泾阳县继续增加人口,便就相形见绌。
马周闻言眉心紧皱,他并不觉得对方会拿一百万石粮食换十辆自行车,不过见王也一脸希冀,他也不好反驳,只能去试试。
到时候哪怕能够换来十万石粮食,也能暂缓几天粮食危机,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也好,那我先去找他接洽一二。”马周点点头。
“嗯,辛苦你了,现下还有一个月的存粮,实在不行,我们只能直接去江南买粮,贵一点总比饿死好。”王也知道马周担心什么,笑着安慰道。
二人这边低声商议,对面三人却是心中焦急。
李建成见王也发笑,好奇道:“城主,本宫三人如今急的如红鼎上的蚂蚁,你们二人反而嬉笑玩闹,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大家一同商议才是啊。”
一旁裴寂和萧乾也是连连点头,前者没好气的说道:“老夫知道你小子鬼主意多,但如今圣人有令,要严格控制粮价,大唐初定,再经不起折腾,城主应谨记才好。”
王也知道他的意思,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和那些黑心商贾一样,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学着人家故意抬高粮价。
“三位放心吧,我这里会想办法先采买到一百万石粮食,应该足够应付这次危机,不过事情还有待商榷,容我再想想成熟的应对之法。”王也没有说出自行车换粮食的办法。
自行车毕竟是现代的产物,王也不想让它过多的出现在大唐,偶尔几辆还好解释,凡是过犹不及。
三人听到王也竟然能够采买的一百万石粮食,都是即惊又喜,李建成急忙问道:“一百万石城主此话当真”
“当然。”王也得意的应道。
“不抬价”这是裴寂和萧乾最关心的问题。
“不抬价,就按年前的市价销售,我宁可赔钱也不会抬价,二老可以安心看着。”王也笑着说道。
三人闻言面面相觑,裴寂和萧乾看向王也的眼神都是带着赞许和慈祥。
便是李建成也是一脸惊奇,看向王也的眼神更是多了许多感谢的意味。
王也见他们一脸喜气,道:“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见分晓。”
三天而已,三人闻言都是松了口气,如今存粮还够支撑一个月,现下只能选择相信王也了。
目送李建成三人返回长安后,马周直接去联系那个扬州的买家,毕竟过了这许多天,也不知道那人还在不在泾阳地界。
王也今天倒是几番波折,先是解决了农场的甜菜种植问题,再之后便是铁器坊爆炸事故,后来又是粮食危机。
身和心都历经了几番洗礼,这一闲下来,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
从竞技场出来后,便屏退巴偌等人,自己骑着小电驴慢悠悠的朝听雨阁驶去。
&n
第一百九十章 一年三熟的安南稻米
江伟见王也笑得如此吓人,心中却是不惧,因为王也已经伸手请他进听雨阁细说。
终于到家的王也饿得不行,草草和虞凌烟等女打过招呼之后,便带着江伟往茶室走去。
随便烧了一壶水,分别给自己和江伟泡了一杯果珍。
王也拿起果盘里的苹果就啃了起来,伸手递了一杯果珍给江伟,这才问道:“你是如何得知我打算将松州和凉州设为边贸中转站的”
江伟接过王也递来的玻璃杯,看着里面橙色的液体一脸惊艳。
听到王也的问话,急忙说道:“小人不才,只是从前几次的运粮队中看出来蹊跷。”
“运粮队”王也闻言一愣。
“不错,往凉州和松州去的运粮队。”江伟恭敬的解释道:“上月月底,城主分别往北边的幽州、云州、丰州,还有西边的凉州、松州,这五个地方,前前后后运送了近一百万石粮草,其中还有粗盐和铁器不下百车。”
王也听他言之凿凿,但所说的情况却真的是不离十了,实际上总共运送了两百万石米面,只是有一百万石是二月份运送出去的,估计那个时候江伟还没到长安。
点了点头:“就算我往这些地方运粮,那也没对外公布我要在那里建立中转站的消息啊。”
江伟笑着说道:“城主此言差矣,除了运粮队不说,军士的调动总是不假的吧。”
“额。”王也洒然一笑,无语道:“我倒是忘了,这两月除了北方,朝廷又让四万府兵前往松州和凉州。”
边贸重地,要是没有派重兵把守,不止王也不放心,李渊肯定也不敢掉以轻心,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随时会变,而边贸之地又多是人蛇混杂之地。
万一敌国派人伪装行商混进城内,届时里应外合攻破城池,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为了严格把控这五个边贸之地的治安,李渊又从京城调集了四万人分别前往松州和凉州镇守。而原本北上的李二军部,则在丰州、云州、幽州各留了两万兵力进行部署。
喝了一口果珍,江伟舔了舔嘴唇,接着说道:“小人此次前来,就是想向城主提一个建议。”
“嗯,你说。”王也此时才算真正的与他交谈起来。
“小人建议将雅州(今雅安市)代替松州,届时西通吐蕃,南达安南,一举两得,小人以为,雅州位置优于松州。”江伟说道。
王也闻言一愣,雅州这个地方他知道,而且之前也有考虑过,不过相比于雅州,他之所以选择松州,是因为松州离长安更近,因为他打算今年启动高速公路计划,优先针对五个边贸重地修路,届时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贸易运输,都将事半功倍。
江伟见王也眉心微皱,知道是自己发力的时候了,接着补充道:“城主可知道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从何而来”
王也见江伟伸手指了指桌上的那份礼单,心中也是好奇,具他所知,如今的成都平原还没有这么高的粮食产量才对。
摇了摇头:“江兄弟但说无妨,只要你能够说服我,我可以考虑将雅州换成松州。”
见王也又松了口,江伟觉得希望更大了,急忙从袖口掏出一个锦囊来。
伸手递给王也,笑着说道:“小人祖上也是庄户,这东西在南方叫做稻米,与北方的高粱谷子不同,并不磨成粉末食用。”
王也接过锦囊,打开来,将里面的稻米倒到手上,道:“这个我知道,你这是没有去壳的水稻吧。”
王也手心的那把水稻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带壳稻米,古代一般还要进行舂米的过程。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
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七八十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
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安了铁牙。
“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公园里的“翘翘板”中间支撑的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这东西现在估计在云越边境还能看到一些,不过基本都已经算是文物了吧。
古代买卖稻米都是带壳的,一方面舂米需要的人力成本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