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我为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言不喻
    从昨日出兵便有些古怪!
    契丹与北汉莫名其妙来犯,自己领兵出征,据说军中起了流言,什么“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此乃上天易主之示。
    随后不久,自己在陈桥驿稀里糊涂醉酒,然后被披上黄袍……
    那杯酒有问题!
    赵匡胤知道自己的酒量,所以……是有人故意想让自己喝醉。
    那么,喝酒的那些结义兄弟,甚至是亲信将领,就全都有嫌疑。
    那件黄袍出现的很巧合,好像有人早就预备好的一样,而给自己披在身上的,却偏偏是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人。
    二弟赵光义与幕僚赵普。
    从回城的路上,其实调查已经开始了。
    遍询亲兵之后,赵匡胤得知,那件黄袍好似最早出现在二弟赵光义手中。
    而赵普恰好在照顾醉酒的自己,算是顺势而为,反倒并无太大嫌疑。
    难道会是自己的亲弟弟
    赵匡胤突然想起,当自己担心家人安危时,二弟已然以自己的名义,派了楚昭辅回城营救护驾。
    是他反应迅捷还是……
    赵匡胤心头不由蒙上了一层阴影。
    后面进城更是有许多疑点,简直堪称是草率。
    倘若是自己蓄意兵变,怎么可能会发生被阻陈桥门的尴尬
    进不了城,兵变的意义何在
    难道只是为了兵变
    好在妹妹和三弟……
    念及此处,疑惑再次泛起。
    妹妹出现是受三弟启发,那他自己呢
    说实话,赵匡胤是不相信的,反倒更怀疑是有人指使或者利用了三弟。
    定力院之事,算不算巧合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游说张令铎,未必是他的本事,很可能旁人蓄意安排。陶谷的禅位诏书,也未必是赵光美提点之故……
    哪怕表现很优秀,甚至是立了天大的功劳,但赵匡胤仍没觉得是三弟有那么大能耐,心中始终抱着些许怀疑。
    可是当楚昭辅到来,奏报昨夜情形时,他不禁又有些糊涂了。
    “官家,昨夜共有两批禁军先至府上,后至定力院。其一是韩守均,韩通之子率领,其二……”
    “如何”
    “臣遍查全城,不知其来历,宰相与禁军衙门,各位主将均不曾调另外调派人马,所以……那是些来历不明之人。
    而且更奇怪的是……韩通是城中最早得到兵变消息的几个人,立即派了儿子前去,却仍旧被这批人抢先……
    此事已经得到长公主,三殿下的印证,确认无误。”
    楚昭辅沉声道:“换句话说,这批人好似早就知道陈桥驿之事,提前行动,意图对太后、皇后和诸皇子女们不利。”
    赵匡胤自然也品出了其中疑惑,兵变之夜,一伙来历不明的禁军提前知晓兵变消息,意图对自己的家眷不利。
    古怪啊!
    他们想要做什么
    “幸得三殿下提议,阖府去了定力院,且有所准备,应对得当,这才得天庇佑,平安无事。”
    三弟……
    他也提前知道还是说当真是父亲托梦
    否则平日里不愠不火,还有些少不更事的三弟,为何突然如此超乎想象的敏达
    说不通啊!
    楚昭辅续道:“还有一件事很古怪。”
    “何事”
    “王彦升不承认韩通一家是他所杀”
    “嗯”
    “虽说被韩通侍卫杀死的禁军将士,确实是王彦升的人,可他却不承认调派过这些人马,亦不曾下令杀韩通,更不会灭门。”
    “不是他”
    “王彦升矢口否认,甚是委屈。至于今日朝堂上,百官诘问时不曾明言,乃是以大局为重。”
    赵匡胤心下了然,那种情况下,尸体为证,解释全无用处,反而遭人诟病,甚至可能引火烧到自己这个皇帝身上。
    王彦升不糊涂,省得轻重。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调动
第16章 令人难过的好消息
    赵光美喷嚏连连。
    不由心中暗咐,也不知是谁这么念叨自己
    他知道,兵变之夜自己的行为有些反常,难免引起关注。
    看得出来,两位兄长眼里都有猜疑,可是自己能怎么着
    “未卜先知”这件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的,只能让亡故的父亲赵弘殷“背锅”。
    两位兄长未必相信,但升级为太后的母亲杜氏却信了。
    “吾儿素有大志,可堪大任。”
    这是兵变之后,杜太后对赵匡胤登基的评价,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赵氏子弟,皆是好男儿。”
    这是杜太后对赵光义和赵光美的评价。
    “光美啊,既是你父托梦,你该与吾言明才是。”
    赵光美无奈笑道:“这不是怕您担心嘛,父皇也有叮嘱,故而有所隐瞒。所幸,神佛与父皇在天之灵保佑,平安无事,皆如所愿。”
    “也是为难你了。”
    虽非亲生,但自小养在身边,杜太后对这个庶出的小儿子还是颇为疼爱的。
    “都是应该做的……”
    杜太后语重心长道:“嗯,国朝初立,你大兄也不容易,往后你们兄弟要多帮衬他。”
    “那是自然。”
    赵光美心中暗想,至少未来十多年,肯定是要紧靠大哥这棵大树的。自然也要力所能及,予以协助。
    毕竟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你还小,还是先好好读书,改日知会匡胤,给你延请大儒为师。”
    杜太后笑道:“你父皇临终之时叮嘱,我赵家是武将出身,缺翰墨之气。你大哥、二哥是没指望了,也不必要,也就你了。”
    “这个……”
    赵光美满脸黑线,之乎者也还是算了吧!
    “母后,儿以为……需得文武双全。书读了好些年了,现如今……想趁着年纪还来得及,学些武艺。”
    赵光美是认真的。
    经历过陈桥兵变后,他清楚意识到乱世之凶险,大宋初年天下并不太平,学些武艺作为防身自保之术是必要的。
    而且将来,说不定还会征战沙场,武术骑射就更要紧了。
    到底是将门出身,杜太后倒也并不反对,并且张罗着给他找师父。
    “不必,耿叔是父……皇身边的亲卫老卒,武艺高强,我便随他学吧!”
    “也好!”
    杜太后欣然应允,旋即道:“对了,这几日你寻个时间,代吾去一趟张家,探望张老夫人与那位含灵姑娘,并送些礼物,以表谢意。”
    不说险些忘了,兵变之夜,张含灵确实是赵家的大恩人。
    论功行赏只给了张令铎,往后最多再给其母一个诰命,但张含灵本人很难有所赏赐……
    杜太后知恩图报,原本该自己亲自登门的,但今昔身份有别,太后之尊不便贸然驾临臣子府中。
    儿媳和孀居的女儿都不大适合抛头露脸,思来想去还是赵光美前去最为合适。
    至于男女之防,好像不大要紧……
    小儿子年纪也不小了,也该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张家那位含灵姑娘出身大家,知书达理,相貌也是一流的,倒是不错人选。
    杜太后开始暗点鸳鸯谱的时候,赵光美却没机会前去张家,而是被楚昭辅请走了,前去皇城司的殓房里看尸体。
    “三公……殿下,劳烦委屈片刻,瞧瞧这些人你是否见过”
    赵光美掩着口鼻,瞧了一遍尸体面孔,还别说,真从其中找到两张熟悉的。
    当时藏身定力院的旧楼里,曾有禁军持火把在楼前搜索,警惕的赵光美曾从窗户的缝隙里瞧见过两人。
    火把之旁,相貌清晰,印象深刻。
    为稳妥起见,他们又找到了定力院中的僧人前来辨认,确认无误。
    也就是说,在韩守均之前赶到定力院的那伙来历不见的禁军,之后又杀了韩通一家。
    而他们名义是王彦升的部下,却并非其本人调派,除了这些与韩家侍卫拼斗致死的,还有些许不知去向……
    诡异!
    虽然不曾与兄长赵匡胤有交流,但赵光美也清晰感受到,陈桥兵变也许没有史书上那么简单。
    这一夜,当真有太多诡异,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好似有人在背后操纵,至少是推波助澜一般。
    会是谁呢
    赵光美想不到,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此人大概会恨死自己。
    诚如所料,当赵光美离开皇城司时,他的背后已然多了一双眼睛……
    ……
第17章 危机四伏
    李筠,后周忠臣。
    后汉末年,随同郭威一道率军打回汴梁,乃从龙之臣,后周开国元勋。
    拜昭义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驻守潞州,抵御北汉和契丹。
    论身份地位,犹在赵匡胤之上,在整个后周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赵匡胤登基之后,除了符彦卿和李重进,最担心的人便是李筠了。
    故而第一时间加封为中书令,并且派使臣前往潞州,宣抚慰问李筠。希望可以予以安抚,让其顺利归附大宋,并且前往东京,入朝陛见。
    使臣到了潞州,李筠第一反应是拒绝不见,奈何左右苦劝,一番挣扎之后,这才将使臣迎入府中。
    欢迎仪式之后的宴会上,却出了幺蛾子。
    本来宾主就不甚欢喜,只是勉强维持场面,谁知道几杯酒下肚,李筠干出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
    他将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了厅中,对画像叩拜,痛哭流涕。
    李筠手下之人则是惊惧非常,惶惶不安的,当着新朝使臣,即便前朝太祖,这是要做什么
    不愿臣服而且还是当面打脸,简直是……
    自寻死路!
    宋使见状,面色铁青,当场就要拂袖而去,好在被左右之人拉住了。
    李筠的心腹幕僚闾丘仲卿劝说道:“贵使请勿当真,李公乃是醉酒失态,切莫介意。”
    醉酒显然是说辞,李筠摆明了不服赵匡胤。
    只是碍于现实无奈与左右劝说,只得暂时低头,接受了宋使抚慰,但内心里却丝毫没有心悦臣服,而且准备随时谋反……
    当然了,按照李筠的说法,他这是忠于后周,戡乱平叛。
    但是尴尬的是,与后周势同水火的北汉得到消息,联络他合兵阀宋时,他却答应了。
    尽管长子李守节与智囊闾丘仲卿强烈反对,可仍旧一意孤行。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他是赵匡胤重点关注的对象,故而与北汉之间暗通款曲之事,自然而然传到了东京。
    赵匡胤没有震怒,而是亲自的写信李筠,予以劝慰安抚,并且加封其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厚重赏赐。
    如此,可谓是仁至义尽。
    如果李筠还不领情,就有点说不过去,再一意孤行起兵,至少舆论会站在赵匡胤这边。届时出兵平叛,也可以算得上先礼后兵,名正言顺。
    李筠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思前想后,派了长子李守节前往东京城。一来是做个姿态,二来也是打探宋朝虚实。
    如此,以便审时度势。
    李守节不欲父亲反宋,希望能够缓和与赵官家的关系,故而欣然前往东京。
    临走之时,李筠有些顾念长子的安全,但李守节自己却一点也不担心。
    他坚信,天下瞩目,想要收买人心的赵匡胤绝不会伤害自己。
    然而事实上,刚到东京,赵匡胤一句话便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
    垂拱殿里,当李守节参拜之时,赵匡胤冷哼道:“太子何故至此”
    太子!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称呼。
    李守节闻听,几乎以最快的速度扑倒在地,叩首道:“官家……玩笑了,定然是有人要陷害臣父子。”
    “陷害,是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