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征途靠系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村民乙
    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来到了十月五日。
    “王上,这是吕青刚刚发来的消息,晋安快守不住了。”
    原本正在批阅奏折的叶楚文猛的抬起头:“消息可千真万确”
    “是吕青派人送过来的,千真万确。”
    “立刻把江流,凌峰,牛达,梁凡,田霄叫过来。”
    “是,王上。”
    “吾等参见王上。”
    “起来吧!”
    “王上,如此着急叫我们来,可是安国那边有什么变动”江流问道。
    叶楚文点点头:“晋安快守不住了,寡人打算即刻出征。兵部现在,可准备好了”
    “启禀王上,粮草已经秘密运输到义云县。这些粮草,足够一万大军用半个月的。”江流道。
    “梁将军,讲武堂的将士,培养的怎么样了。”叶楚文随即又问向梁凡。
    梁凡拱手道:“回禀王上,那些将士已经通过了考核,随时可以回到军中。”
    “那就好,既然如此,那明日寡人便让孙大人发出缴文。”叶楚文觉得,是时候了。
    “另外,”叶楚文继续道,“寡人希望,先取晋安。然后再按照之前的计划,一路歼灭李国的大军,一路奔袭前往昌安。”
    “王上,可知道晋安城有多少人马”凌峰问道。
    “按照锦衣卫传来的情报,这次攻打晋安的李军至少有四万人。”叶楚文道。
    “四万人”凌峰皱了皱眉头,“四万人怎么会这么快就要拿下晋安城”
    叶楚文苦笑一声:“这就要怪你了。”
    “哈”凌峰有些不解的看着叶楚文。
    &nb
第87章 大军出征
    “王上,这里风大,是不是该回去了。”
    金宁城北边的城头上,叶楚文望着远处那长长的队伍久久没有出声。
    “海松,你说这次又会有多少将士马革裹尸”叶楚文轻轻的询问道。
    “回禀王上,奴婢猜不出来。”
    “如果没有战争,大家安居乐业该多好啊!”叶楚文忽然想起了前世。
    以前的他,经常在网上叫嚣着和这个开战和那个开战。
    可是到了这个世界,叶楚文才发现和平是多么美好的词语。
    战争在文人的眼里是一种烂漫,但是在将士们的眼里,这是一种残酷的无奈。
    “王上,或许只有一统天下的时候,才不会有战争吧!”
    “真希望那天早点过来。”
    “海松,昌国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叶楚文突然问道。
    海松禀报道:“回禀王上,奴婢已经安排手下去从谛听阁那边买消息去了。”
    “谛听阁的据点,还没有找到吗”叶楚文又问道。
    海松羞愧的道:“奴婢该死,谛听阁在我们宁国的据点,我们始终没有探寻道。”
    “继续探查,谛听阁一天不除,寡人寝食难安。”
    这次叶楚文之所以能够得知昌国的消息,就是从谛听阁那边获知的。
    之前海松准备钓鱼执法,于是便让人通过谛听阁打听昌国的消息。
    没想到歪打正着,得知了昌国准备对安国进兵的消息。
    然而追查谛听阁的厂卫,却在茫茫人海中丢失了目标。
    不甘心失利的海松,用各种稍微重要的情报以及一些钱财相继从谛听阁换取了大量的情报。
    然而每次派人跟踪送消息人的手下,都最终会失去对方的踪迹。
    这让海松发现,原来他们东厂原来如此大的欠缺。
    “王上放心,奴婢一定会把谛听阁从我们宁国除名的。”海松保证道。
    叶楚文点点头:“你们东厂一定要对一些重要的地方做好保护措施,无论如何不能让我们宁国的一些机密情报泄露出去。”
    “是,王上。”
    宁国最重要的地方,叶楚文觉得一个就是工业部,一个就是讲武堂了。
    至于他的宫殿,都不如两个地方重要。
    前者是保证宁**事装备碾压其他诸侯的地方,后者则是将军的摇篮。
    在这个乱世,没有什么比枪杆子重要。
    因为有水平整的泥路,宁军行军的速度很快。
    原本从金宁到义云需要两天时间,因为水泥路的原因足足缩短了半天的时间。
    第二天中午,宁军在义云县休整了半天时间之后,到了次日清晨便再次出发了。
    过了义云之后,因为没有了水泥路的便利,宁军的行军速度一下子慢了很多。
    “这该死的路,怎么这么泥泞”田霄望着靴子上的泥浆,皱了皱眉头。
    凌峰笑了笑:“昨天晚上那场雨可不小,安国的道路又不像我们宁国,当然泥泞了。”
    “可恶,看来炮营一时半会是跟不上我们的速度了。”
    田霄看了一眼陷入泥坑里的炮车,有些不爽。
    因为道路情况太差,再加上炮车和车厢太重,炮营的马车时不时就会陷入泥坑之中,动弹不得。
    “如果没有炮营,就靠我们手里的兵力恐怕一时半会不一定能够拿下晋安。”
    “那我们就用将军你之前的办法,把炸药包用投石机扔到晋安城里去。”田霄提议道。
    凌峰摇了摇头:“这种办法可一不可二,晋安城墙上面装了不少投石机。我估摸着,应该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
     
第88章 宁王炮发威
    “这天气,冻死个人嘞。”
    “不知道将军咋想的,这大晚上黑灯瞎火的,居然让我们打炮。”
    “就是,连个鬼影都看不到,这不是瞎打嘛!”
    在晋安城北门,四里外的一个小山坡上,一群宁军嘀嘀咕咕的在那里说着些什么。
    这支宁国大概千百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手持燧发枪,身穿半身板甲头顶铁笠盔的火枪手。
    这些火枪手只在一边警戒,忙碌的只有几十号人而已。
    “一个个咋废话那么多呢赶紧的,打完炮早点回去睡觉。”炮营营长张大炮训斥道。
    张大炮原名张宁,不过自从当上炮营的营长之后,便被人称呼为张大炮。
    时间久了,张大炮倒是变成了他的名字。
    张大炮虽然是炮营的营长,不过因为炮营的重要性却是郎将的官衔。
    “营长,这次打什么弹”一个炮长问道。
    “实心弹吧!这个射程远。”张大炮想了想道。
    “好勒。”
    这五门大炮,在这些炮兵眼里都是心头肉,因此操作起来格外的小心。
    “轻点,轻点,炮弹那么粗糙,插进去的时候一定要轻点。”
    一个炮长见装填手动作粗鲁了一点,立马朝着对方喊道。
    “知道了,炮长。”
    待五门炮全部固定,以及装填好之后,张大炮命令道:“发射。”
    听到了张大炮的话,五个炮长便用火折点燃了火门上的导火索。
    等到导火索点燃了发射药,一声怒吼传遍了整个大地。
    五发呼啸的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重重的打在了晋安城的城墙上。
    “这万里无云的,哪里来的雷声”晋安城内,李国大军的主帅,李侯从睡梦中被惊醒了过来。
    “启禀将军,这雷声是从晋安北边传来的。”李侯的亲兵从门外喊道。
    “北边”李侯一惊,那边不正是宁国的方向吗。
    “快,集合大军准备迎战。”李侯命令道。
    对于宁国,李侯虽然了解的不多,但是对方卖给安国的火器还是让他印象深刻的。
    如果不是这些火器,安国也不可能会让他李国大军损失惨重。
    就在李侯急匆匆的披上铠甲,准备前往城头的时候,又是一阵雷声呼啸着由远至近。
    “李图,这是怎么回事。”
    李侯一来到城头,就询问着北门的守军郎将。
    “启禀将军,末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李图禀告道。
    李侯刚想继续追问,忽然又是一声呼啸,紧接着就感觉脚底下的城墙一阵颤动。
    “怎么回事城墙为什么会抖”李侯问道。
    李图苦笑的摇了摇头:“将军,这黑灯瞎火的,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去,让李乐派人到宁军大营那边侦查一下。”李侯命令对身边的亲兵道。
    “诺。”
    “北门有人出来了。”
    山坡上的炮兵阵地上,一个拿着单筒望远镜的斥候突然发声道。
    “对方多少人”张大炮问道。
    “大概两千多人,骑兵数量在两百人左右,我们要不要通知将军。”斥候问道。
    “通知将军准备支援,让火铳手列队准备迎敌。”张大炮一边命令斥,一边让警戒的火枪手准备迎敌。
    接着张大炮又命令手下更换炮弹:“换霰弹,该我们炮兵开荤了。”
    收到命令的炮兵们,立刻开始清理炮膛然后换装炮弹。
    “营长,准备好了。”
    张大炮点点头,然后对斥候喊道:“敌军还有多远”
    “还有二里。”
    “都不要轻举妄动,等他们到两百步的时候,火铳和火炮一起开火。”张大炮命令道。
    过早开火不仅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不能发挥火炮和火枪最大的威力。
    “营长,两百步太近了吧!这样一来,我们就只有一次开火的机会。”一个炮长不解的问道。
    张大炮嘿嘿一笑:“五门火炮外加一千支火铳,够对方喝一壶的了。”
     
第89章 分歧
    “哟,大炮,你这边已经结束了”
    援军这边的郎将刘志远一看见张大炮,便走上来问道。
    “切,等你们来,黄花菜都凉了。”张大炮翻了翻白眼。
    刘志远看了一眼战场,虽然月色有些昏暗,不过他还是被满目疮痍的战场给惊住了。
    “那是,这就是火炮的威力。”张大炮非常得意的道。
    张大炮觉得,当任炮营营长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刘志远撇了撇嘴:“切,男人就应该堂堂正正的在战场上厮杀。哪像你,一个大男人跟个娘们似的,躲在后面来阴的。”
    张大炮眼角一抽,拍着刘志远的肩膀道:“来,这边谈。”
    刘志远一头雾水的跟着张大炮来到一边:“你想干嘛”
    张大炮忽然狞笑的拿出火折:“给我去死。”
    刘志远这才发现,自己原来走到了大炮的炮口面前。
    “我错了,一壶酒精。”刘志远求饶道。
    “现在就拿来!”张大炮伸手要道。
    刘志远脸上一苦,不情不愿的从腰间的腰包之中,拿出了一个竹筒。
    虽然竹筒密封的很好,不过还是隐隐约约之中散发出一丝淡淡的酒香。
    深深的嗅着这股酒香,张大炮这才满意的把火折收了起来。
    自从宁国的粮食大丰收之后,叶楚文便让太医院和工业部的玻璃工坊联手制作高度酒精。
    因为有了玻璃容器,蒸馏酒精很快就制作了出来。
    不过虽然酒精制作了出来,但是盛放酒精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普通的酒坛什么的,根本没办法长途跋涉或者出现在战场之中。
    但是铁壶不易制作,因此最终工业部决定用竹筒盛放酒精。
    竹筒有韧性,因此即便是强烈碰撞也不会撒漏。
    但是竹筒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时间长了密封性没那么好,容易渗漏和挥发。
    因此,兵部每个月都会给军中一些损耗。
    但是如果保存得当,这种损耗一般不易出现。
    不过嘛,军中的将士哪个不爱酒。于是军中的将士,就会拿这些损耗做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