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儒家如果不在新教建立之初就融入其中,融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审美观,日后坐等新教壮大起来,再想融入,恐怕就非常难了。
有了陈老夫子的加入,在旁帮助董三,董宣武放心多了。
陈老夫子是真正的方正君子,这样的人也许才能并不突出,但是其道德操守是绝对令人敬佩和信任的。一个国家,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脊梁,危难之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面对血与火,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挺身而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也是董宣武一定要将儒家拉入新教的原因所在。
皇家债券的架子已经基本搭了起来,其实最主要的是人员的培训与原则、规章制度的制定。因此,交接给信王的过程十分顺利,这整个过程信王一直都是直接介入的,对所有的事情,信王也是了如指掌。在这过程中,董宣武甚至鼓励信王做主完成一些事情。在董宣武看来,如今信王所欠缺的,只是经验和勇气罢了。
当然,发行债券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这是皇家第一次发行债券,涉及皇家的信誉。
董宣武希望信王能多演练几遍,宁可慢点,深思熟虑,提前准备好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也尽量不要出错。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后来的崇祯皇帝出台的许多政策与法令,明显显得仓促,没有深入的权衡利弊,这使得这些政策与法令非但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让大明的形势急剧地恶化。
在原本的历史上,天启皇帝在位期间,民间基本上没有大的骚动,保持着基本的稳定。可是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一登基,天下立刻反贼四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二月底,天启皇帝驾崩后,这位少年天子扫清阉党后,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又迎来了一个“众正盈朝”的时代。
东林内阁向皇帝建议:应该撤
第六章 忠告(2)
这次既然天子垂询,东林内阁没有理由不把这条恶政提出来,作为魏忠贤的罪孽之一。
崇祯皇帝就认同了君子们的看法,对东林君子德行操守的任何怀疑都是在破坏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情义。于是,少年天子又欣然下令,撤消全国所有的河道监。自此以后,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整个大明在整整十七年间,东林君子都借口“节约”,再也没有修过一次河堤、治过一次水,任由各大江大河的洪水一次次泛滥。至于每年的修河治水款项,你懂我懂大家都懂!
天子的英明决定,让朝野高呼万岁,随后内阁就又提出了减税的一揽子计划。
他们认为,天灾是由万历皇帝胡乱收税招来的,现在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所以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减税,以让上天满意悦,保佑大明风调雨顺。
崇祯皇帝同意了。
奇怪的是,东林君子们没有想过减免收了好几年的新饷,第一个提出的竟然是茶税。
以往万历皇帝信不过文臣,就派监督太监去检查各省的茶园,这种恶政不废除简直天理难容,东林君子们怎么可能贪墨国家税款
于是天子遂撤回了各布政司负责监督的太监。
这条恶政消除后,效果果真很明显,自此以后各省的茶税收入就急剧下降,文官连年报灾,茶叶岁岁歉收,到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的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仅仅只有十二两白银!
接着就是海税。
文官们向皇帝提出应该恢复禁海,禁海乃是祖制,万历皇帝开海禁派太监收税是严重违反祖制,性质极为恶劣,连绵的天灾也证明了这条恶政的非正义性。崇祯再次认可了东林内阁的判断,下令关闭海关,海关的太监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从万历皇帝兴海贸以来,海关税一直是大明财政一大支柱,也是内库的重要来源,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万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万两白银的海税。而自从崇祯元年以恢复禁海令后,内库就再也没从海贸中弄到一两银子了。
事实上大明的文官和海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禁海之后,大明的海贸并没有萎缩断绝,反而日益繁荣起来,其中缘由,百姓爱咋想就咋想,反正东林君子们是看不见的。
然后是丝绢税。
万历认为商人贩丝织绸一定能赚钱,所以要收工商税。
东林君子认为这是“天子与小民争利”,是招来天灾的原因之一,这次的免税计划自然也要把它废除,崇祯表示赞同。
还有布税,如同唐宋时期一样,明朝本来也规定了百姓和各级官员衣服可使用的色彩,比如,明黄是皇帝专用颜色,大红则是高官能穿戴的衣服颜色。
可是,要钱不要脸的万历皇帝为了多收税,居然放开了对百姓衣服颜色的限制,很快在大明境内就出现了小民同官员在衣服上争奇斗艳的现象。
简直是斯文扫地,体统何在
官员们向万历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并质问皇帝如果有一天小民穿黄色的衣服该怎么办。结果,万历回答十分奇葩,他说只要商人肯交税,那他觉得卖黄布也不是不可以……
简直是无耻、无赖,皇帝怎么可以这么无耻
各种与民争利、违反祖制的税收被取消后,新皇帝终于享受到了他祖父、父亲和兄长从来不曾享受过的高度赞誉。朝野的君子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当之
第七章 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旌旗招展,烟尘四起,雄壮的军歌声中,两千虎贲,五百民壮,押送着五百辆马车,如条长龙,缓缓离开了顺天府。
遥望那支渐渐远去的队伍,天启皇帝眼中掩饰不住心中的担忧,这是大明最强大的军队,但它真的能够打败强悍野蛮的女真人么毕竟,风云卫再厉害,也只有两千人,可是他们面对的,将是女真人数万大军。
对于山海关内外的那十多万关宁军,天启皇帝早就不抱太大的期望。如果他们能打败女真人,辽事就不会变成如今这模样了。他们别再败得太惨,能守住山海关、宁远等地,就算是不错了。
“董将军一定能够打败建奴,得胜而归。”信王朱由检倒是信心十足,眼中放光。十四岁,正值崇拜英雄的年纪,董宣武无疑已经是他眼中最大的英雄。
天启皇帝抬手怜爱地摸了摸信王的脑袋,十四岁,多么美好的年纪啊!当年他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学王权术,大明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天下人都羡慕他,认为他贵为皇帝,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又有谁知道,他背负的责任有多大皇位更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放不下,也不能放下。
如果可以,他更希望能与他这个弟弟换个位置,让他也能过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一天也好。
董宣武并不知道天启皇帝心中的想法,即使知道,他也不再乎。
皇帝你也当了,屁股也被你揍了两三次,菊花都差点被揍爆了,还不够你臭屁的
他现在唯一要考虑的问题是,该如何与山海关那些老兵痞们相处。至于打仗,对那些同泽,他早已经不做指望了。他只希望那些同泽在关键时候不要从背后狠狠捅他一刀。
如何作战,严格来说不是他该考虑的东西,根据大明的惯例,文臣才是主帅,运筹帷幄是文臣的事。决胜千里之外,阵前拼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才是武将该做的事。
对于此事,董宣武唯有苦笑,不是他不相信老师孙承宗,但毕竟孙承宗并未真正指挥过战斗,他那些所谓的兵法,基本都来自《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书上的知识。
纸上规划的东西毕竟是规划的东西,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往往与想象相去甚远。战机瞬息万变。董宣武不认为一个没有打仗经验的文人,真能指挥打赢一场战争,除非他是天才。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数量实在是太少。从历史的情况看,孙承宗显然不属于这类人,至少在军事上,他比起熊大嘴巴,差的不止一丁点。
可是他是文臣,是阁老,这决定了他必然是三军的主帅。董宣武不担心一位平庸、无能的主帅,却很担心一个不懂军事偏偏又自以为很懂军事的主帅。因为这种人的行为很难预料,太想当然,他们自以为高明的招数,也许就会把部下送进死地。
杨镐是如此,袁应泰是如此,王化贞也是如此。
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刘綎等将都是从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当世名将,手下的兵马不可谓不精锐、强壮,不也因为杨镐分进合击的妙计,被野猪皮各自击破,落个兵败名灭,战死疆场的悲惨下场
沈阳城下,曾称雄一时的戚家军不可谓不是当世强军,其各军种的配合,即便是董宣武也自
第八章 粮草
这一路,五行卫绝不是简单的行军,离开北京城后,董宣武就不停的发号施令,模拟各种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埋伏、敌袭、骚扰、侦察、反击、包抄……等等。
为此参谋部特意做了严密、周详的预案。董宣武要利用这次远程行军,让五行卫熟悉这种种情况及应对措施,尽快进入到战斗状态。毕竟,在山海关内,五行卫是安全的,日后出了关,将士们要时刻保持体力,高度戒备,不可能再做这样的训练。
这样一来,行军速度无勤补给问题,也就是吃饭问题,会引来地方政府的不满。一旦处理不好,会打击五行卫的士气。
自从大明中叶土木堡之战之后,武将的就能吃到四顿甚至六顿饭了,这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地位大大下降,文官们加强了对军队调动的控制。而卫所制度本身的缺陷,决定了客军的自身的后勤补给能力非常有限。文官们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只要能控制住沿途的粮食补给,就能控制住军队。
于是,沿途地方官府借现了一个潜在的漏洞:客军如果行口防止武官贪污,一般不会把粮食直接交给带队的武将,而是由他们做好食物,然后按官兵实际数量供给。
这种方法污起来就更方便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做,那也就罢了。但随后细心的文官们又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必要让士兵吃得太饱
文官们普遍认为,如果士兵吃疑会受到影响,有所减缓,但这样一来,因为后得过饱,行动就会不便,不利于行军,所以文官规定,一天地方政府只给过境的客军提供两顿饭。
可是很快,文官们又发军过快,一天就能经过两些明白饿着肚子的士兵就算走也走不快。而且士气低落有耐心的老兵,专们教村民学习唱歌。原本显得有些生个县、甚至三个县,那么士兵们那帮丘八
所以大明的文官们就又追加了一条规定:当天到达的军队不给饭吃,只有停留了一天以后才可以给士兵饭吃,如此就彻底杜绝了丘八们“多吃多占”的可能。
大明的士兵也是人,不是骡子,不能靠吃草维生。如果每天赶路,就意味着士兵们每天都没饭吃。所以即使是紧急的情况下,大明军队也只能走一天、停一天,以保证士兵每天能吃上一顿饭。
实际上,明军的行军速度会更慢。因为士兵们也知道,一旦拔营今天就要饿肚子了。所以每当开拔之时,士气都会非常低落,甚至有可能发生哗变。有些时候,急于赶兵们吃完午饭正在休息的战中村民的围观。这个时代,文艺活士精疲力竭。没有丰富良好的伙食供应,绝对是路安排一疏的军民关系顿时的将领甚至不得不拿出赏金来诱惑士兵们拔营出发。
士兵当然希望多停留、少走路,将军们也的军队不但行军速度慢,还容易产生逃亡、偷盗等行为,所以,如果情况不会按照惯例,走一天休息一天,以保证士兵是很紧急,明军将领一般都不会自找麻烦坚持急行军。迎合士兵们的呼声,沿着道路慢慢磨蹭着走,你好我好大家好。
五行卫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随队的丁壮也带有一部分粮草,但是数量不多,是用来救急用的,根本不足以支撑沿途的用度。
按董宣武的性格,是绝对不每天能吃上一顿饭,这是对将士们的侮辱,也是对士
第九章 义民
董宣武狠狠瞪了他一眼,说道:“你知道北宋时蔡京是怎么死的么”
莽和尚傻眼了,他连蔡京是谁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此时的莽和尚可不像之前那般对董宣武桀骜不驯,目睹董宣武所做的一切,他是真的服了董宣武。他心里也明白,就他那个臭脾气,也就董宣武能容得下他,能给他发挥的空间。如果换到别人手下,他只有被人玩死的份。
吴三桂见状,急忙上前打圆场:“蔡京是宋徽臣、大贪官,徽宗朝“六贼”之首,后来因罪被发配到岭南韶关。
在流放途中,虽然蔡京带了一车的金银财宝,可是走到长沙时,当地的老百姓因为痛恨他,不肯卖食物给他,活活饿死在长沙城南的一座破庙。说来真是可悲、可叹!”
董宣武点了点头,接过话头说道:“有钱并不代表拥有一切。我董家也算是有钱了,可是不怕大家笑话,当初我董某的名声怎样,大家都是知道的。大姑娘见到我根本才会融洽,百姓才会真心实意的支不敢露面,当街驰马,绝对没有问题,因为看到我,老百姓早跑光了。
有一次我被皇帝打了屁股,如果不是周通,差点就回不了家,被老百姓的臭鸡蛋烂菜梆子埋在了街上。那个真叫惨啦!”
众人哈行卫强大的根本原哈大笑,这件事额已经招满了,但是我相信,陛下迟早还会大家都知道。
见众人笑罢,董宣武接着说道:“百姓生活本易,这份情义,不是用钱财来衡量的。我们付给他们钱,是应该的。他们肯卖给我们粮食,证明他们还是认可我们,假若我们是一支只知道抢掠的土匪,你们看他们会不会把粮食卖给我们!
这就是‘义’,百姓对我们有义,就是义民。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必须有所回报,报答百姓的义,鼓励百姓的义,哪怕只是为百姓唱几首歌曲也行,而不是骑在百姓的脖明了自己的想法,派人快的熊廷弼,让熊子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
这样,我们五行卫与百姓就拮据,从牙缝里我们、拥护我们。我从来不认为,五行卫的强大仅仅是因为的功夫也是白战斗力强大。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才是五因所在。
我们本来自于百姓,百姓就是我们的后备军、预备队,我们也必须服务于百姓。
打个比喻,我们五行卫就好比是鱼,百姓就得水,有底气打败我们面对的所有敌人。
泰西神话中有一个神,只要站在挤出点粮食不容的关系持大地上,他就是力大无穷,无人可以战胜他。百姓,就是我们五行卫的大地,只要百姓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
莽和尚若有所思,低声说道:“嗯,有宗时权倾跟他们一样,都是老老实一时的当读写一些简单的文书,有点人样了,转头就朝宰相,也是当时的大奸些道理,下盘不稳,再好搭!没想到那些白毛番子也懂这些!”
董宣武气得七窍生烟,这憨货没得救了!
不管莽些事情,董宣武微微和尚有没有理解董宣武这番话的含义,董宣武这番话迅速在官兵中传开。本来这些骄兵悍将不少人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