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自己麾下的水陆大军已经兵强马壮,如何不能御敌甚至他还想着反守为攻呢。

    “泉国公太是倨傲了。”

    “李自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山海关一战,力不能挫满清,则气运已散也。如果不过是仗着地利苟延残喘。而我大明依旧被天下人奉为正朔,朕自离京南下日起,就一日不敢忘旧耻。两年来,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终于又有了今日气度。”左良玉都壮年而逝,这是真正的祖宗保佑。

    “现鞑虏攻歼李贼甚急,稍后大军有动,酣战正急之时,必困于西北。此正是朕奋祖宗之余烈,挥师北上,收复中原,重兴大明的大好时机。”

    就是‘趁虚而入’么。郑芝龙能在辽东玩的那么欢,他崇祯又如何不能

    朱由检这一刻非常的有信心。




第二百六十三章 崇祯帝的奋起
    崇祯十九年的秋季,前后几个月里,北地打成了一团乱麻。

    郑芝龙搅的齐鲁不得安宁,搅的整个北地沿海都不得安宁。从登莱到津门,从津门到关外,漫长的海岸线上处处燃着烽烟。

    满清虽然已经部署了不少兵力,却还是被雪花一样飞来的告急文书弄的的焦头烂额。因为他们布置的防御部队根本就挡不住郑芝龙。

    那么长的防御性,满清就是布置了兵马又能怎么样呢撒芝麻盐一样,根本没用。

    燕京城里,睿亲王府上,气氛沉重。上下人等,里里外外,就没见有人敢高声言语的。只因为多尔衮的脸上正如寒冬腊月般酷寒。

    “礼亲王太让我失望了……”

    郑芝龙带人竟然把锦州给打下了,刚刚看到这个消息时候,多尔衮只以为是在看笑话,真是荒诞啊。那里可是锦州!

    “王爷息怒……”

    满达海很尴尬,礼亲王是他爹啊。关外天花大起后,济尔哈朗后也奉着太后和小皇帝来到了燕京城,就礼亲王代善留守盛京,主宰着关外局面。而被代善派去驻守锦州的人也不是别个,正是他大侄子,大哥岳托的长子爱新觉罗罗洛浑,只是比起他那位异母大哥的能耐来,罗洛浑这小子就不成器的多了。崇德八年就因为嗜酒妄议,敏惠恭和元妃(黄台吉原配老婆)丧不辍丝竹而被削爵。

    多尔衮即便是要拉拢罗洛浑,拉拢岳托一脉,寻借口为他复爵,那也还没过多久。

    现在却又因为只顾着在城外跑马行猎玩乐,以至于郑芝龙率军攻来时候锦州驻军不仅毫无戒备,更兼群龙无首,被轻易的拿下了城池。满达海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息怒本王怎么息怒郑芝龙猖獗若此,叫我如何息怒”

    多尔衮脸色都有了一丝狰狞。如果可以,他真宁愿把登莱之地都让给郑芝龙,好换来他暂时的消停。

    之前的岁月里,从来就没正眼看过海上的威胁的满清鞑子,现在真是深深的体会到了有海无防的苦涩滋味了。

    海上力量不行,陆上便受制于人,处处挨打,明明有十成的力气却连一成也发挥不出来,这种滋味太叫人不是滋味了。

    那根本不是敌我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你用一根小拇指去抵挡别人一支拳头的事儿。

    血淋淋现实让‘海防’两字印刻到了鞑子高层的骨子里。

    “我大清这次没被老天爷保佑啊。”多尔衮仰天长叹。

    现在正值关键的时刻,可郑芝龙却没像前两遭那样“缺席”,他不止没有缺席,反倒似在拼尽全力的来找茬,来给李自成减轻一二压力。

    而更可怕的是,这郑芝龙一旦发作起来,满清还真就是左支右绌,难以招架。

    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水军,如此之信念,现今在多尔衮心中是那么的迫切。

    但多尔衮的焦头烂额虽然让他心烦,可幸运的是,满清的大势现在还是能端得住的。比那远离海边,身处内陆的李自成可强的多了。

    后者多面受敌,也是被搅的焦头烂额,可他就没这么厚实的底气了。

    李自成现下的局面才叫真正的危急呢。

    背腹受敌,让他不得不兵分两路应对。但他才分兵回援咁肃,多铎就又带领着南路清军大半的八旗兵马杀去了河洛。荆襄的明军也在这个时候发狠的猛攻来,一边围住了襄阳的白旺军主力,一边大军越过汉江杀入了南阳盆地去……,也亏得张献忠已经跟他停战,不然李自成就要开辟五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了。

    李自成再厚的家底也撑不住这样的厮杀啊。豫西南的地盘眨眼就丢个精光,左军大将金声桓引兵陈列汝州,与杀入河洛的清军都面照面了。

    但两边却没有发生一丁半点的碰撞冲突。

    及至八月里,洛阳城池被满清用红夷大炮彻底轰塌,刘芳亮被逼退去了潼关。而占据了河洛的清军并没有立刻对着至关重要的潼关发起进攻,反而从孟津渡过黄河,杀入了晋南。

    这时大同也宣告失守。

    城中粮食已尽,几近人相食之境。阿济格使人叫喊说愿解一面之围,容百姓出逃觅食。罗虎虽然知道不妥,却更晓得若不打开城门放百姓离去,这城中本就不安的军心便会更加骚乱,城内百姓们眼看无有了活路也定然不会闭目待死。无奈之下是只能打开城门放百姓离去。结果守城军兵见此情景,亦争相出逃,罗虎不能禁止,大同遂陷。

    罗虎带领残兵败将逃去了城外的洪涛山,然后流窜去了吕梁山。

    晋北可谓是被满清全取。

    但太原城依旧稳固。李顺军卡住了太原城,那就能庇护着大半个太原盆地,以及更南面的临汾盆地与解州(运城)盆地。

    晋中南依旧不失为李自成手中的一块宝地。

    解州的盐池可是李自成的钱袋子啊。李自成将之把握在手中,施行官买,年入数百万贯/石。用食盐来换取百姓手中的钱粮,这两年里可以说是李顺政权最大的收入来源了。

    这眼看着当初的‘三年之约’就已经到头,大顺朝的财政就要宽裕些了,却就在这个时候局势骤变,李自成心里是恨不得呕血。

    但是多铎进军晋南,那何尝不是为了钱财晋南的盐池远在内陆,不似长芦盐场皆在海边,被郑芝龙年年扫荡,月月扫荡。

    那年产量别说是六十万担,打个对折都难保证。

    可满清每到财政紧张时候就印刷盐引,后者在这两年中都不知道贬值了多少倍。这拿下晋南的盐池,就等于把盐引又给盘活了。对满清而言意义重大的很。

    李自成也不能容忍晋南失守,立刻叫刘宗敏亲自引兵去夺回晋南。

    结果刘宗敏才引着兵马从蒲津进入晋南,阿济格就引着八旗兵汇合了漠南蒙古兵马,满蒙汉联军十万人从蒙古草原杀去了榆林。

    后者为边关重镇,自然不可能没李顺的军兵驻守,但兵将五千人还不足。守卫榆林城还有不足,更别说是遮蔽周遭的边墙。

    榆林城乃天下坚城,虽然军兵不多,那也不是清军轻易可下的。阿济格遂命孔有德统领汉军围攻榆林城,自己带领满、蒙主力经米脂攻延绥(安)。在米脂,清军遭到驻守当地的刘体纯所部激烈抵抗,清军围城近十日不能下。

    刘体纯的坚守给李自成一口喘气的机会,他急忙下令追回刘宗敏大军,然后叫赵光远等部驰援米脂,阿济格留下吴克善继续围攻米脂,自己带领主力越过米脂与顺军援军交战。

    赵光远等部看似旗号很不少,然而人马兵不多。据山列阵而战,阿济格先以骑兵邀战,另以谭泰一部迂回侧后攻击,顺军初战失利,不得不向延绥撤退,清军遂大举追击。

    而此时李自成已经在长安集结了大军,并且果断放弃了晋南,先给太原的李过传令,叫他着手撤退,让临汾的袁宗第率领所辖部队接应太原顺军撤出晋西,走龙门渡。再令败出解州后,退往了晋东南的泽州府坚持的刘忠、刘汝魁部向关中转移。

    李自成很明显就是要严守潼关一线,再集中兵力与北线的满蒙大军一决雌雄。虽然咁肃有消息传说,因为固始汗大军包围了兰州,从而与东部失去了联系的西部各州府已经通通投降满清了。米喇印、丁国栋等hui人将领都已经带着大军东下增援固始汗了。

    李自成也无暇去顾及。

    对于现下的大顺朝言,陕北的满蒙联军才是最致命的威胁。

    ……

    满清李顺在大打出手,如此消息自然瞒不过天下人。因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军情消息至关重要。

    崇祯帝虽然没有明着复起厂卫,但骆养性却明显有在活动。

    就算是鞑子在蒙古各部集结兵马的消息,错不是关内与蒙古草原之间消息不畅通,漠南蒙古各部集中兵力的消息只要先一步传入关内,李自成怕是个大傻子,才会不加强榆林一线的兵力。

    可满清就是利用关内关外的消息隔绝,悄悄征调漠南各部兵马,以至于榆林城被围困,满蒙军穿过了边墙薄弱处,直插了进来,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

    但事已至此,无可改变。李自成四面楚歌,局势对他已经是极其不利。

    可是在齐鲁,随着大批的八旗兵被抽去了中原,坐镇齐鲁的肃亲王豪格恨不得直骂娘。多铎带着主力走的很干净利索,他可就倒霉了。

    别看满清在内陆威风八面,可是就齐鲁一地言语,局面却对清廷不是很有利。虽然近来齐鲁绿旗兵一再扩张,清齐鲁巡抚方大猷声称齐鲁有雄兵“十万”,但傻子都知道没有这么多。

    齐鲁要真有那么多二鞑子,那西部数州府的一些小股地方抗清武装不早就完蛋啦

    不过根据黑冰台传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看,这新任的齐鲁绿营提督祖可法,不止在西部数州府里收编了大批的地主武装,还从燕京要来了一部分人。大致就是包衣、跟役以及投降的早些的明军,或夹杂着少量较为能战的汉八旗士兵。总的来说,因李率泰之败而折损的纸面力量,齐鲁绿旗兵肯定已经恢复。

    “鞑子动了,咱们也动。别以为到了冬天咱们就只能缩起来。鞑子关内的主力或是守在燕京城,或是都在关中、晋西和中原,齐鲁才有几个人”

    郑芝龙根本不把齐鲁的绿旗兵放在眼中,也一样不把坐镇青州的豪格放在眼中。

    就跟金陵城的崇祯帝一样,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诸位臣工,鞑虏主力已经尽陷于山陕,而李贼虽然势穷,可手下却还有一批顽固不化之辈,当能叫鞑虏一时不能得手。如此,中原空虚,北直隶空虚,此正是我朝奋起之时。”

    崇祯皇帝满脸都是激动的潮红,他眼前似乎都已经看到北伐功成,神京恢复,自己圣驾还回燕京的场景了。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明伐北清,这还真有点虚幻
    崇祯如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一种梦想成真的激动感充斥在他的心头。

    自从南迁以来,他做梦都想着能北复中原,但实力不允许啊。南明朝廷简直就是一个空架子,手中仅有的兵马不是残兵败将,就是乌合之众。

    不要说是北复中原了,就连上游的左良玉军的威胁都能叫他患得患失,夜不能寐。

    在左良玉病死之前,金陵朝廷的局势真是相当恶劣的。

    崇祯帝对左部兵马完全没有掌控权。

    崇祯十七年时的崇祯帝,手中的兵马欠缺,收复失地乃是妄想,自保都难才是第一位的。除了可以用大义名分来压制左良玉之外,他都还要借郑芝龙的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威。所以,他心里即便是有些不乐,也默认了那时候朝野上下一片赞成之声的联虏平寇之策。

    后者说是先联虏平寇,再灭北虏而光复中原,重整河山,实际上后半截都是虚话,都是安慰崇祯的假话。鞑子要是那么好利用那么傻瓜,他们也进不了关了。

    这点崇祯帝自己都心里清楚。

    真联虏平寇了,那今后的天下也就南北分立了。

    等联手满清灭了李自成,大明再北上收复中原,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那些江南的士绅官僚们是很渴望如此的,因为如此的话他们自身的利益也不会受损。而要是与满清的战争一旦打起来的话,则朝廷难免就需要大批的军费,难免就要摊派加饷,这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啊。更有落得大败的可能,亡国亡家了,他们的损失就更大了。

    反而是联虏平寇之策,此策既行,自己既可以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依然可以过着纸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还没有了大批的北地士子来跟他们争权夺位,岂不是美哉乐哉

    便是大批被送去了金陵的北地官员和皇戚勋贵,大多数人也不去想北复中原的事儿。

    大明朝要能北复中原,他们又怎么可能被赶到金陵来么

    还是安稳为第一。

    刚刚历经了巨大惊吓的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时间点都是如此想的。

    包括洪承畴等人,那都是打心眼里对鞑子的八旗兵有所畏惧,认为平原野战,绝非是鞑子的敌手。

    可这一切随着左良玉的突然病亡,就全都有了新的转机。

    左良玉一死,左梦庚对三十六营将领的控制力大为减弱,等于就是说朝廷对左军各部的影响力在大幅度的上扬。郑芝龙又要海外建国,这南明朝廷本来还有些不稳当的江山立马就稳如泰山,再也不见半点的风雨飘摇之感。

    甚至于在一些人眼中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八十万左军都要被朝廷给收拢了,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

    一直反对联虏平寇之策的黄得功就不说了,只洪承畴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有了左良玉部的数十万兵马,则不仅是金陵上游地区的江防稳固,南明实力更是大增。

    而满清却与李自成陷入了苦战之中,这个时候趁机北伐,能不能打进北直隶一举收复了神京不敢说,但顺利收复中原、齐鲁却是肯定的。

    而满清即便是察觉不对,迅速从山陕撤兵,彼辈的久战之兵又如何能碾压的了南明的百万得胜之师

    别亡了郑芝龙的那个提议,对北地降贼降虏士绅官员们的清算,大笔的钱粮财货已然就摆在那里了,洪承畴私下里就以为,士气军心断无问题。

    崇祯帝见了洪承畴的奏章后,便寻了个理由将他招入金陵面议,结果是他更加的心驰神往了。这人本来就耳根子软,容易被说动。偏自己那定的主意却中一条路走到黑

    洪承畴一时间就又成了崇祯帝的宠臣。

    他现在是见梦寐以求之事已然就摆在了自己的眼前,唾手可得,那要还按耐得住,他就不是崇祯了。

    不过洪承畴此提议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满清的主力尽数与李自成在激烈交战中,那崇祯帝就只能按耐得住心中的激动,耐心的等待起来。
1...100101102103104...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