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见二人还想说些甚么,崇祯皇帝却是语带讥讽地道:这个万骑,朕是借定了。等朕东征平了科尔沁之后,偌大的草原,你们再慢慢分,现在,你们部族的安危由朕来保护。

    见崇祯皇帝带部族安危这种不要脸的威胁都用上了,再想想这个万骑回去后根本就没来得及回到部落,两个人也只得认命地道:奴才愿意遵从天可汗的旨意。

    送走两人之后,崇祯才自言自语道:朕借东西还要还?凭本事借的为什么要还?笑话!

    嗯,很好,很强势。一直站在崇祯身后像个木头桩子一样的方正化满脸的黑线,就没听说过这么不要脸的皇帝!

    但是在崇祯皇帝看来,这天下都是自己的,蒙古当然也该是自己的,只要是日月所至的地方,都该是自己的才对。现在杀归现在杀,以后还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蒙汉一家亲,过上三五代人之后,还有个屁的区别。

    到了第二天,崇祯皇帝也是一早就起来,带着大军往京城而去。这回还顺手带上了秦良玉和白杆兵。既然决定自己要去辽东怼人,带着他们要比不带多的多,毕竟白杆兵可是虐过建奴的。

    匆匆赶了好几天的路,崇祯才带着大军到了京城北垣的安定门外。

    崇祯皇帝觉得,这世界上本没有套路,用的人多了,这才成了套路。只是有句话说的好,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既然在宣府时大军的进城仪式那么提气,那么没道理在京城就不好用。

    所以大明朝的文武百官们就被折腾了一番在京官员除值守外,余者皆要到城门外迎接皇帝大胜而归。

    至于城中的百姓,向来好看热闹的四九城百姓们表示,既然这些官老爷们都扎堆地往安定门外去了,那很可能就是皇帝亲征归来,而且不是说阵斩十万的大捷吗?那咱们也得去看看。

    五城兵马司的官兵们则是很头疼。这他娘的又得维持秩序,也不知道这京城的老百姓怎么就这么爱看个热闹。菜市口杀人他们要看,皇帝打个仗回来也要看,就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是他们不看的!

    京城里边儿这么多的人,不光安定门外挤了十多里地远,就连城内靠近安定门的那些个茶楼酒肆什么的,也挤的满满的。一时之间,五城兵马司的人也不管什么巡街一类的了,这活扔给顺天府头疼去吧,要是维持不好秩序发生点儿踩踏事件,那自己这身皮可就没了。

    安定门外十五里之遥,以温体仁和施凤来为首的百官们被晒的身上直冒油,脸上的汗擦了一遍又一遍。施凤来见温体仁已经开始打晃,便开口道:温大人要不然先休息一会儿,呆会儿大军来了再过来?

    温体仁却是苦笑道:且安心等着罢。估计也快了。

    施凤来正想再劝,却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一个内侍太监骑在马上狂奔而至,待到了温体仁等人向前时,才猛地一勒马缰,待人立而起的战马咴儿咴儿一声长嘶站定之后,这太监才扯着嗓子道:陛下亲征,大捷归来。距离十里。

    言罢,便拨转马头,疾驰而去。又过得小半个时辰的时间,又是一个内侍太监传话道:陛下亲征,大捷归来。距离五里。

    温体仁打起精神,对施凤来和礼部尚书孟绍虞道:准备好罢,快到了。孟绍虞闻言,便点点头,走到一旁吩咐了下去。

    此时,远处终于可以看到高举的明字大旗,正是崇祯皇帝归来的大军到了。

    孟绍虞见到明字大旗,便吩咐道:奏凯乐!

    向来不怎么喜欢按套路出牌的崇祯皇帝听到凯乐声响起,也不管甚么套路不套路,却是猛的一磕马腹,向着安定门方向疾驰而来。

    不理会呼拉拉跪到一地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们,崇祯皇帝却是直接来到了温体仁等内阁和六部官员的向前,命众人都平身起来之后便问道:礼部尚书何在?

    孟绍虞虽然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个时候先找自己干什么,但是还是躬身道:臣在。

    崇祯干脆地道:命人把这凯乐停了,奏出车。对于前世看过的某本书里写过唱出车迎接将士,崇祯可是记得深刻,尤其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这几句,刻更是深刻。既然这次阵亡的将士这么多,就奏出车,迎烈士英灵!

    孟绍虞还没有说话,温体仁先试着拒绝道:陛下,此时奏出车,却是于礼不合?何况将士们大战凯旋,岂不正应该奏凯乐么?

    崇祯却道:凯乐,等着封赏时再行演奏。此时,先迎了阵亡将士往忠烈祠去!

    大明的文官此时有多蛋疼?想必是碎了一地的。这皇帝事先出征,就没有祭天,也没有诏告天下,本身就于礼不合了。此番大胜而归,原本应该是先郊迎,然后再献俘太庙,最后还要诏告天下,谁知道这位爷这么任性,出征的时候不按套路来,回来的时候也不按套路来!

    孟绍虞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应该先献俘太庙,再送阵亡将士往忠烈祠。

    崇祯却是一摆手,淡定地道:献俘?没有。此战朕一个俘虏没留,全铸了京观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崇祯皇帝又缺钱了
    百官之中,谁能拗得过崇祯皇帝?

    答案是没有。皇帝一旦不要脸地任性起来,百官除了老老实实地听命令办事儿,其实屁的办法都没有。就像是五代十国之时的南汉一样。南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刘鋹认为,官员们只要有家室,就不会一心为国。

    因此,他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矩:大臣们若想继续做官,读书人若想入朝为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阉割,哪怕你是个和尚,只要想当官,就得先割了。

    这般胡闹,士大夫们总得要点儿脸吧?一个正常的男人把下边儿的那命根子去了,那还叫个男人?士大夫们能忍?

    然而比更扯蛋的现实就是,整个国家的士子们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纷纷阉割自奉。南汉国从此变成了太监国,整个国家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变成了太监。最可怜的莫过于这个岭南小国的女人们,眼看着丈夫变成了太监,也阻止不了,一个个都成了怨妇。

    看到了吧,这就是士大夫们的嘴脸,别说甚么头发了,连命根子都能给割了,还在乎头发?也正是因为崇祯知道这些士大夫们都是什么尿性,所以才毫不在乎的一手举着刀子,另一只手拿着胡萝卜吓唬他们:要么听话有胡萝卜吃,要么去死。

    如今也是同样的情况,面对着崇祯皇帝的任性,别说孟绍虞,就是温体仁等内阁大臣们也是一脸无奈的表示同意先行演奏出车,送阵亡的将士们进入忠烈祠,至于献俘太庙什么的,省了吧。

    一番折腾之下,事情的走向最终还是按着崇祯皇帝的想法来的先是将阵亡将士的骨灰送入了忠烈祠,接着便命士卒们归营,崇祯皇帝自己回了皇宫至于说祭天什么的,崇祯皇帝表示不在乎,呆会儿弄个诏告天下的诏书吹吹牛逼就好了。

    只是待到折腾完这一套流程,哪怕是简化之后再简化的流程,时间也已经到了傍晚了。而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心情去后宫中放松放松,便先行诏见了温体仁和施凤来,加上崔呈秀,还有田尔耕和许显纯。

    如果让正人君子们来看看崇祯皇帝面前这些人,估计一个个的都会捶胸顿足地狂呼人心不古,奸佞遍地厂卫的名声有多臭就不说了,施凤来和崔呈秀早就是世人皆知的阉党一流,剩下个温体仁还是个逢迎拍马毫无原则的小人!

    崇祯还是习惯性地敲了敲身前的桌子,问崔呈秀道:辽东那边儿怎么样了?

    崔呈秀在心里整理了一番辽东最近的情况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辽东的情况最近的是半月之前发来的战报,毛文龙那边儿依着东江的山岭一直在节节抵抗,朝鲜那边儿虽然一直在摇旗呐喊,可是他们那边儿确实指望不上。

    崇祯嗯了一声道:朝鲜么,也就是摇旗还有点儿用,打顺风仗也行,剩下的指望不上他们。

    朝鲜的战斗力,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指望过。后世那部什么鸣梁海战根本就是扯蛋。

    当时的情况是,朝鲜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明军反过来把日本按在地上摩擦,至于朝鲜多么英明神武,呵呵哒。

    原本也没打算指望朝鲜能帮上什么忙,崇祯干脆接着问道:那毛文龙呢?战损如何?能不能撑得住?

    崔呈秀斟酌一番后回道:据毛文龙半月前发来的战报上所说,他们把许多的掌中雷给弄到一起,埋到建奴必经之路的地下,然后用竹管儿把引线弄的长长的,等建奴走到一半儿时再点燃引线,倒也炸伤了许多建奴。

    再加上东江那边儿山地较多,建奴的行军速度一时也快不起来。所以估计还能支撑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至于战损,由于半月之前还没有大规模地与建奴接战,战损倒是不大,现在就不清楚了。

    崇祯听完许显纯大概的战报后,嗯了一声,接着问许显纯道:锦衣卫那边儿呢?

    许显纯也斟酌一番后躬身道:回陛下,锦衣卫这边儿的密报,比之兵部崔大人那边儿的也快不了多少。据探子五天前用飞奴发回来的密报,建奴五天前也不过刚刚到达险山堡修整。

    扈国公那边儿已经纠集了原本的叶赫九部,打算攻打科尔沁部,意图不明。不知道是想单纯地逼建奴回防,以减轻毛大将军的压力,或者是想统合辽东的蒙古诸部?

    崇祯接着嗯了一声,淡淡地道:不管他怎么想,只要他打科尔沁,就能替毛文龙减轻压力,或者真的能逼近建奴回防。看起来,朕要亲征辽东的事儿倒是不那么着急了。

    温体仁一听崇祯还想着出征辽东的事儿,当即便蛋疼无比地反对道:启奏陛下,前番林丹汗叩关,已经是糜费许多,再加上战死的士卒家中还等着朝廷抚恤,还有征召的民夫也要发工钱,这些加在一起又是一大笔支出。陛下再亲征辽东,只怕国库中当真支撑不起。

    崇祯皇帝也是蛋疼无比,前番抄了八大蝗商弄的钱呢?总不能就这么飞了吧?

    想到这儿,崇祯便问道:那银子呢?朕前番查抄了那八家通敌卖国的奸商,可是抄出来不少的银子。

    温体仁苦笑道:陛下,银子虽好,可是它不能再生出来银子啊。陕西大旱,要买粮食赈济,这便是一大笔支出,上千万两银子砸过去,换回来的也不过是一船船的粮食。

    东江那边儿毛文龙上了折子说那掌心雷好用,要求再弄点儿过去,越多越好,还要改造一下弄成能埋到地里的那种。这又是一笔钱。虽然徐光启徐大人那里的银钱走的是陛下的内帑,兵仗局也是走的内帑,但是军器局中购买所有材料甚么的,走的可也是国库。

    这一来二去的,国库里的钱已经是不多了,除非陛下再从内帑中拨一些银子。

    你丫想都别想!朕内帑里的钱可是木匠留下的老底儿了,你们还想打这么点儿钱的主意?早知道之前抄了八大蝗商的钱就不给国库辣么多,朕留在内帑好了!

    崇祯皇帝也愁,钱没了,上哪儿弄?哪里都要花钱,问题这银子也他娘的生不出来银子啊,操蛋的银行系统到现在也没理出个头绪来,这他娘的前前后后快半年多了,一个比一个掉链子!

    幸好穿越前的崇祯皇帝是文科生转的程序猿,那思维的跳跃性可不是一般的大,突然之间就问道:瑞王惠王周王三人可曾进京履任了?

    自认为对崇祯皇帝有那么一点儿了解的温体仁闻言,便猜到了崇祯皇帝想要干什么丫的这是盯上了福王的家产了,想着怎么杀猪呢。

    可是咱能不能要点儿脸呐?谁不知道当年你福王叔爱宠,你爹不受待见?你就这么把你福王叔给宰了肥羊,这天下人怎么看?天家内哄?不讲亲情?不知道当初汉文帝逼死淮南厉王后天下人是怎么说的?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歌谣你崇祯皇帝就没听过?

    若是被穿越前的崇祯皇帝么,这个典故肯定是知道的,然而穿越者崇祯皇帝表示什么狗屁的歌谣,朕没听过听过也当没听过!就算是有着原本崇祯皇帝的记忆,那也是没听过!狗屁的福王叔,关朕屁事!

    然而温体仁并不知道崇祯此时到底在想些什么。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一直未变,仿若面瘫一般,无奈之下只得躬身道:启奏陛下,瑞王殿下惠王殿下还有周王殿下已经进京,眼下正在收拾宗人府那边儿。

    果然,从来不知道底线到底为何物的崇祯皇帝这次也没有让温体仁失望:既然都到了,那便宣瑞王惠王周王入宫,商议下福王害民一事到底该如何处置?



第一百九十五章 左右都是不要脸
    大明朝的藩王们有笨蛋没?肯定是有的,福王就是典型的作死没够型的笨蛋。

    但是也可以说是没有。由于藩王们基本上与皇位无缘,所以倒也不会有哪个大儒闲的蛋疼了跑去教导他们甚么子曰诗云一类的,多是各个王府自行聘请先生,再加上先王的教导。

    而且老朱家就是再把藩王当猪养,该有的仪仗护卫外加其他的教育资源还都是有的,所以才有着嘉靖皇帝上台之后哪怕修仙不上朝,照样能牢牢地把控着朝政这样的事儿。

    当然,崇祯就算了。小时候不受重视,等他哥登基了,倒是请了先生教他读书,可惜都是些正人君子,好好一个娃硬给忽悠瘸了。

    所以在新鲜出炉的宗人令瑞王朱常浩,以及左右宗正惠王朱常润和周王朱恭枵在得到崇祯诏见自己等人的时候,心里其实就大概有点数了。

    等到三王先行过拜见天子之礼后,崇祯便连声对王承恩道:快去搬凳子,让三位王叔坐下讲话。

    待三人谢恩落座之后,崇祯便当先开口道:瑞王叔乃是朕的长辈,如今又为宗人令,朕想听听瑞王叔对于福王叔一事的看法。

    瑞王朱常浩很想说自己没有屁的看法,你都摆明了想要福王的命了,我能怎么看?

    然而心中想归心中想,毕竟面前的这个小屁孩是皇帝,自己还真就不能无视他的问话。

    心中斟酌一番后,朱常浩说道:启奏陛下,福王朱常洵失智,有伤太祖皇帝仁德,依臣之见,当罢爵,废为庶人。

    原本这是一个要脸的说法,反正废为庶人以后福王也落不下好,可是朱学浩还是太低估了崇祯皇帝的人品下线值。

    崇祯冷笑一声后道:庶人?福王叔这般欺压百姓,这是在刨大明的根!仅仅是废为庶人便可?他想要刨大明的根,朕就先把他给刨喽!

    朱常浩和朱学中润,还有朱恭枵闻言便被吓了一跳。

    崇祯皇帝这也太不要脸了,哪怕是废为庶人后你再派锦衣卫去暗杀掉福王呢。这般**裸地说出来,还是当着温体仁等朝臣的面直接说,未免有些过分了吧?

    只是不待朱常浩和温体仁等人再劝,崇祯皇帝就抢先开口道:传朕的旨意,福王失德,洛地百姓苦之久矣。着宗人府除爵,福王朱常洵并王妃世子等人,皆赐自尽。

    崇祯皇帝的话既然说出来了,就断然没有再收回去的道理,朱常浩闻言,只得无奈地应道:臣,遵旨。

    只是在领完旨之后,朱常浩便接着道:启奏陛下,福王府一应财产,当如何处置?没入内帑还是充入国库?

    崇祯皇帝极其不要脸地道:这本就是天家之事,福王府一应财产,着锦衣卫并东西厂共同查抄后没入内帑,以资国用。

    就在温体仁想要提醒下崇祯皇帝,国库也没有余钱之时,崇祯便接着道:哦,对了,待查抄完之后,朕再拨一部分到国库,以免国库空虚。

    很好,很不要脸。你倒真是颇得你家祖宗的遗传!温体仁无法,只得躬身道:臣先代户部谢过陛下。

    崇祯嗯了一声,便接着道:如此一来,朕东征之事是否可行?国库可能支撑得起了?

    你丫能不能别总想着东征!东征!你是皇帝!不是大将!
1...7778798081...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