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但是别忘了,类似于秦王晋王代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肃王这八家,那可是打明初就存在的塞王,在大明开国之时,那可当真是一国之主,可不是永乐朝以后的藩王能比的。

    洪武十一年,秦王晋王首先分别之国西安太原。洪武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洪武二十五年,代王之国大同,洪武二十六年,辽王之国大凌河,后迁至广宁,庆王之国韦州,宁王之国大宁,谷王之国宣德,洪武二十八年,肃王至国甘州,塞王守边制度完全形成。

    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广宁宁夏大宁宣德甘州成为洪武末期北边九大核心地区。

    塞王统率总兵官,节制重兵,既镇守一方,又声势联络,既化地而守,又汇聚出击,便宜行事,军法从事,九王国遍布北边的同时,晋燕二王又地处核心,指挥全边,太原北平二地相应成为北边防御核心地带。

    塞王守边制度相对于大将镇守制度下,将领频繁更置权力浮沉不定,镇守一方,互不节制的局面,无疑大为改善。

    但是吧,后来朱允那个智障让文官一忽悠想要削藩,这下子九大塞王可就不太高兴了。

    咋的,老子跟着你爷爷辛辛苦苦的打了天下,你娃儿刚刚当上皇帝就觉得老子们没用了是不?

    觉得自己王位不保的燕王朱老四心想去你娘的,你也不是自己的哥哥朱标,老子还能惯你毛病?干脆怼了你丫的,这江山老子自己来做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皇位轮流转,今年我来坐?

    只是等朱老四登上皇位之后,问题来了自己一个塞王能怼了侄子,那其他的塞王会不会来怼了高炽和瞻基?

    深谋远虑的朱老四觉得这事儿很纠结,就像是故宋的赵匡胤一样,自己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以后这些推自己上来的老兄弟们会不会有样学样?

    宋太祖赵匡胤觉得这事儿好办,杯酒释兵权,老兄弟们都别带兵啦,多他娘的累啊,你看,当个大官,美女金钱有的是,多美?

    所以这一杯酒喝下去,陪着老赵开国的那些老兄弟,不是手指甲疼就是脚上长了灰指甲,个个不带兵玩了。

    有心学习下老赵这套路,所以朱老四也是干脆就把心一横,老子给你们封地让你们后代世袭罔替,不用跟别人一样去考举什么的,大家伙儿都安心的当猪吧。

    当然,朱老四是不是这么想的,这事儿谁也不知道,毕竟朱老四已经挂掉了。

    但是其后的大明皇帝却坚定的认为朱老四就是这么想的尤其是正德年间的宁王造反一事,就更给大明朝后来的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由于谁也不想自己的儿子皇位不保,被别人给怼掉,所以发展到后来,干脆连宗人府这么个本来应该是皇家内部的机构都扔给了礼部

    礼部当时可就乐呵了。

    礼部再怎么样儿,那也是文臣不是?大家可都是文官一脉,圣人子弟,想不到居然有这种好事儿落自己头上原本就在想着怎么样儿从皇帝手里抠点儿权利出来,如今可真是天大的馅饼砸头上了!

    其实就连这个穿越之后的崇祯皇帝都不止一次的在想,如果当初这些塞王没有反,依着朱元璋当时制定的规矩,光这九大塞王就足够怼死建奴和草原的尤其是永乐皇帝还把漠南蒙古诸卫给撤了

    但是仔细想了想,其实换崇祯皇帝的话,估计也会做出和朱老四一样的选择皇后生的娃是自己的,继承了自己的皇位,万一哪个塞王跟朱老四一样的想法,结果造反了呢?

    越想越头疼的崇祯皇帝干脆不再去想,他娘的,别管咋地,这回得先把秦王和庆王给拉下水再说,而且这事儿都和人家唐王系的朱聿键说过了,自己总不能食言而肥吧?

    再者说了,这几家王爷都给弄到阿三哥的地头上,那不就相当于在大明之外又重建了九大塞王的体系?以后自己儿子多了,再往什么澳大利亚和李家坡一类的地方一扔,妥妥的。

    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干脆吩咐方正化去安排人传诏,诏秦王朱存枢还有庆王朱倬前来延安府觐见。

    崇祯皇帝想的挺好,延安府的锅,尤其是高迎祥这种让自己睡不好觉的,就扔给洪承畴来解决毕竟这家伙领会上意的能力可是很强的。

    所重要史书文献《回到大明当才子中记载,当时的五省总督张好古因为粮食不够的事儿不想背黑锅,最后就是这位洪承畴洪大人给主动背起来的。

    若不是因为这家伙降清之后的事儿干的太操蛋,崇祯皇帝原本还打算重用一番的。

    然而崇祯这个历史小白根本就没有记住的是,人家洪承畴可是给多尔衮上书说: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

    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

    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

    而且,在螨清进关之后,洪承畴还招抚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

    这孙子以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招抚宁国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




第二百五十七章 洪承畴与孝庄不得不说的故事(4千字第一更)
    据江湖传闻,洪承畴被俘虏了之后,可是很硬气的打算绝食而死来着。

    可是为什么没死成呢?

    因为黄台吉的小老婆大玉儿,也就是布木布泰,后来跪舔剧《孝庄秘史的主角圣母孝庄太皇太后,亲自去了大牢里面见洪承畴。

    布木布泰劝说洪承畴:洪将军家中尚有年过花甲的老母,还有结发的妻子,若洪将军一死,谁来伺奉老母?谁来照顾妻妾?

    老洪一听,心中确实也不是个滋味。

    但是不是个滋味也不成,自己可是打定了主意要做大明的忠臣的,投降?不存在的。

    布木布泰一瞧,哟,拿他老娘和妻妾来说事儿看起来打动不了洪承畴,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后来能把多尔衮玩弄于股掌间,还培养出了能日射兔子三只百的糠稀大帝的女装大佬,布木布泰岂是好相与的?

    眼珠子一转,布木布泰就从篮子里边拿出来玉壶,倒满参汤后告诉洪承畴:将军既然一心求死,妾身亦不敢让将军名节有污。此地有毒酒一杯,请将军饮之。

    老洪合计着老子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干脆弄个毒酒死了算了,也省得被砍了脑袋,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想到这儿,洪承畴接过毒酒就喝,结果一进肚发现不对劲儿,这他娘的不是毒酒,这是人参汤!

    布木布泰一看洪承畴把人参汤给喝了,接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肩膀就说道: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

    这人参汤当真是不简单,一入了肚中,就便成了**汤,洪承畴也不想着死了,一把就按住了布木布泰的手

    再往后,黄台吉一想,反正小老婆也让这货给睡过了,多吃点儿亏也没啥,干脆对老洪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所以后边儿的事儿就不用多说了,反正老洪是投降了。

    由于跟黄台吉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老洪也就积极的替建奴卖起了命来。

    而且更操蛋的是,这家伙在螨清入关后,积极镇压屠杀许多江南抗清义军,斩杀了拥护明王室内的义士,如左佥都御史金声大学士黄道周明宗室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人。

    发展到后来,连这货的老娘都千里迢迢的上京城去揍他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道。

    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的为人,咋还真个接受了这汉奸儿子的孝道?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城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这个就不得不额外提一下了,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

    这家伙官居一品是爽了,可是洪母也就成了命妇这就得入宫服侍孝庄那小娘皮。

    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据江湖传言跟洪承畴有一腿的圣母孝庄太皇太后在面对洪承畴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之时,会不会有儿媳妇面对婆婆的感觉?

    想必是不会有的。

    然而更讽刺的是,原本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远在京城,还真以为洪承畴殉国了。

    由于在松山城兵败被俘的将领大都拒降被杀,崇祯皇帝误认为他的心腹重臣洪承畴也已为国殉难,他在都门之外设立祭坛,还亲写祭文说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北京正阳门的瓮城里原有两座小庙,西为关帝庙,东为观音庙。相传崇祯皇帝为洪承畴设立的祭坛,就在东边的小庙里,意在让他与关公一样成为战神,守卫京城大门。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后,才将东边的小庙改为观音庙。

    当然,由于老洪为建奴做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建奴都感动不已的地步,连向来不怎么要脸的十全老人钱聋皇帝都说: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

    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

    到后来,连堂堂一代luoli控大佬的国父孙文先生都能堂而皇之的说出了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这种屁话。

    至于某位祖上包衣出身的历史学家,《清史论稿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王思治先生都评论说: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但是吧,给人当狗的待遇确实不怎么好。

    当初晋王李定国连杀孔有德和尼堪两个螨清的大佬,天下震动,眼看西南半壁江山不保,螨清的顺治皇帝要洪承畴去解决掉李定国。

    而条件是怎么样儿的?

    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可惜的是,这种主子对于走狗的承诺,向来也不会有人放在心上,到了最后,不过是封了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了事而且,只允许世袭四代。

    当然,这些事儿,历史小白一般的崇祯皇帝确实是不清楚,但是洪承畴降清这事儿,崇祯皇帝是知道的。

    而且根据崇祯皇帝的理论,参考吴三桂降清之后的举动,由此可以推断出洪承畴降清后的举动必然是忠心耿耿的,比建奴还要铁杆建奴的替建奴卖命。

    所以在几天后,崇祯皇帝看着眼前快马赶来的洪承畴,由于本身固有印象就不怎么样,再一看洪承畴的长相,崇祯皇帝可就更不高兴了。

    崇祯皇帝没穿越之前,曾经在某个论坛上看到过一幅康麻子的画像,由于长的实在是对不起观众,因此倒也算是印象深刻。

    等看到了眼前的洪承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当时就是卧槽了一声。

    难怪这狗东西后来那么死心塌地的给建奴卖命,合着麻哥他爹福临根本就不是黄台吉的种,很有可能就是这家伙的!

    只是扮演面瘫扮得久了,崇祯皇帝如今也算是有些喜怒不形于色的意思,纵然是心中不喜,却也没表现出来。

    望着恭恭敬敬站立着等候自己吩咐的洪承畴,崇祯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道:朕记得洪爱卿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由于崇祯皇帝没有经历吏部的批文就直接把洪承畴给提溜来了延安府,因此上洪承畴还不知道崇祯皇帝到底要让他干什么,只是隐隐有些猜测而已。

    听到崇祯皇帝问话,洪承畴只是恭恭敬敬地拱手回道:启奏陛下,臣不才,乃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却是开门见山地道:朕也不和洪爱卿打什么哑谜。延安府的知府张辇贪腐无度,官逼民反,已经被朕给处决掉了。

    只是张贼已死,这延安府却是烽烟遍地。

    朕要洪爱卿来延安府,便是要给洪爱卿加一加担子,洪爱卿可有信心?

    洪承畴闻言,心中却是大喜。

    别管崇祯皇帝是从哪儿知道了自己这个名字,反正这加加担子的好事儿却是落在了自己头上。

    如今自己心中的猜想马上就要成了事实,暗自长舒了一口气的洪承畴稳了稳心神,对崇祯皇帝拱手道:陛下隆恩,臣必万死以报。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心中暗自嘀咕道,你丫的也别万死,死一次就行。

    沉吟了一番,崇祯皇帝又接着问道:延安府周边,向北有王嘉胤,左近还有自称闯王的高迎祥和匪号紫金梁的王自用,余者不知名之辈,更是不知凡几。如今这般局面,不知道洪爱卿打算怎么处置?

    洪承畴精神一振,暗道正题来了。只要自己应对得当,自己个这延安府知府便是妥妥的。

    至于以后么,自己好歹也算是皇帝亲命的知府,怎么着也算是简在帝心了,到时候可就真个平步青云了不是?

    为了能在崇祯皇帝面前好生表现一番,洪承畴沉思良久后才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所谓叛军,其不过是放下锄头的百姓,当不得大军的称呼,若要彻底平定,当剿抚并用。

    见崇祯皇帝不开口,却是一副等着自己说下去的神情,洪承畴也有些摸不准崇祯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了。

    之前在西安府的时候,总是听说崇祯皇帝又杀了哪个害民的贪官了什么的,而且还一度发火说是不能让一个灾民饿死。

    从这点上看,崇祯皇帝应该是更看重抚。

    可是自己一路北上过来听闻的崇祯皇帝在处置宜川城时鸡犬不留的传言,却又不像是主抚,更像是一副重剿的模样。

    可是现在皇帝不说自己是重剿还是重抚,光问自己怎么办?彼其娘之,若是皇帝重剿自己却说以抚为主,到时候不是惹皇帝不喜?

    想想被屠光的宜川县城,往远了再想想崇祯皇帝那些动不动就筑京观的光辉事迹,洪承畴干脆把心一横,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以剿为主。

    纵然心中暗骂洪承畴果然还是杀性太重,崇祯皇帝的脸色却是依旧未变,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道:接着说。

    洪承畴拱手道:民乱一起,若是不能迅速灭之,则易化为流寇,祸害他处。故而臣以为不仅是乱世当用重典,乱事亦当用重典。

    若是有降者因不得饱食而心生不满,复又叛之,则朝廷又要再一次平叛,其中靡费物资军饷必然难以计数。

    故臣以为,愿意降者,不论是随唐王世孙殿下去身毒开国亦或是就地打散复编为民皆可。其不愿意降者,还是早早地剿灭为上。
1...121122123124125...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