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雨情之雍正与年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我向苍天借明月
“皇兄,果真有此事那叛贼竟然恬不知耻地向您求情”
“可不是,你自己看看吧,反正朕是越看越觉得恶心得要紧。对了,还有张大人,你也一并看看。”
十三阿哥率先看过之后赶快递给了身边的张廷玉,同时也忍不住率先开口回了皇上。
“回皇兄,这逆臣贼子实在是可恶又是可气,竟然厚颜无耻到了此种程度,绝非吾辈做得出来之举,想谋反就谋反,想法外开恩就法外开恩,这么嚣张的气焰完全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皇兄若是依了他,怕不是其它逆臣贼子也要有样学样了。”
十三阿哥从来都是谨慎之人,皇上说什么他去办什么,绝少主动表态,今天实在是被罗卜藏丹津给气坏了,极度气愤之下也顾不得君臣尊卑,皇上还没有发话征询他的意见呢,就犹如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将自己的心思痛痛快快地说了个一清二楚。
张廷玉处事没有十三阿哥这般小心谨慎,全因他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话若是憋在心里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似的,现
第2781章 舆论
以往朝堂上也经常会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但是都是官员们依照个自的观点各疏己见,而这一次却是因为皇上的态度而自动地划归了阵营,也就是说皇上的态度成为划分阵营的风向标,因为两个方案确实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说不上来哪一个绝对正确哪一个绝对错误,因此各个方案的拥护者与其说是赞同这个方案,倒不说是为了表明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于是八党成员一边倒地对年大将军的方案投了赞成票,而保皇党们则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在皇上一边,虽然他们并没有摸透皇上此举的真正含义,毕竟年大将军是贵妃娘娘的亲兄长,皇上弃年二公子而选择了一战成名的岳钟琪,无疑是在窝里反水的不明智之举,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身为保皇党成员,再是不理解不明白,在大是大非的站队问题上必须坚持皇上主张自己就要拥护什么。经过一年的时间,保卫和巩固皇权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已经初现成果,从登基之初的少数派到争取左右骑墙的中间派再到沉重打击反对派,现如今,保皇党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但是反对阵营的力量绝对不能小觑,而且在西北前战作战的第一指挥官又是年二公子,八党成员怎么可能放弃如此难得的与皇上分庭抗衡的机会呢于是关于作战方案的选择问题,朝堂上一时间吵得一塌糊涂,不可开交。
皇上原本就是一个铁腕人物,此番也是因为意有所属,才会一边提出两套作战方案一边透露出来自己的意向之选,目的就是要假意征求意见实则一言定音。只是此时此刻,八党的势力还没有肃清殆尽,廉亲王还是身居总事事务王大臣的要职,年羹尧又是新鲜出炉的抚远大将军,任谁也不肯让好不容易军功在握的年大将军或早或晚眼睁睁地变成皇上手中的弃子,因此,对于八党人员来讲,不管皇上说什么,他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在朝堂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反对声音,目的无非就是要迫使皇上收回成命,改选年二公子的作战方案。
皇上当然没有料到反对派的态度会是这么的坚决,本以为八党已经是强驽之末,对他早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才会有持无恐、明目张胆地树岳钟琪威风灭年羹尧气势,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反对派的能力与能量,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又没能在朝堂上形成一边倒的声势,给了八党可乘之机,造成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皇上虽是铁腕人物,但也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没有取得舆论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如果一意孤行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怕不是那些刚刚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中间派又调转枪口去支持自己的敌手,那可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怎么办
如此一番犹豫,瞬间就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眨眼之间就要到二月份了。岳钟琪的方案就是要趁着草木未青、敌人立足未稳之际采取出人意料的突袭战术,皇上若是再优柔寡断地拖延下去,转眼就是莺飞草长的春暖花开之时,那岂不是要自己打自己的脸,直接成就了年大将军的战术
不想坐以待毙的皇上必须主动出击,而关键人物就是马齐。马齐是先皇的重臣,尽管现在改朝换代了,但他在朝中仍然还是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中,马齐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让皇上心里非常不踏实的事情,因此他将目光放在了马齐的身上。于是一声吩咐,垂垂老矣的马齐就候在了养心展东暖阁的门外。
“启禀万岁爷,微臣马齐……”
“快快进来,不需多礼。”
进了门来,马齐照例是行礼请安,也是被皇上主动扶了起来。
“马齐大人,这一次朕请你过来,只是想问一问,你是赞同年大将军呢,还是钟意岳钟琪呢”
皇上这句话问得十分巧妙也暗含了颇多心机,他刻意没有提作战方案,只是点了两个人名,这也是在充分暗示马齐,作战方案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马齐身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齐多年身居高官要职,服侍在两代帝王身边,早已经是练就了一身察颜观色、左右逢源的本事,此时面对皇上如此露骨的问话,岂能听不出其中的门门道道此前他没有明确表态完全是因为不想趟这个浑水,原本他就不是坚定的八党,也不是坚定的保皇党,而且他也看清了形势,不论是跟着皇上还是追随八阿哥,他这个资深中间派都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索性置身度外,不求荣华富贵,但求平平安安。然而皇上现在摆明了要死死地盯紧他,根本不给他半点求得自保的机会。怎么办呢既然躲不过去,那就只有识实务为俊杰束手就范吧,谁让现在稳稳当当地坐在龙椅
第2781章 舆论
以往朝堂上也经常会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但是都是官员们依照个自的观点各疏己见,而这一次却是因为皇上的态度而自动地划归了阵营,也就是说皇上的态度成为划分阵营的风向标,因为两个方案确实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说不上来哪一个绝对正确哪一个绝对错误,因此各个方案的拥护者与其说是赞同这个方案,倒不说是为了表明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于是八党成员一边倒地对年大将军的方案投了赞成票,而保皇党们则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在皇上一边,虽然他们并没有摸透皇上此举的真正含义,毕竟年大将军是贵妃娘娘的亲兄长,皇上弃年二公子而选择了一战成名的岳钟琪,无疑是在窝里反水的不明智之举,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身为保皇党成员,再是不理解不明白,在大是大非的站队问题上必须坚持皇上主张自己就要拥护什么。经过一年的时间,保卫和巩固皇权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已经初现成果,从登基之初的少数派到争取左右骑墙的中间派再到沉重打击反对派,现如今,保皇党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但是反对阵营的力量绝对不能小觑,而且在西北前战作战的第一指挥官又是年二公子,八党成员怎么可能放弃如此难得的与皇上分庭抗衡的机会呢于是关于作战方案的选择问题,朝堂上一时间吵得一塌糊涂,不可开交。
皇上原本就是一个铁腕人物,此番也是因为意有所属,才会一边提出两套作战方案一边透露出来自己的意向之选,目的就是要假意征求意见实则一言定音。只是此时此刻,八党的势力还没有肃清殆尽,廉亲王还是身居总事事务王大臣的要职,年羹尧又是新鲜出炉的抚远大将军,任谁也不肯让好不容易军功在握的年大将军或早或晚眼睁睁地变成皇上手中的弃子,因此,对于八党人员来讲,不管皇上说什么,他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在朝堂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反对声音,目的无非就是要迫使皇上收回成命,改选年二公子的作战方案。
皇上当然没有料到反对派的态度会是这么的坚决,本以为八党已经是强驽之末,对他早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才会有持无恐、明目张胆地树岳钟琪威风灭年羹尧气势,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反对派的能力与能量,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又没能在朝堂上形成一边倒的声势,给了八党可乘之机,造成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皇上虽是铁腕人物,但也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没有取得舆论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如果一意孤行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怕不是那些刚刚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中间派又调转枪口去支持自己的敌手,那可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怎么办
如此一番犹豫,瞬间就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眨眼之间就要到二月份了。岳钟琪的方案就是要趁着草木未青、敌人立足未稳之际采取出人意料的突袭战术,皇上若是再优柔寡断地拖延下去,转眼就是莺飞草长的春暖花开之时,那岂不是要自己打自己的脸,直接成就了年大将军的战术
不想坐以待毙的皇上必须主动出击,而关键人物就是马齐。马齐是先皇的重臣,尽管现在改朝换代了,但他在朝中仍然还是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中,马齐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让皇上心里非常不踏实的事情,因此他将目光放在了马齐的身上。于是一声吩咐,垂垂老矣的马齐就候在了养心展东暖阁的门外。
“启禀万岁爷,微臣马齐……”
“快快进来,不需多礼。”
进了门来,马齐照例是行礼请安,也是被皇上主动扶了起来。
“马齐大人,这一次朕请你过来,只是想问一问,你是赞同年大将军呢,还是钟意岳钟琪呢”
皇上这句话问得十分巧妙也暗含了颇多心机,他刻意没有提作战方案,只是点了两个人名,这也是在充分暗示马齐,作战方案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马齐身为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齐多年身居高官要职,服侍在两代帝王身边,早已经是练就了一身察颜观色、左右逢源的本事,此时面对皇上如此露骨的问话,岂能听不出其中的门门道道此前他没有明确表态完全是因为不想趟这个浑水,原本他就不是坚定的八党,也不是坚定的保皇党,而且他也看清了形势,不论是跟着皇上还是追随八阿哥,他这个资深中间派都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索性置身度外,不求荣华富贵,但求平平安安。然而皇上现在摆明了要死死地盯紧他,根本不给他半点求得自保的机会。怎么办呢既然躲不过去,那就只有识实务为俊杰束手就范吧,谁让现在稳稳当当地坐在龙椅
第2782章 凯旋
从本心上来讲,十三阿哥是支持年大将军的这套作战方案的,毕竟他是负责筹钱筹物提供后勤支撑的户部大总管,对于大清帝国尚存多少家底他是一清二楚。为了维持这场阶段性胜利全国上上下下已经是卯足了干劲、勒紧了裤带,现在国库里只剩下不到五十万两银子,早已经是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对于这个属于最高绝密的实情,除了皇上和十三阿哥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
对于国库的现状,年羹尧虽然比不上怡亲王清楚,但是比起岳钟琪来说,他还是多多少少大概能够猜出个**不离十来,毕竟他在康熙末年的那场西北平叛中是以粮草督办身份配合十四阿哥在西北作战,除了作战经验极为丰富之外,物资调配经验也是日臻成熟。这一次皇上万般不愿意的情况下也要选择他来做西北平叛的最高指挥官,不就是因为放眼整个帝国实在是再没有第二个合适人选了吗而年将军的这个独一无二可不是凭一张嘴说出来的,而是真刀实枪干出来的,那么多年的封疆大臣外加一场旷日持久的西北平叛,早已经将年二公子历练得不但眼界要比岳钟琪开阔,站的角度当然更是要比岳提督要高许多。
岳钟琪虽然在这次平叛大捷中打了两场漂亮的胜利仗,但是从实质上来,他也仅仅只是有作战经验罢了,如果说年二公子是称职的指挥官的话,岳钟琪刚只能称得上一名优秀的战斗员。这也是为什么年羹尧提出的方案是要留待春暖花开之时,就是考虑到了中央财力紧缺的问题,而岳钟琪只考虑了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偷袭作战更易成功,而忽略了后方支援的问题。其实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岳钟琪,这是他缺乏足够的历练所致,如果他也有年羹尧那样丰富的履历,想必也会提出与年将军大致相同的作战方案。
皇上确实是因为一己私心而执意偏袒岳钟琪,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十三阿哥因为没有处在皇上的位置上,自然是头脑能够更加清醒一些。原本看到皇上一直犹豫,以为他是在犹豫选择哪一个作战方案,所以十三阿哥一直没有多言,希望皇上审慎诀择之后能够最终理智地站在年大将军一边。结果哪里皇上犹豫半不是因为方案选择,而是为了取得舆论支持,因此出乎怡亲王的意料之后,事情拖了半个月之后竟是以岳钟琪被册封为奋威将军并即刻开始新一轮平叛而告终。忧心忡忡的十三阿哥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皇上在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换来后悔的那一天。
也幸亏现在站在皇上面前回话的是十三阿哥,否则他一定会怀疑眼前这个直言进谏之人是别有用心之流,定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他早在前个月前就公开表明了支持岳钟琪的态度,怎么会拖到半个月后,在他已经下发圣旨的时候又来跟他唱起反调来。信任十三阿哥不意味着他一定会采纳怡亲王的建议,这一仗他已经是下定决心要速战速决了,况且圣旨已下,他现在不过是安抚一下十三阿哥的情绪而已,作为希望怡亲王能够再接再励向他这个皇兄大胆直言的鼓励。
“噢,你的这个顾虑,朕也考虑过了,否则也不至于拖到现在才发圣旨,不过,朕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定是错不了,岳钟琪是一员福将,朕绝对不会走眼的,相反倒是有的奴才,只怕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朕不得不防啊!”
皇上毫无保留地交了底,十三阿哥也不是固执己见之人,更是顾忌君臣关系,因此也就没敢再多说什么,唯有恭敬地告退,以免他的存在更加惹得皇上心烦。
望着再度恢复平静的房间,皇上的大好心情确实是被十三阿哥这个不合时宜的马后炮搅得心神不宁。原本他对两个作战方案没有太多的倾向性,完全是因为提出作战方案的那个人牵扯了他所有的心思。不想受制于年二公子,急于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再加上漂亮的西宁解困和一战成名的郭隆寺之战,令他从一开始就偏到了岳钟琪的这一边。
十三阿哥的担忧固然很有道理,但是现在的皇上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求,既然哪一个方案都不是十拿九稳,那么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最大赌注,因此既然是赌,他为什么不可着自己的心意去赌呢既然是可着自己的心意,那必然是要将堵注押在岳钟琪的身上,否则岂不是长他人气熖灭自己威风
皇上从来都懂深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就像当初派延信暂时接管十四阿哥的抚远大将军信印之时,上任之前他先将其爵位晋封为
第2783章 重建
雍正二年二月的这场平叛大战在历时十四天之后,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岳钟琪率五千精兵,千里突袭,直捣敌穴,可以称得上是为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立下了“奇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平叛之战,无疑是极为积极的。其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割据青海、控制西藏的历史,确立了中央政府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
虽然平叛之战画上了句号,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讲,并不能算作是十分圆满,毕竟叛军首领罗卜藏丹津最终还是侥幸逃脱,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没有擒到,怎么能够算作是取得了圆满成功呢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叛军势力被成功地驱逐出了青海境内,青海重归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毕竟青海之于西藏实在是太重要了,表现上来看是保住了青海,实际上是一同保住了西藏,如果青海失守则意味着西藏的局势立即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真若到了那个时候,怕不是皇上在京城连屁股都要坐不稳了。不御驾亲征不足以解决问题,但御驾亲征之后皇权怎么办是要稳坐龙椅还是要领土完整那个时候的皇上才是真正地犯了难了。
之所以没有过分苛求这一场平叛的结果,还是因为有个珠玉在前的参照物,那就是康熙末年的那场西北平叛之战。那场战事的结果也是未能将匪首策旺阿拉布坦生擒活捉,也是将匪首赶到新疆腹地之后就采取了维持稳定的策略,只加强西北驻军,没有将策旺阿拉布坦赶尽杀绝。因此将这两场西北平叛相比较,可谓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正因为眼前这场平叛之战与康熙末年的西北平叛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对于皇上来讲,这场战役的胜败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平叛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已经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样是西北地区,同样是民族分裂叛乱活动,同样是发生在青海境内,只是匪首换了姓名,坐镇中央的帝王也换了姓名。有先皇成功平叛的珠玉在前,皇上实在是半丁点儿都输不起。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先皇的儿子,若是这场平叛之战输掉了,他还有什么脸面继续执掌大清帝国的江山就算是没有被反对派拉下这把龙椅,恐怕连他自己心里这一关都过不去。现在好了,岳钟琪果然没有辜负他的重望,虽然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一战的结局与上一场西北平叛简直就是出奇地一致,虽然作为儿子没有能够成功地超过他的老子,只是勉强守成成功,但至少他没有输了先皇,没有输了那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总算是令皇上的心里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毕竟这场平叛既面临皇权的斗争,又面临国库亏空的巨大压力,而先皇当时至少是稳坐中央,朝廷库银也没有捉肘见襟到连皇宫都要宫分减半的程度。
这场胜利对于国家来讲是保持住了领土完整,对于皇上来讲,既巩固了自己这把龙椅,同时又成功发掘并抚养了一员将来在西北战场可以独挑大梁的得力干将,着实是解了他的一个心头大患,因此对岳钟琪更加的恩宠有加。
尽管岳钟琪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在政坛之上,但是皇上这一次并没有像前些日子拍板设定作战方案那样将偏袒之心照然若揭,更没有像一些早就嗅出异样味道的大臣猜测的那样,立即迫不急待地将抚远大将军之职换到岳钟琪的头上。为什么呢
皇上再是偏心,但他还是理智尚存之人,岳钟琪再是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但是这些胜仗的取得离不开最高指挥官的运筹帷幄,如果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如果没有配备给他最顶极的精兵强将,如果没有为他组织强有力的辅攻和支援,如果将他派往辅线作战而是由年将军自己率领主力进攻部队,那么岳将军拿什么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