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小雨非非
既然吏曹判书提议,又是不得不为之,李倧也就顺水推舟:“崔爱卿提议甚好,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意见”
能有什么意见大殿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陈雨领兵“逼宫”的一幕,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再说吏曹的提议,大王首肯,有没有触犯自己的利益,谁会这么傻跳出来反对
李倧也只是做做样子,见无人吭声,便宣布:“无人有异议,便按吏曹建议办理:着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陈雨,改任黄海道水军节度使,加五军营守御厅守御使(注1)。”
东西两班的官员,尤其是西班的武官,望向陈雨的目光中满是羡慕嫉妒恨,他们想要熬到正二品的位置,除非机缘巧合加国君宠信,否则几乎要穷尽毕生之力,可是对于这个明国武将而言却只是轻飘飘一句话的事。瞧瞧人家怎么说的:“大王要是方便的话,顺便把我的官职升一升。”说的轻描淡写,就像是吃饭一样简单,人比人简直气死人。
虽然作为明国的武官,朝鲜官职只是“假授”,陈雨也不可能来和西班的官员们夺取实权,但品级实实在在摆在这里,让人不眼红都难。
陈雨并不知道背后无数嫉恨的目光盯着自己,或许知道了也根本不在乎,依然轻描淡写地拱拱手:“谢大王!”
李倧说:“至于陈将军所说的文书,就由领相替寡人代拟一份旨意,向宗太守及其部下交代接管倭馆之事,用玺之后交由你带去釜山。”
李元翼应下:“臣遵命。”
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结了,陈雨却又提出了一个要求:“釜山倭馆一直是以对马藩宗氏向朝鲜进贡的方式进行贸易,虽然地点选在釜山,可实际上是宗氏向朝鲜国的朝贡,臣请求大王指派朝中重臣作为特使,一并前往釜山,指点交接事宜,以示重视。”
从打算插手釜山—对马藩的贸易线开始,陈雨就从各个途径了解其中的内幕。他现在知道这种贸易模式基本上就是朝鲜向明朝进贡并伴随私下贸易的翻版,对马藩宗氏以太守的名义,每年向朝鲜进贡,通过“进上”、“公贸易”、“私贸易”三种方式满足贸易的需要,之所以选在釜山而不是直接放在汉城,除了便利之外,主要是考虑到王城的安全。毕竟对马藩与朝鲜签订和约是丰臣秀吉侵朝之后不久,从维护王城安全、防止国家机密泄漏以及被侵略的心情上来说,禁止对马使节上京亦属必然。
李倧没想到陈雨对釜山倭馆的运作模式这么清楚。其实他也明白,陈雨的釜山之行并非是和地方政府打交道,实
质上是和朝鲜的朝廷进行管理权力的交接,只不过地点从汉城改到了釜山,要求朝廷派出一个使者参与也是理所当然。反正都把权力移交给对方了,再派人给其站台也无所谓了。
他询问众人:“哪位爱卿愿意陪同陈将军前往”
&n
第三百零八章 倭馆的日本武士
此时的釜山完全无法与后世那个韩国第一港口、第二大城市相提并论,也比不上同时代明朝的泉州、广州等繁华港口城市,陈雨站在船头往码头上望去,除了港湾极其宽阔,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之外,船舶往来的繁忙程度似乎还比不上刘公岛麻井子港。毕竟朝鲜也和明朝一样禁海,除了对马藩之外没有其他国家的商船出入,而对马藩大规模的船队一年也只来两次,其他时间码头自然热闹不到哪里去。
陈雨客气地对崔鸣吉说:“请崔判书先行,我们紧随其后便是。”
崔鸣吉推让道:“此行的主角是陈将军,还是请陈将军先行。”
两人谦让一番之后,最后还是崔鸣吉率先下船,陈雨率人跟在后面,一行人径直前往倭馆。
崔鸣吉的随从早早地赶到前面通知了地方官,所以一行人刚离开码头不久,一群官员就在街上迎上来,向这边行礼,为首的官员恭敬地说:“东莱都护府李秉政见过判书大人、守御使大人。”
崔鸣吉点点头:“李府使不用多礼,随同我们一同前往倭馆吧。”
“遵命!请二位大人随我来。”
这时街上已经可以看到零星的踩着木屐的日本人了,随意地在街上行走,像是在自己国家一样。过了一条街,就来到了目的地——釜山浦倭馆。
釜山倭馆是一个略显破旧的馆舍,从外面望去,面积并不大。陈雨端详着门口有些沧桑感的牌匾,不解地问:“这地方就是每年价值近百万货物集散地的釜山倭馆有些年头了吧”
东莱都护府使李秉政接上话头:“禀守御使大人,釜山倭馆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建,到如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一直未曾大规模修缮,有些破旧也是正常。”
陈雨看着他:“你是本地地方官倭馆为什么不是釜山的郡守管理,而是你”
李秉政望了崔鸣吉一眼,见对方轻轻点头,便解释道:“宗氏毕竟是授太守衔的大名,由郡守出面有些不妥,朝廷便升格为东莱都护府管理。其实说起来,也不是管理,而是本都护府代国君举行迎接对马使节团的仪式,检查贡物后,将贡物送往汉城,再将朝廷回赠的礼品转交使团,与其说是管理,还不如说代行礼曹衙门的职责,迎来送往使节而已。”
“这些都是虚的,主要还是随后的互市吧”
李秉政点点头:“互市才是两边贸易往来的大头。除了迎接使团、互换贡品的‘进上’环节,然后就是‘公贸易’和‘私贸易’了。‘公贸易’是由本都护府采购对马货物,‘私贸易’则是本国商人和对马商人互相交易购买彼此需要的货物。”
“明白了。”陈雨对崔鸣吉说,“请崔判书进去向倭人宣读大王的旨意吧。”
进了大门,一下子就来到了另外一个天地,来来往往的都是剃着“月代头”(日本古代的常见发型,剃掉头顶中前部额头发,只保留两侧和后面,多见于武
士阶层)的日本人,腰间无一例外都挂着倭刀。
这些人并不认识陈雨和崔鸣吉,但和李秉政很熟,便有三三两两的武士上来打招呼:“李府使,今天前来有何贵干”
李秉政解释:“今日是本朝吏曹判书崔大人和五军营守御使陈大人前来宣旨,还请诸位将胜井家老请来接旨。”
 
第三百零九章 与倭人的冲突
从驿馆到倭馆的距离并不远,穿过两条街就到了。但是鉴于之前多次出现过针对陈雨的危险举动,加上这次接管倭馆,谁也不能保证倭人没有敌意,张富贵和顾影商量之后,新成立的近卫队排成两列纵队,将陈雨夹在中间,形成两道人墙,以应付任何可能的风险。作为“教头”的顾影则和陈雨形影不离,作为最后一道保障。
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不是多余的。
走到临近倭馆的街道时,一群似乎是喝醉了的日本武士踉踉跄跄走了过来,手里还提着酒壶,眼看就要和陈雨一行撞上了。
走在最前面的张富贵皱起了眉头,伸手去推往自己撞过来的一个武士,用的力度并不大,没想到对方居然弱不禁风,一推就倒,咕噜噜在地上滚了几圈,“嘭”地一声撞上了一个路过的货郎,把货郎连同挑着的货担撞倒,货物滚落一地。
张富贵目瞪口呆地望了望自己的手掌,什么时候自己有这么大力气了
“八嘎!”武士们纷纷扔掉酒壶,围拢了过来,对张富贵怒目而视,手放在刀柄上,将倭刀拔出了一半。
货郎见了这番情景,吓得连货担都不要了,连滚带爬地跑了。从他的反应来看,这些日本武士在釜山街头应该不是善男信女。
张富贵反应过来,哪里是自己力气大了,分明是对方借机找茬!他毫不示弱地挺起胸膛,喝道:“你们想干啥”
近卫队队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身体健壮,脑袋也灵光,反应很快,当下就有不少人护在张富贵身旁,和武士们对峙。
武士中间有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喝道:“你们,撞了人,必须道歉!”
张富贵哪里肯认怂,毫不退让地说:“你们自己撞上来的,一推就倒,能怪谁”
一个五短身材的武士越众而出,恶狠狠说:“我们的人被撞伤了,你们,道歉、赔偿,否则不要怪我们不客气!”
有人将那个被“撞伤”的武士抬了过来,这家伙双目紧闭,“不省人事”,额头上有一块淤青,也不知道是倒下时在地面碰的还是在货担上撞出来的。
五短身材的武士指着“伤者”:“他,受伤很严重的,必须道歉!”
顾影忍不住走上前:“如果不道歉呢”
对方冷笑几声:“我毛利元久以武士的尊严保证,你们今天走不出这条街!”
身后有武士吹了一声口哨,四面八方都有脚步声响起,更多的日本人从不同的街角涌出。放眼望去,既有留着“月代头”、挎着倭刀的武士,又有普通装束的日本人,甚至还有光头的僧人。一时间把并不宽敞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站在后面的陈雨默默地估算了一下,这一下恐怕有三百多人,从数量上超过了近卫队。
张富贵没想到对方摆出了这么大阵仗,立刻紧张起来,往后退了几步,大声下令:“所有人都听着,往大人靠拢,务必保证大人的安全!”
那名自称毛利元久的武士转身对其他人说:“我们都是奉国主之命,来到
釜山,为朝鲜国和对马国的贸易服务,一直恪守国主的训令,与本地官民友好相处,从不惹事,现在有人要欺负我们,还打伤了我们的武士,该怎么办”
日本人纷纷叫嚷起来:“让他们向伤者磕头谢罪!”
“对,否则就滚出釜山!”
……
“群情激昂”的日本人堵
第三百一十章 刺刀与太刀
张富贵兴奋了起来,这个命令极其解气,他拔出腰刀大喝:“大人有令,继续前进,若有以下犯上者,统统拿下,死伤不论!”
李秉政惊呆了,劝阻道:“守御使大人,这么做,恐怕会引起两国的纷争,请三思啊!”
陈雨轻轻拨开了他:“我意已决,不必再劝。奉劝李府使带着自己的人退让到一旁,免得被误伤。”
近卫队队员接到命令,齐刷刷取下斜跨在背后的火铳,上好刺刀,由纵队变横队,摆出了战斗的架势。他们虽然接受过顾影的近身格斗训练,但那只是为了应付偶发性的刺杀,面对目标明确的敌对群体,火铳加刺刀仍然是更加有效的手段。
日本人见对方一言不合就摆出了开打的架势,顿时哗然,武士们纷纷拔出了自己的刀,其余人则就地寻找棍棒等武器,准备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的荣誉。
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进入了一触即发的对峙。日本人的数量虽然是近卫队的几倍,但是松松散散没有队形,而近卫队队列整齐,统一的制式武器,气势反而压过了对方。
李秉政见局面无法控制,急忙对左右说:“赶紧把釜山郡的差人都叫来,另外通知东莱兵马虞侯,让他火速带人过来,防止事态继续恶化。”
等手下领命而去后,李秉政想了想,又说:“还要禀告崔判书,让他来调停此事。”
没等他安排妥当,那边张富贵已经发出了命令:“保持队列,前进!”
伴随着整齐划一的脚步声,近卫队挺着刺刀,一步一步朝前逼了过去,在阳光的照耀下,刺刀闪着寒光。日本武士们虽然举起了刀,但是没有命令,一时有些慌乱,不由自主地退后了几步。
毛利元久也没想到这个明国的将军这么干脆利落,丝毫没有顾忌,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纠结了片刻,最终还是作出了决定,咬牙切齿地得大喝:“为了武士的荣耀,冲啊!”
“压机给给!”武士们大声嚎叫着,挥舞着倭刀冲了上来,武装冲突开始了。
“刺!”随着口令声,近卫队员们用标准的刺杀动作用力朝前方刺了过去,“噗噗”的利刃入肉声和“叮叮当当”的兵刃相交声响作一团。
一轮刺杀下来,武士们倒下了十几人,队员们也有几人被倭刀砍中。
日本武士这边没有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战,倒下一片后,立刻出现了巨大的空当,而近卫队很快由第二排补上前排的空缺,在口令的指挥下继续前进。
一寸长一寸强,火铳加装刺刀后,长度接近两米,在长度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日本武士使用的武器,不管是太刀还是打刀,都只有80厘米左右,很少有超过一米的,至于胁差就更短了,大多在60厘米以下,这样的刀具,混战很有优势,极其灵活,但是面对使用长矛等武器、阵列整齐、互相保护的对手就劣势尽显。当年戚继光就是看中了这一点,用狼筅和长枪的鸳鸯阵克制了倭寇。
r />
半个世纪后,当年戚家军横扫倭寇的一幕似乎又重演了,列成横队的士兵在口令的指挥下不停地往前刺出,像是一群毒蛇吐出了长长的信子,武士们上蹿下跳,却很难攻入对方的阵列之中。
“刺!”冰冷的口令声中,士兵们整齐而机械的攒刺,逼的对手不停后退,不时有武士倒在血泊中,而他
第三百一十一章 骑虎难下
五百名士兵将面积并不大的倭馆围个水泄不通,所有人子弹上膛,杀气腾腾。倭馆大门紧闭,间或有人从墙上探头望了望,立刻又缩了回去。
大明的军队在朝鲜的境内围困倭人的馆舍,这在釜山是百年难遇的大事件,各路官员在匆忙赶往现场,附近的百姓也是放下了手中的事情,看起了热闹——当然,这两边势力朝鲜百姓都惹不起,只能远远地眺望,不敢靠得太近。
倭馆内,胜井小次郎暴跳如雷:“八嘎,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子”
肩头匆匆包扎后的毛利元久跪在地上,脸色因失血过多显得极其苍白,摇摇欲坠。他是被几名武士在刺刀下抢回来的,保住了一条性命。听了胜井小次郎的质问,他低头回答:“胜井家老,属下是按照您的吩咐去做,开头一切顺利,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不顾两国纷争的后果,悍然发起攻击,而且格斗技之精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胜井小次郎看着庭院内或坐或躺的伤员,气不打一处来,这群家伙平日自称可以横趟釜山街头,却被数量少于自己的对手打得这么惨。他压抑住怒气问:“那个明国的武将真的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动手你的言行举措有没有差错”
毛利元久摇摇头:“属下严格按照家老的指示在做,而且朝鲜的官员也赶到了现场,但是那名明国武将似乎不在意朝鲜方面的意见,一意孤行……”
胜井小次郎陷入了沉思,这个结果与他预计的大相径庭。
在昨天听说明国来的武将要接管倭馆后,胜井小次郎当时就决心给这个不自量力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对马藩之所以愿意接受朝鲜的官职,以臣子自居,每年朝贡,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贸易,这是对马藩的核心利益,绝不容许别人染指。釜山倭馆,是对马藩的势力范围,不能让外人,尤其是明国人直接掌控。朝鲜的那些贪婪而又胆怯的官员很好对付,而这个明国武将就未必如此。既然他能千里迢迢来到朝鲜,并得到国君授予高官,绝对是个狼子野心的家伙。
对马藩土地贫瘠无法耕种,除了肥前国的飞地以外,可以说实际上没有石高,进入江户时代后,初代藩主宗义智的石高只有2万石,但是因为与朝鲜建立了宗主藩属关系,成为日本与朝鲜贸易的唯一窗口(包含通过朝鲜与明朝形成的间接贸易关系),不但收入颇丰,还一度以10万石国主的地位受到礼遇。所以,说釜山倭馆是对马藩的生命线也不为过。现在突然冒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家伙,说是要接管这一切,等于告诉倭馆的人,要把对马藩的生命线掌握在其手中,如何能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