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老子是皇上赵洞庭颖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贰蛋
从某个层面来说,他们的话甚至比大理原来段兴智和现在的段麒麟的话更有作用。
只佛门中人修心养性,很少去插手大理的国务而已。甚至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得大理这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大致的和平。
要不然,以大理这么多部族各自割据的局势,怕是年年都得征伐不休。
“阿弥陀佛。”
刘诸温等人刚到,十余个和尚便都是揖礼颂唱佛号。
为首大主持须发皆白,年岁看起来得有八十往上。他说道:“诸位将军有礼了。”
“大师有礼。”
刘诸温拱手还以礼节。
旁侧苗成和后面的供奉、将士们也都是拱手还礼。
这算是初步打过招呼。从表面上看,两边都还算是颇为融洽。
只在诸主持后有些年轻的僧侣,看待刘诸温等人的眼神隐隐有些不善。
大宋虽未荼毒大理百姓,但他们进攻大理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对于大理国民们而言是入侵者。
不是每个僧侣都能修到诸位主持这般心境的。
再者即便是这些主持,若是在大理有足够的实力抵挡宋军的情况下,他们怕莫也会为大理出力。毕竟他们生自大理,长自大理。
不过刘诸温等人自是不会在乎那些僧侣的眼神。
要是刚刚到大理,就能争取到大理佛门中人和百姓们的认可,那自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主持又道:“诸位将军是先往正殿上香,还是直往会客室”
刘诸温道:“我们前来上香,当然是先往正殿。”
然后他便向着正殿里走去。
大主持对着旁边某个主持说道:“去拿香烛来。”
刘诸温等人进殿。
光是他们这些人,便几近让得正殿内水泄不通。
刘诸温眼神扫过正殿内供奉的诸位神仙、菩萨,以及原本在崇圣寺出家的那几位大理皇上金身像,最后落回到雨铜观音相上。
这崇圣寺有多少年,这供奉的观音金身便也有多少年了。
这总是让得正殿内有着某种奇异的气息。或许这是受信仰之力多年而潜移默化产生出来的。
悲悯众生的观音像总让人有种想要顶底膜拜的冲动。
只不过刘诸温并不信佛,是以并未跪倒。只是对着观音像躬身。
门外有小沙弥捧着香烛进来。
刘诸温和苗成两人接过香烛,给观音像上香。
这没什么好多说的。
众僧只是在外面看着,神色各异。
他们有的人心中怕是在暗讽刘诸温装模作样,但有的却也是有些侥幸的。
不管怎么说,刘诸温等人到崇圣寺来上香,总是给足崇圣寺脸面。
试想,现在大宋禁军天下无敌。大理**名存实亡,刘诸温等人纵是不来上香,他们又能如何
虽崇圣寺内定然有高手存在,但那些高手还能是三支大宋禁军的对手不成
江湖高手终究只能是军队的助力。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法在战场上有什么建树。
上过香又行礼后,刘诸温等人便出大殿。
崇圣寺大主持道:“诸位将军请随老衲到会客室吧!”
他的声音古井无波,说完便带着十余个主持向着会客室方向走去。
刘诸温、苗成带着数百人跟上。
他们这还真是怕死。
毕竟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些崇圣寺的和尚们抱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思。
若是不将这些供奉还有亲卫们带在身侧,崇圣寺内有高僧要动手,刘诸温、苗成两人可不是对手。
刘诸温压根不会武。
苗成倒是有修行武学,不过也只是中元境修为,而且现在年岁已是颇大,实力想来也不再巅峰状态了。
直到会客室外。
刘诸温和苗成两人才让诸位供奉和众亲卫留在院子里,自己跟着诸崇圣寺主持往会客室里走去。
宾主落座。
有沙弥奉茶。
大主持问刘诸温、苗成道:“两位军长不是只为上香而来吧”
这当然不可能。
大主持也必然想得到刘诸温两人还有其余的目的,他只是故意这么问,来将话题打开而已。
苗成没有说话,只是轻笑。
刘诸温则道:“大师果然慧眼如炬。我和苗军长贸然来访,却是有事相求。”
大主持道:“何事”
刘诸温轻声道:“我听闻崇圣寺内有良田百亩,想来应囤积有不少粮食。而我们大军匆匆赶到大理,军中余粮却是不多,如此下去将会有断粮危险,士卒们只能活生生饿死。请求大师慈悲为怀,接济我们些粮食。”
会客室众主持中有人微微色变,甚至有人直接冷哼。
刘诸温求粮,这谁都能看得出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在大理还有很多势力尚且都在观望,民众们也同样如此。崇圣寺若借粮给宋军,岂不等于是表明投宋的态度
这必然会在大理国内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许多人会因为他们崇圣寺的态度而不再对宋国禁军报以仇视的态度。
而还有许多人,只怕会连带着将他们崇圣寺都给记恨、埋怨上。
崇圣寺的处境可能会变得极为尴尬。
1100.劝僧借粮
只是这些主持们也没敢对刘诸温和苗成怒目相向。
这或许是因为心境已经到某种境地。同时,大概也因为刚刚的炮响声还在他们的耳畔回响。
宋军从未荼毒百姓,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敢荼毒百姓。
真要惹急了,最后受苦的只会是大理百姓。
众主持显然并没有这样的勇气。
若是因为他们的意气用事而让得大理百姓流离失所,那他们将会成为大理千古罪人。这和佛门佛理是相互违背的。
大主持良久沉默不语。
刘诸温、苗成两人也不再言语,只脸上始终保持着淡然的笑容。
其实从他们率着禁军长驱直入到这大理皇城之时,在大理这片地境上便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大军镇守的大理,哪怕是义军云起,也几乎不可能再将他们赶出大理境内去。
毕竟大理就剩下那么多人,而且人心涣散。
再者,大宋可还会有兵力源源不断地进入这大理地境中来。
想当初,大宋境内义军层出不穷,可最后,还不是被元军逐个击破,灭亡的灭亡,投降的投降。
于刘诸温等人而言,崇圣寺的选择,只能影响大宋以后收服整个大理需要费多少力气。
若是众佛门尽皆向着大宋伏首,那大宋要让大理的百姓们接受大宋的治理将会容易许多。
而他们要是始终将大宋拒之门外,那到时候被派往大理的官员们则是需得费些力气。
仅次而已。
总之大理想要仍旧保持着自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段麒麟离开大理,现在大理也找不出新的皇帝来。
过良久,大主持才忽的出声,问刘诸温:“敢问军长军中是真缺粮还是假缺粮”
刘诸温肯定答道:“真缺粮。”
大主持又问:“那我们崇圣寺送粮后,贵军又打算如何继续去侵占大理的其余城池么”
刘诸温轻笑,“大师觉得还有这个必要依刘诸温看,只要大师送给我们粮食,那大理各地必然会有不少首领、官吏主动赶赴皇城来见我的。刘诸温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继续和大理的军民们刀兵相向,佛门讲普渡众生,其实我们大宋的皇帝陛下也同样如此。只他求的又有些不同,是希望全天下的子民们全部都能过上好的生活而已。”
大主持深深看着刘诸温,“军长的意思,贵朝皇帝也会将大理的百姓们当做自己的子民看待”
作为大理佛门中的领袖,他看待事情的眼界自是要和寻常人又有不同。
他知道大理想要挡住宋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心中最担忧的是大理百姓会沦为大宋的奴隶。
没有哪个大理人会希望大理成为“养殖场”,被人圈养着,只能任由宰割。
与其如此,倒不如拼个鱼死网破,虽未必能有什么成效,但总算对得起自己这颗心。
刘诸温只答道:“若非如此,当初我们攻理时,就不会始终都护着大理的百姓们了。”
众僧又都是微微怔住。
当初镇南军区攻宋,大宋禁军的所作所为的确让人佩服。
倒是他们大理自己的官吏将领,有许多人以大理百姓为质,贻笑大方,寒彻人心。
又过半晌,大主持才道:“难道自那个时候起,贵朝皇上就已经自信能够攻下大理了么”
刘诸温道:“只要民生富足,万民所向。这样的朝廷便是能保持不败的,攻理,对于我们皇上而言又有何难”
大主持又道:“那将军打算让老衲如何相信你的话”
刘诸温听得这话,心中自然有数。
大主持能问这样的话,便说明他心中已经松动了。
或许在大主持心里,只要百姓们能够过得安稳,如此便足矣。他别无他求。
这位高僧着实是值得人敬佩的。
刘诸温对着大主持拱拱手道:“刘诸温可以立誓甚至立下字据,我们大宋官吏治理大理,比将大理百姓也当成同胞看待,绝不会如元朝那般在他们打下的疆土内肆意为祸。若大主持觉得我分量不够,刘诸温便是奏请皇上亲自下旨也不是不可。”
诸位主持都是动容。
刘诸温这番话可谓是说得发自肺腑了。
这让得他们中间那些原本对刘诸温等人有着敌意的人,敌意也是悄然消散许多。
是大理先攻的宋。
其实宋国反攻到大理来,并不理屈。
而他们这种对待大理百姓的态度,更可以说是以德报怨了。
毕竟,当初要是段麒麟没有取得大理境内佛门、百姓们的相助,他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穷兵黩武去进攻大宋。
若是大宋皇帝真要以牙还牙,便是将整个大理杀得血流成河,其实也算不得理屈。
有些事情本来就没理可讲。
又过良久,大主持道:“如此,两位将军请回吧!”
苗成微怔,“大师你……”
大主持还没有给他们答复。
只他话刚说出口就被刘诸温笑着拦住。
刘诸温站起身对着大主持拱拱手,然后便带着苗成向外走去。
到得院落中,两人就又带着供奉和亲卫们直接下山,往崇圣寺外走。
路上,苗成忍不住问刘诸温:“刘军长,他们可还没有答复我们是否给我们送粮。”
“会送的。”
刘诸温颇为笃定地道:“我都已经这样表态,以大主持为人,心中必然已经有所决定。”
他轻轻笑着,“之所以不给我们答复,是大主持还需要时间去劝说寺内那些对我们抱有很大敌意的僧众。他虽是大主持,却也不能不顾寺内众僧的态度想法。”
苗成又道:“那若是大主持不能说服那些僧众又怎么办”
“不可能的。”
刘诸温道:“刚刚众主持都在会客室内,你可感觉到除去大主持外的其余主持,对我们两人可有太大敌意”
“没有。”
苗成摇摇头,紧接着便反应过来。
这些个主持能够决定崇圣寺内任何事情。而他们既然没有太大敌意,那大主持想要在寺内达成共识,也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想到此处,他的神情便也轻松起来,对着刘诸温拱手道:“刘军长运筹帷幄,苗某佩服。”
这还真是发自肺腑的夸赞。
军中是真缺粮。
原本苗成其实也和张红伟那样担心粮食来援,但现在,刘诸温却是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件事情。
不仅仅如此,他同时还让得崇圣寺不得不表明立场。
这怎么说也会让得大理境内许多百姓对大宋消减许多戒心。
特别是那些崇圣寺的香客、信徒们。
他们见着崇圣寺都和大宋禁军亲近,那必然不会再敌视大宋禁军。
等以后,大宋诸位官吏赶到大理,想要同化这些大理百姓们也同样会要容易许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