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骠骑大将军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四关
    “呵呵!为什么呀”

    “还能为什么一则小金子打不过董姐姐,二来她是家里的女主人!”冷月说完,嘿嘿的偷笑。

    董倩看了苏任一眼,见苏任正在笑呵呵的看她,连忙红着脸把头低下:“小丫头,胡说八道,看我不收拾你!”董倩一边说,一边从苏任身上翻过去,与冷月扭打在一起。

    苏任就坐在边上看着,任凭两女在车内嬉闹。动静虽然不大,在车外看来整个马车都在晃,这场景若是放在后世,车震两个字,立刻就会出现在众人的心里了。

    刘高远远望见马车回来,连忙对身边吼道:“来了来了,奏乐,快!”

    按照传统,凡是出狱都要有隆重的仪式,这代表了普通百姓对生活的向往。苏任几进几出,家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坚定的认为,定是在上一次苏任出狱的时候没有除去那些邪祟,这一次苏任出来,不但找了乐手,还请了歌姬、并要请相熟的人,准备摆上几天宴席。

    囚服早已经换了,高冠博带,一丝不苟的发髻,若是再拿一把折扇,就是翩翩公子一枚。可惜,大汉到现在连纸都没有,更不会有折扇。

    文党和董仲舒都在门口迎接,苏任作为晚辈连忙上前行礼。两人此次出狱和苏任的关系很大,即便是再看不上苏任的人品,这份人情总是要领。让人意外的是,魏其候窦婴和灌夫竟然也在欢迎的人群之中,特别是魏其候,这一次是的事情他出力最大,岂能不大礼参拜。

    将苏任扶起来,窦婴道:“出来就好,望你今后多谨慎些,万万不可再行险招!”

    苏任躬身受教:“魏其候的教诲苏任铭记于心!”

    这一次可不是家宴,苏任也坐不了上首。按照地位排,魏其候窦婴




第345章 小插曲(爆更周第4更)
    从苏任家出来,窦婴的嘴里始终念叨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话说的很形象,一棵树从小树长成大树,十年足以。而想要将一个学问慢慢的深入人心,没有百年绝无可能。甚至于,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回到家中,窦婴便一头钻进书房,将今日在苏任家和苏任的对话,一字不落的写成奏折,没了还加了一句话:臣窦婴叩拜,臣观察良久,可以确认苏任有大才,陛下当重用之,若其真心辅佐陛下,可保大汉万年永祚!臣泣血请求,愿以全家一百七十六口性命担保。

    写完最后一个字,窦婴直起身子,平复了一下心情。重新看了一遍自己的奏章,这么多字一气呵成,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次,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拿起小刀将那句话刮掉。又深重思量了一下,提笔将那一句重新补上,这才将竹简卷好,收进袋中。

    天光放亮,苏任伸了一个懒腰,扭头看了看对面的文党和董仲舒:“现在二位先生明白了吧陛下之所以放了二位,不是因为我和魏其候出了多大的力,而是陛下需要二位先生的名气,将天下士人聚拢到自己周围,如此才可以和太皇太后斗,才能真正亲政,一展胸中抱负!”

    “所以,就算魏其候没有将我的意见转达陛下,二位先生的任命也会很快下来,回成都的事情就暂且放一放吧!太学初建,二位一为祭酒,一为博士,应该把精力放到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上来。”

    董仲舒无奈的点点头:“咱们这位陛下看着年轻,实乃雄才伟略之辈,有这样的想法倒也不奇怪,文太守你我二人恐怕是别想离开长安了。”

    苏任笑笑:“无论是儒还是道都未必是最好的,至少在现在这个时刻,为了对抗道,儒算是个选择,当然,再过些年或许儒也会被别的什么取代。”

    “为何”文党暮然一惊。

    “时代不同,治国的方式也不同!”董仲舒抬起头,长叹一声:“是呀!我们现在说的儒也未必是当年孔孟说的儒!”

    “这话说对了!”苏任往前凑了凑:“在我看来,董先生的儒并非真正的儒,儒讲求宽容和仁德,然而,作为皇帝,只有宽容和仁德,那面前算个好皇帝,却不能成为雄才伟略的皇帝,还是那句话,治天下唯有霸道,不管是当年的秦,还是现在汉,要想让这样的皇帝制度继续下去,只有霸道一途。”

    “李斯以法将霸包装起来,萧何以黄老将霸包装起来,现如今又轮到董先生用儒将霸包装起来,无论包装的再好,终有被人识破的一天,到了那时候也就是皇帝制度灭亡的时候!”

    “大逆不道!”文党面红耳赤,别的话还好说,唯独最后一句话让老头愤怒,血压都升高了。

    苏任连忙陪笑脸:“老师别生气,到那时候咱们早就埋在黄土里了,还是不是大汉朝都说不定。”

    司马相如也哀叹一声:“一撮黄土兮埋忠骨,万世后人兮自行其!谁也不知道百年之后的事情,既然当下陛下要以儒治国,那就是我们儒生的机会,陛下建立太学,董先生和文先生皆任博士,趁着这个机会将儒道传播天下,或许儒能多坚持几年。”

    “多坚持几年又有何用,到头来还不是要被别的取代”

    “文先生,谁也没办法挡住历史的车轮,只要咱们在自己的这个时代尽了力,还有何怨后面的事情,自有后面的人处理,没有一种学问能拯救天下,更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

    “哎!”文党长叹一声:“也罢,不管陛下会不会任命老夫为博士,我都要留在太学里,做一个尽力的人。”

    皇帝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任命董仲舒为太学祭酒,任命文党为太学博士,甚至于苏任和司马相如也都给了一个小官,允许他们出入太学,并赐予苏任博士弟子的头衔,让苏任名正言顺的帮着朝廷筹建太学。同时,跟着这份任命同来的还有一道圣旨,皇帝将从平阳带回来的一个女子封为夫人,为此要大赦天下。

    街道上的百姓欢欣鼓舞,他们不关心皇帝封谁做夫人,他们关心的是大赦天下。这样的好事可遇不可求,那些有家人被关在牢里的人对着皇宫方向长跪不起,甚至有些人当街焚香,感谢天恩。

    苏任走在街道上,看着那些虔诚的百姓,心里很不是滋味。若放在后世,政府这样做不被骂死才怪,而这个时代却是感恩戴德。这一次出门,苏任要去魏其候府上拜谢,不管董仲舒和文党等人的任命窦婴有没有出力,既然拜托了人家,事情成了,总的要表示一下。

    穿过熙熙攘攘人群,带着礼物朝长乐宫北面走,那里是长安的最富贵的地方,不少皇亲国戚都在那里有房产,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的府邸也都在这边,就连京兆尹汲黯也在那里有个小家。走进街道,明显感觉冷清不少,而且也干净了,就连巡逻的兵卒也增加了很多。这地方不是有钱就能住,不到一定地位住在里面也会被人笑话。所以这条街道的名字叫成候大街,预示着住在这里的人至少都得是个关内侯。

    魏其候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侄儿,更是两朝丞相,他



第346章 再见卫青
    御史大夫庄青翟和丞相许昌不一样。许昌无才无德,想当年就是一个驭手,只因为是功臣之后,驾车驾的好,从郎中一步步爬到丞相高位,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听话!听皇帝的话,听太皇太后的话,所以他才在窦婴罢相之后被任命为丞相。

    而庄青翟不同,这个人很有心计。他也算功臣之后,其祖父庄不识在归汉之前是项王项羽之人,眼见刘邦大军成事,弃楚归汉!归汉之后很快得到右丞相王陵赏识,入丞相府。有这样的爷爷和家教,庄青翟也不会是什么好人。

    现如今皇帝刘彻与太皇太后的斗争逐渐激烈。庄青翟脚踩两只船,既想讨好太皇太后,又要巴结皇帝。庄青翟让汲黯说服窦婴写这封奏折的目的很简单,只要奏折递上去,无论是太皇太后或者陛下必定会有一人不高兴,到那时庄青翟左右逢源,便会立于不败之地。

    苏任叹了口气:“魏其候可想过此事的后果我可不想再一次冒死救人了。”

    “老夫受先帝所托,岂能……”

    “魏其候仍然要一意孤行”

    窦婴点点头。苏任摇头叹气:“既然如此,告辞,我可不想因为此事被你牵连。”苏任拱手告辞,走到门口仰天长叹:“这大汉朝又少一位忠臣!”

    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碰见的事情都让人不高兴。一路黑着脸,回到家中。刚进门,刘高连忙迎上去,对苏任道:“任哥,有人找你!”

    “谁”

    刘高朝大堂里怒怒嘴,没有多言,给了苏任一个眼色。苏任收回心神,来到大堂。里面的确有几个陌生人,坐在上首的是个十岁的少年,眉清目秀,很有气派,正端着仆人送来的茶水,有一口没一口的仔细品尝。

    第二个也是一个少年,这家伙冷傲,从面相上看长的太清秀了,若不是男人装束,一定会被人当成女人。这小子时不时的望向门口,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第三人是个中年人,颌下长髯,一看就是个有学问的。这中年人,正在闭目养神,一声不吭。只有第四个是苏任认识的,竟然是卫青,穿着长袍,更显的稳重。卫青正与霍金说话,不知道聊什么,两人说的很高兴。只不过卫青显得心不在焉,偶尔大笑的时候会望向上首的少年几眼。

    见苏任进来,卫青连忙起身:“苏大哥,你回来了,来来,我给你介绍介绍!”

    苏任一抬手:“不用介绍,别人我不关心,卫兄弟来,自然要款待,今日我亲自下厨,做几个好菜,让兄弟你尝尝我的手艺。”

    卫青尴尬的笑笑,再次扭头望向为首的少年。苏任扫视了几人一眼:“既然你们都是卫兄弟的朋友,那就留下来吃个便饭,简陋之所,比不上皇宫丰盛,尝尝鲜倒是可以。”

    长的像女人的少年冷哼一声:“当然比不上皇宫,就你这地方能有什么好吃的”

    气派少年打断女人少年的话,微微一笑:“今日我们是沾了卫青的光,听闻苏公子所烹调的菜品别具特色,在蜀郡很有名气,不尝尝怎么行有劳苏公子!”

    苏任再次打量这少年,个子不高,虽然故意客气,但是从眼神中能看出来那种骨子里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个人长的很精神,眉清目秀,却不缺果敢坚毅。特别是那一双眼睛最有意思,黑洞洞的看不见底。

    中年人也道:“苏公子不仅烹调做的好,还会经商,这两样出类拔萃,都让人忘了苏公子的文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多少愁苦,每每想起无不感慨万分。”

    苏任连连摆手:“阁下抬爱,本就不是我做,何必拿出来羞臊与我”苏任算是看出来了,这几个人都不是善茬,全都是来找茬的。转头对卫青道:“卫兄弟且招呼几位,稍等片刻,我去去就来!”

    出了大堂,在拐角处碰见冷峻和苏凯,两个人鬼鬼祟祟的正朝大堂张望,苏任过来,两人一边一个将苏任拉住。冷峻问道:“这些人什么来头”

    苏任却答非所问:“我老师和董先生呢”

    “被宫里的人叫走了,说是太学之事,太常相招!”苏凯回答完,道:“那几人我看来者不善,虽然没有护卫跟随,咱家周围已经被暗哨包围了。”

    苏任挣扎了几下,摆脱两人,拍了拍身上的土:“不管是谁,既然是卫青带来的,应该不会有恶意。”

    “那可不好说,卫青现在也不是当初平阳侯府的马童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平阳公主献给了皇帝,前几日皇帝册封的夫人就是她,现如今卫青已经在建章宫当差,那可是只有勋贵子弟才有资格的差事。”

    “那又怎样既然卫青能来看我,就说明他还没忘了我们。”

    “迂腐!”冷峻扔下这句话,转身走了。

    苏凯皱着眉头:“真没有关系”

    苏任点点头:“放心,没关系,等老师和



第347章 忧国忧民一回
    苏任家里的菜品无论从样式还是口味都不错,刘彻刚要好好尝尝,不料文党和董仲舒突然出现,打乱了一切。摇头苦笑,连忙夹了几口菜吃罢,这才起身:“诸位起来吧!朕听闻苏任大名,此来就是找他说说话,没想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搞的连一顿饭都吃不安心,董祭酒和文博士乃是朕钦点的太学人选,也是老臣,此来也是听听,二位对太学有什么意见”

    “老臣一定殚精竭虑,建好太学!”

    刘彻点点头,看了苏任一眼:“魏其候可说了,苏任准备献出家财替朕修建太学,不知能拿出来多少”

    苏任连忙道:“那就得看陛下准备弄多大了!”

    “哈哈哈……,不管苏爱卿拿多少朕都高兴,还从来没人替朕出钱,全都是伸手要钱的!”

    见韩嫣面色不善,苏任道“陛下富有四海,这点钱那会放在眼里”

    刘彻摇摇头:“你是商贾,应该知道挣钱不易,花钱如流水,我大汉经过文景二位先帝,积攒了一些钱粮,但这些也不能乱用,北有胡虏,南有南蛮,这些钱要用在必要的地方!”

    苏任连连点头:“其实建太学这点钱,陛下完全可以不用掏,弄不好还有盈余也未可知!”

    “哦”刘彻一下来了兴趣,拉着苏任坐下:“朕虽在长安,也听说你在蜀郡搞的风生水起,助文太守将偏远边郡治理的很不错,只要不让朕花钱,一切都好办!今日就在你家,借你的酒,若说的好,朕连饮三杯。”

    苏任连忙找来三个杯子放在刘彻面前,亲自将酒斟满,这才道:“太学乃是天下士子的最高学府,太学建立要入太学者比比皆是,若陛下有心将天下有识之士一网打尽,臣倒是有个办法,不但不花陛下一个钱,还可以将天下读书人聚拢在太学之中,供陛下挑选。”

    “哦这怎么说”

    “如今我大汉天下太平,想读书或者愿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民智开则天下兴,陛下建立太学的提议虽好,微臣看来尚有一点欠缺,只在长安设立太学招收的人数还是太少,以微臣之见,要建就多建几座,不但要有太学,还要有蒙学,中学,大学。”

    “蒙学者供年纪幼小的孩童启蒙认字识礼;中学者供认字后的孩童了解经意,道理;大学者供中学毕业的有识之士继续深造,通读天下藏书,而储备人才;至于太学只招收大学中的佼佼者,为陛下聚拢人才,为国家培养官吏,如此生生不息,我大汉吏治便能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想要跨过这几个阶段,还需要一层层选拔,录入蒙学的学生要家世清白,只有通过蒙学考试才能进入中学,以此类推,最优秀者进入太学深造,等待选官!所以,蒙学要设立天下诸县,甚至于村庄也鼓励开办,中学只在县中,大学为郡国所有,太学就在长安。”

    韩嫣等不及了:“建这么多蒙学、中学、大学得花多少钱按你所言,天下三十几郡,更有数百县道,村庄不知凡几,一个个建下去,就算把国库搬空恐怕也不够!”

    苏任见刘彻也望着自己,接着道:“这只是规划,至于建设,微臣又另外一套办法,我大汉富足,天下有钱人不知凡几,若陛下开口,凡是出钱捐建蒙学者可让其一名子弟免费入学,保送中学;出钱捐建中学者,一名子弟免费入中学,保送入大学,出钱捐建大学者,一名子弟免费入大学,保送入太学,更可以在各个蒙学、中学、大学和太学门前立碑以示表彰,除太学之外其余诸学可以出钱最多者的名字命名,想必有很多人愿意掏这个钱。”

    “哈哈哈……”刘彻大笑,拍着苏任的肩膀:“你这借鸡下蛋的本事真是娴熟,听起来倒是不错!”

    董仲舒沉思片刻:“这么做虽能聚拢天下士子,也能开启民智,一下子建立这么多蒙学、中学、大学,这些地方都需要教授和先生,从何而来”

    “简单!”苏任道:“虽然我说的是行天下,陛下也得考虑考虑,那咱们就找个地方试试,先在一地建起来,只要可行,再慢慢推广,先郡国,再县道,有了试验田,那些没有通过大学考试的中学学子可授蒙学教授,去各地蒙学,那些没有考上太学的,可授中学教授,去各地中学,选官无望者便授大学教授,去各地大学。”

    “这就好像一个漏斗,不管进来多少水,只要陛下抓紧太学这个漏斗口,何愁身边没有人才此事一旦铺开,各学的教授绝不会缺人,要养活这么多教授也容易,除了筹建各地学馆之外,提倡百姓捐献,捐献达到一定程度,享受筹建中那些捐建者的待遇,唯一的区别是姓名不能篆刻在石碑上,这样也能平息第一个拿钱人的心理。”
1...114115116117118...3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