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刘健晕厥的次数越来越多。洛阳老家的族人已经备好了后事。谁知献上辽东瘟疫药方的罗菊泉突然登门,说是手上有治疗风疾的方子。

    刘健在府上休养,经过调理身体逐渐转好。不然马文升也不敢找上门。

    刘健没好气地拍开马文升的手:“老夫又不是陛下肚里的蛔虫。”

    &nbs




第481章 朕是明君不喜欢强迫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书舍人谢正之女待宇闺中,瓦剌忠顺王嫡妻过世足有十年,当择贤女与配。特将汝许配瓦剌忠顺王为王妃。一切礼仪,交由礼部、钦天监、宗人府共同操办。”

    如果系统还在,朱寿的这封圣旨会招来成千上万的恶念值。

    明朝官员有两大特色。一是寿命长,二是神童多。

    谢迁和马文升、刘健同朝为官,三人地位相差无几,可年龄相差了20多岁,整整一代人。谢迁虽是文人,却也不是什么风流之人。长子谢正长女芳龄……十岁。

    瓦剌忠顺王与谢迁同龄,世子比谢正大几岁,长孙女也到了适婚的年龄。

    和后世影视剧里的不一样,皇帝很少会下指婚圣旨。指婚往往是为了彰显臣子的功绩。婚姻在古时对所有人都算是头等大事。为了君臣相宜,指婚对象绝对是事先沟通好的。

    把臣子十岁孙女指婚给爷爷辈皇亲,这般丧心病狂的圣旨真的难得一见。

    “回禀两位大人,刘公短时间内受不得刺激。下官建议静养。”‘神医’罗菊泉谨慎地重复医学院老医师的诊断。

    因为递上了解瘟疫的药方,罗菊泉不但被收录医学院,还被破格授予正八品的御医。从辽东回京,请他看病的权贵排到了100多号。陛下的任务罗菊泉只完成了一半,粗通医理的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演戏。

    马文升开门见山地抱怨:“老家伙还是辞官吧,有陛下在我们早晚会被气死。”

    罗菊泉装作没听到,拱手行礼后离开。没有陛下手谕,东厂会不在朝廷重臣家中窃听。

    “于乔,不是老夫说你,你孙女才十岁,怎么也报选秀女了”马文升转头骂谢迁。

    谢迁耷拉着头诉苦:“我报上去的是二女,而非孙女。”这话自长子接到圣旨后他重复了无数遍。

    “陛下的圣旨没经内阁票拟,你马上去找石瑶、晋王、钦天监监正,让他们三人拒旨。”刘健说话时的气势十足,说出的声音却有气无力。

    谢迁有些犹豫:“此番行事恐招陛下不喜。”

    此前种种,让陛下对谢家有了厌恶的情绪。直接抗旨,会让陛下更加生气。他不顾刘健重病,想把刘健当挡箭牌,实属无奈之举。

    “咳咳咳”刘健剧烈咳嗽,咳得两颊潮红。吓得谢迁去外头向罗菊泉求救。

    一番折腾后,刘健吃了药睡下,谢迁万般无奈地走向宗人府商议抗旨的事。

    马文升想了想,准备去一趟礼部,把重孙女从名册上删去。新皇的想法没人看得透。新皇先索要名单,后下旨指婚,保不齐两者相互关联。他决定不趟浑水。

    不过首先……

    “罗神医,请留步。”马文升笑容满面地叫住罗菊泉。

    罗菊泉停下远去的脚步,欠身行礼。

    马文升拍着他的肩膀笑问:“吾家有一麒麟儿,神医以为他可入医学院否”

    罗菊泉肩膀一塌。马大人用上了‘麒麟儿’,算是威胁他

    “宝剑锋从磨砺出,”罗菊泉笑脸相迎,“马公子钻研几年,下一科的把握更大。”

    “罗神医认识我家麒麟儿医科还未开考,罗神医就能下断论”马文升双目圆瞪。他的儿子年近花甲,此生未曾做过一日官。医官也是官。这是儿子唯一的心意,他必须帮儿子一把。

    罗菊泉苦笑:“第一批医学院的学生名单已经内定。陛下亲定!”

    “什么!”马文升火冒三丈。

    另一头的张原庆,可没马文升的胆气。连火气都不敢有。

    “陛下可要老道炼长生不老丹”张原庆愁眉苦脸。陛下未到弱冠之年,想要长生不老太早了点吧。

    朱寿狂笑:“朕可没胆量吃重金属超标的丹药,朕也不想什么长生不老,活个百八十



第482章 立竿见影的效果
    刘孝殷切地领着科林米尔纳参观辽东都司的电报处。这位外来的传教士是药厂的第一功臣。

    此前无论他如何呐喊集资入股,户部不搭理他;官员们一金、两金的应付他;各地布政使司好似商量好了似的,都给了一百金意思意思。刘孝气歪了嘴,都当他叫花子打发呢!

    神父许诺资助十万金的消息传出去,就像平静的湖面扔出一颗大石子。

    正月十五之前,杭州府的皇家钱庄收到龙虎山送来的十万金。

    位于中都凤阳的龙兴寺召开天下佛道大会。大会结束后,各地寺庙集十五万金资助药厂。并有一千名懂医术的僧人报考医学院。

    留都南京的净觉寺资助五万金。净觉寺是太祖敕建的伊教寺宇。伊教的色目人曾经帮助过太祖建国,太祖对他们回以厚待。

    京师大能仁寺资助五万金,并派出一百位喇嘛考医学院。

    明朝的首座以现代化制药理念开办的药厂,同时收到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教的资助。

    这番盛景是朱寿也没预料到的。

    放眼此时的世界,能让伊教和基督教和平共处的只有明朝了。这点,绝对能在将来的武宗实录中大书特书。

    被正名的罗教也资助了五万金。罗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和白莲教争夺信徒,并在基层拥护朱氏皇朝的统治。罗教本身并没有收入,信徒几乎都是穷人。这五万金出自朱寿的小金库。罗教也号召精通医术的信徒报考。可惜自身资历浅,报考的信徒一只手也数的过来。

    连创立没几年的罗教都资助了五万金,其他人也坐不住了。

    京师保明皇姑寺资助一百金,并在户部宗教司备案了西大乘教。一百金虽不起眼,对于只有比丘尼的保皇寺来说算得上很大一笔。

    可惜后世有点小名气的黄天教、闻香教、弘阳教、三一教还没创立,说不得还会多几笔资助。

    京师的山西同乡馆、江西同乡馆、浙江同乡馆等多个由地方籍商人组成的同乡馆纷纷解囊。每家统一捐一千金聊表心意。商人们经过新皇的多次‘调教’,越来越好做人了。

    跟着新皇发横财的辽王大手一挥,抛出一万金,世人侧目。宗室们真有钱,前脚刚捐,后脚又捐了。

    不管有钱没钱,为了面子也要捐。宗室、勋贵、皇亲、官员或多或少都参与了药厂的捐助。

    面对铺天盖地的捐献,户部尚书韩文咬咬牙,顶住各方的压力,厚着脸皮没有任何表示。

    金本位改革后的十五万金,可是早前的75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库好几个月的税收。新皇赚钱的本事大,花钱的本事更大。光是提高官员俸禄一项,就能让税银急剧减少。

    户部可没闲钱对外撑面子。有祸害在,面子是什么

    一收到四面八方的捐助,朱寿马上更改了原定计划。让电报处通电各处:药厂出品的所有药品,永远只卖成本价。愿天下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得到及时的医治。

    别人说这话,一定没人信。新皇的话,所有人都信。

    新皇曾许诺让天下百姓吃的饱饭。历朝历代无人可及。可是,在高产作物、绿肥、劝农官教导耕种技巧后,没几年便应诺了。只要农户不懒散、官府有所作为,人人都能吃上一口饱饭。

    光凭这一点,新皇的皇位妥妥的稳。这也是文官交权、武官听命、商人敢怒不敢言、宗室安静如鸡的根本原因。大明一万万人口,支持新皇的至少有九千万人。任何人和势力都无法把新皇赶下台。

    对外无条件捐助十万金,是教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记录。可科林米尔很高兴。大明敞开怀抱,不但接受他的传教,还让他见识了大明的神术。

    后世发达的西方世界,有过很长一段愚昧时期。当来自华夏的雨伞第一次在英国使用时,大家都觉得是怪物,用石头砸撑伞的人。和雨伞相比,自行车、电动车、热气球、路灯、电话、电报只能用神话来解释



第483章 服了
    大明第一祸害正文卷第483章服了弘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00年,历史上的拐点出现了。

    西方世界开启大航海时代。

    身为蒙古后裔的乌兹别克昔班尼汗,在和撒马尔罕的战争中取胜,帖木儿王朝走向末路。次年,昔班尼汗赶走帖木儿的后裔莫卧儿,占领撒马尔罕并以此为首都。

    被驱赶出去的莫卧儿占领了喀布尔,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首都,并接管了帖木儿王朝的残余势力。很多年后,统治印度三百多年的莫卧儿帝国成型。

    在中亚地区,被乌兹别克弄得分崩离析的,并不止帖木儿王朝一个,还有东察合台汗国。

    “你们连瓦剌分裂成几个部落都不清楚,朕也不指望你们知道中亚历史了。”朱寿给了在场的众人一个大白眼。

    坐轮椅的定西侯一脸和蔼地看向惠安伯。他年纪大了,在军机处待不了几年,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

    惠安伯欲哭无泪。他刚掌握欧洲各国的情况,新皇又转向了中亚。脑子快要不够用。

    “元朝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分列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被女婿帕木儿侵吞,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东察合台汗国分裂成赤力把里、叶尔羌、吐鲁番。”

    朱寿嘚瑟地抖了抖腿:“吐鲁番已经成为大明的疆土,赤力把里正在被叶尔羌和乌兹别克分食。瓦剌各部在赤力把里北方。也先死后瓦剌分裂,势力大不如前。早先在鞑靼的攻占下丢失大片草原,现在又处于几分势力夹击之下。”

    “瓦剌忠顺王如火如荼的日子让同族看得眼热。瓦剌人通过忠顺王找到朕,他们想成为大明的属国。想要效仿朝鲜,”朱寿嘿嘿笑了笑几声,“或者是安南。”

    “想让大明一万万子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对外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是重中之重。朕的目的很明确,诸位现在明白了吧”

    朱寿的笑容,让惠安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惠安伯很想大声说一句:他还是不太明白。

    元朝四大汗国的堪舆图很大,可实际上元朝皇室无法控制另外三个汗国。以新皇和太祖一样的控制欲,能容忍不在掌控之中的势力存在吗

    “宣忠顺王。”朱寿向诸人科普中亚现状后,马上召见了瓦剌忠顺王。

    忠顺王肥头大耳,不看他的眼睛,和朱家人还真有几分相像。话说回来,要是长的不像,忠顺王也不敢举着英宗后裔的名义认祖归宗。

    瓦剌忠顺王三跪九拜大礼参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王爷请坐。”朱寿笑容满面,言行举止异常热络。

    忠顺王心中一咯噔,新皇的笑容好瘆人。竭力掩下不安,他热情地与在场众人见礼。能留在新皇身边的,肯定都是红人,与他们交好一定没有坏处。

    “刘公调教人的本领真不错。王爷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融入大明。可喜可贺!”朱寿笑着鼓掌,“让瓦剌各部归属大明的建议,也是刘公提出的吧”

    静!

    忠顺王趴在地上,额头沁出冷汗,“臣与刘公相见恨晚,宛如伯牙子期,乃莫逆之交。中间并不掺杂其他。”

    朱寿呵呵一笑:“王爷刚来大明时,官话疙疙瘩瘩。如今说起话来头头是道。”

    “臣以华夏皇室血脉为荣。在奴儿干都司享受祖上福泽时,虔诚学习四书五经。”忠顺王急促地想要证明,“臣也督促认祖归宗的儿孙们读书。此次几科考试,儿孙们都报了名。”

    由不得忠顺王不怕。

    他亲眼见识了明军镇压东北女真族叛乱。论血腥程度,和瓦剌各部族征伐相差无几。让他胆寒的,是明军的诛心策略。这还是刘公掰碎了一点点分析给他听的。

    检举揭发有奖、禁止族内通婚、村民合作社、福利分房等一系列有别于关内的规定,把为数不多女真人分成数百个小团体。奴儿干都司颁布强制性政令,令所有女真族孩子上学堂,免除一切学杂费,并请来孔家嫡系子孙执教。

    刘公说,二十年后等这一代女真人成年,女真部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明女真族。两者行同意不同。

    软刀子杀人,更凶残。

    忠顺王打心底怕新皇。不是怕新皇要他的命。



第485章 好大一盘棋
    朱寿把宗室扯入局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被商人养刁的大明官员,更加摆不脱‘利’。一个‘利’字,把大部分官员吃得死死的。

    皇帝和官员们隔三差五的过招,已成为正德朝常态,天下人见怪不怪。每每总是茶馆、酒楼的谈资。这次备选秀女的闹剧也是如此。

    “我媳妇的舅舅的舅老爷的儿子的邻居,倒霉催的被调入礼部。年还没过完,已经被上峰催促着加班。听他说,陛下为了草原和中原的良好关系,打算让权贵女子嫁到草原。”锦衣卫暗探老张边喝早茶边开始散播。

    有食客大惊:“不可能吧。权贵家会舍得把如花似玉的女儿嫁到草原”

    老张嘿嘿一笑:“权贵们妻妾成群,女儿们一大堆,随便挑一个嫁出去就行。而且,嫁女儿的人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补偿。”

    “什么补偿”

    “那人没说。咱陛下可是散财童子,出手从没小气过。补偿一定很吸引人。”老张断言道。

    “这话在理。以前当官俸禄少的可怜。现在一个小小的吏目家,都能天天大鱼大肉,不比地主老财家差。”食客点头道。

    有人嗤笑:“朝廷逐步取消秀才、举人、进士、官员的免税权。也就京师的官吏日子能好过点,地方上的将比以往过得更惨。”

    老张啐了一口:“你不懂就别乱说话!我媳妇的舅舅的舅老爷的儿子的邻居说,取消的免税权将这算成职分田收入。原本进士免税2000亩、举人400亩、秀才80亩,现在则是进士每年发放1000亩收成、举人200亩、秀才40亩。既可从皇家粮店取粮,也可以按照朝廷公布的市价折算成金银币。免税权哪有白花花的大米合算!”

    一个媒婆打扮的妇人腾的站起,瞪大眼睛不可置信,“一亩两石,40亩80石,一年40两银币。秀才不事生产,一年能白得40两银币。举人200两,进士1000两!”
1...127128129130131...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