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雾霾下的阳光
李天养在时隔数月之后,再次来到了笨港,神情激动地下了船就往研发院的方向走。
能够让公务繁忙的李天养放下手中一切来到笨港,不用说自然是研发园的研究又一次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陈材他们研发院来说,这一年的日子既事他们梦寐以求的,同时也是让他们痛苦连连的,不过他们却是就这么痛并快乐着,在这座守卫深严地上当中,消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
研发院的地盘再一次往外扩张了一大圈,上回李天养他们所见的外墙,现在却已经往外扩张了五里有余,使得整个研发院显得愈发的庞大。
这次李天养并没有兴致勃勃看地骑乘自行车,而是在笨港带了几匹快马过来,一路不停地朝着研发院更深处前进。
路上,原本宽阔得柏油马路右侧,又多出了一条铁轨线路,接受李天养建议得陈材他们,将铁轨与水泥轨枕结合在一起,与后世李天养所见的铁路没有太多差别。
“这条铁路有多长”
李天养骑在马上,不忘问了身边的研发院一位迎接他的负责人。
“五里!”
迎接李天养的负责人很是自豪地说道:“为了这条铁路,咱们一共花了将近五十吨的钢材在上面,熔铸厂的师傅们加班加点三个多月才算是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说是铁轨,可实际运用当中陈材他们一开始就使用的是钢材,光是这一段钢材的成本,就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几乎可以说,这一条不过五里长度的铁轨,完全是被洪门李天养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连如今把更多关注力放在了话剧社的玉墨,也在听闻到一些风声和洪门财政主管二丫、四喜她们跑到她面前诉苦之后,不由得委婉地劝说着李天养,让他收敛一下对于研发院就按地投入。
可是李天养却是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对陈材他们所有要求通通满足,这才有了不过半年的时间,就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火车呢”
李天养看到铁轨之后,心里更实际对还未看见实体的火车有些痒痒,兴奋地问道。
“正在前面铁轨的末端,等着您到了以后,再一次进行运行实验。”
负责人回答着,同时眼神渺茫,回味着前几回实验时点场景,直到现在,他都还是非常震撼,一个比一栋楼房还高大铁家伙,在呼呼冒出烟尘之后,就这样慢慢开动了起来,谁说这不是天神下凡才有的景象呢!
“驾!!”
李天养手中皮鞭一挥,拍打在座下快马的屁股上,顿时让快马速度又提升了几分。
数里的距离对于骑着快马都李天养他们而言,倒是比骑自行车要快上太多,盏茶的功夫,李天养他们终于是看到了远处尽头那一堵堪比城墙般高大、散发出浓浓沉重气息的人造巨物。
这个划时代的火车头,却与李天养后世认知当中的火车有着很大差异,后世火车头更加修长,二这个傻**的第一个火车头则呈一个方形结构,中坚多出来的长长烟囱,让人远远就能发现。
对于这个火车头的不尽如人意,李天养是有心理准备的,后世火车头的设计自然更加科学,就连李天养那半生不熟地物理知识都能对比出现在这个火车头的诸多缺点来,可是这并不妨碍李天养对陈材他们这一群日以继夜地辛勤劳作所得出的成果,报以由衷地敬佩之心。
&n
168 好事成双
将近五十吨钢材,石碌矿场小半年的积累,换来这么一个不成熟的蒸汽火车的技术,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极不值得的,可是在李天养看来,这却是必要的付出。
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存在,那这个时代的科技又怎么进步呢
大明朝本身而要,在科技方面的累积,就已经落后了西方国家,只有像李天养这样着重于研究西方科技,追求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明白,西方人在物理、天文等新兴学科上面的成就,是何等卓越。
比如如今洪门笨港学堂的物理课本,已经从李天养那个东拉西扯拼凑出来的物理启蒙,变成了从第谷.布拉赫、约翰尼斯.开普勒等西方科学家研究发现的,有着完整体系的物理科学。
而真的是东方文明曾经没有辉煌过吗
那也不见得。
曾经李天养自以为自己从后世带来点数学知识可以完全碾压这个时代,可是直到他们洪门对东方文明的古籍进行研究发掘,诸如跺积术、会圆术、天元术等等数学计算方式,让李天养这个自认经历了十二年教育的厚实穿越人才,都感到瞠目结舌。
只是可惜的是,有宋以前还占领着数学研究先进前列,在改朝换代以后,这些蓬勃发展地学科就此断档,最终被西方所超越。
李天养自然是个实用主义者,可是这也并不妨碍他因为民族自豪感,希望能让华夏大陆历朝历代备受打压的自然科学能够追上西方人的研究水平,这样至少在自己离世之后,能够为华夏留下些什么。
当然,以李天养那功利性子,更多的投入是放在能够对洪门,对自己有着重大作用的学科上面,其他诸如收集西方科学著作、思想的事情,虽然他一直都在坚持,但是相比之下,力度却是小了不少。
蒸汽火车的实验在李天养看来还算是圆满,接下来他在向陈材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以后,剩下的则是看着陈材他们忙碌着收集各种实验资料。
至于李天养同样关注的蒸汽轮船研制工作,因为研发院这边虽然地处笨港溪一条支流,可是他们却也无法在这座支流大坝上方修建一艘船只来坐实验吧,这样花销不小。
所以研发院为了节约成本,同时也能跟更有经验的造船师傅们共同探讨关于船下螺旋桨的防水方式,他们派了一支研究小组,前往笨港造船厂,与杨志所领导的造船厂师傅们进行合作开发。
杨志这几年过得很充实,洪门如今已经有了三个大型造船掺厂,同时准备在吕宋马尼拉城池开设第四个造船厂,而三个造船厂的生产订单如今都已经订到了崇祯八年去了,说不出的繁忙。
但是作为从研发院出来的人,杨志内心里依然对于亲手开发出新的及时有着强大的兴趣,如今他手握大权,在造船厂也同样没有放弃对科研的研究。
当然,他们造船厂的研究方向自然要狭小得多,更多的是在研究新的海船,以及有关海洋方面的造物,“杨帆式”、“蛟龙式”西洋战船的仿造成功,其中杨志功不可没,到如今杨志更是将研究目标放在建造一艘比“蛟龙式”更大更坚固的海船上。
蒸汽机的研发成功,让李天养提了新建蒸汽轮船的想法,研发院的成员极为重视的同时,杨志
169 笨港造船厂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也不敢揽功,蒸汽船的成功还离不开我身后这群师傅们的集思广益!”
杨志倒是谦虚,连连婉拒了李天养的奖赏之言,而是简化他身后几个研发人员代表现了出来,指着他们说道。
“这个我自然是心里有数的,可是你的功劳也是不容抹杀的。我自己心里清楚,实际上在你们研发蒸汽轮船的时候,不管事从物资金钱上,还是从关注力度上来说,我这个头儿做得还是很欠缺的。”
“可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们依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难关,有所成就,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
李天养侃侃而谈,但是眼神望向杨志和他身后都这一群或年老、或年少的工作人员,充满了诚恳和敬佩,让他们感到这一切因为李天养的肯定,都已经值得了。
难得来一次笨港造船厂,有了之前在研发院视察蒸汽火车的兴奋之后,李天养此时倒是也不是那么心急火燎地区查看杨志他们的成果,而是让杨志他们带着自己,在各个船坞里转了一圈。
“这几艘在建海船,两艘‘蛟龙式’是我们自己的,一艘是为德福轩建造的,剩下的两艘‘杨帆式’则是另外两家海商预定的。”
杨志带着李天养在五个船坞在建船坞当中转了一圈,李天养才蓦然发现,原来己方如今的造船实力已经如此强大了。
光是笨港造船厂这一家,就拥有上千人规模的造船工人,其中三百人为有着正式船匠、木匠技能证书的熟练员工,其余的人手不是干粗活的劳力就是前来实习的学徒们。
随着笨港学堂当中毕业学子们的人数渐渐增多,在李天养的建议下,学堂学子在毕业之前,按照他们所学习的技能们能进行考核,考核成功的,颁发他们相应的技工证书,比如木匠、铁匠、船工等等等等!
这样一来,有着相应技能的笨港学子们,在毕业之后寻求谋生之道上就有了明确目标,也让用工单位能够在招募人手的时候,在初见之时有一个较明确的认知。
甚至连带着,笨港学堂学子们的技工证书也被大明沿海一带新兴起来的各式作坊、工厂东主们所认可,只牙科有一本洪门发放的合格技工证书,在沿海这些东主工厂作坊当中寻求工作,一开始的工钱就比旁人要高出不少。
如此一来,反倒让洪门笨港学堂因此打出了不少名声,吸引了大明朝不少穷苦百姓人家拖家带口前来大元岛定居,倒是免去了齐三他们苦口婆心地招募工作,还为洪门带来了更多人口。
“现在一艘‘蛟龙式’海船的建造周期是多长时间,一艘‘杨帆式’海船的周期又是几何”
李天养点了点头,脸上带着满意的神情,同时对于不解的东西不耻下问道。
“随着造船工艺的改进,咱们船厂建造一艘‘杨帆式’海船只要五到六个月时间,而一艘‘蛟龙式则不超过九个月时间。”
“若是出售给外人的简易版本的话,咱们的建造速度还要更快,至少提前一到两个月!”
杨志自豪地回答道,他敢保证,在他领导下的洪门三大造船厂,造船速度可以说是冠绝整个大明朝,至少就他了解,东方海域的之多造船厂,就没有能比得过他们的。
&nbs
170 初航
参观完整个笨港造船厂的五个船坞,花去了李天养他们一个半时辰的功夫,其他的地方李天养也没有时间在磨蹭,而是转头让杨志带着他们去看看新研制出来的蒸汽轮船。
之所以叫轮船,是李天养的惯性使然,在提出这个概念的事后不由自主地久想到了后世的名称,使得这蒸汽船还没出世称谓就已经定了下来。
然而后世当中叫做轮船,大致是因为第一代的蒸汽船多是以蒸汽机带动明轮,就好比一艘海船左右两侧或是尾部安装了一个轮子一样。
而在这个李天养穿越的时代,从一开始李天养他们就摒弃了明轮牵引的方式,这样做固然会让杨志他们的研究更加简单,可是对于需要再海上作战的洪门舰队来说,如此大的一个目标,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的炮火击中,进而让战船失去动力任人宰割,这是李天养他们绝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所以杨志他们很疑惑,按照李天养给出的意见,一上来他们就朝着螺旋桨的方向研究着,也没见这船跟轮组什么的搭上关系啊,为什么却要叫做轮船呢!
好在杨志他们也不是较真的人,对于李天养选择这个名字,他们习惯之后也就跟着这么叫了。
这也算是为李天养留下几分后世的念想了,一如当年他开玩笑一般将自己的队伍取作了少先队一样。
杨志他们的研发,其实也算是取巧了的,当李天养近距离参观了第一代蒸汽轮船,并着重了解了这艘蒸汽轮船的动力运行方式以后,他其实对这一方案并不算很满意的。
映入李天养眼帘的,是一艘原本损伤严重,准备拆除回收可用甲板、龙骨的一千料海船,经过杨志他们的临时修补,倒也能够正常行驶在海面上,座位他们研发蒸汽船的实验对象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艘轮船的主动力轴承,是以45度角斜插着穿入水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主体置于空气之中,随后与被放置在轮船第二层船舱当中。
因为其主动力轴承没有全盘放入水中的关系,使得蒸汽机无法安装在底层甲板,这对于一艘海船来说,不但占据了庞大的空间,同时还增加了其负重。
若是能够将蒸汽机放在底层甲板的话,那么蒸汽机庞大的机身喝重量,完全能够当做压舱物的存在,一箭双雕得事情。
但是这也怪不得杨志他们,现如今洪门的技术实力,还不足以将螺旋桨动力轴承直接没入水中,从底层甲板直接穿透过去。
因为以现在的技术力量,杨志他们还无法解决船底轴承的密封问题,在水下两三米深处的强大压强作用下,杨志他们一次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嘴中他们只能采用这种取巧的行为来绕过这一难题。
而当蒸汽轮船在船上两根烟囱各自冒着白烟和黑烟的情形下,缓缓驶离了笨港造船厂的码头,随后划破一道道波浪,朝着远方行去。
相比现有的海船,这艘蒸汽轮船少了那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地风帆,在此时波澜不惊的海面上自由的驰骋,即便李天养稍稍有些不满意,可也抵不住这艘海船正常运行起来所带来的满足和高兴。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这艘轮船的航速,经过杨志他们都实际计算,一个时辰也就只能航行不到四十里的距离,这甚至比顺风时西式海船的航速都比不过,着实有些让人失望。
同时,蒸汽船的耗煤量也是同样巨大,运行一个时辰需要的煤炭粉差不多要一千多斤,
171 整顿
杨志被李天养说中了心事,其实一直以来杨志都憋着一股气,想要跟陈材一较高下,一如当初他没被调到造船厂的时候。
他很不服气的是,明明自己在研发院里的研究同样做出了弓弦,可为什么到最后他还是脱离了研发院,反倒成了一个管理人员。
故此,他在来到造船厂以后,就自己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带着人开始研制改进“杨帆式”、“蛟龙式”海船,并取得了卓越的贡献。
而此番蒸汽轮船的研发,在需要得到自己的研发团队配合之时,杨志这是卯足了劲儿要跟陈材较量一番,让李天养看看,其实他杨志在研发方面得成就,并不比陈材差。
为此,杨志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排除万难,几乎跟陈材他们同一时间研究成功了蒸汽船,并邀请李天养前来视察,在他心里是及其骄傲自豪的!
当然,为了赶进度追上陈材他们的步伐,杨志他们投机取巧,在明知道设计并不算合理的情形下,依然建造出了这艘为了成功而成功的蒸汽船,若说其中没有杨志的私心,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杨志没有想到,自己这番私心,竟然全都被李天养看在眼中,如今突然说出这么几句言外之意自然是想要敲打敲打自己,让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怎不让杨志感到心神恍惚。
李天养对于杨志与陈材之间的竞争,他一直都是清楚的,当初之所以将杨志调出研发院,转而管理造船厂,一来是因为杨志当初一直带领着仿制团队在研制洪门“杨帆式”海船,他对于造船更加有经验;二来也是因为杨志在研究发明上的天赋,真的没有陈材厉害。
这并不是李天养偏心自己的小舅子,而是他从杨志好歹陈材当初在研发院中的研究发明所看出来的:陈材的发明,多半都是这个时代所没有,至少是大明朝、李天养他们所没有的,二杨志的发明,却更多是发掘古人书籍,或是多现有技术进行突破性改进,自己开创性的发明几乎没有。
从此,就能看出两人在研究上的天赋差别了,发明造物真的是需要一个天马行空一般想象力的东西,而陈材恰好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天赋,哪里去到如今他也是快三十岁的人了,依然好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才有了如今的蒸汽机、火车等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