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张维卿
但是,郑成功对于郑彩也没有选择赶尽杀绝,一方面是他的祖母黄老夫人的不满,这使得郑成功不得不将郑彩的家人进行了送还;而另一方面,陈凯早年时曾提及过的要宽以待人,他虽然杀了郑联,但也不打算继续把事情做到绝处,也就放任其在海上漂泊,暂且不去理会了。
夺取了厦门岛,郑氏集团经营多年的海贸中心在手,郑成功所部的海洋贸易能力迅速得到了质的飞跃。
原本,郑成功所部的海贸是由洪旭负责,靠着劫了自家的一批货物起家,一点点儿的构建贸易渠道,收购转运销售,再从当地收购货物转运到其他地方,靠着赚取差价来实现养兵的最终目的。后来陈凯在潮州取得了突破,郑成功所部专力经营潮州。除了原本的货源以外,就又多了潮州本地的出产,尤其是最初的那一年,从各地土豪的库存里收缴的货物切切实实的让郑成功大赚了一把,所以那一年以及之后的一年,军队的扩建速度才会大幅度的提升。
这样的发展速度,比之历史上的郑成功要快上太多,但是即便如此,比之夺取厦门后的海贸增长,却还是相差巨大。
厦门岛的海贸,郑氏集团经营多年,不似潮州那般,还要郑家的触角亲自下到各县,甚至是乡镇去收货,这里是中转中心,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海商从广东从闽北从江浙从日本和琉球乃至是从大员以及南洋等地赶来,将各处的货物在这里进行出售,同时收购货物回返。
一个是需要主动收购,另一个抛开可以自行主动收购,还可以被动赚取,自是相差良多。而更重要的在于,夺取了厦门,郑氏集团重归一统的信号发出,恢复郑芝龙时代收缴途径台湾海峡的税金的旧制,也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展开。
郑成功已经将洪旭负责的海贸事项转给了他的堂兄,也是他父亲郑芝龙极力培养的义子郑泰。此人虽是文官,但是在隆武朝中已是建平侯的爵位,比之郑芝豹,比之郑彩郑联这些兵权在握的军头都要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其人在郑氏集团内部的地位。
郑泰全权负责海贸,那些旧有的贸易渠道便可以为郑成功所用。按照郑泰的计算,明年的海贸收益应该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而且这还是没有计算潮州出产的情况下,因为今年陈凯将大批的潮州出产拿去了广州做钓饵,以致他一时间也没办法做太好的估量。
海贸上的受益大增会在明年展现出来,郑成功所部在吞并了郑彩郑联的大部分部队后,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充。
迄今为止,郑成功所部水师抛开原本的林察周瑞林习山等部,郑彩和郑联的舰队也归并其中,算来光是大小舰船就已经不低于一千艘这个规模,水兵加一起更是高达近三万的数量,冠绝东南沿海。而这,还是没有算是陈凯从广州弄来的那些水分的情况下。
陆师方面,不算潮州各地的驻军,光是麾下的各镇,便有戎旗镇亲丁镇左先锋镇右先锋镇援剿左镇援剿右镇中冲镇前冲镇后冲镇左冲镇右冲镇前锋镇后劲镇义武镇铁骑镇以及即将即将扩编为正兵镇的正兵营由原左冲镇副将蓝登为总兵官新建的援剿后镇以及刚刚从鲁监国旗下转投过来的挂印将军黄大振的援剿前镇,计十八个镇,每镇两到五协不等,每协即每营五百兵士,也是高达两万两千战兵的大军。
从隆武二年腊月起,到今时今日,经过了将近五年的拼搏,郑成功所部总算是接近了尚可喜围攻广州的总兵力,而且这些军队是经过了筛选的,剔除了部分老弱,郑成功也在编练全新的战法,战斗力不降反增,虽说还是无法与那些从辽东杀出来的藩兵相比,但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只可惜,广州城陷,既然选择了夺取厦门来降低双方的实力差,那么也就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切入广州战场的有利时机。但是这对于郑氏集团来说,即便不算陈凯的收获,以着原本的实力也没办法在内讧连连的盟友中取得太好的战果,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奈何,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依旧存在,南明王朝之前几年把大半个天下都丢给了满清,想要重新扭转过来谈何容易。郑成功这边的实力刚刚得到了大踏步的提升,一连串的噩耗便从抽调了大批部队而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空虚的潮州传来,逼着他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应对。
第一百八十九章 嫌隙
冬月初六,虏碣石总兵苏利突袭惠来县,正兵营力战不敌,总兵官卢爵阵亡,知县汪惠之自缢死
冬月十四,驻守潮阳县的后劲镇总兵官陈斌反叛,夺取县城,旋即降虏
今天一早,张伯爷从程乡那边得到了准确消息,说是郝尚久所部降虏,似乎对程乡有所企图
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时候这种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郑成功所部的兵马就这么多,大军的战略重心转到厦门,那么潮州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空虚。
不可否认,各县确实有驻军来确保地方守御,如府城程乡澄海这三地,更是分别集结了不低于陆师战兵镇的兵马,以确保这几处要点的安全。为此,在陈辉调去中左所节制郑联水师的同时,郑成功也把原本管潮阳地方事的洪习山调去澄海,填补空缺。所幸,郑鸿逵的过半部队也在揭阳县一带驻扎,还有黄廷施显陈斌卢爵四镇坐镇潮州西南部,不可谓兵力不足,但是当巨变和巧合突如其来,这一切就不复设想中的那般坚不可摧了。
吾早就说过,李成栋的部下,迟早都是要降虏的。抛开阎可义那个异类,杨大甫罗承耀黄应杰张道澄,还有现在的这个郝尚久,都他妈不是什么好东西,就连杜永和张月还有董方策,也是一样的货色
早前在惠来,吾就与卢爵说过,要小心苏利,奈何不信
还有那个陈斌,也不是个好鸟。当年跟着黄海如,一见黄海如势弱便自行逃跑。国姓势大时他巴巴的投效过来,国姓待他不可谓不亲厚,可这厮忘恩负义,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现在居然还降了鞑子
中左所城内的节堂,下面施琅则在大声唾弃着当年迫他甚急的郝尚久,唾弃着不听他言的黄廷等人,更是加大力度,将陈斌骂了一个狗血淋头,顺带着还提起了有几次他与陈凯相争,陈斌还跳出来挑事的旧事来,试图暗示陈斌与陈凯之间惺惺相惜,二人必是同等货色。
郑成功高踞其上,但却从将对这些消息进行了说明后,就再没有提过什么别的。反倒是对着一封不甚起眼的书信翻来覆去的看着,就好像是发现了新世界似的。
末将是个粗人,没读过书,但是知恩图报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国姓待末将恩深似海
这几年末将在国姓麾下,兢兢业业,但是末将性子直,得罪了施家兄弟。末将自负武勇,不畏他兄弟二人,但近日风闻施琅在国姓面前构陷于末将,又闻军中闽将信不过末将这等粤人
末将不愿死于施琅这等宵小的谗言之下,但也绝不会与国姓为敌,此番降虏,绝非本意,还请国姓恕罪
节堂之内,施琅还在大声贬斥着郝尚久卢爵以及陈斌等人,一桩桩,一件件,施琅就像是早有准备一样,把这些年的每件关于这些人他看不惯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要翻出来给众将品评一二,从中找出这些人或是无能,或是不忠的证据,以此来证明他的先见之明。
摩挲着指尖的文字,字迹工整,奈何粗鄙不文之气,亦是显而易见,看样子应该是陈斌让军中文书代笔,用的也是他的原话。郑成功细细想来,施琅向他进言构陷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若非中间还空档了一个多月的话,那么和他之前向郑成功灌输什么外省人和福建人不是一条心,借此来排挤陈凯,几乎是可以无缝衔接的。
陈凯和施琅之间,似乎是天生的不对付,但是仔细想想,陈凯与叶翼云陈鼎相交甚欢,与洪旭陈豹乃至是陈辉这样曾经与他有矛盾,有嫌隙的人现在都能相处的极为和睦,更别说是柯宸枢柯宸梅和杜辉这样一同经历过生死的袍泽了。
反观施琅,早年借着他叔叔施福在郑芝龙麾下的地位就与一些郑家部将不和;后来一度转隶到了黄道周麾下,竟然还被黄道周给轰了回来;在李成栋那里,与李成栋的部将不睦,备受排挤;反正归来,先是和陈凯别苗头,接下来又与众将多有矛盾,甚至就连黄廷都是如此,更别说是几次驳他面子的陈斌了。
这里面,到底是谁的问题,不问自明!
想到此处,郑成功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寒芒,但却很快就被更大的不忍所掩盖。施琅还没有结束他的演说,但郑成功却已经不想再听了,沉心定气,便提出了回师潮州的方略。别的不说,苏利这个钉子已经扎了他好几次了,这次也是时候彻底将其拔除了。
郑成功心意已定,大军迅速的动员了起来。大军出征在即,管中左所地方事的郑芝莞特特赶来,请以兵马驻守厦门岛,说白了就是要一个留守主帅的权利。
郑芝莞是郑成功的三叔,不说比他的父亲平国公郑芝龙四叔定国公郑鸿逵五叔澄济伯郑芝豹族叔延国公郑芝鹏这些平辈的兄弟,就算是比小一辈的他这个国姓爷,以及堂兄建平侯郑泰族兄永胜伯郑彩和定远伯郑联也是大有不如。
在郑家这一支,对郑芝莞多是不甚瞧得起的。这样的感官,郑成功同样也有,但是此番谋划夺取厦门,郑芝莞表现不俗,颇有几分大器晚成的意思。正因为如此,郑成功才任命了由其人管中左所地方事,也是一种历练和考验,现在由于潮州那里的变化,他不得不暂离此地,对于郑芝莞的请命,却总有一丝忐忑。
三叔,从前郑彩在中左所,虏师不敢来犯。如今郑彩遁走,郑联所部水师尽归于我,我欲前往潮州,虏师若是来犯,你如何守御,可担此任?
请贤侄放心,若设水路兵马数镇交由为叔提调防御,虏师来犯,一旦有失,甘从军令!
好吧。
郑芝莞意气风发,郑成功也不好打消他的积极性,干脆任命前冲镇阮引和右冲镇何德分驻岛上要地,以援剿后镇蓝登督率辖下官兵防守中左,听从郑芝莞调遣机宜。同时,留威远侯夫人董酉姑及世子郑经监守中左,以安人心。
对于布防进行了调整,郑成功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誓师出征。此番不光是要拔掉苏利这颗钉子,郑成功更是需要防备黄应杰和郝尚久对苏利的驰援。同时,广州的事态变化,手中有更多的部队,也更加安心。甚至若是陈凯估算有误,清军没办法在冬月攻陷广州,那么带着这支大军去趟一轮浑水,郑成功觉得也并非不可以尝试一下。
大军出征,很快就抵达了南澳岛,舰队在南澳岛和澄海县城驻扎,郑成功上岛的当日,便接到了消息。一是黄冈黄海如谋叛,为饶平守将郭泰所诛;二是协守普宁的黄亮采勾结苏利,结果为黄廷识破,将计就计,不光是诛杀了黄亮采,更是击退了苏利,苏利受挫,现在战线已经初步得到了稳定。
这两个消息不可谓不是好消息,但是这同时也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来,那就是潮州土寇依旧存在着叛服不定的问题。这无疑不是潜在的威胁,让郑成功忧心不已。毕竟是人心隔肚皮,抛开黄海如那样出了名的墙头草,对其他人他也很难提前有所预判。
人心还需要进一步的稳定,郑成功也不急着回返厦门,或是前往碣石去解决苏利。不过,没等他做好下一步的计划,从广州那边先行返回报信的信使就乘船先行抵达南澳岛,带回来的消息,更是让原本喜忧参半的他当即就是深吸了一口大气。
十三万百姓,竟成,你是想活活撑死我啊。
第一百九十章 展望(一)
晴朗的天空,目光所及,不见一丝云朵。阳光洒满海面,微波粼粼,就像是哄着孩子睡觉的母亲,轻柔的触摸着猎屿的沙滩。
这是近来难得的好天气,将阴霾一扫而尽。猎屿的望台上,士卒极目远眺,一个小小的米粒正在破开了海天一线。近大远小,这是常理,士卒很清楚这只可能是一条海船正在缓缓驶来,南澳岛左近正处于海贸航线之上,来往海船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他却也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船在他的眼中的倒影越来越大,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艘船的非同寻常。
来船是一艘水艍船,宽一丈五六尺,高七丈有余,炮位齐备,尤其是船首的那门火炮,直指前方。
水艍船劈浪而来,士卒立刻通知了负责望台的军官。炮台烽火台尽皆最好了准备,一旦有事,便开炮射击,同时点燃烽火,向南澳岛示警。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不过是虚惊一场,因为那艘船上分明打着的是闽安侯周瑞的旗号,想来应该是周侯爷和陈参军回来了。
南澳岛的码头,水艍船停泊在码头,落帆下锚。船停稳了,陈凯周瑞等人转乘了小船,匆匆上岸,连忙来到郑成功身前,一礼而下。
周侯陈参军救我生民百姓,当是吾向诸君行礼致谢才是。
闻讯,郑成功特地出来迎接,说着,便是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陈凯和周瑞也连忙回礼,才算是把礼数上的这团乱麻扯清楚了。
这位,是邝露邝舍人。
邝舍人文采风流,书法有祝京兆之风,吾在闽南亦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不敢,露文章写得再花团锦簇,值此国难之际也不过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国姓文武双全,在这粤东闽南收复失地庇护一方百姓,方为正途。
花花大轿人抬人,陈凯救下了邝露,邝露也并非是什么矫情之人,此刻与郑成功谈笑风生,乍看上去无异,但是在船上,与陈凯之间到好像是隔了一层,不似当初在广州城内谋划串联基层文官及卫所军官时的那般亲近和默契。
看来,这位邝舍人不喜欢欠别人人情债嘛。
嗯,他那性子,洒脱惯了。
刚刚结束了旅程,身体和精神的疲惫不可避免,接风宴定在了明天晚上,经过了短暂的寒暄,众人纷纷退去休息。下人引着邝露去安排好的房间,郑成功随口道了一句,陈凯则幽幽的回了一句,二人便一言不发,默契的来到了郑成功的书房。
上了一杯香茗,下人便自行出了房间。陈凯与郑成功对坐着,品了一品,还有些烫,便随手将其放在了郑成功的书桌上。只是没等他开口,郑成功似乎也对茶水的温度不甚满意,放下的同时,便与陈凯说道:你能安全回来,我就知足了。
多谢国姓挂怀,下官
竟成,客气话我不想多说了。十一万百姓,七百多条大小舰船,外加上十一万两白银,你的努力,我不会忘记,广州的百姓不会忘记,大明也同样不会忘记。说到此处,郑成功顿了一顿,随即话锋一转:不过,从广州到了潮州,这些是资源和助力,可弄不好就会成为负累,甚至是灾难,你要担起更重的担子。
下官明白。
我倒不担心你的能力,只是担心你总是把目光局限在军器局这一摊子事情上,放不开手脚。
初来乍到,陈凯在军器局一展拳脚,获取了融入这个军政集团的机会,自此之后,也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军器局的发展上面,就好像是惯性一样。
不可否认,郑成功所部的武器装备水平的不断强化,多诚惠于陈凯的努力,但是这份惯性也不可避免的将他的发展思路局限在了以军工生产为主体的产业之上。当然,除了军器制造,陈凯也并非没有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且也很是做出了不少成绩来,但是作为旁观者,郑成功显然已经看出了这并非是陈凯的能力极限,他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无非是受到了自身思路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限制罢了。
下官
陈凯正要出言致歉,郑成功却摇了摇头:竟成,你我相交多年,你知我,我也知你,咱们都是志在恢复之人,是一种人!广州那边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就像当年我在南京时所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大明想要中兴,指望那群家伙是没戏的,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陈凯对于郑成功所想,已是心知肚明,只得重重的点了点头。很多东西,已经不需要开口,这份默契,不需要再多说些什么,一切可以尽在不言之中。
沉默了片刻,郑成功将茶水一饮而尽:竟成你将部分百姓和船只转送给陈奇策是对的,与张月李元泰李建捷以及他们背后的李元胤的合作同样应该继续下去,甚至包括澳门方面,也是如此。指望着依仗盟友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些人各有各的关系和势力,海贸的主导权在我,总是有所收益的。
轻描淡写的对陈凯的处置做出了肯定,郑成功便进入到了主题:关于那些百姓,竟成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次陈凯带回来的资源过于巨大,这里面蕴含着的战争潜力之巨大,无论是明面的,还是隐性的都是难以想象的。只是现在郑成功还在消化着郑彩郑联的实力,已经有些消化不良了,从广州带来的这些则需要陈凯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陈凯早有预料,只是最后整理了一下措辞,便与郑成功言道:我军现阶段控制着潮州一府和漳州府的诏安县中左所等地。凭这些地方,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百姓的。我军不能让他们变成累赘,就需要人尽其用。最简单的办法是尽快收复更多的失地,但下官不认为这样做的效果会有多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