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霸世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独爱红塔山
老人沉吟有顷:“这是老夫想到唯一的破局之策,至于抉择在王上手中!”
“学生明白。”赵王歇走出院落,片刻之后,一阵轻微的车轮声响起,篷车已经隐没在夜幕之中。
赵王歇就算是再愚钝,也清楚老者的计谋可行。这也是唯一能够破开当下僵局,一石三鸟的好计。
大争之世,一旦错过将会成为他人垫脚石。赵王歇,绝非愿意混吃等死之人。
……
下午前来,归去已是两更天。对于这一点,赵王歇并没有在意,因为这一刻,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只要得到了解决方法,对于赵王歇而言,所有困扰他的东西,便不翼而飞。
因为老者指出的明路,让赵王歇一下子信心百倍。月上柳梢,赵王歇已经与赵国大臣商议妥当。
一次关于利益的划分,在夜深人静的大殿之上被决定。
赵王歇有清楚的认知,光是他一人根本无法完成,务必联络底层官员。唯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凝聚出,有别于陈余,武昌三人之外的第四势力。
“老内侍,立即传国尉,国相,南候前来大殿,赵地之事宜,也该落下帷幕了!”赵王歇默然良久,随及幽幽一叹。
“唯——”老内侍点头应诺一声,大步离去。
这已经不是高层博弈,更是事关赵国生死,意义决然不同。赵地何去何从,将会由四大巨头决定。
片刻之后,陈余三人进宫:“臣等拜见我王——”
赵王歇见三个人到来,心头不由松了一口气:“国尉,国相,南候,都是赵地名士,不必如何客气,坐——!”
“唯!”三人分别相视一眼,眼底有一丝精光浮动。
陈余从容坐下,对着赵王歇一拱手,道:“臣不知王上深夜相召,所为何事若是王上有吩咐,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闻言,赵王歇微微一笑,道:“孤思谋一二,觉得南候所言句句属实,今日召集三位到来,乃为了赵地一事!”
武昌默然有顷,肃然拱手,道:“臣启王上,赵地一片大乱纷争不断,不适合王上即刻前往。”
“老臣以为,我王当坐山观虎斗,坐视齐王与楚王争锋结束。不管是楚胜还是齐胜,赵国都将立足于不败之地。”
陈余笑了:“齐楚之争一旦落定,赵地一统机会将会错过。如今赵地纷争,人心易动。此刻发难,正是最佳时机。王上以为然否”
“今日孤召集三位前来,并不是争论对错,而是宣布孤的决定!”赵王歇身上涌现出一丝峥嵘:“孤决定入赵地,一统赵国。”
“唯——”武昌三人一看赵王歇的眼神,立马就知道此事不容更改。
“三位爱卿同意就好。”赵王歇平平淡淡:“当此非常之时,请南候下令巨鹿齐军对常山国发动攻击。”
“与此同时,留下一万大军镇守代郡,其余大军立即南下赵地。诸位爱卿以为然否”这一刻的赵王歇,俨然一副商议的口吻。
武昌与郑安民脸泛红潮,赳赳高声:“王上有令,臣等莫敢不从!”
&nb
第217章 金令箭使者入咸阳,始皇帝遗留?
一如项羽一般力能扛鼎,勇猛绝伦,同时对于战机极为敏锐的人,就算是大秦帝国六百年的浩荡如烟的历史上,也没有过。
就算是武安君白起都达不到这一点!
毕竟在这之前,其他武将用兵,往往都是以势取人。以谋为主,勇为辅。更看重以堂堂正正之师,堂皇而战。
但是项羽用兵,在于以术取人。讲究勇谋兼并,甚至于勇大于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
王贲心知大秦军中武将匮乏,山东名士多半不愿入秦。而林峰是一个可造之材,故而才会出声提点。
山东名士不入秦,目下之计唯有从大秦军中提拔新人以充实武将匮乏。毕竟大秦军中有过这样的先例,武安君白起就是从千夫长上崭露头角的。
相比于他纵横天下,王贲更宁愿提拔出一个新的武安君。只是他也清楚像武安君白起那样的盖世之才,千年难出一个。
出现必将耗尽一个时代的气运,从而也将铸就一国兴盛。
商鞅集天下文运,二十年大秦崛起于西方。武安君白起结武运,秦国大出于天下。
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乱世,所有不安分,有野心的枭雄,名士纷纷走到了台前,耗尽了运气。
如今的中原大地,再也孕育不出如商鞅,白起一般的绝世之才了。
望着咸阳的方向,王贲幽幽一叹:“如此大世,对于我大秦不知是祸还是福……”
……
金令箭使者快马加鞭,一路之上没有丝毫的停留赶回到咸阳,马不停蹄地直入宫中。
对于山东局势变化的忧愁,赵王歇与陈余的心怀鬼胎,他根本想不通局势的变化竟如此之快
在这个时候,正是争分夺秒部署战事的关键时刻。作为金令箭使者,自然是心知肚明,在这个时候岂有不立即觐见胡亥之理!
……
刚刚掌灯,胡亥正在书房浏览近日丞相子婴批阅过的公文。他虽然不愿意事必躬亲,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必须要清楚大秦帝国的巨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巍巍大秦都毁在了赵高手中,又岂能不让胡亥心生忌惮,对于大秦朝臣忌讳一二。
纵然是王叔子婴,胡亥也不放心。相反,胡亥反而放心手握重兵的通武候王贲以及尉缭。
有些事情起因不过是一言,但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真是千丝万缕。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传来,伴随着内侍的惊叫,秦六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
胡亥抬起头一看,眼底掠过一抹精光。他自然看到了秦六手中的金令箭,随及开口训斥内侍,道:“金令箭使者进宫,有何惊慌下去!”
随及一摆手:“秦六,你匆匆而来,甚至于不惜亮出金令箭,山东发生了何事”
胡亥心头有一定的猜测,但是没有一定的对照,他不敢妄下定论。秦六是他亲自派遣往山东的金令箭使者,身负重任。
如今秦六不惜暴露,也要匆匆赶回咸阳。胡亥想不到其他,只能想到这一个原因——赵地生变。
秦六不顾满头大汗,长长的吐出一口气,顺了顺气息,对胡亥深深一躬,道:“陛下,赵地生乱,陈余连续荡平巨鹿与恒山郡,进而率军入代。”
“赵王歇下令不准攻击陈余,放其入代郡——”
“哈哈——”
闻言,胡亥先笑了一声:“陈余入代,如此来说赵地变革不可避免,山东将会成为新的漩涡中心。”
“如此局面对于我大秦帝国,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
秦六肃然一躬,道:“陛下
第218章 秦不守关,誓将东出!
顿弱走了,但胡亥的心头却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却是又气又惊。
在他看来,始皇帝之心太不公了。种种布局,都是冲着他去的。整个天下早已经设了一盘棋,李斯,赵高以及他,都是这一场棋局的祭品。
同时也是为二世皇帝塑造威望的铺陈,这便是始皇帝对他有别于其他皇子的原因。
沉默着,他对始皇帝的布局以及手段,感到一丝恐惧。胡亥清楚若不是扶苏拔剑自刎,有给始皇帝留下后手,根本没有刘项什么事。
从帝座上站起来,胡亥眼底掠过一抹骇人凶光,一字一顿:“父皇你如此偏爱扶苏,布局后手层出不穷,大秦一百五十万大军,八十万最精锐的大军留给了扶苏。”
“可那又如何,最后的胜利者是朕。朕才是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是这片浩荡天下的主宰!”
……
这一刻,胡亥心头有一丝悲哀。是为原主的悲哀,始皇帝如此布局,由此可见胡亥等人有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九原三十万北地军交给蒙恬,由扶苏监军。要知道蒙恬与扶苏等同于师徒,有蒙恬在,扶苏一言便可调集北地军。
甚至于因为蒙恬的盖世威望,都不需要兵符。因为扶苏皇长子的身份,再加上蒙恬的威望,在始皇帝驾崩以后就是兵符。
更何况朝中还有蒙毅作为政治根基,更有王氏等家族鼎力支持。如今更发现了调集五十万南方军的调令,扶苏若不是自己作死,大秦帝国必能传承百年。
“呼……”
长长的吐出一口气,胡亥幽幽一叹:“父皇,为了扶苏你可真用苦良心呐,只可惜大秦帝国只有朕才能复兴!”
……
胡亥自然明白,秦始皇的用心何在。他早就察觉到了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的野心,这支兵马便是扶苏平乱靖难、维护二世皇帝的铁军!
因为八十万大秦最精锐的大军,再加上蒙恬,王贲等盖世名将,足以扫平任何动乱,也能辅佐扶苏,也可震慑六国遗族。
一想到这里,胡亥就为始皇帝的心机感觉到恐惧。始皇帝将一切都算计了进去,唯独算漏了一点——他在扶苏与胡亥等人心头的地位。
也没有想到儒家思想对于扶苏的影响有多大多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儒家的这一观点被扶苏忠诚的执行,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幽深。他清楚始皇帝爱子心切,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
就算是胡亥与赵高不乱,扶苏就算是继承二世皇帝位,也不可能平稳度过长治久安。
……
“臣等拜见陛下。”就在这个时候,子婴等人前来深深一躬:“不知陛下深夜相召,所为何事”
闻言,胡亥思绪被打断。看了一眼子婴等人,一摆手:“左相,国尉诸卿,请入座——”
“是!”
作为这个时代的大才,经历了帝国变迁的老枭。不管是尉缭还是子婴都不是简单之辈,自然而然察觉到了胡亥情绪不对。
从容落座,尉缭笑了笑,道:“敢问陛下,今夜召集臣等前来可是发生了……”
尉缭开口,却不点破。作为见识过秦始皇风采的他,自是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有些事,作为臣下朦胧点明即可,完全没有必要点破。
“两件事!”胡亥叩了叩帝案,瞥了一眼尉缭等人幽幽一叹:“金令箭使者到来,赵地大乱,常山国被灭在即,赵王歇将会一统赵地。”
“先说第一件,解决之后再说第二件!”
第219章 秦帝出手!(第一更)
在刚刚平定赵高之乱的时候,胡亥就想透了这个大秦帝国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那便是决意仿效战国之时,使丞相开府治国。
那是因为当时胡亥手中无权,朝中无人可用,只能对子婴等人委以重任。
对于其他人,由于戒备心理。胡亥并不信任,除了子婴之外无人可用,只能暂时启用丞相开府制。
见识不俗的胡亥自然清楚,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却也清楚它的不足之处。
丞相开府治国,这是进入战国后东方列国的普遍做法,同时也是后世各国政府的一致选择。
它比君主立宪制更为森严,因为皇帝真正意义上掌握着绝对大权。
……
所谓丞相开府,就是丞相建立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全权处置国家日常政务。皇帝只保持军权、官吏任免权和大政决策权。
这其实是一种分权治国,皇帝相当于糅合了主席,最高检,甚至于一部分总理的职务。
而丞相开府,等于总理领导下的国务院治国。这一种分权,将会保证大秦帝国在一段时间内的平衡。
丞相开府治国的实际意义是,国家战车由一马驾驭变成了两马驾驭,治国效率与国家生命力明显增高。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国家日常政务由开府丞相全权处理。如此一来可以将皇帝从繁杂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全力在外交和军事上斡旋。
丞相治国权,也有一定的坏处。一旦丞相是一个权臣,无法避免国家由于君主年幼或昏聩无能而产生的迅速衰落与政权颠覆。
一如李斯与赵高,这个弊端必须要妥善解决。要不然,胡亥如芒在背,一生都会坐立不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也意味着三足鼎立才能彼此牵制掣肘。两足鼎立,一旦任何一方发生意外,都会引起极大的动荡。
始皇帝与李斯两马驾驭的大秦帝国这辆战车失衡,就是因为始皇驾崩以后,李斯一家独大,无人制衡。
胡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想要改革大秦帝国的官制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但是,对于此刻的大秦帝国来说,这是一件艰难的事。
始皇帝与李斯的这一套制度极为先进,可以说领先世界数百年近乎千年。但是不可否认,这套官制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巍巍大秦崩溃了。
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加丞相,便是大秦帝国的全部最高权力。
大秦帝国是一个极度集权的国家,纵然有过由一个大臣独立开府来行使权力的先例。但是大秦帝国朝野上下对于分权,有着天然的抵触。
但胡亥清楚,大秦帝国的最好权力只能控制在在自己手中,对于国尉,丞相,典客一定要分权制衡。
由于始皇帝余威还在,在大秦帝国之中皇帝如天,分权一事必然会动荡朝局。
胡亥很想从这个时候开始,改变大秦帝国官制以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是他很明白,由于诸多原因,在官制变革方面肯定有所顾忌。
尤其在危急存亡之时,这种大规模的变革,没有一定的魄力,根本不敢彻底放开手脚。
因为没有人知道好坏,也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如何。正因为这份未知,才会让人更加觉得恐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