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即使股份分红,因为涉及的太多的利益。陈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股份都分红,他需要利用产业的利润去哺乳大唐工业大学这个幼崽,六千多名学生,至少需要招收五六百名老师,由于工科大学,陈应不需要全部聘请名师大儒,但是对于像魏猛、葛通、严师虎、郭准、林传福这样在匠作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师坐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六百名老师,每一名发放一百贯钱的俸禄不算多,这样下来一年仅教授俸禄支出就是五六万贯,六千多名孩子吃穿用度,加上学校里的教育成本支出,十万贯都打不住。当然工科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实验,特别是大规模的学术性实验课程,费用也非常昂贵。

    不算这个还只是一个雏形的陈家堡,光所有的校舍、教室、住宿楼、体育训练场所和大量教材,大唐工业大学从筹建到可以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五十万贯以上,而且每年还会不低于二十万贯的支出。

    再加上为唐军制式装备,更新换代,这里面投入的资金,将是一个无底洞。所以陈应根本不可能给管事和工匠们发放太多的红利,最多也就三分左右,相对其中上百倍的利益,拿出这点钱,肯定会让无数人嫉妒或眼红。

    明着或许不敢,可是人们对于利益所驱,铤而走险的人太多了。在这个时候,内部建立一个必要的监察机构,就是必不可少。

    任何制约唯有在监督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的运行。否则再好的制度就会变质。大秦帝国的瓦解,正是因为维系着大秦帝国耕战体系的崩塌,大汉帝国的覆亡,是因为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失去了制约,于是乎诸侯相互攻伐,征战不休。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弱的根本,说到底也是因为府兵的职田,被世族门阀所侵占,让府兵连维系最根本生活的口粮田都没有了,所以这支威风赫赫,所向披靡的铁血强军,就如同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绚烂而美丽……

    是一个国家覆亡的根本原因,而造成这种原因的,恰恰正是监察制度的确实,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让百官接入平民百姓的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唯有这样才可以杜绝贪污,才可以长治而久安。

    只是在这个时代,要想推行这样一套政治制度的改革,陈应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到,除非他可以像霍光一样,把持朝政,不过霍光的下场似乎不怎么样,汉宣帝不光杀光了霍光的全家,就连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与霍云也一并除去。

    陈应决定在他可以掌握绝对权利的京兆陈氏的体系中,执行这样一套监察制度。

    周成栋被陈应叫到了节堂内,陈应甚至连阿史那思摩也没有留下,只有周成栋与陈应二人密谈。

    &n




第一四三章大笔一挥四十万贯不翼而飞(三更求月票)
    第一四三章大笔一挥四十万贯不翼而飞(三更求月票)

    陈应手中是有一批缴获的武器装备,这些数量还真不算少,横刀有三千余柄,弓箭有将近四千张,还有五百余具弩机,至于甲胄连皮甲也算上有将近八千套,特别是重装两千套,战马将一千五百余匹。

    关键是这批缴获的装备,陈应大都看不上。就连王仁则视为魂宝的重装铁铠,在陈应眼中,大约也就是废旧钢材的价值,需要回炉重铸造。两重重铠甲重达四十五斤,然而其防御力,还不如高锰钢打造的明光铠甲,然而明光铠甲比两重重铠的重量轻了将近十斤,在战场上多让重装步兵负重十斤,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支持时间最少也要缩短将近半个时辰。

    陈应将这两千套重装铠甲有的换了物资,至于战斧营那两千多柄开山战斧,它们的下场进了辎重,用来砍伐木头、搭建营垒,效果着实不错。

    至于在北塬战场上和王玄琼手中缴获的四千余张弓箭,不是因为制作粗劣不堪,就是张力不够,四千余张缴获的弓箭中,居然有多达一千余张弓只有七斗张力,这样的张力即使发射轻箭,也勉强可以达到八十余步,不过最效杀伤,只有三十至五十步,如果面对铁铠装备的目标,那就只要一曲凉凉断人肠了,他们就算是射上十箭,也射不死一个目标。

    七斗弓不具备穿铁铠目标的能力,就好比拿着一柄手枪,对着一百米外戴着斯拉夫头盔,身穿纳米防弹衣的目标,除非有两弹子弹命中一颗,或者可以对目标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否则就是隔靴挠痒。

    在陈应看来,用这种七斗弓装备军队的人,都活该拉出去枪毙。因为七斗弓属于猎弓,除非面对无甲目标,否则几乎没有用处。在陈应看来大唐长安武器监出产的一石以上的弓,勉强可以用,至少可以发射重箭,对敌人目标进行压制性覆盖。铠甲也好,最好的陈应的弩坊里生产的钢弩,如果让这种足足有三石张力钢弩装备全军射生军,对于敌人而言,那才是一种灾难。

    陈应利用弹簧钢打造的弩机虽然不像蝎子弩一样,可以命目三四百步之外的目标,可是对于一百八至二百步的目标,却毫无压力。在这个距离上,突厥人的骑兵,只能干挨打不能还手,突厥骑兵至少要承受三轮甚至上的弩射射击,才能勉强进入他们骑弓的有效射程之内。

    三轮弩箭,哪怕是突厥最精锐的王帐亲军附离军也会绕着走。

    最关键的是这种弩机,结构非常简单,可以分成十七个部件,全部都可以铸造,一炉钢水,经过配料、搅拌,就可以直接浇筑,经过简单打磨,组装一下就可以组成这种威力犀利的弩机。

    陈应的那个弩坊里只有不到三百名工匠,他们表现一天之内制造五百具弩机,丝毫没有压力。

    至于蝎子弩,那是属于战术支援性武器装备。弩坊制造起来难度大,生产速度慢,况且造价也不便宜,值得一指的是,魏征的反对,李建成直接拒绝了,他挥笔写下“准卿所请,从缴获物资中扣除三十万贯,用来采购所述物资装备,其他缴获的黄金、白银,如数运至长安……”

    魏征非常疑惑,毫不客气的道:“太子殿下支持陈应如此做,这和败家仔有什么区别”

    毕竟,大唐的日子也不好过。特别是去年河东遭遇刘武周的兵灾,几乎收不上来赋税,不仅收不上来,还要朝廷拨款修建城池,安抚家破人亡的百姓,哪怕只是意思意思,每户役亡的百姓也要发个千儿八百钱的丧葬费。可是因为刘武周的兵灾,河东诸州县死难人数超过三十万人,这一项就掏空了唐朝的国库。

    别的官员不好说,至少魏征还是在等着朝廷的俸禄下锅。所以这七十万贯的缴获,可以极大的缓解大唐朝廷国库的空虚。

    然而,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李建成和魏征考虑的角度也不同。李渊是明显偏袒李世民,如果消灭王世充,那么肯定会赏李世民。宫中已经隐隐有风声传出来,一旦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占领整个中原,李渊将加赏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列诸军将军之上,成为大唐兵马的统帅。

    这给李建成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李建成空有监国之名,却无监国之实。李世民虽然没有监国之实,却可以以尚书省尚书令的名义,统领六部,掌握朝廷的重权,如果再让李世民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那怕李世民肯定会膨胀。

    李世民身边的大红人李孟尝任右威卫将军、杜君绰迁右领卫将军、郑仁泰任右武卫大将军,独孤彦云任左领军将军。也就说,在十六卫将军中三十二个将军中,李世民已经控制了三个将军,一个大将军。

    将来平定王世充,李世民麾下的侯君集、段志玄以及公孙武达、刘师立等将领也会在李世民的帮助下,升任十六卫将军之一。以陈应如此大的功劳,升任左武将军或右武军大将军皆无可厚非,李建成自然而然的认为,李渊这是在削弱他的兵权。

    正所谓多谋者多胜,少谋者少胜。李建成既然此时无法阻止李渊偏袒,那也只能未雨绸缪。

    李建成也不愿意当戾太子之二,当年戾太子刘据被江充、苏文还有刘屈髦等人陷险,不得不杀江充,只是可惜,最终被刘屈髦击败,兵败自杀。

     



第一四四章此东风非彼东风
    第一四四章此东风非彼东风

    至于李渊如何分配缴获黄金,陈应并不操心,似乎唐军征伐郑国的战争,与陈应这个右副帅无关,陈应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狠狠的操练麾下的陌刀军将士。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虽然此时已经过了三九,可是外面的天气呵气成冰,正是练兵的极佳时刻。

    非常可惜的是,陌刀依然不够,从长安运过来的陌刀与高猛钢明光铠甲只有一千三百余柄。陈应大手一挥,陌刀军将士分成两波次进行训练,一半人员不着铠甲,不持陌刀,扛着两丈余长,重达二两百斤重的木桩练耐力。

    另外一半人则穿着明光铠甲,举着陌刀按照命令,踩着鼓点,如墙推进。随着训练的持续,众陌刀军将士的配合也从生疏,变得越来越紧密。

    陌刀军将士的训练,其实就几招,自上而下重劈,自右而左反斩,自下而上撩,自左而右正劈。

    不过,不可否认,陌刀军的刀法虽然简单,却简洁而狠辣。一气呵成,毫无花招,简洁而实用,如果在战场上,陌刀手如此横扫劈砍,估计早就尸横遍野了。

    “呜呜……”每当天不亮,精力过度旺盛的陈应就吹响了浑厚而苍凉的战号声。陌刀手、长兵、短兵、射生、钩镰枪、等诸兵种,如同火烧屁股一般,匆忙起床,用着冷若刺骨的冷水驱逐脑袋里的困意。

    任谁也没有办法,陈应迟到不打人也不骂人,关键陈应饿人。

    只要一柱香功夫,不能完成全副武装集合,对不起,就不问吃早饭了。这么冷的天,如果再这么强度训练之下,还吃不上饭,那才是要命的事情。陈应没有什么情面可以讲,迟到不给饭吃,训练成绩不达标也不给饭吃。全军将士完成集合之后,没有训话,没有鼓舞士气,先来一个五公里全副武装越野热热身。

    完成五公里越野,早饭开饭,当然时间只有一刻钟又两柱香,折合后世的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分钟,没有完成越野热身的士兵,不好意思,早餐不用吃了,可以中午一起吃。

    郭洛来到陈应这个新令主身边,感觉非常好奇。特别是陈应的财大气粗,让郭洛对陈应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成为猛虎义从副统领的第一天,军需官就发给他一副高锰钢打造的明光铠甲,当然一般将领装备的明光铠甲,与陌刀军的明光铠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模。陌刀军的明光铠甲重达三十五斤,在中近距离可以免役除床子弩以外的弓箭射击,哪怕是三石弓箭,如果不使用专门打造破甲锥,一点也不用担心受到伤害。可是普通步兵的明光铠甲只有十五斤重。

    铠甲与坦克其实是一个道理,重质越重,防御力越高。十五斤重的高锰钢明光铠甲无法像陌刀军的明光铠甲一样可以无视弓箭,不过却不用担心一石以下的弓箭,对于三石重弩与三石以上的强弓,却表示有心无力。

    不过,这其实不用担心,三石弓箭拉力需要三百六十斤,一般而言,除非是力气超大的天赋型选手,否则根本奈何不得它。别说只有十五斤明光铠甲,横刀砍在上面,愣是只有一道划痕。

    这可以称为刀枪不入的宝甲,拿到这副铠甲,郭洛还感动莫名,可是他发现全军将士居然配发的几乎都是这种铠甲,郭洛不得不说,陈应财大气粗。

    当然,陈应财大气粗的可不止这一点,雪铁如泥的宝刀,无论是谁有一把,还不得视瑰宝可是陈应倒好,不仅全军将士人手一柄,就连跟随大军的民夫也发一把重达十五斤的钢斧。

    堪称杀人利器的钢斧,在陈应眼中,只是勉强可以劈柴的货,事实上民夫正是用这些开山斧搭建营房、打造洞屋车、攻城云梯车、巢车、箭塔车以及各种攻城器械。

    除了装备,唐军士兵吃得也非常好。早、中、晚三餐,在这个时代,三餐是世族子弟的特殊待遇,陈应却不仅仅给全军将士三餐,而且吃得也非常丰盛。早餐不仅有馒头和小米饭、大米饭、高梁饭三种,而且不限量,能吃三碗,绝对管够。

    除了饭管够,还有菜。当然菜并不是什么好菜,主要以豆腐、豆芽、或萝卜炖肉为主。馒头都是精麦研磨而成,粗的麦麸子全部留给了战马当精料,而细面则用来蒸馒头,半斤一个的馒头,再喝一大碗豆芽汤,基本上就饱了。

    午餐则更丰盛了一些,有三指宽的汤饼(既面条),有汤又有干的,非常抗饿。郭洛不知道陈应有多少粮食,反正,全军士兵天天吃,粮食却从长安城或潼关源源不断的运来。

    虽然说饭菜的口味并不怎么样,油水也不足。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怪话,这是什么世道就算是家里有数百上千亩田地的地主,也不敢保证顿顿吃大米白面,所有的将士都是狼吞虎咽,将士们最喜欢的就是用半块馒头把碗碟擦得干干净净,甚至省得刷了。

    郭洛懂点算学,他知道全军加上民夫总有两万六千余人,一天就要吃掉八百石粮食,还有油盐酱醋,可是陈应居然一点也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苗头。

    郭洛自然不知道,陈应的物资补给其实有三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他从长安出发时携带的两余石粮食,其实是利用甲胄从李神通手



第一四五章朝廷的风向变了
    第一四五章朝廷的风向变了

    陈应口中的“东风”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风,而是指朝廷的风向。攻打郑国王世充,是李世民的菜。

    适可而止,这是政治正确。任何时期,武将的悲哀就是看不透局势,相反,陈应这一点看得非常透撤。比如梁师都,明明只有不到三万兵马,二十几个县,别说出动朝廷的大军,哪怕是随便一个十六卫将军,带着一卫十几府兵马,就可以虐得梁师都死去活来,可是朝廷却没有灭掉梁师都。

    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想。梁师都控制的范围,正好是在阴山山道,可以从漠北抵漠南,在这个情况下,李唐如果消灭梁师都,就意味着要单独面对来自突厥的压力。

    可是刘武周不一样,刘武周死后,他的势力崩溃。事实上,此时的突厥,与大唐一样,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处罗可汗也被陈应打怕了,他也不敢直接与唐朝接壤,早在去年十一月的时候,处罗可汗派人前往窦建德处,以一万匹战马的代价,向窦建德要回了萧皇后和杨政道。

    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杨政道在定襄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这样以来,隋朝在河东朔方方向,就与突厥建立了一个双方都默认的缓冲区。哪怕名义上打着旗号投降唐朝,实际上却自立为王的幽州总管、燕王罗艺,突厥人也不敢轻易对付。因为处罗可汗实在是害怕。

    当陈应麾下只有数千骑兵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对手了。如今以唐朝的实力,可以随随便便拉出三五万骑兵,到时候,他就算躲在龙庭同样没有用。

    早在李渊同意他率领东宫左右卫率与左右司御率攻伐函谷关的时候,陈应其实已经明白,李渊还真不想陈应攻破函谷关。因为只要有点军事常识,都知道两万人马是不可能轻易攻破函谷关的。

    当然陈应如果仍旧使用蒸馏过的猛火油,给王仁则来一个烈焰焚城,陈应相信函谷关肯定也和当初刘武周镇守的雁门关一样,一战而下。

    喜欢将所有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帝王的秉性。李渊作为一个帝王,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不出乎陈应的意料,攻破函谷关其实并不是李渊的目的,得知陈应用什么办法攻破函谷关,才是李渊最想知道的事情。

    故意只给陈应两万余兵马,就是想逼着陈应拿出当初攻破雁门关的燃烧弹。对于李渊的这种顾虑,陈应感觉很可笑。他很想告诉李渊,只要他愿意还可以拿出威力更加厉害的武器,只是想李渊如此大的怀疑心,陈应实在不敢毫无保留的信任李渊。

    就在这时,一阵响如滚雷的马蹄声打乱的陈应的深思,单雄信看着这一队规模不大的骑兵,突然微微一怔,惊讶的道:“他怎么来了”

    陈应转而回头,正望见来人。这一群人,都是他的熟人,有黑脸的罗士信,憨厚的张怀威,有白净的张士贵,还有段志感与毕信。

    罗士信距离陈应还有数十步远,阿史那思摩就迎了上去。二人四目,就像斗鸡眼,在空中碰撞出火花。

    罗士信望着阿史那思摩的手,一字一顿的道:“哼,有种别用弓箭,耶耶今天教你如何做人!”
1...119120121122123...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