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灵州的水利工程,以此为延伸的整个西北的水利工程,从一开始,就创造了一个个的不可能,西北一片白纸地方,居然一下子链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工程,在韩琦连成体系之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在灵州水利工程,还有整个西北的水利工程,彻底的完工的时候,整个西北水田数量,高达12万亩。
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当引入了定海军的技术之后,扩大到了24万亩,并且把稻田养鱼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上来的,在北方长生长期的前提下,居然真的造就了一个贡米。
这个本来是淮河流域的一种最出色的稻米,却跟西北的坏境和水利工程珠联璧合,并且用了几年的时间,正式的扎根在了灵州,绵延数百年。
这个最终,被以黄河反过来命名的河黄米,以颗粒饱满,味道香甜著称,最开始的时候,如同之前预料的那样,只是跟南方的上等米一个档次,不算特别的突出,可是伴随着慢慢的变化,特别是引入了定海军的良种培育,在短短几年时间之中,完成了更新换代,形成了一种有异于南方大米的长粒型大米。
这是河黄米的特色,也因为口味和种种特点,受到了追捧,最终,这个产量和价值都高的米,成为了西北另外一个支柱。
河黄米成为了未来灵州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从根本上面,解决了灵州的很多问题,让灵州不在简单的依靠边境贸易,畜牧,有了第三条更加基础的支柱。
摆在众人眼前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瞎说不了的,不说哪一个池塘,就说是几百里的水渠,可以肯定的是,灵州会拥有最少100万亩以上的土地,大半还是水浇地。
因为灵州水利工程的缘故,来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跟农田水利有关的,再说了,在北宋,农业是一个地方官员的重中之重,一个官员可以不发展商业,不发展制造,可是如果农田经营不好,税收收不上来,那就是一个大问题,两季的粮食,那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他们从这么一个平西湖看出了未来灵州将会有多么的发达,虽然有些奇怪,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之中,就有这么大的成果,可是摆在面前的例子。
很明显,这个不停注入的水量,除了黄河之外,没有别的河流能够做到了的,只要这个注满水,哪怕是遭受干旱的气候,灵州也可以有巨大的收益。
60万亩水浇地,代表着什么,180万石粮食,这对于西北是什么概念,如果全部都是军屯的话,他最少可以支撑20万人以上的军粮。
来自枢密院的官员,极为惊惧,要知道,目前西北驻军30万,其中,枢密院只是负责3成左右粮草供给,可是就是这么三成,就让枢密院几乎脱层皮,每年80万石的粮草,必须要枢密院付出400万贯,这已经是西北军费开支最大的一块了,现在,只要有足够的人力,把这些土地耕种出来,就可以解决西北大部分的问题,这有什么意义。
一
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请求
放在纸面上的会疯,可是真正的看到的时候,也是如此,哪怕一点点的看了,10天的时间,也走不完全部,可是已经看到的,超过25个枢纽,其中15个是新挖掘的人工蓄水池,还有10个,是天然的湖泊。
这些在大草原上,看起来那么平常的湖泊,经过了一番疏浚和挖掘之后,用沟壑和天然的河道,跟整个西北的水系,联合成为一体,在庞大,数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面,将会开启整个北宋最大,也是为可怕的一个农田攻城的。
这么庞大水系,水流,湖泊和水渠,共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现在还不完善,只是完成了一半左右,大概4000多里的睡去,可是跟水源地,湖泊,加上河流结合起来,造成了3万里以上的效果。
也就意味着,一里长的沟壑,可以达到1000亩左右的水浇地的影响,那么3万里,也就意味着,3200万亩。
这个数字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去说了,太庞大了,虽然整个北宋,拥有土地八万万亩以上,那是整个北宋,广阔的国土之上,灵州加上西北,在一两年的时间之中,能够增长这么多,对于北宋而言,效果是巨大的。
借用天然河道,跟真正用于灌溉的水渠,无法相比,他们的浇灌能力有限,甚至有些地方还有重复,可是一旦剩下的4000里的水渠完成,整个工程将会超过之前的预计,在整个西北造就一番沃土。
这是最理想的数据,却不是最终的数据,具体还要灵州这边统计出来,但是当整个水利工程完工的时候,5000万亩左右,是可以预期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让人震惊的数字,一个60万亩的水浇地,已经让汴梁来的官员们,震惊无比了,5000多万亩,代表着1.5亿石的粮食产量,这对于整个西北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粮食不但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甚至可以的供给整个中国的北方,会让本身比较薄弱的北方环境,得到有力的支持。
以农为本,这是任何封建皇朝都无法忽视的一件事情,无农不稳,并不是说,农业就很赚钱,不,农业一直以来都不赚钱,可是没有农业,一切都不存在了。
一个人,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单纯粮食的话,一年的时间,需要的5-6石的粮食,少了这些粮食,就生存不下去。
对于升斗小民而言,他们要求的并不高,活下去,保持一个基本的温饱,这么卑微的要求,如果当权者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带来,将会是可怕的战争。
从1000多年前,陈胜吴广的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中国就形成了固有的轮回,再怎么强盛的王朝,也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
强大的汉朝,唐朝,都是如此,当农民军起义揭竿而起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为了一口饭,变成了可怕的战士,把看似强大的皇朝给一举推翻。
封建王朝,都喜欢修史,为的就是在王朝更迭之中,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中,总结规律,那么粮食就是一个重点,在本就薄弱的环境之下,一旦遭遇大规模的灾害,对于再强大的王朝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目前北宋的环境,开发土地,增加粮食数量,一直都是一个重点,谁也没有想到,贫瘠无比的西北,会一下子放了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当着增加的田亩数量达到千万的时候,这已经有决定的意义了。
把西北可能产出的粮食,打一个折扣,10石一年的话,1.5亿石的粮食,可以支撑1500万人的日常消耗,这还是在巨大的浪费的前提下。
北宋在这个时代,拥有世界上最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体系的统计,在1640年,大概是5.4亿人,北宋时期,帝国较多,也比较的平稳,却不会超过这个,大概是三四亿的样子。
可是这个人口,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分布在中原地区,确切的说,是以京杭大运河为纽带的五条河流的沿岸。
那是真正的北宋精华地区,不但四京,江南这些地方,全部在其中,也是最肥沃的,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哪怕一个小小的县,少则五六万,多则十来万。
可是那是在中原最精华的区域,在西北,真的算的上是人口贫瘠了。
人口在几千人的县比比皆是,甚至会出现,几百户县,这不是也一个县城,这是一个完整的县,整整百多里,甚至县城之中,只有不到1000人,正因为如此,西北的人口非常之少。
目前整个西北四路,加上新依附的灵州,庞大无比土地上面,也才100万出头的人口,也就是说,就算考虑到未来西北大量吸引人员过来,达到500万人,还有最少1亿石,可以向外供应,这是可以敞开了供应的粮食。
边关的道路难走,如果灵州这边,真的有这么一个粮食的供给能力的话,最少说,在京兆府,西北,粮食是可以解决的,比从江南调动,然后再不远万里的,从汴梁输送到西北,不知道要节约多少。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变法隐情
韩琦身为枢密副使,西北四路大总管,直接掌握了数万禁军,还有两三倍的番军,可是年纪不大,才三十多岁。
虽然年轻,他已经位列中枢了,甚至在范仲淹主持朝政的时候,一直都是范仲淹的副手的存在,这样的地位,已经算是北宋绝对的领导层,他有资格知道很多隐藏在朝政背后的东西。
很多东西,只有级别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了解,有些事情,如果面向整个国民,或者整个官员层次,那最终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算是一个跳梁小丑,可是,因为西夏的骚扰,让边疆的局势越来越恶化。
土地荒废,降雨减少,人员匮乏,这就是边疆最大的危机,边境四路,在韩琦到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专职的军州,几乎完全务农或者是牧业的,完全没有,所有的一切,从上到下,都是跟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到一起,让边疆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却也给中枢巨大的压力。
从好水川时候,每年两三百万贯,到庆历四年的六七百万贯,这个增长幅度,沉重的压在了中枢身上。
叶清臣有时候根本不敢开启大型的工程,甚至小型的投入也缝缝补补,在韩琦到西北四路的时候,整个枢密院和中枢,都已经确定,要插手到辽夏之战,这中间可能会有一场大战,可是最终,韩琦带走的,只有30万贯。
西北已经成为一个顽疾,一个沉重的压在中枢吸血的顽疾。
北宋朝中,不缺能人,甚至为了解决西北的问题,不少人都在做这个方面的工作,解决西北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填充实边,这本就是封建王朝,解决边患的一个既定战略,而且在历史上,很多次,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是这个不是什么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边境之所以多有问题,原因就是在于边境的基础不够,填充实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个方案最大掣肘就在于,环境的问题。
如果西北这边,能够发展的跟和河北一样好,那么整个北宋才算是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兵民兵民,兵是从民之中诞生的,民也可以供养兵,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没有足够的人员,没有强大的基础,单纯依靠外来输出的防护,根本无法抵挡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量的民众前往,如果本身不能够养活自己,不能够产出足够的粮食,无法支撑起他们活下来物质的话,那就是更大的包袱,支撑几十万的军民,已经是北宋能够做到的极限的,再多上几倍,北宋不用别人打,本身就会垮掉。
以前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西北能够保证现在的稳定,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弄大量的人到西北,别人没有过来,还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人要是活不下去,没有饭吃,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出来的。
解饿的灾民,如同蝗虫一样的吃掉一切,一旦有人引头,揭竿而起,会带来什么。
韩琦最初被调来西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干涉辽夏之战,而是为了坐镇西北,陕西的旱灾,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个州郡的绝收,没有一个有能力,且影响力强大的重臣坐镇,说不定就会出乱子。
韩琦完美的解决了这一切,不是30万贯的作用,这个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作用,还是哪里靠近内陆,就算是起了乱子,也不会有巨大的影响,真的是西北四路,靠近边境的位置,引发了这么巨大的灾害的话,一旦西夏介入,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切,伴随着灵州水利彻底的改变,原来贫瘠的,只能够长草,连放牧都有些不太合适的西北,却变成了塞上江南。
一个可能会拥有超过5000万亩水浇地的西北,跟原来,土地贫瘠,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战争的西北,这是两回事。
他们拥有足够的基础,去容纳更多的人口,拥有了容纳庞大人口的基础,那么接下来,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填充这些人口,让这些人去发挥作用,就能够让西北越来越强大。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是一个稳定边疆的最好的方法,有了这个作为根基,哪怕只是把这个远景发挥出来十分之一,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对于边疆的稳固,将会是定海神针一样。
如果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想要整个北宋稳定,边关安宁,同意这个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点,韩琦是有巨大的信心的,韩琦是北宋少有,年富力强,各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官员之一,否则的话,为什么当时回京的时候,是他以30多岁的年纪,成为了范仲淹的副手,甚至在范仲淹的变法之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为什么参与到范仲淹的变法之中,就是因为,整个北宋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程度了,不变法,那就是慢性的死,变法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重新崛起,改掉问题,另外一种,是加速死亡。
范仲淹,着实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也是个人操守的北宋之冠,就算是韩琦这样,年轻前途无量的,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各方面都完美无瑕,可
第四百一十八章 韩琦野心
一场变法,就这么的开启和结束,从此之后,范仲淹就在四处游荡,北方南方,最终黯然死去,再也没有回到中枢,而变法派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些直接消失不见,有些也藏匿锋芒,等待着重新崛起的一天。
这其中,也就包括了后来崛起的韩琦,说句不客气的话,他具有更大的野心,更加渴望攀登最高峰。
变法失败,范仲淹被罢黜,他也是最早就知道消息的,没有抗争,面对着无法对付的力量,抗争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可是没有抗争,不代表他什么都不用做,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未来。
仁宗的态度是关键,如果仁宗对他的态度发生改变的话,那么无论他怎么做,都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可是很显然,仁宗除了彻底的让范仲淹离开中枢,其他的年轻官员,更多的是保护,他只需要磨炼几年,时过境迁之后,就能够重回中枢。
白白的等待,肯定不能有这样的效果的,必须不断的努力,在韩琦准备平淡的接受命运的,慢慢的积蓄力量的时候,机会降临了。
机会总是要给有准备的人,可是要遇到机会,需要一点点的运气,赵信的出现,给了韩琦抓住这个运气的机会,在通过种种情况的分析,发现了辽夏之战的机会,同时棱堡和长弓,改变了战争的局势。
在成功的机会巨大,失败的机会很小的前提下,在有可能创造出无以伦比功勋的前提下,韩琦怎么能够不去赌,这明显是会通吃的赌博吧。
西北战事和灵州和议,可以说是天上赐予的机会,被他抓住了,一下子震惊了整个北宋,一直都困扰的西北的西夏,彻底的灭亡,再也没有威胁到北宋的机会,灵州和议还有灵州和议的扩大条款,让他一下子获得了巨额的资源,这个资源,放在别人手中,可能会逐步的卖出去,或者就交给中枢。
可是在韩琦手中,却是另外的作用,他把这个庞大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灵州的建设,灵州的开发,则是他主动寻求的机会的。
韩琦胸怀大志,当然对于自己的现状看的非常的清楚,单纯的西北战事和灵州和议,功劳巨大,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些可以成为他跃升一个层次的基础,只要稍稍等到时过境迁,三五年之后,当变法在中枢的影响散去,他就可以凭借着这些,成为枢密使,越过三司使这个层次。
这个跃升,对于这个级别的官员来说,是难以逾越的,可是这注定不是韩琦所期望,东西两府,都是首脑,却完全不一样,并不是每一个枢密使,都能够越过这个级别。
比如说,现在贾朝昌,他就几乎不可能越过这个界限,韩琦做了这么多,为的就是成为首脑,这跟他之前的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一样,他无数次的希望,自己能够走到哪一步,成为首辅,是他最大的希望。
东府和西府,都是首脑这一个级别,可是他们代表的意义绝对不同,贾朝昌贵为西府首脑,但是他几乎不可能成为东府首相,叶清臣也一样,现在是仁宗最为看重的大臣,他甚至无法更进一步,达到枢密使的层次,更不用说首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