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从“中情局”得到的消息来看,也的确如此,东吴在这里驻扎了20万军队,并囤积了大量粮草和军事物资。这样的兵力已经比得上一个小国的全国兵力了,所以长沙郡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刘厚怡然不惧,现在他的藤甲军和火枪兵都有了一定规模,他自信天下之大,自己大可去得。

    话说,刘厚带领大军出了桂阳地界,来到了衡阳县。在衡阳县,他不出所料地遇到了东吴的大军。

    东吴大军的主帅是陆逊,另有丁奉、周泰、徐盛三员大将辅助。20万大军尽出,气势汹汹在衡阳摆下阵势,看样子想在衡阳与蜀军进行决战,使刘厚这支hong军无法影响到荆州城的战局。

    正面决战,刘厚自然不会害怕,虽然东吴军的兵力是自己的几倍,但是自己的部队战斗力也是东吴军的好几倍,真要硬拼起来,吃亏的绝对不会是自己。

    可惜刘厚的对手是陆逊,那个最喜欢玩阴谋诡计的陆伯言,那个一手策划了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城的陆逊。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和刘厚硬碰硬,即使明知道自己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他也照样不用堂堂正正的打法,依然玩起阴谋诡计来。

    刘厚真不明白,他这个东吴第一智囊怎么不在荆州城下和诸葛亮斗智斗勇,跑这里来为难自己干什么他却不知道,现在在东吴君臣眼中,刘厚的危险程度绝对不下于诸葛亮。

    所以,孙权宁愿亲征,坐镇荆州城,指挥围困荆州城的战斗,也要将陆逊抽调出来,让他过来对付刘厚,可见东吴人对刘厚的重视程度。

    面对着陆逊的诡计,很快,刘厚就发现自己和自己的部队陷入了泥潭当中。陆逊并没有列队和刘厚对峙,而是充分利用了衡阳的地形,将部队分散开来,日夜不断地骚扰蜀军。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衡阳处于中南地区凹形面轴带部分,周围环绕着古老宕层形成的断续环带的岭脊山地,内镶大面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层的红色丘陵台地,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

    衡阳盆地南高北低,衡阳盆地南面1000米以上的山连绵数十公里;衡阳盆地四周山丘围绕,中部平岗丘交错。

    一句话,衡阳的山很多,不过这不算什么,刘厚的部队惯于走山路,翻山越岭行走如飞,可以称为无当飞军。最要命的是,衡阳境内不但山多,还河网密布。

    河流在后世造桥技术发达的年代对人们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在三国时代对于行军简直是一种灾难。

    小一点的河流还好,或本身有搭建简陋的小桥,或者蜀军临时伐木砍竹搭建浮桥,要通过还不算太困难。

    那些宽阔的、流水喘急的河流就麻烦了,短时间内要搭建浮桥根本不可能,只能用船或筏子渡江。

    一条、两条河流问题也不大,蜀军有足够的人手,造起木筏、竹




第十二章 游击对决
    第十二章游击对决

    上回说到,刘厚的大军在衡阳被陆逊以游击战术拖入泥潭。

    面对着道路上布满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陷阱,刘厚非常头痛。

    事实上,这些陷阱大多数很简单很幼稚,例如在道路上挖个坑,很小的坑,仅能将人的一只脚陷进去,上面覆盖着草皮,使外表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人踩下去,脚就会陷进去,这和小孩子的恶作剧差不多。相信很多乡村的小孩小时候都玩过类似的游戏。

    但这些坑底布满了顶端削尖了的竹片或木钉,穿着草鞋的脚踩进去无疑会被刺伤,虽不致命,但也足够讨厌,因为这个被伤的士兵势必短期内无法参加战斗,蜀军的战力等于是受损了。

    还有诸如吊脚套、飞撞木之类的多种多样的陷阱形式。这些陷阱大多数都很简单,杀伤力也有限,不过胜在够多。

    简单意味着设置容易,材料通常都是就地取材,甚至像陷坑那样,有把铲子就能设置,东吴军人手充足,在蜀军经过的路途上大量设置这些简单的陷阱,使得蜀军不胜其烦。

    倒不是不能识别、排除这些陷阱,刘厚军中有很多工匠、有很多机关学的高手,这些陷阱对他们来说只是小儿科而已。

    问题是这样小心翼翼地行军,每一步都先派人探测是否有陷阱,有的话还要去消除陷阱,这样非常浪费时间。而一支部队一旦失去了机动力,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刘厚这才体会到,当年在荆州,自己设置大量陷坑对付魏军骑兵时,对方那种郁闷劲。

    后来,郭攸之出了个主意,让士兵到附近的乡间大量收购牛、羊驴等牲口,让它们在队伍前方趟路,采取暴力手段使这些陷阱现形。

    后面再跟一队工兵,手拿铲子,快速将现形的陷坑填平,至于其他触发式的陷阱,一旦触发,失去了动力也就失去了作用,倒是不用理会。

    后来刘厚见趟路的牲口蹄子和腿很容易被陷坑和里面的尖刺损伤,于是,叫来军中的工匠,给牲口打造蹄铁,并研制了一种用铁皮做的护腿。

    这样就等于给这些牲口的腿装上了铁甲,大大提高了它们的使用时长。

    再后来,刘厚发现不断有箭矢从密林中射向那些牲口,有些是陷阱自动发射的,有些是有东吴兵埋伏在密林中伏击射箭的。

    于是,刘厚命人用竹片给牲口做铠甲。先砍来壁比较厚的大竹子,将竹子切成一块块像麻将大小的竹片,再用铁丝将这些竹片窜起来,就可以做成披在牲口身上的铠甲。

    这是刘厚从后世的麻将凉席中得到灵感的。他跟工匠一说,工匠就明白了,因为鱼鳞甲也是这种原理生产的,不过鱼鳞甲用的是金属片,而且在缝隙处会做重叠处理,工艺复杂得多。

    这种给牲口临时用的铠甲自然不需要多复杂,能暂时抵挡一下箭矢就够了,也不需考虑太笨重的问题,再重大水牛大黄牛也不在话下。至于孱弱的羊就只能退役转职成为军粮了。

    这一系列措施之下,陷阱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虽然行军速度依然很慢,总算比之前好了很多,人员的损失也少了很多。

    除了陷阱,东吴军当然少不了安排人员潜伏在山林中,不时放冷箭偷袭。对付这种情况蜀军很有经验,以前在南中和蛮人作战时就没少遇到这种情况。

    刘厚当即命令全体藤甲兵着甲,走在两侧,将没有甲胄的火枪兵夹在中间。这样一来,密林中飞出来的冷箭再也威胁不到蜀军分毫了。不过藤甲军穿着藤甲行军负担着实很重,每天行军下来都累的不像样。

    幸好蜀军的传统是在这种战时每天行军路程很短,前方又要先排除陷阱,所以部队是走走停停,使得藤甲军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同时,刘厚也派出特种部队潜入密林中,剪除偷袭的东吴兵。在南中时,刘厚就组建了一支特战队,当时还好玩地命名为眼镜蛇部队。他们在和蛮人在密林中作战得到很多宝贵经验。

    擅长山林作战的蛮人都打不过这支部队,更何况是东吴兵。于是,大量大量的潜伏在山林中准备伏击蜀军的东吴兵被清除。

    刘厚还嫌清除速度不够快,从藤甲军从抽调五千擅长山地作战的蛮人,给他们配上蜀军先进的弩箭等装备,加入到清除行动中。这些蛮人历史上本来就是诸葛亮的无当飞军,东吴人和他们在山林中作战,完全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形势就是这样逐渐被逆转过来,陆逊本来以为将大部队拆散成小部队,依托地形不断骚扰、偷袭蜀军,可以大量消耗蜀军的有生力量。没想到,遇到了更擅长在山林中骚扰、偷袭打游击战的升级版无当飞军。

    这样一来,变成了东吴军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当然,蜀军损失也不少,至少,刘厚认为,陆逊的这种打法,蜀军和东吴军的交换比,比起正面对决要大得多。

    陆逊虽然没有能靠这种战法战胜蜀军,可也算是目前能给蜀军造成最大损失的方法了。

    除了陷阱和密林偷袭这些小型的战斗外,东吴军也组织过几次大型的偷袭,其中火攻三次,水攻五次,还有依托地形阻击十几次。毕竟他们有着兵力优势,有足够的人手去做各种尝试。

    陆逊是个智者,他在知道蜀军那些刀枪不入的铠甲是藤甲后,很快就想到藤甲的弱点,那就是怕火。因此他最先发动的就是火攻。

    但是蜀军行军很谨慎,严格遵守逢林莫入之类的行军原则,遇到险地宁愿绕行也不直接通过,实在无法绕行的,也必先派出大量斥候探测清楚敌情,再分批通过。

    扎营选地也非常讲究,总之一句话,刘厚绝对不会像兀突骨那个脑残那样,将部队陷入盘蛇谷那样的死地。这使得陆逊无法找到很好的地形实施火攻。

    后来,勉强在一些相对较狭小的山谷发动火攻,可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蜀军的藤甲根本点不着,就算有火油沾在藤甲上,这些藤甲兵在地上滚几滚,或抓起泥沙覆盖在着火点,很快就能将火扑灭。

    由于不是死地,蜀军可以很快退出东吴人的放火点,所以,东吴人的火攻除了烧死几头趟路的牲畜,熏黑了无数的藤甲之外,收获并不是很大。

    至于水攻,无非是挖开河堤,放水淹蜀军。可是,蜀军行军非常警惕,每到一处河流边前必然先派出大量斥候沿两岸侦察。为东吴人的水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后来好歹让东吴人找到机会实施水攻,由于被蜀军斥候发现,只能提前发动,最后只是冲掉蜀军前锋五千藤甲军,无法对蜀军的中军构成威胁。

    可是,最后令东吴人非常失望的是,被水冲走的藤甲兵竟然都还活着,不是他们水性



第十三章 热气球之殇
    第十三章热气球之殇

    话说刘厚选择首先进攻城池的左侧丁奉部,这一天,刘厚点起一万藤甲兵,三千火枪兵负责主攻,其余人马由郭攸之统领,负责阻击、拖延另外两路东吴军对丁奉部的援救。

    这一作战计划没什么花巧的地方,是一个实打实、硬碰硬的作战方案。蜀军现在最不怕的就是硬碰硬,最怕的就是陆逊搞什么阴谋诡计。

    蜀军照例辰时出兵,于高地下列好阵势,准备出击。

    这是一个高约50米,坡度约30度的小山坡,甚至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是一块高地,不过这块高地面积比较大,足够可以容纳下5万东吴兵。

    东吴军在山坡上设有多道防线,每道防线通常先是一排拒马鹿砦,也就是用木头树枝扎成的、横生枝丫乱七八糟的障碍物。

    这东西不见得有多牢固,但是人想通过,势必要先费一番周章。

    而这一番周章过程中通常会被早有准备的长枪手捅个透心凉,或者成为后面弓箭手的活靶子。

    拒马鹿砦后面是一道壕沟,长枪兵就躲在里面,用丈二长枪去捅那些意图破坏拒马鹿砦的敌人。

    壕沟再往后是一面矮墙,是用挖壕沟的泥土就地夯筑成的。无数弓箭手就躲在矮墙后向山坡下俯视射击。

    一排拒马鹿砦、一条壕沟再加上一面矮墙这才构成了一道防线。刘厚派出热气球飞上天空侦察敌情,发现,这样的防线东吴人竟然布置了三道!

    这令刘厚很郁闷,自己只有区区四万人,对方有二十万,怎么这些东吴人看自己好像大灰狼,他们自己却像小白兔一样,躲在茅草屋里瑟瑟发抖。

    看来自己已经威名远扬了,否则,以五比一的兵力对比,东吴人也不至于只防守,不进攻了。而且看他们的样子,对这场防守战很重视,很谨慎,并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

    刘厚对东吴人做的防守准备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他相信,以自己部队的强大火力,要强攻上去并不难。

    可是,刚一发动进攻他就知道自己错了。刘厚首先出动了一个营的火枪兵,在一队手持藤牌的藤甲兵保护下,发动试探式的进攻。

    由于东吴兵居高临下,对弓箭的射程有很大的增幅,所以,谨慎起见,刘厚在火枪兵前方列了一队手持巨大藤牌的藤甲兵。前文交代过,这种藤牌面积很大,也很轻便,可以让人轻易将它举高头顶,用来阻挡抛射下来的箭矢最好不过。

    双方在山上山下对射了一轮,不过东吴人是射箭,蜀军射的是铅弹。刘厚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蜀军在藤牌保护下,固然没有多大损伤,令刘厚意外的是,东吴军损伤也不大。

    刘厚用望远镜观察了半天,发现原来东吴军也在前排列有大盾。这种盾牌很大,足有一人高,应该是传说中的塔盾。关键的是,自己的火枪兵发射的铅弹竟然无法穿透这些塔盾。

    这着实令刘厚吃了一惊,东吴什么时候发展出那么牛x的盾牌了刘厚当然不知道,上次他带领的hong军在荆州大显神威后,他的火器部队已经被魏、吴两国记挂上了。

    两国打了多年战争,朝中智谋之士更是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他们对于战争形势变化的敏锐程度远超刘厚的想象。

    蜀国出现这么可怕的武器,他们怎么可能不关注,既然关注了,怎么可能不想办法采取措施去应对。

    除了派出无数间谍企图窃取蜀国火器的秘密之外,他们在本国中也积极研究应对这些火器的方法。刘厚眼前的塔盾就是东吴的其中一个应对方法。

    这种塔盾除了高大之外,最特别的地方是外包铁皮,中间是厚厚的木板,内衬牛皮。这种塔盾防御力惊人,正在发生的战斗证明了,连蜀军的火枪都无法打穿它。

    不过,很显然,这种塔盾的重量绝对不会轻,一个壮汉勉强可以扛得动,但是要持盾冲锋就需两个人抬着走了。

    幸好这种塔盾够宽,两个人挤在一起抬一个盾,竟然可以同时遮住两人,然后一排盾牌并排排成一堵盾墙,再整齐地向前推进,的确是种可怕的战争利器。

    刘厚从望远镜看到东吴防线中这种泛着金属光泽的大盾,眉头皱了一皱。火炮的仰角不足,在这样的地形下,使用火炮不是很方便。于是,老办法,刘厚命令热气球部队出动。

    十个热气球一分为二,刘厚这边五个,郭攸之那边的阻击部队也分得了五个。

    看着五个热气球飞到山坡上空,扔下霹雳雷,将东吴的塔盾防线炸得稀巴烂,刘厚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不过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他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次错得很厉害。

    只听的“嗖嗖嗖”的声音响起,十几支儿臂粗的像标枪一样的东西被射向天空。

    “床弩!”不知道谁喊了出来。刘厚也马上反应过来,东吴人肯定是改造了床弩的基座,使它们能对空作战。

    之前的床弩一般是安装在城墙上的,基本上只能向前方发射。虽然也可以调整仰角,使得它的射程产生变化,但是这种调整是很有限的,基本上仰角不会超过45度,因为超过45度,就变成了抛射,这对床弩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蜀军第一次见识到仰角超过45度的床弩,东吴军的床弩这种改变,显然是针对蜀军的热气球的。

    刘厚眼睁睁看着十几支床弩箭射向五个热气球,目呲欲裂,却又无能为力。

    这些弩箭不但是一支箭,它们的箭头下方都裹了一条浸满了火油的布条,并且




第十四章 拯救大兵
    第十四章拯救大兵

    上回说到,蜀军被射落了三个热气球,其中两个已经爆炸,还有一个晃晃悠悠地往蜀军阵地飘去,刘厚目测估计,判断它在落地前无法跑回来,估计会跌落到两军中间。
1...7374757677...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