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头越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冯一平做了压轴演讲,或者说是演示,他在大屏幕上以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嘉盛地图的特色,其实很多,就是现在谷歌地图和街景正在做的工作。
三维地图和街景地图的展示,让记者们很惊奇,当然,这很嘉盛,作为他们第一家高调宣传的跟国外知名公司合作组建的公司,自然会比较高大上。
不过,记者们今天都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个刚组建的公司,虽然也是高科技,虽然很新颖,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事,大致一提就可以,他们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是想在之后的提问环节里,能得到提问的机会。
冯一平今天也很配合,没有发布会一结束就闪,笑眯眯的站在台上,让大家提问。
第一个有机会提问的,是个女记者,蛮漂亮的女记者,让一干老爷们忍不住吐槽,美女果然是到哪都受优待。
“冯总,对于大家最近热议的话题,你有什么要回应的吗”问的当然是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批评,现在是直接指向你和你的公司,为什么你和嘉盛一直保持沉默,是没什么可说吗”
“你难道不担心,这会让一些人不再喜欢你”
这姐们不是花瓶,几乎把该问的都问了。
“原来我还真没留意,后来看了,说我们赚钱多交税少,说我们社会责任感不强,只顾自己享受,没有为慈善事业尽自己的心力,对这些指责,虽然我的一些同事感到很气愤,但我还是要求他们保持克制,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回应这些问题,”
“为什么没必要,相信你也清楚原因,对吧,”
“除了没必要回应,我也觉得,有些问题,由我们来回应,并不能让大家满意,在有些人看来,我们说的话,肯定是为自己脸上贴金咯,所以,还不如不说,”
“不过,我现在倒是有一个小提议,不仅是关于这件事,而是和很多事相关,那就是,我们相关的职能部门,是不是最好对‘专家’这个头衔,做个认证没有经过认证的,就不能自称是专家,”
“老实说,之前我很喜欢头上的那顶商业专家的帽子,但是现在,专家这个头衔,遍地都是,比几年前的经理还要多,”
“其中自然有不少德高望重,在一些领域卓有建树的方家大拿,但滥竽充数的好像也不少,有一些所谓专家的水平,真还不如我的一些大学同学,但这样的专家,偏偏好意思到处宣扬自己那些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观点,他们的作为,让我都不想再被人称作专家,”
“请各位一定不要断章取义哦,我说的是有些专家,好了,我拜托各位,接下来最好问跟今天的主题有关的问题,”
“冯总,冯总,”刚刚提问的那位女记者站了起来,“有个问题你还没有回答,你就不担心,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看了相关的报道后,会不喜欢你”
“这个,我又不是人民币,凭什么一定要让大家都喜欢我”
台下楞了一下,跟着哄堂大笑,他们知道,接下来,这句话一定会广为流传。
“冯总,”第二个提问的机会,终于给了一位男记者,“鉴于目前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你和嘉盛,有没有考虑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这个恐怕要让一些人失望,些许疯言疯语,并没有对我们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判断的,我们嘉盛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向来不打折,”
“法律手段,”冯一平摇头,“还真没想过,我们事情很多,真不是任何人都值得我们去花时间,有那功夫,还不如多想想怎么提高我们的服务和产品品质呢,”
“另外,我们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所有人,一定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nbs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展望
冯一平并没有及时的看到这则新闻,这会他还在应酬。
首都来捧场的领导,自然不可能酒会结束之后就马上回去,自然例行的安排了视察。
说起来信产部跟it领域越来越突出的嘉盛,有很多可以聊的话题,今天的视察,倒也不是流于形式。
比如现在,信产部的这位韩司长,还在问冯一平一个专业的问题,“一平,我们都知道你对硅谷很了解,眼光又是出了名的独到,你能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说说,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们此时在位于金茂大厦55层的粤珍轩里最大的包厢里。
本来,今晚梅耶尔最想去的是马勒别墅,戴恩最想去的是锦江,但是,区里的领导在呢,怎么好去其它的区用餐
当然,粤珍轩其实不错,环境好,服务好,服务员好——都是人靓妆好的姑娘,菜品也好。
而且,冯一平这个没什么底蕴的家伙,并不是太喜欢锦江或者马勒别墅那样很有历史感的地方,更不喜欢那些很有历史感的装修风格,在那些地方他感觉不到什么贵族的风范,只觉得压抑。
粤珍轩嘛,粤菜,桌上多的自然是燕鲍翅参、河海湖鲜,但是,测绘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的乔司长,老家四川,所以点了一份川式水煮滑牛肉,结果基本没他的份,梅耶尔现在是跟国内这些正宗的辣菜较上了劲儿,放着满桌的高档菜不吃,就对乔司长老家的这道家常菜情有独钟。
但是又辣,桌上又是不太熟的人,辣也只好忍着。
冯一平看她脸红得跟螃蟹壳一样,舀了一碗带子竹笙海鲜汤,示意她先放到汤里涮涮。
今天晚上,他很有绅士风度,不是第一次照顾梅耶尔吃东西,不是她不会吃,关键是她用不来筷子,而国内很多菜,你用刀叉,非常不好对付。
比如老美如果吃鱼,不管什么鱼,大多都是很规则的块,里面自然也不会有刺,而我们这一上就是一整条,而且里面的刺也没理干净,比如那一整条东星斑。
当然,另一边的戴恩他就管不了。
听到韩司长的话,他想都没想,“不管中国还是美国,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互联网商业,都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而且将会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形式还是运营,基本上都是复制美国成熟的企业,比如我们的三大门户网站,包括嘉盛汽车网,也是如此,”
“这其实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毕竟互联网的发源地就是美国,最先尝试把互联网和商业联系起来的,也是美国,他们的经验最丰富,”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想,在不远的未来,最多十年吧,我们的gdp应该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按照历史的规律,经济的高度繁荣,总会带动各行各业有巨大的进步,我相信到那时,互联网会深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已经熟稔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同样会在互联网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那时硅谷的那些巨头,来学习和借鉴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那会我们国内,应该也会有不少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大胆的预测一下,以后我们国内应该也会出现市值过千亿美元,两千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互联网公司,”
“依托我们国内巨大的市场,我认为,将来在互联网领域,我们不是没有超越美国的机会,至少会在一些方面领先,”
“千亿美元,两千亿美元领先美国”领导们都被冯一平的这番话砸得有些懵。
也不是他们眼界不够开阔,只是这时这样的数字,确实非常难以想象。
要知道,去年年末,a股总市值,只说上证,是接近25000亿元人民币,今年会增加,年末就算总市值是30000亿元人民币,汇率平均取8.2,也不过折合3600亿美元左右。
你这会说将来国内会有一家公司市值会超过2000亿美元,确定说的不是醉话、胡话
也就是说这话的是冯一平,换做其它人,领导们第一时间的反应,肯定是荒谬!
冯一平看了看表,已经8点40,他挥挥手,“服务员,调到2套,”
一打开,总局的汪司长刚好说到,“这肯定不是我们局里的专家,”
他自然知道今晚会播出什么新闻,央视这样牛的单位,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在这么合适的时间内帮助冯一平自然是有条件的。
条件也不是太难,只不过让冯一平同意上对话栏目而已。
区长扫了一眼,点点头,“这个时机选得好,不会有以势压人之嫌,”
这领导就是领导,一眼就看穿了冯一平为什么安排在这个时候反击。
&n
第二百二十七章 爬得高 摔得重
谢教授此时可没有冯一平他们的闲情逸致,她的脸已经黑到不能再黑。
她现在总算明白,冯一平为什么说,有些问题,他们不好回应,原来是早就有了安排。
那短短的几分钟的新闻,明天将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她现在有些不敢想。
但是,她丝毫没有自己不靠谱的说话被人戳穿时的尴尬,一丝都没有,也压根不会在乎什么脸面的问题,脸面,那种虚无的东西有什么好在乎的
关键是她也不觉得自己说错了,她相信,在如实缴税这方面,国内肯定比不上欧美,因为没有那么严格的法律,以及会因为一次偷漏税,而造成系列严重后果的体系。
这一点她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这么多年,自己何曾又交了多少税,不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问题是,国税总局的都站出来说,嘉盛是缴税的模范,那就不好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质疑国税局的官员说的话,那是不明智的,搞不好会引火烧身,怎么知道国税局一个不爽,不会回头找自己的麻烦
谢教授知道自己压根就经不住查。
当初不该近乎指名道性的针对冯一平,如果是普遍泛指,那现在还可以在这一条上做文章,谢教授有些懊恼的想。
可是,如果不针对冯一平,不跟冯一平绑定,自己又哪会有现在这样的热度哪会在短短的时间里,比以前知名那么多忙到一天有好几家报纸、刊物找自己约稿
好在还有关于慈善方面的可以写。
得马上把已经发出去的那篇稿子撤回来重新来过,这一次的重点,就集中写他在慈善方面的冷漠。
但谢教授现在也有些虚,她现在是真的不确定从慈善方面攻击,就一定会有用。
她现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了冯一平的话,他们是真不屑于对自己有什么反应,因为自己的这些言论,其实真的对嘉盛造成不了什么不好的影响。
这一点她也有体会,比如,买些家里需要的零碎的东西,她还是习惯去有佳便利,因为有佳确实好,不但网点多,东西好,价格实惠,服务态度也甩其它便利店一大截。
嘉盛既然都反驳了自己在纳税方面的驳斥,应该也不会放过慈善方面的指责。
还是写吧,万一他们真的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作为呢那他们想反驳也没料反驳。
但显然,有些事肯定不会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
翌日一早,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都刊登了同一篇文章,正在筹备中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发文,在上个月下旬,已经接受到第一笔个人捐资,嘉盛董事长冯一平个人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高度赞扬了冯一平热心教育的举措,并呼吁所有支持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为基金会提供支持。
也就是在这个早上,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均在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刚在香港完成各项手续的嘉盛助学基金会,公布了基金会的章程。
这是一个非公募性质的专项基金会,由冯一平个人出资1500万美元成立,旨在资助那些已经拿到欧美知名高校的offer,但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前往的应届生。
嘉盛助学基金会同时招募志愿者,主要是协助调查申请者的真实情况。
第一条消息,大家还觉得不太关自己什么事,这样的由中央部委成立的基金会,不一定能惠及到自己头上,但是第二条,则让很多大学生激动不已。
谁不想去国外的名校进修一把呢此时的出国深造,真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大事,只要好好努努力,留学结束后,一般都能在美国或者欧洲找到工作机会,进而取得居留资格。
即使志在国内,那么,在欧美名校深造几年之后,作为海归回到国内,那同样是前程远大。
不少体谅到家庭实际情况,已经熄了这个心思的同学,顿时心热起来,就在当天,全国各地看到了这一消息的高校里,都有很多份申请资料寄往香港,包括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
到下午,很多学校的网站,也一字不差的转发了这条新闻,也包括清华。
在校的学生,都还是很理想化的一群人,嘉盛这样为他们考虑,他们也想着要给他们提供了一线希望的嘉盛做些什么。
联系到最近的一些风言风语,清华的一位大四学生,想起**期间,嘉盛向学校捐赠红外测温仪、板蓝根和洗手液的事,就在网上的几个热门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希望在**期间,同样接受嘉盛捐赠的单位和地区,能在帖子里说明具体的情况。
猜你喜欢